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
印度 不像一個國家,它是一個世界。
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 眾神國度這片土地上有三億三千萬零三個神。
或者說,只有一個神,剩下的都是他的化身。 ↑恆河 在這裡,人可以成為神,神也可以化身為人。
山川湖海,魚蟲鳥獸,風火雷電...出現在這世間的千千萬萬種元素皆可為神。 ↑焦特布爾 在地球的生命傳說中,人類的歷史是短暫的。
千百萬年來人們一直在嘗試去創造秩序、美麗和快樂。
自古以來,我們的大多數歷史遺失在了時間里,而 印度 保留了人類歷史的線索,從未間斷,這些線索把我們結合在一起。
可以說,神創造了人類,人類也創造了神。 ↑瓦拉納西 信仰的力量似乎主宰了大多數 印度 人的生活,從沐浴、朝拜、堅守到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後一次狂歡。 ↑老虎堡 死亡從來不是生命的終點,生命是永恆的,所謂死亡只是生命載體的變換而已。在 印度 ,人們相信,死者重生轉世成為動物或是其他無法描述的東西,因此他們對萬物充滿尊敬。 ↑焦特布爾 黃昏街邊騎樓下鴿子飛翔,野狗躺在人行道正中酣睡,騎象人趕著大象慢慢走過來,牛也出來覓食。這塊天地,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相處得安好。新與舊,現在與過來,並不斷裂。
印度 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既是自由之邦,也是叛亂叢生之地;既踐行民主,也盛行森嚴的等級制度;既有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也有終其一生的苦行;既可以用美好句來形容,也可以用刻薄詞彙去詛咒;古老與現代、奢華與貧窮、縱欲與禁欲、溫和與粗暴在這裡不可思議地膠著在一起。 ↑烏代布爾城市王宮 記錄 印度 的所見所聞,很難不帶有任何主觀情緒,正如馬克吐溫所說:“對 印度 任何的評價都是正確的,但是相反的觀點也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它太複雜了”。 ↑恆河 總之,這是眾神的國度。
因此,這裡沒有人間的規則。
這就是 印度 。 加爾各答沒有下雨第一次認識 加爾各答 ,是在高中的地理課本里, 加爾各答 常常與乞拉朋齊一起出現在“ 印度 降水最多,有世界‘雨極’之稱的地方是↑_”這樣的選擇/填空題中。當然,真正的“雨極”是乞拉朋齊,但這座孟加拉灣沿岸的城市,得益於東南季風和海洋的暖濕水汽,這裡有大半年的時間,也都浸泡在雨水之中。
初到 加爾各答 ,晚上8點半,機場外的空氣中是嗆人的燃燒物、香料和奶油的氣味,整座城市被包裹在一片白色霧氣中。旱季的 南亞 是少雨的,出發之前看過天氣預報,這裡至少一周都沒有下過雨了,污染是 加爾各答 的一個主要問題,灰塵和懸浮顆粒物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水分子,因此整座城市看起來仿佛被濃霧包裹。 ↑加爾各答 這座1867年建成的耆那教寺廟就隱藏在居民區里,被彩色的居民樓包圍,如同熱鬧世界中的僻靜之處。 ↑加爾各答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場白。剛剛見識過 加爾各答 街頭叮叮噹當的老式有軌電車,滿載花朵的馬車旁睡著乞丐,以及周日市場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轉眼在這廟前的花園裡,鴿子落在雕像的頭頂,蜜蜂停在小孩的牙上,仿佛是某個古老電影里的畫面,如此理所當然。這才是 加爾各答 ,一座古老的城市,它什麼都不願放棄,也什麼都沒有錯過。