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巴塞羅那
巴塞羅那 —— 西班牙 東北 部 加泰羅尼亞 自治區的首府,卻好像早已不僅是一個城市的名字。在膠片上、紙頁間和口耳相傳中,她已然成為一種美麗奇幻的象徵,一個如痴如醉的夢境,一個無與倫比的遠方。
曾經,腦海裡關於 巴塞羅那 的所有印象,都停留在《行者無疆》和電影《午夜 巴塞羅那 》(Vicky Christina Barcelona)的描述中:
巴塞羅那 ,在餘秋雨筆下近百個 歐洲 城市中脫穎而出:高高聳立的 哥倫布 塔,熱鬧繽紛的蘭布拉大街,世間傳奇聖家大教堂…這座被 中國 作家賦予“流浪”意義的高迪之城,讓還在讀中學的我從此對 西班牙 暗生情愫,有了一抹說不 清道 不明的嚮往。
第一次看《午夜 巴塞羅那 》時, 西班牙 語言文學已經成為了我的大學專業。 巴塞羅那 的迷人景緻和醉人氣息透過電影鏡頭,緩緩的滋潤著每一寸肌膚直至靈魂:Vicky和Antonio在古埃爾公園的相遇, Christina在蘭布拉大街上尋找攝影靈感,Vicky在聖家堂和 加泰羅尼亞 飯店里搜集論文材料,震感心靈的 西班牙 吉他音樂會…美景美食,俊男靚女,悠久的歷史文化,濃郁的藝術氣息,Antonio的俊朗風流,Maria Elena的風情萬種,讓人久久沉醉。當年,還渴望像Christina一樣,拎著相機,徘徊在 巴塞羅那 的街頭,用鏡頭圈下這個城市所有的美好和浪漫。
若干年之後,突然真的自己拎著相機出現在這個傳說中的地方,夾著陪伴了我若干年的不知被翻閱了多少遍的《行者無疆》,看著站牌上寫著的大大的“Barcelona”,比興奮和激動更多的,是經常需要掐掐自己才敢相信的神奇。
【教堂之美】
La Sagrada Familia(聖家大教堂)是曾經出現在高中英語課本上的詞彙,當年有些微微拗口。
也許是因為之前看過的圖片都沒有找到聖家堂的最佳角度,也許是因為它擁有膠片和語言都無法還原的震撼人心 和美 麗絢爛,之前它給我的印象如一塊陳舊的布條,層層疊疊淋淋漓漓。聽見有人輕描淡寫的說聖家堂如何如何雄偉,我不以為然的牽牽嘴角,以為是一如既往的禮貌或陳詞濫調。
出了地鐵口,上樓梯時不經意的抬頭一看,瞬間怔住——本以為聖家堂只會遠遠的露出一角,需要跋涉著才能一步步接近,然而沒想到它就那樣完整得沒有任何遮擋的出現在眼前,宛如這裡的人們,絲毫沒有高高在上的孤傲或是初次見面的羞澀,用一股熱情奔放把游客的嘴角融化成一道好看的上揚弧線。
被震撼的另一個原因,是第一次領略了聖家堂的壯美。在蔚藍天空的襯托下,四座塔高聳入雲,矗立著的吊車,提醒著游客這座偉大的建築還並未竣工。百餘年的建築里程,在世界建築史上都被譽為傳奇,而吊車,也早已成為了整個景觀的一部分,漸漸有了一種渾然一體的協調。 聖家大教堂,1882年由Francisco de Paula del Villar修建,一年半之後由響徹世界的建築家 安東 尼奧高迪(Antonio Gaudí)接手,從此開始了長達43年的建築長跑,直至1926年高迪不幸遭遇車禍身亡,聖家堂剛完成了外立面的竣工典禮。
在後來長達八十餘年的時間里,高迪的學生和後輩們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延續著老師的精神。其實不難看出,高迪的學生沒有完完全全的臨摹老師的風格,而是有所借鑒又有所創新。因為時間的不同,早年建造部分的磚塊和新近的顏色完全不同。漸變的顏色,向世人講述著馬拉松般的建築歷史,不同的風格,證明著 巴塞羅那 無窮無盡的靈感和卓爾不群的才氣。
長長的購票隊伍蜿蜿蜒蜒繞了聖家堂一圈,游客們來自四面八方,卻耐心和善。
隨著隊伍的移動,還未進去,先把教堂的各個角度看個一清二楚。近距離觀察才發現,那些曾被我認為是層層疊疊淋淋漓漓的部分,其實是些多麼精緻的細節。 如果說聖家大教堂的外部是雄偉壯麗的震撼人心,那麼內部則是美麗絢爛的攝人心魂。
