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一日』就這樣“生活”在蘇州





縱16.9~l7.1釐米 每捲長51.5~55.5釐米 通長277~339釐米
1978年在瑞光寺塔第三層塔心磚龕天宮內發現。為卷軸裝,原七捲,其中第六捲被毀。頁面不設邊框,字體書法端正,刻工精細,可以和開寶年間蜀刻官本相媲美。每捲引首以橫長14~16釐米的碧紙為包首。
這部《妙法蓮華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佛經刻本,在我國古代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長34.8釐米,寬13.7釐米,高12.7釐米
經箱分蓋、身、台三部分。蓋為盝頂長方形套蓋,蓋面圖案在散花中聚成三朵團花,中間鑲半圓形水晶,並點綴五彩寶石。四周斜坡和邊沿嵌有瑞花、菱形環帶花紋間以蝴蝶和飛鳥狀鈿片。箱身壁面四周嵌纏枝形石榴、牡丹等花卉,寓意“子孫滿堂”。臺座採用須彌座形式,設16個凹形台門,中有堆漆描金瑞草,金碧輝煌。

1964年6月 蘇州 市盤溪小學出土 該墓墓主為張士誠母親曹氏 金冠以極細的竹絲編織為網格狀底,蒙以麻及黃薄絹,冠上黏貼翠羽.


曹氏墓出土

王錫爵墓出土

王錫爵墓出土

王錫爵墓出土

王錫爵墓出土

王錫爵墓出土

王翚




高2.6cm,口徑20.1cm,底徑11.7cm
盤為菱花式折沿口,淺腹、淺圈足,細砂平底,釉白肥厚而潔凈,以劃花的手法裝飾菱花口盤,折沿為一圈十六組靈芝紋,內闢由荔枝、牡丹、枇杷、茶花、石榴、芙蓉、桃、菊花等組成花果紋組成,盤中心為一組纏枝葡萄,盤外壁由四組靈芝,四組梅花相間構成。整個器型如盛開的蓮花,無款。


高5釐米,口徑29.9釐米,底徑20.3釐米
胎質細膩,器形規整。侈口,淺弧腹,圈足,砂底。青花色澤純藍,無黑色銹斑,為國產含錳較高的鈷土礦青料燒造。盤內壁繪青花折枝 仙桃 、荔枝、櫻桃和柿子,中心紋飾為乾葉榴花。外壁口沿處有青花匾額式款“大明宣德年制”,腹部四周為折枝番蓮四組。底足露胎處火石紅色明顯。

這件青花瓷盤中心有一條暗花五趾白龍,外壁上有兩條小龍做追逐戲耍的姿態。這件瓷盤就是明代宣德時期典型的官窯器代表作之一。




高18.2釐米,口徑7.6釐米,底徑6.8釐米,最大腹徑15.6釐米
胎質堅致細白。石榴形,五瓣花口外撇,束頸,圓肩,圓腹,卧底假圈足。通體採用鈷彩料為著色劑,釉面花紋猶如灑落的藍色水滴,故稱“灑藍”,又名“雪花藍”、 “青金藍”。由於灑落的鈷料深淺不一,釉色形成了青、藍、白錯落有致的斑點,外底書“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行篆書款。


同治二年冬(1863年12月), 蘇州 失守,忠王府修理工程仍未完工,但已初具規模,太平軍退出 蘇州 ,李鴻章據忠王府為 江蘇 巡撫行轅。
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為八旗奉直會館。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偽據為 江蘇 省維新政府駐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借作校舍。
1951年,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1960年,改為 蘇州 博物館館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