從殖民時期作為首都的繁盛,到獨立之後的衰落,革命運動,經濟複蘇,這個城市充滿如此多的新舊元素,有時攪動翻騰,讓人眩暈和不知所措。而這一切,正是 印度 。 ↑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 ↑維多利亞紀念館 這座1921年完工,位於馬坦公園東南方,融合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回教風格的建築而成的白色宮殿就是 維多利亞 紀念館,顯而易見,這是一座 英國 殖民時期的建築。 ↑維多利亞紀念館 館內陳列著殖民者從 印度 各地搜刮而來的珍寶與藝術品。
也許是上帝要 英國 人在 加爾各答 再造一個 倫敦 ,於是有了 聖保羅 大教堂、 維多利亞 紀念館、馬坦公園,讓總督府人那樣的 英國 殖民者,在遙遠的 加爾各答 不再思念故鄉。只是 英國 人為自己建造的家園如今已人去樓空,空留下這些永恆的建築。 ↑維多利亞紀念館 ↑加爾各答 烏鴉正在分食漂浮在水上早已腐爛的動物屍體。
分割 加爾各答 和 豪拉 的是一條名為胡格利的河流, 恆河 支流之一。上游河道淤塞,唯獨經過 加爾各答 的河道經浚疏之後仍可通航,直至河流入海。 ↑加爾各答 河岸附近漂浮著垃圾,這樣的景象在 印度 非常常見。
霧霾中隱約可見 豪拉 大橋。 ↑加爾各答 烏鴉擠在河邊的垃圾堆里,自顧自地爭搶食物,孩子在河邊玩耍,不遠處老人在進行黃昏時的沐浴,沒有絲毫的顧忌。 ↑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 停靠在岸邊的觀景船上開始扎起鮮花,看樣子晚上這裡會舉辦一場熱鬧的河上婚禮。
紅日西垂,為這圓滿的一天畫上句號。 以詩寫詩從《生如夏花》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泰戈爾的詩影響了不少 中國 人。
加爾各答 ,它也是泰戈爾的故鄉。他與他的親人一起,生活在一座紅色的房子里,他在這裡出生,也在這裡離世。如今,這些紅色建築隱藏在一條不太深的小巷裡,被賣菜的小販包圍,巷口對面的建築已被拆除,正在重建,若不是巷口小小的一塊石碑,或許沒有人知道這裡曾經住著一位偉大的詩人。
從他的詩里是看不出偉大的,你說那些是小孩子的臆想也合情合理,春花秋葉,螢火繁星,風霜雨露,飛鳥蟲魚...他的文字記錄著平凡的小事。在 印度 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這裡沒有春夏秋冬,盛開的花朵,新冒的嫩芽與無邊無際的落葉共生在同一空間。落葉的墳塋就是夏花的懷抱,新葉的養分來源於枯枝的屍體,生死交疊,無窮無盡。 在 印度 ,除了人,最多的就是鴿子,你時常可以看見它們在寺廟頂上一遍又一遍地飛舞盤旋,或是在十字路口飽餐一頓之後咕咕唱著美好生活的贊歌。“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他們沒有什麼可唱的,只是嘆息一聲,飄落在那裡。”當我行走在 印度 ,我仿佛生活在泰戈爾的詩句中。
他是婆羅門,生於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時代,種姓與階層劃分的不僅是等級,還可能是他們生活的世界,那些在他所處階層之外的大多數黑暗與醜陋,即使在他游歷了世界之後,仍然無法看到的,或者說,看到了卻永遠無法體會的。但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為他所熱愛的 印度 人民寫了一輩子的詩,無論高低貴賤,記錄憂愁,也為他們唱起溫柔的贊歌。
如今他曾居住的房子成了旅游景點,就連在門口的花園裡舉起相機都成了收費的理由,若泰戈爾仍在世,不知他看了會怎麼想。 ↑加爾各答 這是他生命里的最後一首詩:
第一天的太陽 問
新出現的生命——
你是誰?
沒有回答。
多年以後,
歲月最後的太陽
從西方的岸邊問最後一個問題
在那寂靜無聲的傍晚——
你是誰?
