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行(上)之古堰畫鄉
↑堰頭景區 百度:現在仍保留完好的通濟堰石砌拱壩石南宋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重修的。在此之前,其壩為木筱結構,松蔭溪上游一發大水,水壩就被沖損,歲歲春節皆需進行一次大修,費工又費時。當時任參知政事要職的何澹,民間稱他為‘何丞相’,是 浙江 龍泉 人,他為了使大壩千秋永固,免除勞役之苦,提高灌溉功效,就奏請朝廷,調兵三千,花了三年時間,對大壩進行大修重建。
重建的大壩用千株大松木作為壩基,松木在水中使永遠不會腐爛的,是名副其實的‘千年不爛水底松’。當時,人類還沒發明混凝土,為使石壩增強整體性,就沿江築起36座煉鐵爐,將煉成的鐵水鑄到石壩縫內。此兩項特創的築壩技術,是大壩千年永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堰頭景區 ↑堰頭景區 這銀白色的草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堰頭景區 ↑堰頭景區 祈福牆 ↑堰頭景區 這時一個旅游團追上了我們 ↑堰頭景區 ↑堰頭景區 ↑通濟堰 ↑通濟堰 ↑通濟堰 ↑通濟堰 百度:通濟堰,位於 浙江 省 麗水 市蓮都區碧湖鎮堰頭村邊,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曆史,是 浙江 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2001年06月25日,通濟堰作為南朝至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4年通濟堰 成功 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整個水利工程,連同碑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貴資料。 ↑通濟堰 百度:通濟堰水利工程由拱形大壩、通濟閘、石函、葉穴、渠道、概閘及湖塘等組成的水利灌溉體系。
通濟堰的攔水壩位於 麗水 市區西南25公里的甌江與松蔭溪匯合口附近的堰頭村。大壩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上游集雨面積約3150平方公里,引水流量為3立方米/秒,每天能攔入堰渠水量約為20萬立方米。 ↑通濟堰 百度: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壩體 拱形攔水壩能更好地承受大水的衝力,對現代人來說,這是個普通的常識,但對1500年前的古代人來說,卻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創造。據悉,國外最早的拱壩為 西班牙 人建於16世紀的愛爾其拱壩和 意大利 人建於1612年的 邦達 爾多拱壩。而始創於公元505年的通濟堰比它們的歷史要早1000多年。 ↑通濟堰 ↑通濟堰 ↑堰頭景區 ↑通濟堰 ↑通濟堰 ↑堰頭景區 ↑通濟堰 ↑通濟堰 ↑通濟堰 ↑通濟堰 百度:乾渠始於攔水大壩北端的通濟閘,渠水經堰頭村、 保定 村,穿越碧湖鎮、平原、石牛,流抵下圳匯入甌江,迂迴23公里。乾渠上分鑿出大小支渠、毛渠321條,使整個碧湖平原上的30000萬餘畝農田得以旱澇保收。主、支渠上有大小閘概72處,進行分水調節,使渠水能自動流入不少農田。 百度:通濟閘為緊靠攔水壩的第一道閘,它控制堰渠總水流量,為全渠道的灌溉樞紐;位於概頭村的開拓閘,是通濟堰的一座中心閘,通濟堰由此分出東支、中支和西支;位於上閣村的城塘概閘又把通濟堰劃分為上源、中源和下源。 ↑通濟堰 百度:通濟堰渠道呈竹枝狀分佈,由乾渠、支渠及毛渠三部分組成,蜿蜒穿越整個碧湖平原。乾渠長22.5公里,分支渠四十八條,毛渠三百二十一條,大小概閘七十二座,並多處開挖湖塘以儲水,形成以引灌為主,兼顧儲泄的竹枝狀水利灌溉系統。 ↑通濟堰 ↑古樟樹群 “南山 映秀 ” 民居位於堰頭村55號,清代中期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通面寬20.0米,通進深20.0米,硬山頂。為磚木結構。是村中唯一幢四周牆體均用磚砌的建築。 ↑堰頭景區 現在中間一進成了倪老腌的體驗館 ↑堰頭景區
重建的大壩用千株大松木作為壩基,松木在水中使永遠不會腐爛的,是名副其實的‘千年不爛水底松’。當時,人類還沒發明混凝土,為使石壩增強整體性,就沿江築起36座煉鐵爐,將煉成的鐵水鑄到石壩縫內。此兩項特創的築壩技術,是大壩千年永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堰頭景區 ↑堰頭景區 這銀白色的草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堰頭景區 ↑堰頭景區 祈福牆 ↑堰頭景區 這時一個旅游團追上了我們 ↑堰頭景區 ↑堰頭景區 ↑通濟堰 ↑通濟堰 ↑通濟堰 ↑通濟堰 百度:通濟堰,位於 浙江 省 麗水 市蓮都區碧湖鎮堰頭村邊,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曆史,是 浙江 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2001年06月25日,通濟堰作為南朝至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4年通濟堰 成功 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整個水利工程,連同碑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貴資料。 ↑通濟堰 百度:通濟堰水利工程由拱形大壩、通濟閘、石函、葉穴、渠道、概閘及湖塘等組成的水利灌溉體系。
通濟堰的攔水壩位於 麗水 市區西南25公里的甌江與松蔭溪匯合口附近的堰頭村。大壩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上游集雨面積約3150平方公里,引水流量為3立方米/秒,每天能攔入堰渠水量約為20萬立方米。 ↑通濟堰 百度: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壩體 拱形攔水壩能更好地承受大水的衝力,對現代人來說,這是個普通的常識,但對1500年前的古代人來說,卻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創造。據悉,國外最早的拱壩為 西班牙 人建於16世紀的愛爾其拱壩和 意大利 人建於1612年的 邦達 爾多拱壩。而始創於公元505年的通濟堰比它們的歷史要早1000多年。 ↑通濟堰 ↑通濟堰 ↑堰頭景區 ↑通濟堰 ↑通濟堰 ↑堰頭景區 ↑通濟堰 ↑通濟堰 ↑通濟堰 ↑通濟堰 百度:乾渠始於攔水大壩北端的通濟閘,渠水經堰頭村、 保定 村,穿越碧湖鎮、平原、石牛,流抵下圳匯入甌江,迂迴23公里。乾渠上分鑿出大小支渠、毛渠321條,使整個碧湖平原上的30000萬餘畝農田得以旱澇保收。主、支渠上有大小閘概72處,進行分水調節,使渠水能自動流入不少農田。 百度:通濟閘為緊靠攔水壩的第一道閘,它控制堰渠總水流量,為全渠道的灌溉樞紐;位於概頭村的開拓閘,是通濟堰的一座中心閘,通濟堰由此分出東支、中支和西支;位於上閣村的城塘概閘又把通濟堰劃分為上源、中源和下源。 ↑通濟堰 百度:通濟堰渠道呈竹枝狀分佈,由乾渠、支渠及毛渠三部分組成,蜿蜒穿越整個碧湖平原。乾渠長22.5公里,分支渠四十八條,毛渠三百二十一條,大小概閘七十二座,並多處開挖湖塘以儲水,形成以引灌為主,兼顧儲泄的竹枝狀水利灌溉系統。 ↑通濟堰 ↑古樟樹群 “南山 映秀 ” 民居位於堰頭村55號,清代中期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通面寬20.0米,通進深20.0米,硬山頂。為磚木結構。是村中唯一幢四周牆體均用磚砌的建築。 ↑堰頭景區 現在中間一進成了倪老腌的體驗館 ↑堰頭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