聖家堂內部高度45米,柱子的設計加入了森林的元素。窗戶鑲嵌著彩色的 馬賽 克片,典型的高迪風格。據說每一片 馬賽 克都由高迪親手挑選,為了達到光線最美的結合。在陽光下,各種顏色的 馬賽 克閃爍著不同的光芒,各自不同卻又彼此和諧,其色彩的奇幻和絢爛是語言和相機都無法複製的經典。一旁的高高的柱子和光滑的地面,也會被透過彩色 馬賽 克的光線灑上五彩的顏色,宛如童話。 乘電梯而上,可以近距離的接觸那四座在地面上感覺遙不可及的高塔,卻依然有種需要仰視的雄偉。站在聖家堂的高處,眼下的風景一覽無餘:奔跑的車,街上的人群,碧綠的池水,還有顏色風格迥異的 新建 的部分。聖家堂的四周,沒有一座高度可以與其媲美的建築,就如同一座聖殿,生來就註定被 巴塞羅那 仰望,被世人仰望。 下行的路,狹窄而蜿蜒,暗暗的燈光有時會給人一種微微恐怖的感覺。階梯的每一塊石磚,扶手的每一個設計,雖然時隔百年,還依然感覺的出那份精緻和完美。 游客多了,難免會有些不文明的現象發生,在一個小窗口,出現了這樣一種場景:各種顏色的口香糖,和細長的鐵絲構成了一種有趣的藝術組合。讓人先是一驚,然後會心一笑,同時也給自己敲響了警鐘,說不定有的人還會在心裡暗暗愧疚。也許,這也是高迪精神的一種延續,不急不惱,把世界的黑暗打磨成一種藝術再還給世界,一種大氣的幽默,藝術的諷刺。 據說,聖家大教堂是高迪最嘔心瀝血的作品,也許是早就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無法看到其竣工,高迪在建造期間從不趕工,不急不躁,力求每個細節做到完美,而死後,高迪也被埋葬在聖家堂的地下室,永遠的守護者他心愛的作品。在聖家堂內部,有幾扇相對隱蔽的窗戶,透著玻璃往下看,會看到好多排長長的木椅,若干燭光,以及高迪的墓室,神聖,莊嚴。如今,聖家堂已經傳承到了第五代建造者,依然追隨者高迪的精神,讓聖家堂成為世上唯一一個沒有完工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一個如我般非基督教徒的游客,即使不能完全領會其宗教精神,也會被聖家大教堂巧奪天工的設計靈感深深震撼,久久不願離開。也許,這也是對一個建築從某一側面的最高褒獎。
【大街之美】
加泰羅尼亞 廣場位於 巴塞羅那 的中心地帶。
遠遠的就看到了稍顯密集的人群,圍著一座高高的建築物,我便猜到是在心中揮之不去的《行者無疆》中所描述的的 哥倫布 紀念碑。走近一看,果不出所料。
哥倫布 紀念碑高60米,建於1888年萬國博覽會期間,紀念 哥倫布 發現美洲400周年。底座上精細的雕刻著許多景象:飛舞的女神、威武的 獅子 、費 迪南 德國 王、 伊莎貝拉 女王…在塔的最頂端,是整個 伊比利亞半島 都為之驕傲的克裡斯多瓦· 哥倫布 ,堅定地指著大海的方向。
紀念碑的選址很有意思,既是蘭布拉大街(la Rambla)的終點,也是港口區的起點,寓意著市中心和海洋的緊密聯接。
西班牙 的國慶日是10月12日,以紀念 哥倫布 發現新大陸從而為 西班牙 帶來的無盡輝煌。
向 哥倫布 指向相反的位置走去,便是 巴塞羅那 最著名的大街——蘭布拉大街(La Rambla),不知道為何這條街在中文里更多地被譯作流浪者大街,也許是因為駐扎在這裡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街頭藝人,也許是因為街上的過客都是一定意義上的流浪者。
來到 巴塞羅那 ,不能錯過蘭布拉大街,儘管它已經帶有很濃重的商業氣息,儘管它是偷盜高發的旅游景區,但同時它也是 巴塞羅那 的著名地標之一,是凝聚著藝術氣息和當地風情之地。
