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四城的德國之行(柏林,科隆,德累斯頓,杜塞爾多夫)
當然作為位於萊茵河畔的城市,游船項目也是必不可少的,萊茵游船碼頭位於 科隆 大教堂和巧克力博物館之間的河畔邊,從這裡乘船欣賞兩岸秀美的風光是旅途中不錯的體驗。看到有游輪停靠的地方就能找到售票處,每天有固定的發船時間,基本在1-2小時一班,如果不想步行,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飽覽這座城市。 霍亨索倫橋(Hohenzollernbrücke) 科隆 最古老的橋,建於1907年和1911年之間,連接著大教堂,橫跨萊茵河,而橋上最具特色的景觀無意是橋一邊的無數同心鎖了! 科隆 人相信在霍亨索倫橋上掛上一個鎖,將鑰匙丟進萊茵河,愛情就可以 天長 地久。 所以說全世界的同心鎖都是一樣一樣的 又看到一對新人在拍婚紗,其實行人道的旁邊就是火車鐵軌,每當火車駛過的時候都震顫的相當厲害,但是站在橋上一邊是 科隆 大教堂,底下是萊茵河,我想這樣的風景任何人都不想錯過的! 等我回到火車站準備回去的時候,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畫面,很多年輕人聚集在這裡游行示威,起因是從去年就開始鬧得沸沸揚揚的 敘利亞 難民事件!而這些游行民眾的訴求就是要求政府打開邊境,讓難民進入 德國作為一個第三國的旁觀者,我對於當地民眾這樣的訴求其實挺難理解的,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這個廣場上,15年最後一天迎新的時候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規模性侵惡性事件,而據事後的調查報告顯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難民群體!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前一直對難民持有親和態度被親切的叫做默克爾媽媽的總理默克爾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德國 民眾也開始重新審視難民危機給自己國家帶來的潛在危險,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無論怎麼說, 科隆 這個城市還是非常值得來的,就算只為看一眼 科隆 大教堂也會讓你覺得不虛此行! 傍晚時分又回到了 杜塞爾多夫 ,簡單介紹下這個城市: 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德國 母親河萊茵河畔的一座城市,經濟最發達地區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首府,德語中Dorf是“村莊”之意,因此有人戲稱杜塞爾 杜塞爾多夫 是“ 歐洲 最大的村莊”。
杜塞爾多夫 原本只是萊茵河畔的一個小漁村,並未受到太多重視,直到公元13世紀,此地因成為博格公爵的居所才逐漸有了城市的規模,並開始因萊茵河之助發展貿易和經濟,因靠近當時德意志第一 大城 科隆 而得到更多重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 杜塞爾多夫 幾乎被同盟國軍的日夜轟炸夷為平地,但在戰後積極地被重建。 杜塞爾多夫 在1946年成為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首府。
要說 杜塞爾多夫 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那就是當地老城區密密麻麻的各種酒吧了,在不到半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眾多的啤酒館、酒吧及各國風味的餐館200多家。號稱是 歐洲 餐館、酒館最密集的城市。 杜塞爾多夫 當地特產的啤酒是Altbier,意為“老啤”。這種老啤是黑啤酒的一種! 夜晚漫步在專門為行人設置的萊茵河散步道上,雖然已經深秋季節,但絲毫感覺不到一絲寒意,不遠處的摩天輪閃耀著耀眼的光芒,而步行道另一邊鱗次櫛比的露天酒吧人氣爆棚 每個酒吧中間都會開幾個火爐,這樣即使在室外喝著冰啤酒也不會被寒意掃了性質,要說 德國 人的啤酒文化源遠流長,每年在很多城市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啤酒節,規模最大最為我們熟知的莫過於 慕尼黑 啤酒節,啤酒節最初定於十月召開,因此也被稱為“十月節”。