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懷念的,是傣族弔腳樓畔的雨林生活(西雙版納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秘之旅)
在酒店客房設施配置、功能定位、區域分割日益同質化的今天,大多數對酒店的體驗和考量往往來自一些設施的細節和特色化的服務。從客房服務來說, 比如 床品和洗漱備品的選用;從整體環境來說, 比如 更豐富的娛樂休閑設施和周邊旅行線路提供;從餐飲服務來說, 比如 飲食的個性化定製和食材來源等等。雲投喜來登酒店的備品,包裝採用的是較為簡單的塑膠透明扁瓶,擠壓使用較為方便,填裝來自 天津 威利克,與喜來登旗下國內多家酒店一致,而且從豪華房到行政套房再到最高端的總統套房,備品是一樣的。床墊方面則毫無意外的選用了金可兒(King Koil)美玉的定製款甜夢之床,材質採用了進口 特拉 雷純乳膠,在保證對脊椎的支撐保護基礎上,還具有較好的透氣性和一定的排汗除菌功效。 西雙版納 的動植物資源豐富,這一點在酒店也有體現,每到豐收季節,酒店種植的果樹,可以由客人隨意採摘。酒店養殖的孔雀,甚至已經產蛋孵化。飲食方面,除了採悅軒提供的傳統中餐,紅羅勒泰餐廳每晚的泰式自助燒烤,由於取材可以更加地道傳統,也成為酒店引以為豪的亮點之一。
入夜之後,酒店很少會有客人喧鬧,唯一的聲源來自自然,仔細聆聽,你可以聽到青蛙和蛐蛐的鳴叫,泡在寬廣的室外泳池,你可以仰望鬥轉星移。
二、傣族竹樓建築
漫步在酒店周圍,就可見周邊村寨的傣族竹樓建築藝術,目前,這一建築藝術已被納入 雲南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乾欄式建築是傣族先民百越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自古至今,生活在 西雙版納 的傣族人民,都是以乾欄式竹樓為傳統住宅的。在鮮花似錦的 西雙版納 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獨異的竹樓掩映在翠竹蕉林之中,無數曲折的小徑聯繫著幢幢竹樓,水邊林際常有 和平 友好象徵的孔雀展翅開屏,繪成了一幅幅使人陶醉的景象。 乾欄式竹樓具有獨特的風格,它有舒適、衛生、防潮、防蟲等優點。
傣家的竹樓正方形,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離地面約2公尺左右,以數根木料(或用大青竹)為柱。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雜物。竹樓層頂造型為歇山式,層面用草排覆蓋。設有樓梯,拾級登樓,有走廊、涼台,可以晾物和納涼。室內用竹籬笆隔為兩間,內間為主人卧室,外間為客室。客室進門內有高出地面四、五寸長的火塘,供烹飪取暖照明之用。外間是接待賓客的場所,也是室內活動的中心。卧室是一大通間,男女數代同宿一室,席樓而卧,僅僅是使用黑布蚊帳,作為間隔。室內陳設簡樸,用具絕大部份為竹製品,除鍋、盆、罐外。其餘桌、凳、籮、筐、飯盒等系竹篾編製而成。壁多無窗,陽光和風都是從這些竹片縫中透入。
樓外以竹為籬笆,宅院內長著勁秀挺拔的椰子、樹幹高大的柚樹、果實纍纍的香蕉、香甜可口的木瓜和婆娑蒼翠的竹叢。一派詩情畫意,點綴出濃郁的亞熱帶風光。傣族的竹樓具有兩大優點:一是竹樓能防蚊蟲、防潮濕、防野獸;二是建蓋竹樓的材料來源方便,就地取材,比較經濟。傣族建造竹樓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大青竹和少量木料。大青竹是傣族地區的特產,而竹樓屋面覆蓋的草排是以當地所生長的茅草編製而成,這種制草排的茅草來源廣,又很經濟。加之傣族人民建造新房時有全寨互相幫助的習慣,一家蓋房,全村出動,送草排,贈送青竹,出勞力。因此,傣族人民建造新房的速度也相當快。新房落成,全村老幼都前往祝賀。傣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歌手章哈,更以自己的歌聲祝賀主人遷入新居。