在這條長長街道的兩邊,佈滿了不計其數的店攤,可以觀賞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特工藝品:用豆子精心粘貼而成的玩偶、用金屬彎制而成的耳環手鐲、 南亞 的圍巾和手工錢包…當然更多的是 西班牙 本土的藝術品,最搶眼的當屬彩色 馬賽 克風格的製品和仿照著名作品“流淌的時間”製作的盤子和表等等,從此也看出高迪和達利這兩位偉大的 西班牙 藝術家給予整座城市的深遠影響。
時隔多年,來自全世界的後輩們還在為他們的靈感和才華瘋狂,熱情絲毫不減。 沿著蘭布拉大街往前走,是街頭藝人的天堂,來自各個領域的街頭藝術家在這裡大顯身手——
數十位街頭畫家首先映入眼帘,一把椅子,一簾畫架,一個畫筆箱,便是全部的家當。隨意在街邊一坐,畫簾一支開,便會有游人好奇的湊上前看個究竟。蘭布拉大街的街頭畫家基本分為兩類:寫實和漫畫。看到的幾位 亞洲 面孔基本都是寫實畫家,一筆一筆精細耐心,靜謐嚴肅,逼真準確的把游客的眉眼鼻嘴印在紙上;街頭漫畫家則都是清一色藍眼睛大鼻子的模樣,三筆兩筆,精準的抓住面龐的特點,誇張又滑稽,逗得旁觀者哈哈大笑。坐著的模特顯然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既好奇畫紙上的自己是什麼模樣,又不敢移動過去看個究竟,只能耐心的微笑著,期望從觀眾的臉上能找到一絲線索。 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是一些架勢更大的在即興創作的藝術家。
身邊的一個戴著鴨舌帽的紅衣服老人,拿出一塊正方形厚板,幾瓶顏色各異的噴漆,開始了他的創作。只見他來回晃動噴漆瓶,嘶嘶作響,偶爾借用小木板和報紙做輔助,厚板轉來轉去,眼花繚亂,路人都屏氣凝神,好奇又肅靜。漸漸的,畫面有了模樣,不到十分鐘,一幅熱帶 加勒 比的日出景象生動的展現在了大家眼前,令人難以置信。四周同時響起了發自肺腑的掌聲和歡呼聲,老人滿面笑容的舉著剛完成的作品,向四周致意,有人輕輕的翻動著他的作品表示好奇。
人群漸漸散開,老人擦了擦手,不急不慢的整理著畫桌,一幅心滿意足的模樣。比起作品賣沒賣出去的金錢問題,街頭藝術家們好像更註重被賞識被尊敬的瞬間。
欣賞過好多手法創意各不相同的美工藝術家,轉頭定睛一看,不遠處那些紋絲不動的青銅色和黑色的物體,居然是街頭真人雕塑!一個和骷髏一起騎在單輪車上的男人,一動不動,一身青銅色,要沒有圍在身邊的人群,我一定不會發現這是一個真人。有人在他面前的盒子里丟下硬幣,“雕塑”就開始快速的蹬車輪,並豎起大拇指,和走上前來的游客合影。不遠處,還有個造型十分誇張駭人的“怪獸鳥人”,一身漆黑,巨大的翅膀,長長的指甲,在合影過程中,冷不防的突然用力抓住游客的肩膀或者摟住脖子,發出一陣怪叫,把擺好姿勢一臉笑意的游客和聚精會神拍照的人們都嚇一跳,這時又傳來“怪獸”“邪惡”的大笑,令毛骨悚然的路人哭笑不得…
因為去蘭布拉大街正是晚上,很多街頭雕塑都已經“下班回家”了。其實很想守在那裡看看“雕塑”們是如何下班的,看到一個個一動不動的青銅色雕塑捲起家什在路上行走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奈何投幣合影的人群絡繹不絕,一片熙熙攘攘的歡樂景象,我便只好放棄堅守。 再往前走,是幾家美麗精緻的花店,嬌艷的玫瑰,含羞的雛菊,還有一些叫不上來名字的鮮花,組成了一片五顏六色的海洋。突然想起,這幾家花店出現在了電影《午夜 巴塞羅那 》的鏡頭裡,只不過當年眯著眼取景的人由Christina換成了今日的我。正想著,一位 西班牙 帥哥突然沖入鏡頭,興奮的喊著“foto, foto”(照片,照片)!咔咔的快門聲把他留在了關於這座城市的印象里。他緊接著用幾個靈活的轉身動作歡快地離開,道謝聲還迴蕩在身後的空氣里,人卻不見蹤影。我回看照片,不禁也浮出笑意。
你究竟是一座怎樣熱情奔放快樂無憂的城市啊, 巴塞羅那 !
