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舌蘭與朗姆,輕酌淺醉墨西哥古巴
庫 庫爾 坎金字塔最早建造於公元800年左右,但是現在看到的金字塔是在原本的基礎上在公元1000年左右加建的。金字塔底部是邊長55.3米的正方形,一共有九層,每一面的九層被中間的樓梯分割出18個平面。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在 墨西哥城 的人類學博物館的章節介紹過的瑪雅曆法。在瑪雅的太陽曆中,每個月有20天,一年有18個月,庫 庫爾 坎金字塔每一面的18個平面則象徵著一年的18個月。而 金塔 每一面的樓梯臺階數為91級,四面臺階共364級,加上頂層神廟的一級,便是一年的365天。此外大家留心看可以發現每一層都以幾塊突出的石板,每一面的石板共有52塊,象徵著365天的太陽曆與另一套260天的用作祭祀用圖的卓爾金歷共同使用時,每52年循環一次。
以上這些都看明白了,就會發現原來庫 庫爾 坎金字塔不僅僅是一座精美壯觀的建築,更是瑪雅人建造的一個巨大的石制日曆,這個時候再看一次庫 庫爾 坎金字塔,是不是更覺得壯觀一些了呢?
庫 庫爾 坎金字塔的妙處不僅如此,在金字塔北面的樓梯底部有兩個羽蛇神的頭(上上圖右下角),站在前面用力拍手,可以聽見像小鳥叫聲一樣的回音,非常神奇,瑪雅人的說法是這是來自羽蛇神的回應。此外,如果在春分日或秋分日附近前來,會看到傍晚的時候太陽在金字塔階梯上的投影正好形成了羽蛇神彎彎曲曲的身影。
圖片來自於維基百科,雖然沒有親眼見到,但確實非常巧妙,猶如羽蛇神沿著金字塔降臨人間一般。2006年以前金字塔都是可以攀登的,但是一次墜落事故之後,金字塔就禁止攀登了,有點可惜。
儘管對於 奇琴伊察 的考古成果還是相當顯著,但在2015年,考古學家確認在庫 庫爾 坎金字塔的地下,還埋藏著一個天然井,這樣的結構前所未見,現在還在密鑼緊鼓的挖掘的研究中,或者未來的某一天,關於庫 庫爾 坎金字塔,關於 奇琴伊察 還會有更重大的發現也說不定。
奇琴伊察 的另一處大型建築,武士神廟(Templo de los Guerreros)和千柱廣場(Plaza de las Mil Coulmnas)。 奇琴伊察 作為世界七大奇跡,自然對比其他瑪雅遺址有過人之處,這裡就可以很好的體現出 奇琴伊察 的兩大特色。
其一是武士神廟的雕刻,無論從建築結構和雕刻風格來說,這都是來自 墨西哥 中部托爾特克的風格。公元978年,托爾特克人的一支前來征服了 奇琴伊察 ,與瑪雅人一起建立了新的統治,並把托爾特克風格與瑪雅風格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城邦。瑪雅地區和 墨西哥 中部地區的交流和融合其實並不多見,這次融合不僅為 奇琴伊察 帶來了新的建築風格,也帶來了又一次的繁榮。
另一處的千柱廣場,總共分成三組,超過一千根柱子,非常壯觀,這些柱子的頂端本來是有覆蓋屋頂的,千柱廣場所在的地方在當時是作為市場使用,這種規模是瑪雅城邦之中最大的,足以證明當時 奇琴伊察 在瑪雅世界的繁榮和地位。
頭骨台(Plataforma de los Cráneos),則是另一處體現出托爾特克文化的證據,早期的瑪雅文明中,獻祭並不是特別盛行的儀式,而托爾特克人則非常熱衷於活祭的儀式,考古證明在公元11世紀開始以 奇琴伊察 為首的瑪雅城邦的獻祭數量增長了不少。這座頭骨台,毫無疑問便是用於獻祭的。
頭骨台旁邊還有連個小平臺,叫做美洲虎與老鷹平臺(Plataforma de Águilas y Jaguares),上面附有非常精美的雕刻,據說這個平臺是用於表彰凱旋而來的軍隊。
平臺四周關於戰士、老鷹和蛇的精美雕刻。
托爾特克人把羽蛇神信仰帶進了瑪雅,隨處可見羽蛇神的雕刻。
從庫 庫爾 坎金字塔往南面走,會路經另一個金字塔,名為埃爾奧 薩里 奧金字塔(El Oasrio),又叫大祭司墓。整體建築結構與庫 庫爾 坎金字塔類似,但卻少了頂部的神廟,考古學家在挖掘中發現,頂部有 通道 垂直向下,裡面是一個洞穴,有七處墓葬和大量陪葬品,推測是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的墓穴。
奇琴伊察 另一處令人驚艷的建築,蝸牛天文臺(El Caracol),得名於這座酷似現代天文臺的建築內部螺旋形的樓梯,可惜不對游客開放,這座建築並不帶有托爾特克風格,推測是在10世紀早期甚至更早的年代建造的。天文臺的穹頂上有一些小窗戶,與特定時點的星星對準,用來指示日常的農作和校對曆法,在1000年前就有如此高水平的觀星建築,實在令人驚嘆。
遺跡裡面也有不小小蜥蜴,不過同樣不用害怕,相比起來他們會更怕人類。
最後來到遺跡的南端,這裡被稱作“修女院(Las Monjas)”,是由於 西班牙 征服者到來時,覺得這個建築群很像 歐洲 的修道院,因此得名。
