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貓本”到悉尼,澳洲雙城的初記
題記
關於旅行,讓我們先重溫下阿蘭.德波頓的那句名言:“旅行的一個危險是,我們還沒有積累和具備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觀光,而造成時機錯誤。”
在我提筆寫下這篇游記的時候,一篇《去再多國家旅行,也不能讓你成為一個有趣的人》的文章正在朋友圈裡風傳——當“詩與遠方”已經泛濫如斯的年代,即使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旅行也是觸手可及,搜索引擎熟知每一處所在的底細,一篇又一篇流水記事而又事無巨細的旅游攻略則讓旅行簡化為按部就班的景點打卡。門檻越來越低的“旅游達人”在向你鼓吹TA去過每一個的角落都是“必去不可”。對了,你也不再需要因為語言或是靦腆而羞於向當地人問路,在線地圖已然足以讓你“沉默”地像當地人一樣穿梭於大街小巷。
↑大洋路 ↑悉尼塔
凡此種種,讓旅行變得乏味不堪,決定你腳步的,無非是口袋中荷包的豐盈程度。
但你應知道,其實還有另一個世道與另一種風情。
↑聯邦廣場
那是屬於每一座城市的一份獨屬煙火,百城 百色 ,經年流轉,世事變遷也無法褪色。在每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里,那些散落在樓堂館所里的芸芸眾生,形形色色的人們往來穿梭。瞭解一座城市就如同一場熱戀,我們必是想去知道他或她的故事,而那些深藏於互聯網之外的鮮活場景與人群表情,非親歷不能觸碰和感知;那些關於歷史的隱喻以及綿延流傳的故事與傳說,也依然吸引著我們去探索,去遭遇。
↑大洋路 ↑大洋路
譬如遠望澳洲,南半球的另一塊大陸,孤懸於世界的中心之外,袋鼠比人類還要多的過度,一個當初由流放的囚犯為主要國民的國家,年輕得似乎文明昨天才發生。和 北京 與 上海 , 倫敦 與 巴黎 , 紐約 與 洛杉磯 一樣,同在東南澳的 墨爾本 與 悉尼 也上演著屬於自己雙城記。
還有手中的簡·莫裡斯的那本《 悉尼 ,帝國的絢爛餘暉》,這位周游了世界的記者,用老帝國些許高傲的筆調,講述著澳洲的陳年舊事,偶有贊揚之語卻也類似客套。
這一切,都讓我迫不及待地動身。
↑塔龍加動物園 ↑悉尼
保羅·鮑爾斯在《遮蔽的天空》一書中,曾對“觀光”和“旅行”進行了經典的劃分——觀光客“毫不質疑地接受他自己的文明”,但旅行者不然,“他會比較自己的文明和其他文明,併排斥那些不對自己胃口的元素。”
是的,去再多國家旅行,也不能讓你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但“如果生活的要義在於追求幸福,那麼,除卻旅行,很少有別的行為能呈現這一追求過程中的熱情和矛盾,不論是多少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達出緊張工作和辛苦謀生之外的另一種生活意義。”
↑悉尼 關於我:紫陌ZIMO,世界的游走者、記錄者,希望永遠在路上。
微博:@紫陌的陌行記
公眾號:陌嘰陌嘰
微信:d675737124(加時請註明)
墨爾本篇 “貓本”,南半球的艷陽下
從 北京 輾轉 廣州 再到 墨爾本 之時,已是當地的清晨。從機場出來的那一刻,卻是感受到了南
半球艷陽的熱忱——這個4月的季節,應是澳洲的秋天,陽光卻是如此得濃烈。
↑墨爾本 ↑墨爾本
這便是“貓本”給我的第一印象,卻與來之前的“刻板印象”大相徑庭。曾經在 墨爾本 留學多年的友人曾再三告誡我貓本的多雨和天氣的不可捉摸,讓我做足了全套防寒防雨的準備,而實際上,確實明媚得讓我似乎提前進入了夏天。
↑墨爾本 ↑墨爾本
墨爾本 街頭的少女。
↑墨爾本
作為 維多利亞州 首府,有著400多萬人口的 墨爾本 穩居 澳大利亞 的第二 大城 市,實際上她和 悉尼 瓜分了 澳大利亞 的大部分住民。我們在 墨爾本 定的酒店就在城市中心city唐人街的邊上,和 中國 風的標誌性牌坊只有百米之遙。
↑唐人街 與陽光更為熾烈,氣溫更為柔順,海岸也更為完美的 悉尼 相比, 墨爾本 更多的或許是一份老派的從容,以及空氣中那隱隱約約的文藝氣息——對於這個年輕的國家而言,Collins Street上 維多利亞 時期的老建築和新時代的高樓大廈並肩而立,這應該是這座多元化的城市最好的象徵。