【巴薩 巴薩】
如果高迪夢幻般的彩色 馬賽 克建築和裝飾品是 巴塞羅那 凝固的藝術,那麼身穿巴薩球衣蹦蹦跳跳的少年們則是一道流動的風景。
足球,也是 巴塞羅那 閃閃發光的一張名片。
上午十點, 巴塞羅那 在晨光中慢慢蘇醒過來,街上的人漸漸的多了起來。坐在地鐵出口的木椅上,看到了三三兩兩卻絡繹不絕的游客,或穿著巴薩的球衣,或披著巴薩的隊旗,像一支支朝聖的隊伍,奔向不遠處的諾坎普。
起身,還沒等開口問路,坐在一旁的老爺爺就笑呵呵地給我指了指諾坎普球場的方向。這份心領神會的默契,一定源於無數世界各地游客不停的詢問。這麼多年來,這些老人們用耐心和慈祥,還有一絲自豪,不知給多少足球朝聖者指明瞭方向。 步行約十分鐘,傳說中的諾坎普球場便映入眼帘。
慕名而來的參觀絡繹不絕,但售票窗口很多效率又高,很快便拿到了球場+博物館的聯票。
並不是每一個球場都可以參觀,更不是每一個俱樂部都有自己的博物館。
巴薩作為世界頂級的豪門之一,其百餘年的輝煌歷史在博物館里一覽無餘。
沿著牆的一邊是一長排的玻璃展櫃,裡面全部都是巴薩在各種比賽中贏得的獎盃。也許是因為無數的獎盃排在一起,看起來並沒有多麼引人註目,但是,其實每一座獎盃都代表著一個時期的最高競技水 平和 最高榮耀。當所有的榮耀都不吵不鬧的安靜陳列在一邊,倒成了一種韜光養晦的低調。 中間的玻璃展 臺中 擺放的則是有紀念意義的物品, 比如 美國 總統奧 巴馬 的10號球衣、亨利踢進巴薩第一球時穿的球鞋、巴薩第5000個進球的比賽用球、梅西的金球金靴獎盃…以及很多從俱樂部建立以來的隊徽、隊服、球鞋等的變遷,以及很多上個世紀初的展品,十分珍貴,對於那些對巴薩俱樂部歷史感興趣的人們來說,巴薩博物館是個舉世無雙的的必訪之地。 隨著人群的腳步,我們穿過了幾個特別的地方: 比如 無數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巴薩俱樂部舉行記者發佈會的區域——在這裡,產生了多少次關於主力陣容的疑問,多少次關於轉會與傷病康復的消息,多少次球員之間的幽默打諢…沿著隔離帶接著走便來到了球員的更衣室,一排整齊的白色柜子和木凳,甚是平靜。更衣室其實是一個球隊很關鍵的部分,更衣室里的團結與和諧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支隊伍的凝聚力,也讓我不禁猜想,巴薩奪冠之後,這片看似平靜的區域得有多麼的熱鬧和瘋狂。
和更衣室相連的,是球員的浴室和休息區域。浴室比我想象的要簡單許多,幾個噴頭,佈滿淡黃色小磚塊的牆,中間有一個可以泡在裡面休息的池子,對面是幾個按摩椅和運動器械。不知俱樂部里是否還有其他的浴室,否則巴薩的隊員賽後洗澡肯定還需要排隊。 走著走著,突然聽到不遠處有歡呼嘈雜的聲音,走近一看是球員 通道 。巴薩俱樂部在球員 通道 周圍擺放了效果非常好的音響設備,播放的是球迷的掌聲歡呼聲還有播報員不停的喊著球員名字的聲音…此情此景,完全讓游客設身處地的感受到了球員從 通道 中出來時的狀態和心情,興奮,激動,翹首期待,也許,還有微微的緊張與忐忑。
走出 通道 ,諾坎普球場的精緻和壯觀迎面而來。一眼就可以看到對面看臺上寫出的口號“mes que un club” ( 加泰羅尼亞 語,more than a club)。球場的草皮非常棒,碧綠欲滴,質地也十分柔軟,在 加泰羅尼亞 燦爛的陽光下閃著晶瑩的光芒。 諾坎普球場是 歐洲 大陸最大的體育場,在世界僅次於 巴西 的傳奇球場Maracana。諾坎普可以同時容納109815觀眾,所有的座位都由紅色和藍色組成,也是巴薩主隊球衣的顏色,象徵著整個俱樂部。其特別的設計,五分鐘內球迷就可以全部撤離。98-99賽季,經過幾次修建和擴建,因其無與倫比的華麗和現代化,被授予五星球場評價。
諾坎普球場的壯麗確實很難用語言表述出來,就如俱樂部的標語——“不僅是一個俱樂部”,我想,諾卡普球場也絕對“不僅是一個球場”。
順著球場樓梯,可以走到看臺最高處,到了看臺頂端才發現,諾坎普球場的絕妙設計,讓最後一排的觀眾也絲毫感覺不到視線的遮擋,反倒是有了俯瞰整個球場的開闊視野。