傣族竹樓量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而有新變化。最主要變化是在建築材料方面,由乾欄式竹樓逐步向木樓、磚木結構以及鋼混結構發展變化。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社會經濟和科技日新月異,邊疆少數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受到了衝擊,從建築到生活習慣被很大程度的漢化。因為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加上國家、地方出台森林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傣家人需要建蓋竹樓的取材不再像過去那樣方便,建蓋竹木結構的傳統竹樓比使用現代建築材料建蓋所需費用更為不菲,因此現在大部分的傣家村寨的建築雖然外型還保持著傳統的造型,但是大部分使用的建築材料已經被磚瓦、水泥等現代建材代替,甚至有一些傣家人的住房從外型到功能已經完全被漢化了。
三、傣族慢輪制陶
酒店里隨處都可見作為裝飾品的傣族陶器。這一製作工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
西雙版納 的主體民族傣族,作為百越民族的後裔,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原始制陶作為眾多傣族傳統手工藝技術中的一種,獨具特色。 西雙版納 制陶歷史從新石器時期開始,延續六七千年一直保存到今天,可以說是人類手工技藝史上的一個奇跡。
從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今天傣族制陶的工具,工藝及相關產品與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陶器基本上一樣,所以稱為原始制陶。制陶的原料有:灰白色、淺藍褐色、淺灰色、黑色的粘土,還有摻進粘土的粗沙和細沙。制陶的工具主要有:木質轉盤,竹或木質的刮片;有柄木拍,拍子上有各種花紋;卵石,木板,竹片,竹刀。生產工藝為純手工製作,經燒制後為成品陶器。主要器物有陶缸、陶缽、花瓶和動植物造型圖案等。
慢輪,是木質的底座套上石質的輪盤,制陶時,將泥料放置於慢輪之上,用手或腳轉動慢輪,用捻拉的方式使之成型。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現在的慢輪在底座和輪盤之間增加了一個滑輪,而慢輪的材質也改為了金屬,這樣一來,不僅能減少底座和輪盤之間的磨損,還能保障拉坯過程中輪盤的平穩轉動,做出來的陶器器壁厚薄均勻、形狀更加優美。如今的傣族手工制陶工藝,依然保留著慢輪這一傳統工具,只是由於製作量增加,在拉坯過程中改用電動轉輪,而陰干之後的拉花雕刻流程,依然需要使用慢輪精雕細琢。
由於原料土壤越來越少,製作工藝複雜,製作流程漫長,燒制條件不好,產量低,產品種類少,加之市場需求狹小,慢輪制陶技藝曾一度面臨失傳的危險。幾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州級傳承人,大勐龍曼飛龍村的玉問和玉南罕都說:“雖然這不是每個傣族村寨都可以掌握的技藝,但我們煞費苦心親手燒制出來的陶器,卻只能拿去別的村寨換穀子棉花,賣不出價錢,很苦惱。”所幸, 西雙版納 州文化館的非遺保護項目工作人員通過對市場的調查瞭解,發現了慢輪制陶陶器的先天優勢和潛在的市場需求,進而又重新召集起,玉南罕這些有著幾十年製作經驗的民間藝人。