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行紀——左手星空 右手大海






這裡是神域,這裡是凡塵—馬拉喀什大約1000年之前,信奉柏柏爾教的莫哈底斯人占領了這裡,並用柏柏爾語將這裡喚作“神域”—— 馬拉喀什 。隨後的幾個世紀,柏柏爾人一直是這裡的主人,知道16世紀伊斯蘭王朝席卷整個 北非 , 馬拉喀什 才有瞭如今 滿城 紅牆的模樣。
如果是 卡薩布蘭卡 是混亂在於城市摻雜了世俗與宗教,貧窮與富有, 馬拉喀什 的混亂更為純粹,有人說,沒有一座城市能像 馬拉喀什 那樣,給人混亂感的同時由衷感嘆其中的美妙。我實在不能再同意這樣的說法了。




在來 馬拉喀什 之前,這個“神域”在我看過的大部分攻略里都是騙子滿地,只要拍照一張廣角照片就會有一堆人上來要錢的地方。所以當我身處德吉瑪廣場,那種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只是,擋不住燒烤的誘惑,坐在廣場中央的燒烤攤,啃著饢,嚼著羊肉的時候,緊張的神經終於隨著食肉欲望的滿足漸漸被大量分泌的滿足感包圍。不由感嘆,此時有肉,可能是最好的安排。
所以難怪我朋友圈最厲害的旅行者(這是個隻身穿越塔利班控制區,去過 巴勒斯坦 、 科索沃 ,征服了整個 歐洲 的女子。),基督山女王同學,知道我來 摩洛哥 的第一反應就是, 馬拉喀什 一定不能錯過。是的,對於旅行這來說,這裡太棒了,因為它足夠的刺激,無論是精神、感官、還是味蕾,都讓人無法自拔。









馬 約爾 花園因為它的主人伊夫·聖·洛朗而被人所知,YSL最後的歲月都在馬 約爾 花園度過。這裡有來自全世界的數百種仙人掌,有馬 約爾 藍的房子。如果讓我說說這裡的觀感,其實初見感覺有點像高迪的桂爾公園,也許大師們的審美在某些程度上是共通的吧,畢竟這是我們經常稱之為“高級”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