不遠處則是足球解說員和記者專區,用玻璃擋板和外界隔離,視野清晰開闊,周圍的音響也最大限度的還原真實情景,讓每一個人都可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周末晚上有比賽時諾坎普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由於周日下午球場只開放到14:30,我們順著指示 通道 戀戀不捨的離開了諾坎普球場, 通道 里有一塊長長的電子顯示屏,播放的是成千上百名各具特色的巴薩球迷的面龐,一共高唱巴薩隊歌的情景,高亢有力,振奮人心,人們不由得停下了腳步,共同沉浸在這一片如同節日的海洋中…
說到諾坎普,就不得不說其超高人氣的俱樂部商店。商店分為上下兩層,一樓是球衣和各種於巴薩相關的大型標誌和雕塑,地下一層更多的是各種不同類型的紀念品,簽名足球、香水、手包、筆袋、水杯、鑰匙扣…種類繁多,應有盡有。當然,順著一樓的樓梯就可以看到下麵結賬的櫃臺,儘管櫃臺口也有很多,但是等待付款的人還是排成了一條長龍,比買門票時誇張的多。
俱樂部商店的工作人群非常忙碌,行色匆匆,但卻耐心熱情,還細心地時不時為顧客遞上購物包。
幾乎每個從俱樂部商店出來的人都是滿面笑容,相比於 歐洲 的消費水平,紀念品的價格並不算誇張,如果在店內遇到了陽光耐心的帥哥美女工作人員,則更是令購物過程舒心愉快。
【高迪之城】
米拉之家(Casa de Mila, 也稱La Pedrera), 是給我留下過深刻印象的 巴塞羅那 標誌性建築之一。
高迪童話一般的夢幻設計風格,牽引著 巴塞羅那 給世人的整體印象。
米拉之家,是高迪20世紀初期的作品,為當時 巴塞羅那 聲名顯赫的米拉夫婦所設計建造,也是他打造的最後一座私人住宅。
可能是由於天氣原因以及一夜大巴的睡眼惺忪,第一眼看到米拉之家卻並沒有感到特別驚喜——它遠沒有照片上美麗,灰白斑駁的牆體給人一種年久失修的陳舊感,面積也遠沒有想象的規模,建築並不獨立,加上前面的馬路,排隊的長龍,讓人很難找到上佳的拍攝角度。
但即使從外面一眼望去,還是能感受到高迪帶有一絲童話和一絲荒誕的鮮明風格,以及他“直線屬於人類,而曲線歸於上帝”的建築信仰。 毗鄰米拉之家的,是巴特略之家(Casa Batlo),建於1877年,在1904年-1906年間接受了高迪的改造。遠遠望去,陽臺如同 威尼斯 的面具,牆體是淡淡的五彩繽紛,屋頂如同紙杯蛋糕的包裝紙一般波浪起伏...整座建築都浸染著濃濃的高迪風格。
由於時間有限,很惋惜沒有機會進入兩座建築內部參觀。只能看看朋友們的相機底片,在腦海裡勾畫著流暢的曲線,揣踱著高迪的天馬行空。 巴塞羅那 被稱為高迪之城,足以見得高迪的建築風格對這座城市的巨大影響。
說到高迪的代表作,也不能不提古埃爾公園(Park Güell),也被譯作奎爾公園。
古埃爾公園建於1900-1914年,位於 巴塞羅那 市北,是當年的富商古埃爾先生籌劃的高級住宅區,因為種種原因,住宅區計劃擱淺,我們今天看到的是由高迪設計的住宅區的“公共設施部分”。
古埃爾公園裡這兩座如同糖果屋的小房子,是我對高迪的建築最初的認識和印象,也是古埃爾公園、 巴塞羅那 甚至是 西班牙 的名片之一。
穿梭在 巴塞羅那 的大街小巷,經常能看到帶有彩色 馬賽 克裝飾元素的紀念品,而最常見的,則是一隻彩色的蜥蜴。而這隻蜥蜴,就是出自古埃爾公園——它是看護古埃爾公園的鎮園之寶,據說在雨量充沛之時,還會從蜥蜴的嘴裡噴出水來。
觀景台的長椅嵌滿了五顏六色的 馬賽 克碎片,一貫的高迪曲線如波浪般蜿蜒曲折。據說長椅在設計時參考了人體力學原理,靠背的彎度恰到好處,雖然石椅堅硬,但坐在上面卻感到舒適愜意。
曾經,腦海裡關於 巴塞羅那 的所有印象,都停留在《行者無疆》和電影《午夜 巴塞羅那 》(Vicky Christina Barcelona)的描述中:
巴塞羅那 ,在餘秋雨筆下近百個 歐洲 城市中脫穎而出:高高聳立的 哥倫布 塔,熱鬧繽紛的蘭布拉大街,世間傳奇聖家大教堂…這座被 中國 作家賦予“流浪”意義的高迪之城,讓還在讀中學的我從此對 西班牙 暗生情愫,有了一抹說不 清道 不明的嚮往。