“修女院”中有數不清的精美雕刻,尤其是東面的一座被稱為“教堂(La Iglesia)”的建築,上面佈滿了典型的瑪雅雨神面具圖案,非常值得一看。
至此, 奇琴伊察 遺址的主體部分大致游覽完畢。在來之前,其實不太能理解在瑪雅遺跡遍地的 尤卡坦半島 ,為何 奇琴伊察 能入選世界七大奇跡呢?不是還有同在 墨西哥 的 帕倫克 和在 危地馬拉 的 蒂卡爾 這樣同樣顯赫一時的大型瑪雅遺址嗎?當帶著做好的功課親自前來感受,就多少明白了。 奇琴伊察 是眾多遺跡之中保留程度比較好,以及規模比較大的一處遺跡,整個城市的各個功能部分依舊清晰可見,而且也是為數不多的融合了美洲兩支強大文明的元素的城邦,庫 庫爾 坎金字塔與瑪雅曆法的呼應也讓人嘆為觀止,所以入選世界七大奇跡當之無愧。
奇琴伊察 遺址附近的伊克基爾天然井(Ik Kil Cenote)是我們這次去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天然井了,前面分別是一個露天型的Jardin Del Eden Cenote,一個洞穴型的Cenote Suytun,最後這一個是第三種類型,天坑型。伊克基爾天然井的水面低於地平面26米,水深40米,曾經作為世界紅牛懸崖跳水系列賽的一個站點。
由於靠近 奇琴伊察 ,所以大多數一日游的行程都包括這裡,導致這裡的游客相對比較多。雖然平時無法從洞口跳水,但這裡還是有一個跳水平臺可以供游客跳水,還配備救生員。
這個天然井在 奇琴伊察 時期便有使用,瑪雅人視其為神聖的象徵,考古學家顯示這裡曾經是用作獻祭的場所,在洞穴底部有打撈出骨頭和珠寶,不知道大家知道了這一點之後還敢不敢下去游泳呢......(微笑表情)
離開天然井,繼續驅車兩個多小時,進入了 尤卡坦半島 的普克(Puuc)地區,普克在瑪雅語言中意為山丘,這裡是平坦的 尤卡坦半島 從東端向西最先出現山地的地方,有著與其他地區不同的建築風格。我們首先來了卡瓦(Kabah)遺址,這裡現存的建築建造於公元750年至950年期間,是普克地區除了 烏斯馬爾 (Uxmal)之外第二大的城邦。
來卡瓦就是為了看一看這個壯觀的面具宮(El Palacio de los Mascarones),這裡的面具便是前面在 奇琴伊察 也看到過的雨神Chaac的面具,整個建築擁有超過300個面具,非常壯觀。
這些雨神面具的長鼻子大多數都被折斷了,僅有幾處是保留完整的。
由於普克地區為山地,天然井的數量大幅度減少,其他水資源也不多,所以瑪雅人把希望寄托在雨神身上,考古學家也在這裡發現了不少用於收集雨水的工具,所以卡瓦才出現瞭如此大量的雨神面具。
這張圖的面具與面具之間,出現了很經典的普克風格幾何紋飾,這種以前多年前的紋飾因為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至今依舊被用於設計的方方面面。
面具宮的另一側,是兩尊立體的擎天神雕像,這是在眾多瑪雅遺跡 中非 常罕見的立體雕像。
卡瓦遺跡的範圍不大,很快就可以逛完,但是面具宮實在是非常值得一看。我在下車準備進入遺跡的時候,看到幾個自駕的 歐洲 游客,他們在遺跡門前停了幾分鐘車,下車在門外用相機拍了幾張就走了,真是可惜了。
剛纔說過卡瓦是普克地區僅次於 烏斯馬爾 的城邦,我們這趟 墨西哥 之旅,最後一個瑪雅遺址便是 烏斯馬爾 。 烏斯馬爾 是普克地區最強大的瑪雅城邦,最早的定居者定居的年份未知,今天看到的遺址的主要建造於公元850-925年之間,看規模便知曾經的 烏斯馬爾 非常強大,直到12世紀,城邦開始衰落。
進入 烏斯馬爾 遺址就會看到這座非比尋常的術士金字塔(Casa del Adivino),與其他金字塔相比,它的底座不是矩形,而是近似一個橢圓形的形狀。傳說這個金字塔是一個女巫用雞蛋孵出了一個小人後,小人使用法術一夜之間變出來的,所以叫做術士金字塔。實際上整個金字塔的建造持續了300多年,金字塔高35米,有五層建築,被用作祭祀用途,這種形態的金字塔在瑪雅地區絕無僅有。
在術士金字塔前面是四方修道院(Cuadrangulo de las Monjas),同樣是 西班牙 入侵者取的名字。修道院內有74個房間,暫時考古學家並未對這些房間的用途有一個一致的定論。
修道院本身的精美雕刻足夠看很久很久,這也是整個普克地區最為精美的一處建築。
這座四方修道院的建築風格可以說是普克地區風格的代表之作了。把神的形象與裝飾性的幾何花紋結合起來,相當具有觀賞性。
烏斯馬爾 的另一側,是整個美洲在 歐洲 人入侵前出現的最長的宮殿——統治者宮(Palacio del Gobernador),長邊有超過100米的長度,一般被普遍認為是統治者的宮殿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