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新生的交響曲:從柏林到華沙
↑柏林猶太博物館 進入後分為三條岔路,也意喻在納粹統治下的 歐洲 ,擺在猶太人眼前的三條路-逃亡、艱難共存,或者死難。逃亡走廊的底端,是一個通往戶外的空間,名為「逃亡者花園」。儘管在納粹的嚴格控制下,仍然有為數不多的猶太人逃離歐洲,到相對安全的國家生存。館內的多媒體中心就以視頻方式介紹了猶太人逃亡到 中國 ,在 上海 的生活。逃亡者花園內有49根水泥柱,都是呈現傾斜狀,看久了頭暈目眩;地面所用的石塊也讓人不易前行,這些都意圖使參觀者感受即便逃離家鄉,身在異鄉的猶太人依舊是艱難萬分,求生不易。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館內最讓人感到心靈震顫的地方,一個是死難走廊底端的「大屠殺之塔」,一個是挑高15米,卻難得見光,地面上又放滿片狀金屬雕塑-人臉-的空間。推開異常沈重的鐵門,進入大屠殺之塔,當門關上的那一刻,除了頭頂上的一點點亮光,周身儘是黑暗。如果不是其他參觀者,在這個空間里甚至連聲音都消失了。只需要待上幾十秒,仰望頭頂那微弱的光芒,很快就會被寂靜與黑暗掐的喘不過氣來。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至於那片擺著成千上萬片金屬人臉的展室,更是讓人有說不出來的壓抑與恐怖。看了一些介紹說參觀者是可以「走」上去的,去親身體驗猶太人被踩在腳底下的那種痛苦。然而我實在沒有這個勇氣,多看一分鐘,感覺都會聽見受難者的哭聲,更何況實際走上去了。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除了關於受難猶太人的展示外,也有較為輕鬆的猶太人日常生活展覽。而館內最大的亮點我認為是大量的互動展示,包括多媒體學習中心,是一間集視覺、聽覺、觸覺、知覺以及知性學習的綜合博物館,非常值得參觀。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另外,在腓特烈大街站外,有一組「駛向生命,駛向死亡」的雕像,為了紀念「兒童撤離計畫」中搭乘列車疏散的一萬名猶太兒童。其中兩個兒童的象徵逃離了納粹魔掌,另外舞人則是中途死亡的兒童。雕像的設計者本身就是這一次疏散計畫 成功 逃到 英國 的 以色列 藝術家,現在在英國 倫敦 的 利物浦 車站和 波蘭 格但斯克 火車總站都有他的同類型作品。 ↑弗里德里希大街站 ↑弗里德里希大街站 ↑弗里德里希大街站 德國 人是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自己在戰爭時期所犯下的罪行,因此戰後恢復國力之後,很快的成為 歐洲 的主要規則制定者,大有重回歐洲領袖的態勢;然而同為對鄰邦造成巨大傷痛的 日本 ,直至今日仍對所犯的反人類罪行視而不見,尤其是 南京 大屠殺。德國在市中心最美麗的路段放置了提醒歷史傷痕的紀念碑、博物館,並且不斷承擔起責任,提供被害猶太人國家賠償;相比日本面對慰安婦、南京大屠殺的態度,誰才是真正的文明國家,答案很清楚。 在安排行程的時候不慎, 華沙 的 波蘭 猶太歷史博物館正好休館。幸好,博物館門口的猶太起義英雄紀念碑不受參觀時間限制,依舊對游人開放。 ↑猶太區英雄紀念碑 這塊紀念碑所紀念的,是1943年4月一次不 成功 的猶太區起義,比前面說的有 波蘭 國內軍的起義還要早了一年(這兩次起義常被搞混)。
眾所皆知, 德國 在占領 波蘭 後建立了一個「猶太隔離區」,專門集中看管 歐洲 各地尤其是德國境內被趕逐出來的猶太人,英文叫做「Ghetto」。從電影戰地琴人裡面,我們也可以發現猶太區的生活條件是逐漸變差,到了1942年開始,更是以每天5000人的速度,將猶太人一車車的運往特雷布林卡滅絕營或 奧斯維辛集中營 ,稱之為對歐洲猶太人的「最終解決計畫」。
日復一日的死亡列車、恐怖統治,終於讓猶太區的人民忍無可忍而奮起抵抗。1943年4月19日, 華沙 猶太隔離區人民發動武裝起義,然而換來的是迅速的鎮壓以及更為殘酷的屠殺。納粹除了處決幸存者,更「清空」整個隔離區,將300000猶太人全數送往滅絕營。從此,華沙猶太隔離區形同死城,不復存在。 電影戰地琴人中關於 華沙 猶太區起義的片段。 ↑猶太區英雄紀念碑 ↑猶太區英雄紀念碑 ↑猶太區英雄紀念碑 ↑猶太區英雄紀念碑 1970年,西德總理勃蘭特訪問 波蘭 ,曾經在這裡獻上花圈,並且做了一件震撼世界的舉動:在這塊碑前下跪,為 德國 曾經對波蘭乃至 歐洲 猶太人的罪惡懺悔,被稱為「 華沙 之跪」。1971年,他獲得諾貝爾 和平 獎。在 柏林 菩提樹大街上有勃蘭特的私人博物館,櫥窗上就是記錄這一歷史時刻的照片。
眾所皆知, 德國 在占領 波蘭 後建立了一個「猶太隔離區」,專門集中看管 歐洲 各地尤其是德國境內被趕逐出來的猶太人,英文叫做「Ghetto」。從電影戰地琴人裡面,我們也可以發現猶太區的生活條件是逐漸變差,到了1942年開始,更是以每天5000人的速度,將猶太人一車車的運往特雷布林卡滅絕營或 奧斯維辛集中營 ,稱之為對歐洲猶太人的「最終解決計畫」。
日復一日的死亡列車、恐怖統治,終於讓猶太區的人民忍無可忍而奮起抵抗。1943年4月19日, 華沙 猶太隔離區人民發動武裝起義,然而換來的是迅速的鎮壓以及更為殘酷的屠殺。納粹除了處決幸存者,更「清空」整個隔離區,將300000猶太人全數送往滅絕營。從此,華沙猶太隔離區形同死城,不復存在。 電影戰地琴人中關於 華沙 猶太區起義的片段。 ↑猶太區英雄紀念碑 ↑猶太區英雄紀念碑 ↑猶太區英雄紀念碑 ↑猶太區英雄紀念碑 1970年,西德總理勃蘭特訪問 波蘭 ,曾經在這裡獻上花圈,並且做了一件震撼世界的舉動:在這塊碑前下跪,為 德國 曾經對波蘭乃至 歐洲 猶太人的罪惡懺悔,被稱為「 華沙 之跪」。1971年,他獲得諾貝爾 和平 獎。在 柏林 菩提樹大街上有勃蘭特的私人博物館,櫥窗上就是記錄這一歷史時刻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