第一次看《午夜 巴塞羅那 》時, 西班牙 語言文學已經成為了我的大學專業。 巴塞羅那 的迷人景緻和醉人氣息透過電影鏡頭,緩緩的滋潤著每一寸肌膚直至靈魂:Vicky和Antonio在古埃爾公園的相遇, Christina在蘭布拉大街上尋找攝影靈感,Vicky在聖家堂和 加泰羅尼亞 飯店里搜集論文材料,震感心靈的 西班牙 吉他音樂會…美景美食,俊男靚女,悠久的歷史文化,濃郁的藝術氣息,Antonio的俊朗風流,Maria Elena的風情萬種,讓人久久沉醉。當年,還渴望像Christina一樣,拎著相機,徘徊在 巴塞羅那 的街頭,用鏡頭圈下這個城市所有的美好和浪漫。
若干年之後,突然真的自己拎著相機出現在這個傳說中的地方,夾著陪伴了我若干年的不知被翻閱了多少遍的《行者無疆》,看著站牌上寫著的大大的“Barcelona”,比興奮和激動更多的,是經常需要掐掐自己才敢相信的神奇。
【教堂之美】
La Sagrada Familia(聖家大教堂)是曾經出現在高中英語課本上的詞彙,當年有些微微拗口。
也許是因為之前看過的圖片都沒有找到聖家堂的最佳角度,也許是因為它擁有膠片和語言都無法還原的震撼人心 和美 麗絢爛,之前它給我的印象如一塊陳舊的布條,層層疊疊淋淋漓漓。聽見有人輕描淡寫的說聖家堂如何如何雄偉,我不以為然的牽牽嘴角,以為是一如既往的禮貌或陳詞濫調。
出了地鐵口,上樓梯時不經意的抬頭一看,瞬間怔住——本以為聖家堂只會遠遠的露出一角,需要跋涉著才能一步步接近,然而沒想到它就那樣完整得沒有任何遮擋的出現在眼前,宛如這裡的人們,絲毫沒有高高在上的孤傲或是初次見面的羞澀,用一股熱情奔放把游客的嘴角融化成一道好看的上揚弧線。
被震撼的另一個原因,是第一次領略了聖家堂的壯美。在蔚藍天空的襯托下,四座塔高聳入雲,矗立著的吊車,提醒著游客這座偉大的建築還並未竣工。百餘年的建築里程,在世界建築史上都被譽為傳奇,而吊車,也早已成為了整個景觀的一部分,漸漸有了一種渾然一體的協調。 聖家大教堂,1882年由Francisco de Paula del Villar修建,一年半之後由響徹世界的建築家 安東 尼奧高迪(Antonio Gaudí)接手,從此開始了長達43年的建築長跑,直至1926年高迪不幸遭遇車禍身亡,聖家堂剛完成了外立面的竣工典禮。
在後來長達八十餘年的時間里,高迪的學生和後輩們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延續著老師的精神。其實不難看出,高迪的學生沒有完完全全的臨摹老師的風格,而是有所借鑒又有所創新。因為時間的不同,早年建造部分的磚塊和新近的顏色完全不同。漸變的顏色,向世人講述著馬拉松般的建築歷史,不同的風格,證明著 巴塞羅那 無窮無盡的靈感和卓爾不群的才氣。
長長的購票隊伍蜿蜿蜒蜒繞了聖家堂一圈,游客們來自四面八方,卻耐心和善。
隨著隊伍的移動,還未進去,先把教堂的各個角度看個一清二楚。近距離觀察才發現,那些曾被我認為是層層疊疊淋淋漓漓的部分,其實是些多麼精緻的細節。 如果說聖家大教堂的外部是雄偉壯麗的震撼人心,那麼內部則是美麗絢爛的攝人心魂。
聖家堂內部高度45米,柱子的設計加入了森林的元素。窗戶鑲嵌著彩色的 馬賽 克片,典型的高迪風格。據說每一片 馬賽 克都由高迪親手挑選,為了達到光線最美的結合。在陽光下,各種顏色的 馬賽 克閃爍著不同的光芒,各自不同卻又彼此和諧,其色彩的奇幻和絢爛是語言和相機都無法複製的經典。一旁的高高的柱子和光滑的地面,也會被透過彩色 馬賽 克的光線灑上五彩的顏色,宛如童話。 乘電梯而上,可以近距離的接觸那四座在地面上感覺遙不可及的高塔,卻依然有種需要仰視的雄偉。站在聖家堂的高處,眼下的風景一覽無餘:奔跑的車,街上的人群,碧綠的池水,還有顏色風格迥異的 新建 的部分。聖家堂的四周,沒有一座高度可以與其媲美的建築,就如同一座聖殿,生來就註定被 巴塞羅那 仰望,被世人仰望。 下行的路,狹窄而蜿蜒,暗暗的燈光有時會給人一種微微恐怖的感覺。階梯的每一塊石磚,扶手的每一個設計,雖然時隔百年,還依然感覺的出那份精緻和完美。 