但由於 德國 十月天氣已經轉涼,所以從1872年起將啤酒節調到了九月。 不過對於 德國 人來說,貌似每天都在過啤酒節, 德國 人將喝酒視為每天的“必修課”,人們也不只是進餐時才喝酒,幾乎是隨時隨地喝。 德國 各地幾乎都有“啤酒公園”,只要太陽一露臉,人們就蜂擁至啤酒公園,盡情享受一下大自然。 漫步在老城區的大街小巷,雖然天色已晚,但是擠滿了人群,對於 德國 人來說這也是一天最美好的時光,和家人朋友聊天,當然有球賽的時候那更是血脈噴張的時刻 啤酒不是酒,這就是日爾曼人的範疇學。在標準的 德國 公司里,總會有一個員工餐廳,或者是置放飲料的冰箱什麼的,裡面放著各種花色類型的啤酒。 既然到了 德國 肯定要加入到當地文化的,喝當地啤酒,嘗嘗 德國 代表性的食物-豬肘。 豬肘子在 德國 南、北部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北部的 柏林 地區的豬肘子是煮熟的,肘子肉呈粉紅色,近似於我們國內的白煮肉,南部 巴伐利亞 地區則是運用燒烤的方式烤豬肘,外皮金黃色,外酥里嫩。 一般配菜是以土豆泥,酸菜等,而我這個給了我麵包。不得不說 德國 豬肘那麼出名也是實至名歸的,這個烤豬肘烤的外脆內嫩,鬆軟多汁,鮮得到位,鹹得入味。這樣一份豬肘的價格在7,8歐的樣子,對於我來說量是偏大了。 幾乎每個 德國 大城 市都有一座電視塔。 杜塞爾多夫 的電視塔位於萊茵河畔,是 杜塞爾多夫 最高的地方,登塔可以俯瞰全城。 登塔成人的票價是6歐,由於當時已經是晚上,並沒有上去 老城區內的集市中心,廣場中央豎立著1711年雕成的約翰威廉大公爵的青銅騎像,是他造就了 杜塞爾多夫 成為文化名城。 杜塞爾多夫 的市政廳 杜塞爾多夫 還是19世紀 德國 著名詩人海因里希·海涅的出生地。海涅故居位於老城區最繁華的Bolker街53號。門上方的牆上飾有一塊海涅浮雕的青銅像標誌,他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如今這裡已經變了書店 德國 第一晚,美好安靜! 【第二天】杜塞爾多夫-柏林德國 之行第二天,一大早就坐火車來到了首 都柏林 ,這座在黃金的20年代成為當時不輸 巴黎 的藝術之都,特別是表現主義繪畫和 德國 的電影所創造的出色成就。但隨著納粹政權上臺,繁榮開始被陰雲籠罩,二戰戰敗之後, 柏林 也被分成東西兩半。
去我去 柏林 之前,我對這座城市的認知僅僅停留在“ 柏林 牆”和二戰最後勝利蘇聯紅軍把勝利旗插在 德國 國會大廈的那些零碎的片段上,當我真正踏上這個城市的時候,她帶給我的撲面而來的豁達,堅韌和嚴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於個人旅行風格,每次出行行程安排上我總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走儘量多的地方,這次在 柏林 的逗留時間只有短短大半天,沒想到最後居然完成了計劃中的全部行程,雖然最後累的接近極限,但是當我離開 柏林 的時候一直在深深自責逗留的時間太短了
從中央火車站一齣來,居然就看到了國會大廈,因為跟我們自己國家的城市規劃差異挺大,還是略略吃驚了一下! 柏林 中央火車站被譽為世界上最漂亮的火車站,這座歷時10年、耗資130億歐元建成的五層鋼結構玻璃建築,已成為 歐洲 最大的火車站,這裡也是過去“ 柏林 牆”的所在地,橫跨東西 柏林 。內部以餐飲為主的商店很多,而且價格也公道,足以滿足候車乘客的需求
按照我的常規思路,火車站應該是一座城市人流量很大的地方,而且當天正好是周末,可是當我出站的時候看到的風景卻是除了馬路上飛馳的車,稀稀拉拉的人散佈在馬路上,趕忙百度了下 柏林 人口,看到的數據是350萬左右,對於我這個天天生活在2000萬人口的特 大城 市來說,這一刻感覺呼吸到的空氣都新鮮了多! 這樣的有軌電車曾幾何時是老 上海 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上海 人都親切的稱它為“鐺鐺車”隨著城市改建這樣的車漸漸退出了歷史,所以當我在異國再次看到它的時候,倍感親切,其實不光是 德國 , 歐洲 很多城市仍然保留了這樣的有軌電車,雖然這樣的車速度開不快,但是卻很好的保留了時代留下的產物! 