沒有回答。
兩周以後,泰戈爾去世。
想必泰戈爾很愛這世界吧。,我也想這樣對待這世界。
他是一個善良的人,我希望我也是。
引用翻譯家鄭振鐸的一句話:“他是我們聖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絕生命,而能說出生命之本身的,這就是我們所以愛他的原因。” ↑豪拉火車站 告別泰戈爾的故居,從這裡,胡格利河西岸的 豪拉 火車站,我將搭乘夜班列車,前往聖城 瓦拉納西 。 ↑豪拉火車站 佛祖的足跡終於到 瓦拉納西 了。
這座又名貝拿勒斯的古老城市,無論在 印度 教徒還是佛教徒心中,都是一個神聖的地方。
在 印度 ,佛祖的信徒還不到全部人口的1%,但仔細想來,佛陀的一生幾乎沒有離開 恆河 流域,而這裡,是佛陀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起點。 ↑Chaukhandi Stupa 在 瓦拉納西 往 鹿野苑 的路途中,距離 鹿野苑 遺址西南方一公里處的土坡上,佇立著一座八角形的塔樓,這就是傳說五比丘迎接佛陀的地方。
佛塔原本是覆缽形的,1588年,貝拿勒斯總督托多摩的兒子哥瓦丹為迎接莫卧兒王朝大帝阿克巴的到來,在土丘上加蓋了一座 蒙古 式的八角塔樓,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Chaukhandi Stupa 正值晌午,並無多少游人,除了怎麼都甩不掉的推銷紀念品小販,就是這隻黃狗跟著我們走了一路,當我們離開時,黃狗鑽進了樹叢,也消失不見了。 ↑Chaukhandi Stupa 正在塔上除草的婦女。 ↑鹿野苑 遺址中最大的建築就是這座達美克塔,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時期,現存的塔身在笈多王朝時期(公元五世紀)修建。 ↑鹿野苑 我說這裡是最不像 瓦拉納西 的地方,它寂靜,乾凈,樹木蔥蘢。
這裡原是森林,一位國王喜歡在這裡獵鹿,鹿群死傷無數。鹿有鹿王,為保護自己的部屬,每天安排一頭鹿犧牲在國王的弓箭之下,其他的鹿則躲藏起來。終有一天,鹿王代替一頭懷孕的母鹿出現在人類國王面前,國王瞭解內情之後頓悟,從此不再獵鹿,不再殺生,開闢 鹿野苑 ,供鹿群在此自由生息。就在這裡,公元前531年的某一天,來了一位清瘦的男子,來尋找他的五位伙伴,這便是佛祖講經傳道的開始。 ↑鹿野苑 釋迦牟尼的講壇,以紅砂石磚砌成,講壇邊沿,有四道坐墩,應該是首批僧侶聽講的地方。講壇北邊有一組建築遺跡,為阿育王時代所建,還有一根斷殘的阿育王 石柱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七十年代初。
此後這裡差不多熱鬧了一千年,直到公元七世紀玄奘來時,還有“層軒重閣,麗窮規矩”的描寫。 ↑鹿野苑 佛教在 印度 早已衰落,這裡顯得過於冷寂。但是,這種冷寂倒真實地傳達了佛教創建之初的潔凈和朴素。
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 眾神國度這片土地上有三億三千萬零三個神。
或者說,只有一個神,剩下的都是他的化身。 ↑恆河 在這裡,人可以成為神,神也可以化身為人。
山川湖海,魚蟲鳥獸,風火雷電...出現在這世間的千千萬萬種元素皆可為神。 ↑焦特布爾 在地球的生命傳說中,人類的歷史是短暫的。
千百萬年來人們一直在嘗試去創造秩序、美麗和快樂。
自古以來,我們的大多數歷史遺失在了時間里,而 印度 保留了人類歷史的線索,從未間斷,這些線索把我們結合在一起。
可以說,神創造了人類,人類也創造了神。 ↑瓦拉納西 信仰的力量似乎主宰了大多數 印度 人的生活,從沐浴、朝拜、堅守到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後一次狂歡。 ↑老虎堡 死亡從來不是生命的終點,生命是永恆的,所謂死亡只是生命載體的變換而已。在 印度 ,人們相信,死者重生轉世成為動物或是其他無法描述的東西,因此他們對萬物充滿尊敬。 ↑焦特布爾 黃昏街邊騎樓下鴿子飛翔,野狗躺在人行道正中酣睡,騎象人趕著大象慢慢走過來,牛也出來覓食。這塊天地,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相處得安好。新與舊,現在與過來,並不斷裂。
印度 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既是自由之邦,也是叛亂叢生之地;既踐行民主,也盛行森嚴的等級制度;既有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也有終其一生的苦行;既可以用美好句來形容,也可以用刻薄詞彙去詛咒;古老與現代、奢華與貧窮、縱欲與禁欲、溫和與粗暴在這裡不可思議地膠著在一起。 ↑烏代布爾城市王宮 記錄 印度 的所見所聞,很難不帶有任何主觀情緒,正如馬克吐溫所說:“對 印度 任何的評價都是正確的,但是相反的觀點也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它太複雜了”。 ↑恆河 總之,這是眾神的國度。
因此,這裡沒有人間的規則。