游客多了,難免會有些不文明的現象發生,在一個小窗口,出現了這樣一種場景:各種顏色的口香糖,和細長的鐵絲構成了一種有趣的藝術組合。讓人先是一驚,然後會心一笑,同時也給自己敲響了警鐘,說不定有的人還會在心裡暗暗愧疚。也許,這也是高迪精神的一種延續,不急不惱,把世界的黑暗打磨成一種藝術再還給世界,一種大氣的幽默,藝術的諷刺。 據說,聖家大教堂是高迪最嘔心瀝血的作品,也許是早就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無法看到其竣工,高迪在建造期間從不趕工,不急不躁,力求每個細節做到完美,而死後,高迪也被埋葬在聖家堂的地下室,永遠的守護者他心愛的作品。在聖家堂內部,有幾扇相對隱蔽的窗戶,透著玻璃往下看,會看到好多排長長的木椅,若干燭光,以及高迪的墓室,神聖,莊嚴。如今,聖家堂已經傳承到了第五代建造者,依然追隨者高迪的精神,讓聖家堂成為世上唯一一個沒有完工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一個如我般非基督教徒的游客,即使不能完全領會其宗教精神,也會被聖家大教堂巧奪天工的設計靈感深深震撼,久久不願離開。也許,這也是對一個建築從某一側面的最高褒獎。
【大街之美】
加泰羅尼亞 廣場位於 巴塞羅那 的中心地帶。
遠遠的就看到了稍顯密集的人群,圍著一座高高的建築物,我便猜到是在心中揮之不去的《行者無疆》中所描述的的 哥倫布 紀念碑。走近一看,果不出所料。
哥倫布 紀念碑高60米,建於1888年萬國博覽會期間,紀念 哥倫布 發現美洲400周年。底座上精細的雕刻著許多景象:飛舞的女神、威武的 獅子 、費 迪南 德國 王、 伊莎貝拉 女王…在塔的最頂端,是整個 伊比利亞半島 都為之驕傲的克裡斯多瓦· 哥倫布 ,堅定地指著大海的方向。
紀念碑的選址很有意思,既是蘭布拉大街(la Rambla)的終點,也是港口區的起點,寓意著市中心和海洋的緊密聯接。
西班牙 的國慶日是10月12日,以紀念 哥倫布 發現新大陸從而為 西班牙 帶來的無盡輝煌。
向 哥倫布 指向相反的位置走去,便是 巴塞羅那 最著名的大街——蘭布拉大街(La Rambla),不知道為何這條街在中文里更多地被譯作流浪者大街,也許是因為駐扎在這裡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街頭藝人,也許是因為街上的過客都是一定意義上的流浪者。
來到 巴塞羅那 ,不能錯過蘭布拉大街,儘管它已經帶有很濃重的商業氣息,儘管它是偷盜高發的旅游景區,但同時它也是 巴塞羅那 的著名地標之一,是凝聚著藝術氣息和當地風情之地。
在這條長長街道的兩邊,佈滿了不計其數的店攤,可以觀賞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特工藝品:用豆子精心粘貼而成的玩偶、用金屬彎制而成的耳環手鐲、 南亞 的圍巾和手工錢包…當然更多的是 西班牙 本土的藝術品,最搶眼的當屬彩色 馬賽 克風格的製品和仿照著名作品“流淌的時間”製作的盤子和表等等,從此也看出高迪和達利這兩位偉大的 西班牙 藝術家給予整座城市的深遠影響。
時隔多年,來自全世界的後輩們還在為他們的靈感和才華瘋狂,熱情絲毫不減。 沿著蘭布拉大街往前走,是街頭藝人的天堂,來自各個領域的街頭藝術家在這裡大顯身手——
數十位街頭畫家首先映入眼帘,一把椅子,一簾畫架,一個畫筆箱,便是全部的家當。隨意在街邊一坐,畫簾一支開,便會有游人好奇的湊上前看個究竟。蘭布拉大街的街頭畫家基本分為兩類:寫實和漫畫。看到的幾位 亞洲 面孔基本都是寫實畫家,一筆一筆精細耐心,靜謐嚴肅,逼真準確的把游客的眉眼鼻嘴印在紙上;街頭漫畫家則都是清一色藍眼睛大鼻子的模樣,三筆兩筆,精準的抓住面龐的特點,誇張又滑稽,逗得旁觀者哈哈大笑。坐著的模特顯然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既好奇畫紙上的自己是什麼模樣,又不敢移動過去看個究竟,只能耐心的微笑著,期望從觀眾的臉上能找到一絲線索。 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是一些架勢更大的在即興創作的藝術家。