↑柯林斯街 ↑柯林斯街 在 墨爾本 並我沒有購買當地的交通卡,全程11路外加免費的市區電車——沒錯,這座城市的核心部分以及城中主要景點都有免費的電車可坐,只要你在站點看到了FREE ZONE的標誌,便可毫不遲疑地跳將上去。而復古的35路電車則是免費電車區域里最受歡迎的——要的,就是這份似乎來自 維多利亞 時期的精神氣兒。
綠色區域都可以免費乘坐電車。
↑墨爾本
這張照片讓我想起了披頭士的經典照片。 ↑墨爾本
復古風格的35路電車車廂。
↑墨爾本 ↑墨爾本 當然了,如此環保出行的主要原因還是窮,澳洲的物價讓人有些難以忍受,路邊普通的盒飯也要賣到9澳元……所以後來創下了一天暴走20公里的紀錄,雄霸了朋友圈好幾天的步數榜首。
從我們住的酒店往北走幾分鐘,就能看見維州政界大佬們舉行會議的國會大廈——聽說這裡在不開會的時候面向公眾免費開放,不過我們去時其正在修繕。黑人小伙兒和他的新娘正在婚紗攝影師的指揮下來回奔跑,連上洋溢的笑容似乎馬上就要蕩漾開來。
墨爾本 國會大廈
↑墨爾本
雖然聯邦廣場對面的 聖保羅 教堂似乎名氣更大,但離國會大廈不遠的聖帕特裡克大教堂才是 墨爾本 乃至南半球最大最高的天主教堂。這座有著3座尖頂的哥特式大教堂用青石建成,1897年就已啟用,但標誌性的尖塔最終建成確實在1939年,前後超過40年的時間。
↑聖帕特裡克教堂 ↑聖帕特裡克教堂 看慣了 歐洲 那些有著數百年曆史,出自如雷貫耳的名家之手的大教堂,聖帕特裡克大教堂就顯得有些普通甚至朴實無華了。陽光透過窗欞將彩色的玻璃照得光彩熠熠,整個教堂內部,都氤氳在金黃色的光暈之中,分外安靜。
↑聖帕特裡克教堂 ↑聖帕特裡克教堂 ↑聖帕特裡克教堂 ↑聖帕特裡克教堂 ↑聖帕特裡克教堂 墨爾本 的city老城區其實是由幾條橫豎交叉的街道組成的長方形的街區,並不需要走動太遠,就能到達 墨爾本 市中心的 維多利亞州 立圖書館——我們到時,正趕上 巴勒斯坦 的支持者與 以色列 的擁躉在圖書館前的空場大唱對台戲,警察們如臨大敵,而 墨爾本 人似乎已經對此司空見慣,有著一副巨大的國際象棋的圖書館前坐滿了曬太陽的吃瓜群眾。
維多利亞州 立圖書館。
↑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 圖書館門口的巨大國際象棋。
關於旅行,讓我們先重溫下阿蘭.德波頓的那句名言:“旅行的一個危險是,我們還沒有積累和具備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觀光,而造成時機錯誤。”
在我提筆寫下這篇游記的時候,一篇《去再多國家旅行,也不能讓你成為一個有趣的人》的文章正在朋友圈裡風傳——當“詩與遠方”已經泛濫如斯的年代,即使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旅行也是觸手可及,搜索引擎熟知每一處所在的底細,一篇又一篇流水記事而又事無巨細的旅游攻略則讓旅行簡化為按部就班的景點打卡。門檻越來越低的“旅游達人”在向你鼓吹TA去過每一個的角落都是“必去不可”。對了,你也不再需要因為語言或是靦腆而羞於向當地人問路,在線地圖已然足以讓你“沉默”地像當地人一樣穿梭於大街小巷。
↑大洋路 ↑悉尼塔
凡此種種,讓旅行變得乏味不堪,決定你腳步的,無非是口袋中荷包的豐盈程度。
但你應知道,其實還有另一個世道與另一種風情。
↑聯邦廣場
那是屬於每一座城市的一份獨屬煙火,百城 百色 ,經年流轉,世事變遷也無法褪色。在每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里,那些散落在樓堂館所里的芸芸眾生,形形色色的人們往來穿梭。瞭解一座城市就如同一場熱戀,我們必是想去知道他或她的故事,而那些深藏於互聯網之外的鮮活場景與人群表情,非親歷不能觸碰和感知;那些關於歷史的隱喻以及綿延流傳的故事與傳說,也依然吸引著我們去探索,去遭遇。
↑大洋路 ↑大洋路
譬如遠望澳洲,南半球的另一塊大陸,孤懸於世界的中心之外,袋鼠比人類還要多的過度,一個當初由流放的囚犯為主要國民的國家,年輕得似乎文明昨天才發生。和 北京 與 上海 , 倫敦 與 巴黎 , 紐約 與 洛杉磯 一樣,同在東南澳的 墨爾本 與 悉尼 也上演著屬於自己雙城記。
還有手中的簡·莫裡斯的那本《 悉尼 ,帝國的絢爛餘暉》,這位周游了世界的記者,用老帝國些許高傲的筆調,講述著澳洲的陳年舊事,偶有贊揚之語卻也類似客套。
這一切,都讓我迫不及待地動身。
↑塔龍加動物園 ↑悉尼