一推開酒店的大門,前臺大叔居然一下子叫出了我的名字,並且告訴我房間已經準備好就等我來了,那個時候感動的無以言表,辦理好入住手續後又超級熱情的把我行李拿到房間,交代好各種事宜後離開,可以說還沒細看這個城市就已經愛上了他 酒店的螺旋式樓梯設計的很有特色 房間牆壁上居然掛著沙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和家人的照片,都說尼古拉二世跟 俄羅斯 現任總理梅德韋傑夫長得很像,但畢竟尼古拉二世死於非命,這樣的照片掛房間還是感覺了不自然 柏林 第一站自然不必說,直接衝著 柏林 牆遺址去了。 關於“ 柏林 牆”,有太多太多關於他的真相和傳說,如今走在大街上依然可以看到當年遺留下來的牆壁一部分,二戰結束後, 德國 及其首 都柏林 被蘇聯、 美國 、 英國 和 法國 分成四區占領。首 都柏林 被分割為東 柏林 與西 柏林 。1949年,德意志聯邦 共和 國(就是我們俗稱的西德)與德意志民主 共和 國(我們俗稱的東德)相繼成立。當時西德的首都位於 波恩 ,東德的首都就是 柏林 ,民主 德國 和聯邦 德國 成為東西方兩大陣營交鋒的最前沿,各為其主,各不相讓。這期間, 柏林 牆的出現,便具有了標誌性意義,成為冷戰的符號和象徵。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為止。
無論怎麼說, 科隆 這個城市還是非常值得來的,就算只為看一眼 科隆 大教堂也會讓你覺得不虛此行! 傍晚時分又回到了 杜塞爾多夫 ,簡單介紹下這個城市: 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德國 母親河萊茵河畔的一座城市,經濟最發達地區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首府,德語中Dorf是“村莊”之意,因此有人戲稱杜塞爾 杜塞爾多夫 是“ 歐洲 最大的村莊”。
杜塞爾多夫 原本只是萊茵河畔的一個小漁村,並未受到太多重視,直到公元13世紀,此地因成為博格公爵的居所才逐漸有了城市的規模,並開始因萊茵河之助發展貿易和經濟,因靠近當時德意志第一 大城 科隆 而得到更多重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 杜塞爾多夫 幾乎被同盟國軍的日夜轟炸夷為平地,但在戰後積極地被重建。 杜塞爾多夫 在1946年成為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首府。
要說 杜塞爾多夫 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那就是當地老城區密密麻麻的各種酒吧了,在不到半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眾多的啤酒館、酒吧及各國風味的餐館200多家。號稱是 歐洲 餐館、酒館最密集的城市。 杜塞爾多夫 當地特產的啤酒是Altbier,意為“老啤”。這種老啤是黑啤酒的一種! 夜晚漫步在專門為行人設置的萊茵河散步道上,雖然已經深秋季節,但絲毫感覺不到一絲寒意,不遠處的摩天輪閃耀著耀眼的光芒,而步行道另一邊鱗次櫛比的露天酒吧人氣爆棚 每個酒吧中間都會開幾個火爐,這樣即使在室外喝著冰啤酒也不會被寒意掃了性質,要說 德國 人的啤酒文化源遠流長,每年在很多城市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啤酒節,規模最大最為我們熟知的莫過於 慕尼黑 啤酒節,啤酒節最初定於十月召開,因此也被稱為“十月節”。但由於 德國 十月天氣已經轉涼,所以從1872年起將啤酒節調到了九月。 不過對於 德國 人來說,貌似每天都在過啤酒節, 德國 人將喝酒視為每天的“必修課”,人們也不只是進餐時才喝酒,幾乎是隨時隨地喝。 德國 各地幾乎都有“啤酒公園”,只要太陽一露臉,人們就蜂擁至啤酒公園,盡情享受一下大自然。 漫步在老城區的大街小巷,雖然天色已晚,但是擠滿了人群,對於 德國 人來說這也是一天最美好的時光,和家人朋友聊天,當然有球賽的時候那更是血脈噴張的時刻 啤酒不是酒,這就是日爾曼人的範疇學。在標準的 德國 公司里,總會有一個員工餐廳,或者是置放飲料的冰箱什麼的,裡面放著各種花色類型的啤酒。 既然到了 德國 肯定要加入到當地文化的,喝當地啤酒,嘗嘗 德國 代表性的食物-豬肘。 豬肘子在 德國 南、北部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北部的 柏林 地區的豬肘子是煮熟的,肘子肉呈粉紅色,近似於我們國內的白煮肉,南部 巴伐利亞 地區則是運用燒烤的方式烤豬肘,外皮金黃色,外酥里嫩。 