這就是 印度 。 加爾各答沒有下雨第一次認識 加爾各答 ,是在高中的地理課本里, 加爾各答 常常與乞拉朋齊一起出現在“ 印度 降水最多,有世界‘雨極’之稱的地方是↑_”這樣的選擇/填空題中。當然,真正的“雨極”是乞拉朋齊,但這座孟加拉灣沿岸的城市,得益於東南季風和海洋的暖濕水汽,這裡有大半年的時間,也都浸泡在雨水之中。
初到 加爾各答 ,晚上8點半,機場外的空氣中是嗆人的燃燒物、香料和奶油的氣味,整座城市被包裹在一片白色霧氣中。旱季的 南亞 是少雨的,出發之前看過天氣預報,這裡至少一周都沒有下過雨了,污染是 加爾各答 的一個主要問題,灰塵和懸浮顆粒物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水分子,因此整座城市看起來仿佛被濃霧包裹。 ↑加爾各答 這座1867年建成的耆那教寺廟就隱藏在居民區里,被彩色的居民樓包圍,如同熱鬧世界中的僻靜之處。 ↑加爾各答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場白。剛剛見識過 加爾各答 街頭叮叮噹當的老式有軌電車,滿載花朵的馬車旁睡著乞丐,以及周日市場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轉眼在這廟前的花園裡,鴿子落在雕像的頭頂,蜜蜂停在小孩的牙上,仿佛是某個古老電影里的畫面,如此理所當然。這才是 加爾各答 ,一座古老的城市,它什麼都不願放棄,也什麼都沒有錯過。從殖民時期作為首都的繁盛,到獨立之後的衰落,革命運動,經濟複蘇,這個城市充滿如此多的新舊元素,有時攪動翻騰,讓人眩暈和不知所措。而這一切,正是 印度 。 ↑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 ↑維多利亞紀念館 這座1921年完工,位於馬坦公園東南方,融合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回教風格的建築而成的白色宮殿就是 維多利亞 紀念館,顯而易見,這是一座 英國 殖民時期的建築。 ↑維多利亞紀念館 館內陳列著殖民者從 印度 各地搜刮而來的珍寶與藝術品。
也許是上帝要 英國 人在 加爾各答 再造一個 倫敦 ,於是有了 聖保羅 大教堂、 維多利亞 紀念館、馬坦公園,讓總督府人那樣的 英國 殖民者,在遙遠的 加爾各答 不再思念故鄉。只是 英國 人為自己建造的家園如今已人去樓空,空留下這些永恆的建築。 ↑維多利亞紀念館 ↑加爾各答 烏鴉正在分食漂浮在水上早已腐爛的動物屍體。
分割 加爾各答 和 豪拉 的是一條名為胡格利的河流, 恆河 支流之一。上游河道淤塞,唯獨經過 加爾各答 的河道經浚疏之後仍可通航,直至河流入海。 ↑加爾各答 河岸附近漂浮著垃圾,這樣的景象在 印度 非常常見。
霧霾中隱約可見 豪拉 大橋。 ↑加爾各答 烏鴉擠在河邊的垃圾堆里,自顧自地爭搶食物,孩子在河邊玩耍,不遠處老人在進行黃昏時的沐浴,沒有絲毫的顧忌。 ↑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 停靠在岸邊的觀景船上開始扎起鮮花,看樣子晚上這裡會舉辦一場熱鬧的河上婚禮。
紅日西垂,為這圓滿的一天畫上句號。 以詩寫詩從《生如夏花》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泰戈爾的詩影響了不少 中國 人。
加爾各答 ,它也是泰戈爾的故鄉。他與他的親人一起,生活在一座紅色的房子里,他在這裡出生,也在這裡離世。如今,這些紅色建築隱藏在一條不太深的小巷裡,被賣菜的小販包圍,巷口對面的建築已被拆除,正在重建,若不是巷口小小的一塊石碑,或許沒有人知道這裡曾經住著一位偉大的詩人。
從他的詩里是看不出偉大的,你說那些是小孩子的臆想也合情合理,春花秋葉,螢火繁星,風霜雨露,飛鳥蟲魚...他的文字記錄著平凡的小事。在 印度 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這裡沒有春夏秋冬,盛開的花朵,新冒的嫩芽與無邊無際的落葉共生在同一空間。落葉的墳塋就是夏花的懷抱,新葉的養分來源於枯枝的屍體,生死交疊,無窮無盡。 在 印度 ,除了人,最多的就是鴿子,你時常可以看見它們在寺廟頂上一遍又一遍地飛舞盤旋,或是在十字路口飽餐一頓之後咕咕唱著美好生活的贊歌。“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他們沒有什麼可唱的,只是嘆息一聲,飄落在那裡。”當我行走在 印度 ,我仿佛生活在泰戈爾的詩句中。
他是婆羅門,生於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時代,種姓與階層劃分的不僅是等級,還可能是他們生活的世界,那些在他所處階層之外的大多數黑暗與醜陋,即使在他游歷了世界之後,仍然無法看到的,或者說,看到了卻永遠無法體會的。但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為他所熱愛的 印度 人民寫了一輩子的詩,無論高低貴賤,記錄憂愁,也為他們唱起溫柔的贊歌。
如今他曾居住的房子成了旅游景點,就連在門口的花園裡舉起相機都成了收費的理由,若泰戈爾仍在世,不知他看了會怎麼想。 ↑加爾各答 這是他生命里的最後一首詩:
第一天的太陽 問
新出現的生命——
你是誰?
