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大裂谷 -------生物進化的界碑



非洲 象是草食性動物,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聯絡聲音和氣味。一天用16個小時採集食物,但只有40%的食物可被吸收。 非洲 象需要13—14年才能達到性成熟,體重和牙齒的出現是其成長的標誌,一旦門齒斷裂就會成為殘廢。 亞洲 象只有雄象才有,且較小,而 非洲 象雌雄都有象牙。
大象喜吃樹根而常常折毀樹木,只有在憤怒或恐懼時才可能傷害其他動物;記憶力好,受到傷害後會報複人類。目前 非洲 象由七十年代的四萬頭減少到現在的一萬頭。

斑馬周身的條紋沒有任何兩頭完全相同。群居,即使年老的個體也不會被驅逐出群體而過獨居生活。它的視覺很好,聽覺也很敏銳,奔跑的速度快而持久,每小時可達60-80公里,為獅、豹等猛獸所不及,從而能夠經常逃脫食肉獸類的追殺, 壽命約為20-30年。

猿是大型的高智能的靈長目動物的總稱,包括黑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猿類沒有尾巴、頰囊和臀疣(只有長臂猿有臀疣,所以它是低級的猿),猴子卻統統具有這些結構。
狒狒屬猴科的一屬,是世界上體型僅次於山魈的猴。
猩猩和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同列為人科家族——可以說是我們的表兄妹。


鬣狗擁有強壯的上、下頜和更鋒利的牙齒,能夠輕易地咬碎獵物堅硬的骨頭,因此被稱為“碎骨者”。 其後軀低於前軀,姿勢不甚優雅,跑起來卻迅速且有耐力,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50~60千米,壽命為14年左右。
鬣狗過著母系社會體系的群居群獵生活,嗅覺發達,喜歡在夜間捕食,每次狩獵距離最遠高達100公里遠。每個鬣狗群都有自己的巢穴,洞內四通八達,離開自己地盤1000米以外,它們就會失去安全感。它們依靠不同的叫聲進行群體成員之間的聯繫。
鬣狗是動物界有名的“機會主義者”,除了自己捕獵之外,還經常搶奪其它肉食動物所捕獲的獵物, 比如 花豹、甚至 獅子 。
我們看到的鬣狗有項圈。














早晨七點半出發,在離開馬塞馬拉前往 坦桑尼亞 的途中繼續搜尋 非洲 野生動物。正處於大遷徙的尾聲,仍然隨處可見到無數的角馬、斑馬、野牛、瞪羚羊等在遷徙的途中。遷徙的隊伍井然有序,給人以極大的震撼。坐在車裡,望著車外成群有序的角馬隊伍,恍惚間有了《南征北戰》張軍長的感覺。遷徙的隊伍中,時而見到由十幾隻斑馬領頭,後面跟著長長角馬的隊伍,安靜有序,沉默壯觀而神秘。
過馬拉河後又行走駛了近2個多小時的土路,我們經ISBANIA關口過境,與 肯尼亞 再見入 坦桑尼亞 。入關後換乘 坦桑尼亞 越野車前往 非洲 最大的湖泊 維多利亞 湖邊的 坦桑尼亞 第二 大城 市 姆萬扎 。抵達後我們入住 維多利亞 湖畔的Malaika Beach Resort度假酒店。 維多利亞 湖是 非洲 第一 大湖 也是白尼羅河的源頭。整整八個半小時的車程,一個字,累!明天開始進塞倫蓋蒂大草原,三天會木有信號,終於過上了木有WiFi的日子。…(有,太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