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之旅
↑勸業場商場 ↑勸業場商場 ↑和平路商業步行街 ↑和平路商業步行街 ↑和平路商業步行街
對於小時候我的來說,水上公園和古文化街之外, 天津 另一個有知名度的地方便是勸業場。所以這次 天津 之行便把勸業場列入行程。
勸業場就在 和平 路商業街上。有意思的是,這裡人氣最旺的街道並不是 和平 路,而是與 和平 路交叉的濱江道。這也是一條步行街,街兩邊商店林立,街上人頭攢動,熱門非凡,像極了 上海 的 南京 路步行街。
勸業場就在 和平 路與濱江道的交叉口,是 天津 最知名的商場,地位相當於 哈爾濱 的秋林公司或 北京 的西單商場。走進商場,那老式的樓梯讓我產生身在 上海 南京 路步行街的錯覺。只是 上海 南京 路的四大商場哪一個也不如勸業場的規模大。
勸業場對面是恆隆廣場,面積比兩個勸業場還要大。以前曾認識一位 天津 網友,她到 上海 旅游逛 南京 路步行街,說是很失望,因為 上海 的商場比 天津 的小太多了,一個大商場都沒看到。當時還有點奇怪呢,畢竟 上海 才是 中國 第一 大城 市,而且商業零售業發達。我還告訴她可以去 南京 西路,那裡有大商場。現在我終於明白她為什麼要那樣說了。 上海 的 南京 西路也有恆隆廣場,但面積不如 天津 的這座大。
不過現在 中國 城市有千城一面的趨勢,尤其是步行街以及大商場,只是規模大小的差別。 天津 恆隆廣場面積雖大,裝修卻顯得太過簡約了,沒什麼特點,人氣也不是很旺。我在這裡把在步行街上買的小吃吃完,然後沿著 和平 路繼續向西走。 ↑和平路商業步行街 ↑和平路商業步行街 ↑和平路商業步行街
越往西走人越少了,雖然街道兩邊仍有不少商店。一座小樓引起了我的興趣。這是一家眼鏡店,不過我的興趣並不是因為眼鏡店。這座小樓是 大名 鼎鼎的 天津 《大公報》舊址。《大公報》創辦於1902年,1926年至1949年是它最輝煌的時期。當時提出了著名的四不社訓:“不黨、不賣、不私、不盲”。時任總編張季鸞,後任總編王芸生,著名記者蕭乾、範長江亦成名於此。抗戰前夕創辦 上海 版。抗戰期間 天津 版、 上海 版停刊,又相繼創辦漢口版、 重慶 版、 香港 版和 桂林 版,其規模和輿論影響力在國內報紙排名第一。抗戰勝利後, 上海 版、 天津 版和 香港 版《大公報》先後復刊。1966年,大陸《大公報》終刊,而 香港 版《大公報》一直發行至今。
這份 中國 報業最有影響力的報紙,在其誕生地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三處原址僅剩這一處,還用於商業用途,真是令人唏噓。 望海樓教堂 大悲禪院 天石舫 這三個景點都是第一天去的。 ↑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是路過。當時發現錯過了李叔同紀念館,但並沒有走回頭路,而是騎車沿海河邊由金湯橋去往 天津 之眼。路過 獅子 林橋,橋邊有一座很漂亮的教堂,吸引我停下來拍了幾張照片。這座教堂叫做望海樓天主堂,是著名的“ 天津 教案”的發生地。可惜當時不是彌撒時間,並不對外開放。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繼續前行過了金鋼橋, 天津 之眼已近在眼前了。不過我沒有馬上過去,而是拐向了不遠處的大悲禪院。我很少特意進寺院,之所以來大悲禪院,一來是因為它的名聲大,二來是當時的光線太強,給 天津 之眼拍照的效果並不好。
大悲禪院只收五元門票。但有點尷尬的是,離關門的時間已經很近了,雖說禪院面積不是很大,可現在進去恐怕還是參觀不完。由於這個原因,加之我本就很少特意進寺院,於是只在外面流連一陣,拍了幾張照片就離開。 ↑天石舫 ↑天石舫 ↑天石舫 ↑天石舫 ↑天石舫 ↑天石舫 在 天津 之眼逗留一陣後,繼續沿海河而上,來到了耳閘公園,這裡有一艘漢 白玉 建造的石船——天石舫,比著名的頤和園石舫還要大,是海河觀光游覽的起點。可惜的是,此時的天石舫正在維修,不開放,無法登船看看它內部的情形。
第二天晚上,為了觀賞海河夜景,我又一次來到天石舫。雖然天石舫正在裝修,但還是亮起了橘黃色的燈光,顯得輝煌又祥和,令人想到秦淮河上的畫舫,仿佛舫間有飄渺的笙簫聲傳來。 小白樓 解放北路 海河公園 瓷房子 世紀鐘 這幾個景點都是第二天去的。 ↑天津音樂廳 ↑起士林大飯店 ↑天津音樂廳 小白樓離五大道很近,騎車只要幾分鐘就到了。這裡也是一片商業街區,最初為街區命名的那座小白樓已經不存在了,現在一般會把起士 林西 餐廳的那座樓叫做小白樓。它也確實是白色的,也不算很大。
這裡的中心建築是 天津 音樂廳,也有人誤會它是小白樓。實際上它的顏色不是白色,面積也不小,形狀猛一看有點像 美國 的國會大廈。 ↑解放北路 ↑解放北路 ↑解放北路 ↑解放北路 ↑解放北路