一般配菜是以土豆泥,酸菜等,而我這個給了我麵包。不得不說 德國 豬肘那麼出名也是實至名歸的,這個烤豬肘烤的外脆內嫩,鬆軟多汁,鮮得到位,鹹得入味。這樣一份豬肘的價格在7,8歐的樣子,對於我來說量是偏大了。 幾乎每個 德國 大城 市都有一座電視塔。 杜塞爾多夫 的電視塔位於萊茵河畔,是 杜塞爾多夫 最高的地方,登塔可以俯瞰全城。 登塔成人的票價是6歐,由於當時已經是晚上,並沒有上去 老城區內的集市中心,廣場中央豎立著1711年雕成的約翰威廉大公爵的青銅騎像,是他造就了 杜塞爾多夫 成為文化名城。 杜塞爾多夫 的市政廳 杜塞爾多夫 還是19世紀 德國 著名詩人海因里希·海涅的出生地。海涅故居位於老城區最繁華的Bolker街53號。門上方的牆上飾有一塊海涅浮雕的青銅像標誌,他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如今這裡已經變了書店 德國 第一晚,美好安靜! 【第二天】杜塞爾多夫-柏林德國 之行第二天,一大早就坐火車來到了首 都柏林 ,這座在黃金的20年代成為當時不輸 巴黎 的藝術之都,特別是表現主義繪畫和 德國 的電影所創造的出色成就。但隨著納粹政權上臺,繁榮開始被陰雲籠罩,二戰戰敗之後, 柏林 也被分成東西兩半。
去我去 柏林 之前,我對這座城市的認知僅僅停留在“ 柏林 牆”和二戰最後勝利蘇聯紅軍把勝利旗插在 德國 國會大廈的那些零碎的片段上,當我真正踏上這個城市的時候,她帶給我的撲面而來的豁達,堅韌和嚴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於個人旅行風格,每次出行行程安排上我總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走儘量多的地方,這次在 柏林 的逗留時間只有短短大半天,沒想到最後居然完成了計劃中的全部行程,雖然最後累的接近極限,但是當我離開 柏林 的時候一直在深深自責逗留的時間太短了
從中央火車站一齣來,居然就看到了國會大廈,因為跟我們自己國家的城市規劃差異挺大,還是略略吃驚了一下! 柏林 中央火車站被譽為世界上最漂亮的火車站,這座歷時10年、耗資130億歐元建成的五層鋼結構玻璃建築,已成為 歐洲 最大的火車站,這裡也是過去“ 柏林 牆”的所在地,橫跨東西 柏林 。內部以餐飲為主的商店很多,而且價格也公道,足以滿足候車乘客的需求
按照我的常規思路,火車站應該是一座城市人流量很大的地方,而且當天正好是周末,可是當我出站的時候看到的風景卻是除了馬路上飛馳的車,稀稀拉拉的人散佈在馬路上,趕忙百度了下 柏林 人口,看到的數據是350萬左右,對於我這個天天生活在2000萬人口的特 大城 市來說,這一刻感覺呼吸到的空氣都新鮮了多! 這樣的有軌電車曾幾何時是老 上海 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上海 人都親切的稱它為“鐺鐺車”隨著城市改建這樣的車漸漸退出了歷史,所以當我在異國再次看到它的時候,倍感親切,其實不光是 德國 , 歐洲 很多城市仍然保留了這樣的有軌電車,雖然這樣的車速度開不快,但是卻很好的保留了時代留下的產物! 一推開酒店的大門,前臺大叔居然一下子叫出了我的名字,並且告訴我房間已經準備好就等我來了,那個時候感動的無以言表,辦理好入住手續後又超級熱情的把我行李拿到房間,交代好各種事宜後離開,可以說還沒細看這個城市就已經愛上了他 酒店的螺旋式樓梯設計的很有特色 房間牆壁上居然掛著沙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和家人的照片,都說尼古拉二世跟 俄羅斯 現任總理梅德韋傑夫長得很像,但畢竟尼古拉二世死於非命,這樣的照片掛房間還是感覺了不自然 柏林 第一站自然不必說,直接衝著 柏林 牆遺址去了。 關於“ 柏林 牆”,有太多太多關於他的真相和傳說,如今走在大街上依然可以看到當年遺留下來的牆壁一部分,二戰結束後, 德國 及其首 都柏林 被蘇聯、 美國 、 英國 和 法國 分成四區占領。首 都柏林 被分割為東 柏林 與西 柏林 。1949年,德意志聯邦 共和 國(就是我們俗稱的西德)與德意志民主 共和 國(我們俗稱的東德)相繼成立。當時西德的首都位於 波恩 ,東德的首都就是 柏林 ,民主 德國 和聯邦 德國 成為東西方兩大陣營交鋒的最前沿,各為其主,各不相讓。這期間, 柏林 牆的出現,便具有了標誌性意義,成為冷戰的符號和象徵。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