緣,邂逅於一念之間——29日德、比、荷三國自駕游(德國篇)


阿爾卑斯山 是 歐洲 第一 大名 山,聳立在 歐洲 中陸,是中、 南歐 的天然分界線。阿爾卑斯的北麓位於 德國 的南部,蜿蜒起伏的山巒、白雪皚皚的山峰、鬱郁蔥蔥的鬆林、波光粼粼的高山湖泊縱橫交錯,山谷中的村莊和古堡教堂在雲霧中時隱是時現,仙境般的景色使人流連忘返。
體驗 德國 的千面風情和文化對於任何一位想從南到北游歷一下 德國 的人來說,選擇阿爾卑斯到 波羅的海 的 德國 度假之路是最理想的不過的了。從 波羅的海 岸邊的費 馬恩島 ,一直到 貝希特斯加登 ,沿途盤旋於 阿爾卑斯山 脈的群峰之中,海拔2962米的 德國 最高峰 楚格 峰就屹立在眼前。這條線路充分展示了 德國 山川景色的千姿百態。
這條全長1100英里的旅游路線展現了 德國 自然風光的變幻莫測:北部遼闊的平原、中部灌木叢生的荒原、西部一望無際的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時而是高低不平的丘陵,時而是滿目青翠的中部山脈,從波濤洶涌的大海、涓涓的溪流、最後到達 阿爾卑斯山 的頂峰。
不僅僅是地理地貌的千變萬化,文化上也存在差異。古堡和森林隨處可見,風景如畫的鄉村,石荷州的半木結構房舍與那些散落在 黑森 的群山中和 法蘭克福 地區的小屋風格迥異, 各具特色。
在 德國 的南部地區,巴 洛克 風格的建築占絕大多數。君主和統治者的居住皇宮、修道院和教堂都是以往輝煌年代的佐證。這條線路的中段是最“浪漫”的部分。城牆雄偉的小城,穿門即過。眺望遠方高處的崇山峻嶺佈滿茂密的森林,近處是木質結構的山牆和鵝卵石鋪成的鄉間小路。零星的農舍、鄉村和小城、水 邊和 山林間的迷霧描繪出一幅如夢如幻的田園風光。
我們的阿爾卑斯之路從 福森 到 貝希特斯加登 ,這一路雖短,也體會到了沿途的無限風光。 貝希特斯加登貝希特斯加登 位於 德國 巴伐利亞 州東南部的 阿爾卑斯山 腳下,距離 奧地利 薩爾茨堡 20公里,人口約8千。 貝希特斯加登 於1978年建立了國家公園,其中包括湖水清澈翠綠的國王湖和 德國 的第二高峰 瓦茨 曼山。 貝希特斯加登 也以希特勒的“鷹巢”而聞名。 希特勒的“鷹巢”是一座別墅,坐落在上 薩爾茨堡 山中的一座名為Kehlstein的山頂。
為了慶賀希特勒的50歲生日,馬丁·鮑曼下令在上 薩爾茨堡 上中海拔1881米的Kehlstein山頂建造一座別墅,作為納粹黨送給希特勒的賀禮,它後來成為了聞名遐邇的“鷹巢”,從“鷹巢”可以一覽 貝希特斯加登 的 阿爾卑斯山 ,最初設計為希特勒接待正式客人所用。別墅和配套設施在經歷了13個月的建設於1938年竣工,從山腳上山的道路並不直接通到別墅,而是到達1700米高的平臺,從平臺到別墅的124米需要坐電梯,電梯建造在山岩內部,從平臺通過一座洞門和一條約130米長的 通道 才能到達電梯的入口處。但希特勒僅來過“鷹巢”約10次,每次停留都未超過30分鐘。“鷹巢”不具備對盟軍發動突然轟炸的防衛措施,盟軍開始對 德國 大部分地區進行空襲後,納粹才在上 薩爾茨堡 地區加強了防空設施,山底鋪設了地下碉堡。 “鷹巢”這座希特勒的豪華別墅在二戰結束前並不為人所知,直到二戰結束後才被媒體公開, 英國 記者 瓦德 ·普理斯在戰後的報道中稱它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並取名為“鷹巢”。如今的“鷹巢”仍保持著它最初的原始狀態,並吸引了無數的游客。而希特勒在上 薩爾茨堡 的駐地於2005年被改建為 貝希特斯加登 洲際酒店,又名“ 德國 第一山度假區”。 現在的鷹巢已然成為一家餐館,除了在通往廁所的走廊里有一些照片以外,絲毫沒有任何痕跡能體現出和希特勒有關,登上鷹巢可以看到周圍的崇山峻嶺,也是心曠神怡的。






奧伯 薩爾茨堡 峰高約5000英尺。站在山脊上俯瞰,群山環繞,國王湖掩映於山谷之中,令人不由驚嘆,人間竟有此瑰麗景色。湖心島上紅頂的修道院,山間的巨石,當真是處處可以入畫。此外從火車站下車後沿著專供步行的山間小路走到湖邊,更可以體會到'清溪石上流,澗水穿越林間,有窄灘有湍流,說不出的靈秀。但是如果想要徒步前往紅頂教堂,就要翻過群山,當地人告訴我們如果運氣好那大概需要五六個小時。乘船前往成為大多數游客們的選擇。
國王湖被陡峭的山峰夾在中間,游船穿行其中,別有趣味。當游船來到一絕壁前,水手吹起了小號,樂聲在山谷中飄蕩開去,又曼妙地迴蕩回來。據說從前航船穿行到此,船長就會鳴響火藥槍,槍聲能夠迴響7遍,讓人心馳神往。當然天氣好的時候,小號聲也能夠迴響兩遍,不一會,游船靠岸,岸上非常顯眼的是參觀起著名聖巴多羅買修道院,修道院的造型很特別,紅色的屋頂在幽靜的山谷和綠色草坪的映襯下極為顯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