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緬甸人( 四 ) —— 夢境茵萊湖
對於游客來說,娘水鎮是通往 茵萊湖 的最佳樞紐,鎮子不大,有許多旅館,因為這獨特的地理優勢,幾乎家家都可以享受到水景房的待遇。
坐在陽臺上,看著過往的船隻,忙碌的船夫,去趕集的市民,抵達或即將離開的游客,此情此景交織在這一刻,好似一幅活生生的油畫。

據說 茵萊湖 居民的祖先是12世紀前的土瓦人,由於戰敗便被外族國王流放到位於大山環繞的因萊湖地區囚禁,那些不屈的流放者在這裡頑強的生活並建立了他們獨特的水上家園。
由於土地稀缺,他們便在水中打木樁修建弔腳樓和寺廟,用草和樹枝在水上搭建種植平臺,硬是在水中種出了糧食,後來,又發明瞭在浮田上種植花卉和蔬菜。(摘自網絡)

於是組成了由 澳大利亞 , 西班牙 , 愛爾蘭 和 中國 的國際小船隊。我們一行六人,第二天早早出發了。
因為 茵萊湖 的早上實在是美得不真實。


隨著船一點點的前行,一團團的霧氣撲向我,我360度地轉動著腦袋,“ 這是天堂嗎?”
這天堂般的遇見持續了好一段時間。






茵達族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湖中搭起的木屋,多以打漁為生,他們至今還保留著其非常原始的一隻腳划船 的習慣,後被人們稱為 “ 獨腳漁夫 ” ,這種獨特的打魚場景在 緬甸 乃至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漁夫金雞獨立,一隻腳站在船邊,另一隻腳懸空夾著船槳划船,看著就相當有難度,需要有超高的平衡技巧。這種單腳划船的技巧是由於 茵萊湖 人原始的捕魚方法所需,千百年來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摘自網絡)












一些著名的作坊有Nam Pan村的雪茄工坊(Cigar Factories),In Paw Khone的藕絲織造坊(Lotus Weaving Workshops),Ywama村的長頸族工坊(Long Neck Women Workshops)、紙傘工坊(Umbrella Workshops)以及金銀器作坊(Gold & Silver Smith)等。
這些手工藝作坊已經成為馬達船夫們心中的常規行程,不過只是參觀不買任何紀念品也是可以的,在這裡不會有人向你推銷任何產品,也不會出現強買強賣的現象。 (摘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