保羅·鮑爾斯在《遮蔽的天空》一書中,曾對“觀光”和“旅行”進行了經典的劃分——觀光客“毫不質疑地接受他自己的文明”,但旅行者不然,“他會比較自己的文明和其他文明,併排斥那些不對自己胃口的元素。”
是的,去再多國家旅行,也不能讓你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但“如果生活的要義在於追求幸福,那麼,除卻旅行,很少有別的行為能呈現這一追求過程中的熱情和矛盾,不論是多少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達出緊張工作和辛苦謀生之外的另一種生活意義。”
↑悉尼 關於我:紫陌ZIMO,世界的游走者、記錄者,希望永遠在路上。
微博:@紫陌的陌行記
公眾號:陌嘰陌嘰
微信:d675737124(加時請註明)
墨爾本篇 “貓本”,南半球的艷陽下
從 北京 輾轉 廣州 再到 墨爾本 之時,已是當地的清晨。從機場出來的那一刻,卻是感受到了南
半球艷陽的熱忱——這個4月的季節,應是澳洲的秋天,陽光卻是如此得濃烈。
↑墨爾本 ↑墨爾本
這便是“貓本”給我的第一印象,卻與來之前的“刻板印象”大相徑庭。曾經在 墨爾本 留學多年的友人曾再三告誡我貓本的多雨和天氣的不可捉摸,讓我做足了全套防寒防雨的準備,而實際上,確實明媚得讓我似乎提前進入了夏天。
↑墨爾本 ↑墨爾本
墨爾本 街頭的少女。
↑墨爾本
作為 維多利亞州 首府,有著400多萬人口的 墨爾本 穩居 澳大利亞 的第二 大城 市,實際上她和 悉尼 瓜分了 澳大利亞 的大部分住民。我們在 墨爾本 定的酒店就在城市中心city唐人街的邊上,和 中國 風的標誌性牌坊只有百米之遙。
↑唐人街 與陽光更為熾烈,氣溫更為柔順,海岸也更為完美的 悉尼 相比, 墨爾本 更多的或許是一份老派的從容,以及空氣中那隱隱約約的文藝氣息——對於這個年輕的國家而言,Collins Street上 維多利亞 時期的老建築和新時代的高樓大廈並肩而立,這應該是這座多元化的城市最好的象徵。
↑柯林斯街 ↑柯林斯街 在 墨爾本 並我沒有購買當地的交通卡,全程11路外加免費的市區電車——沒錯,這座城市的核心部分以及城中主要景點都有免費的電車可坐,只要你在站點看到了FREE ZONE的標誌,便可毫不遲疑地跳將上去。而復古的35路電車則是免費電車區域里最受歡迎的——要的,就是這份似乎來自 維多利亞 時期的精神氣兒。
綠色區域都可以免費乘坐電車。
↑墨爾本
這張照片讓我想起了披頭士的經典照片。 ↑墨爾本
復古風格的35路電車車廂。
↑墨爾本 ↑墨爾本 當然了,如此環保出行的主要原因還是窮,澳洲的物價讓人有些難以忍受,路邊普通的盒飯也要賣到9澳元……所以後來創下了一天暴走20公里的紀錄,雄霸了朋友圈好幾天的步數榜首。
從我們住的酒店往北走幾分鐘,就能看見維州政界大佬們舉行會議的國會大廈——聽說這裡在不開會的時候面向公眾免費開放,不過我們去時其正在修繕。黑人小伙兒和他的新娘正在婚紗攝影師的指揮下來回奔跑,連上洋溢的笑容似乎馬上就要蕩漾開來。
墨爾本 國會大廈
↑墨爾本
雖然聯邦廣場對面的 聖保羅 教堂似乎名氣更大,但離國會大廈不遠的聖帕特裡克大教堂才是 墨爾本 乃至南半球最大最高的天主教堂。這座有著3座尖頂的哥特式大教堂用青石建成,1897年就已啟用,但標誌性的尖塔最終建成確實在1939年,前後超過40年的時間。
↑聖帕特裡克教堂 ↑聖帕特裡克教堂 看慣了 歐洲 那些有著數百年曆史,出自如雷貫耳的名家之手的大教堂,聖帕特裡克大教堂就顯得有些普通甚至朴實無華了。陽光透過窗欞將彩色的玻璃照得光彩熠熠,整個教堂內部,都氤氳在金黃色的光暈之中,分外安靜。
↑聖帕特裡克教堂 ↑聖帕特裡克教堂 ↑聖帕特裡克教堂 ↑聖帕特裡克教堂 ↑聖帕特裡克教堂 墨爾本 的city老城區其實是由幾條橫豎交叉的街道組成的長方形的街區,並不需要走動太遠,就能到達 墨爾本 市中心的 維多利亞州 立圖書館——我們到時,正趕上 巴勒斯坦 的支持者與 以色列 的擁躉在圖書館前的空場大唱對台戲,警察們如臨大敵,而 墨爾本 人似乎已經對此司空見慣,有著一副巨大的國際象棋的圖書館前坐滿了曬太陽的吃瓜群眾。
維多利亞州 立圖書館。
↑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 圖書館門口的巨大國際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