慢輪制陶,所用的是附近村寨的高嶺土,取回土壤後,配上細沙調製,慢輪拉坯,陰干,在入窯柴火燒制。陶器密度低、透氣性強,是食物天然的保鮮盒,陶缸、陶缽、花瓶花盆、茶具等在市場上深受廣大百姓喜愛。玉問等人還前往 景德鎮 等 中國 先進制陶技藝的代表產地拜師學藝,將所學的先進製作工藝對慢輪制陶技藝進行改造。由於普通柴火窯燒的溫度僅僅能達到七八百度,燒製成品呈紅褐色,顏色選擇上較為單一。為此,玉問等人採用了不同原料土壤的搭配疊加使用,燒制之後,就有了不同顏色的混搭效果。而作為國家級傳承人岩罕滇之女的玉章鳳的制陶工廠,不但有柴窯,還有燒制溫度能達到1200度的氣窯。採用這種高溫燒制的陶器成品,更加結實耐用, 光澤 度更好,色彩上也更富有變化。而且現在的陶器成品,都經過專門的產品檢測,礦物質含量符合國家對容器的標準,無毒無污染且堅固耐用。
慢輪制陶雖然基本技藝流程一致,但是每一位傳承人的雕花手法卻各有特色,而玉章鳳則更是將織錦等傣族其它手工工藝和其他民族好看的花紋圖案,都拿來為我所用,大膽創新。除了廣泛的借鑒,玉章鳳、玉問等人還經常與來自國內和 老撾 、 緬甸 、 泰國 等 東南亞 國家的民間藝人、藝術學院師生進行技藝交流,將慢輪制陶這一傳統的傣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變為自己自發自覺的行動。玉章鳳家的制陶工廠,不但保持著傣族佛寺建築必備的象鼻鳳雕塑陶器製作,甚至還有一座陶器陳列展示館,館內展示的最古老陶器,有幾百年的歷史,是玉章鳳一家四代人的技藝結晶。
談到傳承,玉章鳳等人說只要對慢輪制陶感興趣的都會收為徒弟,而學成之後,徒弟既可以自立門戶,也可以就在自己的制陶工廠工作,“沒有什麼介意或技藝上的保留啊,反正學習和傳承的都是傣族文化。”玉章鳳笑著說:“我們甚至為感興趣的人提供了製作工具和原料場地。”
如今的慢輪制陶,產品甚至供不應求,可以批量製作的氣窯製品,工藝穩定,成品率搞,而富有變化的柴窯製品,雖然存在一定的報廢風險,也有專門的藝術品收藏家前來定製包窯。看到了廣闊的市場前景,越來越多的傣族百姓投入到了這一傳統技藝的學習生產活動之中。僅僅在大勐龍的曼飛龍村,現在就有7個小團體,每個小團體4至7個人從事著慢輪制陶。這好幾個家庭共同生產的和諧場面,和傣族人民善良淳樸的性格相得益彰。
傣族慢輪制陶歷經六七千年仍然能夠傳承到今天,已成為人類手工技藝發展史上的活化石,是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獨具長久生命力的象徵;是傣族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傣族慢輪制陶的成品,從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到佛寺用品,再到進入藝術收藏品領域的工藝品,這一傳統工藝市場前景可觀。
四、傣族章哈
每逢節慶,住在酒店的客人都會聽到不遠處村寨喧鬧的歌舞聲。其實這不是普通的歌舞表演,這是難得一見的傣族章哈,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
上個月,我去到酒店往橄欖壩方向的曼桂寨子,當天傣族章哈藝人玉光艷正在收徒,她已有5個徒弟,這次再收4個,玉光艷已經是門下弟子達到9人的章哈大師了。不過收徒現場還有比她來頭更大的,是玉光艷的師傅波雙,主持收徒儀式的其實是這位“祖師爺”。儀式現場用繩圈把玉光艷師徒圍在一起,四周蠟條環繞,繩圈中間案幾上擺放著儀式的必備物件,中有兩根點燃的蠟條。收徒的玉光艷坐一方,弟子們圍成半圓坐在對面。“祖師爺”波雙看時辰差不多了,坐在高處開始宣讀門規及一些為人處世的要求。弟子們合十靜聽,模樣肅穆。宣讀完畢波雙將米酒倒入竹筒,在嘴邊默誦數聲,再由收徒的玉光艷把竹筒內酒分給新收的弟子飲下,意似彼此認可了師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