對於小時候我的來說,水上公園和古文化街之外, 天津 另一個有知名度的地方便是勸業場。所以這次 天津 之行便把勸業場列入行程。
勸業場就在 和平 路商業街上。有意思的是,這裡人氣最旺的街道並不是 和平 路,而是與 和平 路交叉的濱江道。這也是一條步行街,街兩邊商店林立,街上人頭攢動,熱門非凡,像極了 上海 的 南京 路步行街。
勸業場就在 和平 路與濱江道的交叉口,是 天津 最知名的商場,地位相當於 哈爾濱 的秋林公司或 北京 的西單商場。走進商場,那老式的樓梯讓我產生身在 上海 南京 路步行街的錯覺。只是 上海 南京 路的四大商場哪一個也不如勸業場的規模大。
勸業場對面是恆隆廣場,面積比兩個勸業場還要大。以前曾認識一位 天津 網友,她到 上海 旅游逛 南京 路步行街,說是很失望,因為 上海 的商場比 天津 的小太多了,一個大商場都沒看到。當時還有點奇怪呢,畢竟 上海 才是 中國 第一 大城 市,而且商業零售業發達。我還告訴她可以去 南京 西路,那裡有大商場。現在我終於明白她為什麼要那樣說了。 上海 的 南京 西路也有恆隆廣場,但面積不如 天津 的這座大。
不過現在 中國 城市有千城一面的趨勢,尤其是步行街以及大商場,只是規模大小的差別。 天津 恆隆廣場面積雖大,裝修卻顯得太過簡約了,沒什麼特點,人氣也不是很旺。我在這裡把在步行街上買的小吃吃完,然後沿著 和平 路繼續向西走。 ↑和平路商業步行街 ↑和平路商業步行街 ↑和平路商業步行街
越往西走人越少了,雖然街道兩邊仍有不少商店。一座小樓引起了我的興趣。這是一家眼鏡店,不過我的興趣並不是因為眼鏡店。這座小樓是 大名 鼎鼎的 天津 《大公報》舊址。《大公報》創辦於1902年,1926年至1949年是它最輝煌的時期。當時提出了著名的四不社訓:“不黨、不賣、不私、不盲”。時任總編張季鸞,後任總編王芸生,著名記者蕭乾、範長江亦成名於此。抗戰前夕創辦 上海 版。抗戰期間 天津 版、 上海 版停刊,又相繼創辦漢口版、 重慶 版、 香港 版和 桂林 版,其規模和輿論影響力在國內報紙排名第一。抗戰勝利後, 上海 版、 天津 版和 香港 版《大公報》先後復刊。1966年,大陸《大公報》終刊,而 香港 版《大公報》一直發行至今。
這份 中國 報業最有影響力的報紙,在其誕生地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三處原址僅剩這一處,還用於商業用途,真是令人唏噓。 望海樓教堂 大悲禪院 天石舫 這三個景點都是第一天去的。 ↑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是路過。當時發現錯過了李叔同紀念館,但並沒有走回頭路,而是騎車沿海河邊由金湯橋去往 天津 之眼。路過 獅子 林橋,橋邊有一座很漂亮的教堂,吸引我停下來拍了幾張照片。這座教堂叫做望海樓天主堂,是著名的“ 天津 教案”的發生地。可惜當時不是彌撒時間,並不對外開放。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繼續前行過了金鋼橋, 天津 之眼已近在眼前了。不過我沒有馬上過去,而是拐向了不遠處的大悲禪院。我很少特意進寺院,之所以來大悲禪院,一來是因為它的名聲大,二來是當時的光線太強,給 天津 之眼拍照的效果並不好。
大悲禪院只收五元門票。但有點尷尬的是,離關門的時間已經很近了,雖說禪院面積不是很大,可現在進去恐怕還是參觀不完。由於這個原因,加之我本就很少特意進寺院,於是只在外面流連一陣,拍了幾張照片就離開。 ↑天石舫 ↑天石舫 ↑天石舫 ↑天石舫 ↑天石舫 ↑天石舫 在 天津 之眼逗留一陣後,繼續沿海河而上,來到了耳閘公園,這裡有一艘漢 白玉 建造的石船——天石舫,比著名的頤和園石舫還要大,是海河觀光游覽的起點。可惜的是,此時的天石舫正在維修,不開放,無法登船看看它內部的情形。
第二天晚上,為了觀賞海河夜景,我又一次來到天石舫。雖然天石舫正在裝修,但還是亮起了橘黃色的燈光,顯得輝煌又祥和,令人想到秦淮河上的畫舫,仿佛舫間有飄渺的笙簫聲傳來。 小白樓 解放北路 海河公園 瓷房子 世紀鐘 這幾個景點都是第二天去的。 ↑天津音樂廳 ↑起士林大飯店 ↑天津音樂廳 小白樓離五大道很近,騎車只要幾分鐘就到了。這裡也是一片商業街區,最初為街區命名的那座小白樓已經不存在了,現在一般會把起士 林西 餐廳的那座樓叫做小白樓。它也確實是白色的,也不算很大。
這裡的中心建築是 天津 音樂廳,也有人誤會它是小白樓。實際上它的顏色不是白色,面積也不小,形狀猛一看有點像 美國 的國會大廈。 ↑解放北路 ↑解放北路 ↑解放北路 ↑解放北路 ↑解放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