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戀曲,愛上這座英雄城













人像雙面中空,長彎角飾雲紋,頭頂正中有圓管,下方有銎為插口。該面具威嚴詭異,富有神秘感。上管圓、下銎方的造型和古人天圓地方的理念相通,寓意神人貫通天地。

虎背上落飛鳥一隻,虎有雙尾,身饕餮紋,雙目圓睜,虎口怒張,透露出虎之威武、勇猛,內中則藏匿著詭譎、仙逸之神氣,將虎的神性和虎的崇尚表現到極至。它是文物之奇珍,民族之瑰寶。

此鼎1989年出土於 江西 新乾 大洋洲 ,通高44.5釐米,重13.1千克。鼎腹由三組獸面紋相連而成。獸面紋獸面紋高扉棱鼻,乳丁突出,體展,尾上捲。耳外側二條展體龍紋首向上;立耳伏虎,呈靜卧狀,四肢曲伏,尾垂端捲。虎頭碩大,口嘴大張,三角利齒,雙目浮凸,大耳聳出;扁足虎形,口嘴張開,咬合腹下,前部首身和內側四肢較為形象,背上和尾部變形,頭出角,背生戟,尾卷曲,身飾雷紋,尾布鱗片。虎耳虎足青銅鼎一改鼎足或圓柱、或圓錐狀的常形,採用了獨特的扁足,表現為稍有變形的虎。耳上雙虎形象寫實,與虎足呼應。如此虎裝飾的青銅鼎為 江西 所獨有,虎成為商代 江西 土著青銅文化的標誌,表現了當地獨特的虎崇拜,以至有研究者認為可能這裡是甲骨文中記載的“虎方”國。

商獸面紋青銅胄 [zhòu],1989年 江西 新乾 大洋洲 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 藏。 通高18.7釐米,口徑21×18.6釐米,重 2.21克。其形圓帽,中空,緣平。高浮雕獸面紋,粗大單角外捲,長方圓目橫置,卷雲狀耳豎立,內捲鼻口居中。邊沿增厚一周,前面開口收進,如獸面之橫口。自前至後正中凸脊,頂上伸出一截小圓管,用以安插纓飾。側邊各有一小孔,以穿繩系胄固於頜下。頂側獸角旁各有一小洞,用作透氣。胄的設計既要考慮防護功能,特別是戰鬥中兵器的種類和殺傷的方式,也要兼顧外表美觀和適宜戴之。此胄戴之威武英俊,輕便舒適,是存世最漂亮的青銅胄,乃兵器珍品。不由贊嘆商代的青銅工藝設計之精美絕倫。











1972年 瑞昌 市碼頭鎮出土,由東漢五聯罐發展而來,是專為陪葬燒制的一種明器,又稱穀倉、堆塑罐、喪葬罐、魂瓶,也有學者稱之為佛寺罐, 日本 則把這種器物稱神亭壺,流行於三國吳以及兩晉時期。三國時的穀倉,下部為罐身,有的在罐身上壓印網格紋,有的印貼各式人物俑、鋪首、佛像、螃蟹、龜等,上部中管比五管瓶的中管明顯擴大,另四管逐漸低矮,堆貼門樓、門闕、飛鳥、胡俑、 獅子 、龍等。西晉時的穀倉,五管大多已被亭閣所代替,堆塑更加繁複,至西 晉中 晚期,五管徹底消失,最上面往往是帶脊的四坡屋頂。有的穀倉上還有碑,上面多銘有產地等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