沒有回答。
多年以後,
歲月最後的太陽
從西方的岸邊問最後一個問題
在那寂靜無聲的傍晚——
你是誰?
沒有回答。
兩周以後,泰戈爾去世。
想必泰戈爾很愛這世界吧。,我也想這樣對待這世界。
他是一個善良的人,我希望我也是。
引用翻譯家鄭振鐸的一句話:“他是我們聖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絕生命,而能說出生命之本身的,這就是我們所以愛他的原因。” ↑豪拉火車站 告別泰戈爾的故居,從這裡,胡格利河西岸的 豪拉 火車站,我將搭乘夜班列車,前往聖城 瓦拉納西 。 ↑豪拉火車站 佛祖的足跡終於到 瓦拉納西 了。
這座又名貝拿勒斯的古老城市,無論在 印度 教徒還是佛教徒心中,都是一個神聖的地方。
在 印度 ,佛祖的信徒還不到全部人口的1%,但仔細想來,佛陀的一生幾乎沒有離開 恆河 流域,而這裡,是佛陀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起點。 ↑Chaukhandi Stupa 在 瓦拉納西 往 鹿野苑 的路途中,距離 鹿野苑 遺址西南方一公里處的土坡上,佇立著一座八角形的塔樓,這就是傳說五比丘迎接佛陀的地方。
佛塔原本是覆缽形的,1588年,貝拿勒斯總督托多摩的兒子哥瓦丹為迎接莫卧兒王朝大帝阿克巴的到來,在土丘上加蓋了一座 蒙古 式的八角塔樓,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Chaukhandi Stupa 正值晌午,並無多少游人,除了怎麼都甩不掉的推銷紀念品小販,就是這隻黃狗跟著我們走了一路,當我們離開時,黃狗鑽進了樹叢,也消失不見了。 ↑Chaukhandi Stupa 正在塔上除草的婦女。 ↑鹿野苑 遺址中最大的建築就是這座達美克塔,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時期,現存的塔身在笈多王朝時期(公元五世紀)修建。 ↑鹿野苑 我說這裡是最不像 瓦拉納西 的地方,它寂靜,乾凈,樹木蔥蘢。
這裡原是森林,一位國王喜歡在這裡獵鹿,鹿群死傷無數。鹿有鹿王,為保護自己的部屬,每天安排一頭鹿犧牲在國王的弓箭之下,其他的鹿則躲藏起來。終有一天,鹿王代替一頭懷孕的母鹿出現在人類國王面前,國王瞭解內情之後頓悟,從此不再獵鹿,不再殺生,開闢 鹿野苑 ,供鹿群在此自由生息。就在這裡,公元前531年的某一天,來了一位清瘦的男子,來尋找他的五位伙伴,這便是佛祖講經傳道的開始。 ↑鹿野苑 釋迦牟尼的講壇,以紅砂石磚砌成,講壇邊沿,有四道坐墩,應該是首批僧侶聽講的地方。講壇北邊有一組建築遺跡,為阿育王時代所建,還有一根斷殘的阿育王 石柱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七十年代初。
此後這裡差不多熱鬧了一千年,直到公元七世紀玄奘來時,還有“層軒重閣,麗窮規矩”的描寫。 ↑鹿野苑 佛教在 印度 早已衰落,這裡顯得過於冷寂。但是,這種冷寂倒真實地傳達了佛教創建之初的潔凈和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