身邊的一個戴著鴨舌帽的紅衣服老人,拿出一塊正方形厚板,幾瓶顏色各異的噴漆,開始了他的創作。只見他來回晃動噴漆瓶,嘶嘶作響,偶爾借用小木板和報紙做輔助,厚板轉來轉去,眼花繚亂,路人都屏氣凝神,好奇又肅靜。漸漸的,畫面有了模樣,不到十分鐘,一幅熱帶 加勒 比的日出景象生動的展現在了大家眼前,令人難以置信。四周同時響起了發自肺腑的掌聲和歡呼聲,老人滿面笑容的舉著剛完成的作品,向四周致意,有人輕輕的翻動著他的作品表示好奇。
人群漸漸散開,老人擦了擦手,不急不慢的整理著畫桌,一幅心滿意足的模樣。比起作品賣沒賣出去的金錢問題,街頭藝術家們好像更註重被賞識被尊敬的瞬間。
欣賞過好多手法創意各不相同的美工藝術家,轉頭定睛一看,不遠處那些紋絲不動的青銅色和黑色的物體,居然是街頭真人雕塑!一個和骷髏一起騎在單輪車上的男人,一動不動,一身青銅色,要沒有圍在身邊的人群,我一定不會發現這是一個真人。有人在他面前的盒子里丟下硬幣,“雕塑”就開始快速的蹬車輪,並豎起大拇指,和走上前來的游客合影。不遠處,還有個造型十分誇張駭人的“怪獸鳥人”,一身漆黑,巨大的翅膀,長長的指甲,在合影過程中,冷不防的突然用力抓住游客的肩膀或者摟住脖子,發出一陣怪叫,把擺好姿勢一臉笑意的游客和聚精會神拍照的人們都嚇一跳,這時又傳來“怪獸”“邪惡”的大笑,令毛骨悚然的路人哭笑不得…
因為去蘭布拉大街正是晚上,很多街頭雕塑都已經“下班回家”了。其實很想守在那裡看看“雕塑”們是如何下班的,看到一個個一動不動的青銅色雕塑捲起家什在路上行走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奈何投幣合影的人群絡繹不絕,一片熙熙攘攘的歡樂景象,我便只好放棄堅守。 再往前走,是幾家美麗精緻的花店,嬌艷的玫瑰,含羞的雛菊,還有一些叫不上來名字的鮮花,組成了一片五顏六色的海洋。突然想起,這幾家花店出現在了電影《午夜 巴塞羅那 》的鏡頭裡,只不過當年眯著眼取景的人由Christina換成了今日的我。正想著,一位 西班牙 帥哥突然沖入鏡頭,興奮的喊著“foto, foto”(照片,照片)!咔咔的快門聲把他留在了關於這座城市的印象里。他緊接著用幾個靈活的轉身動作歡快地離開,道謝聲還迴蕩在身後的空氣里,人卻不見蹤影。我回看照片,不禁也浮出笑意。
你究竟是一座怎樣熱情奔放快樂無憂的城市啊, 巴塞羅那 !
【巴薩 巴薩】
如果高迪夢幻般的彩色 馬賽 克建築和裝飾品是 巴塞羅那 凝固的藝術,那麼身穿巴薩球衣蹦蹦跳跳的少年們則是一道流動的風景。
足球,也是 巴塞羅那 閃閃發光的一張名片。
上午十點, 巴塞羅那 在晨光中慢慢蘇醒過來,街上的人漸漸的多了起來。坐在地鐵出口的木椅上,看到了三三兩兩卻絡繹不絕的游客,或穿著巴薩的球衣,或披著巴薩的隊旗,像一支支朝聖的隊伍,奔向不遠處的諾坎普。
起身,還沒等開口問路,坐在一旁的老爺爺就笑呵呵地給我指了指諾坎普球場的方向。這份心領神會的默契,一定源於無數世界各地游客不停的詢問。這麼多年來,這些老人們用耐心和慈祥,還有一絲自豪,不知給多少足球朝聖者指明瞭方向。 步行約十分鐘,傳說中的諾坎普球場便映入眼帘。
慕名而來的參觀絡繹不絕,但售票窗口很多效率又高,很快便拿到了球場+博物館的聯票。
並不是每一個球場都可以參觀,更不是每一個俱樂部都有自己的博物館。
巴薩作為世界頂級的豪門之一,其百餘年的輝煌歷史在博物館里一覽無餘。
沿著牆的一邊是一長排的玻璃展櫃,裡面全部都是巴薩在各種比賽中贏得的獎盃。也許是因為無數的獎盃排在一起,看起來並沒有多麼引人註目,但是,其實每一座獎盃都代表著一個時期的最高競技水 平和 最高榮耀。當所有的榮耀都不吵不鬧的安靜陳列在一邊,倒成了一種韜光養晦的低調。 中間的玻璃展 臺中 擺放的則是有紀念意義的物品, 比如 美國 總統奧 巴馬 的10號球衣、亨利踢進巴薩第一球時穿的球鞋、巴薩第5000個進球的比賽用球、梅西的金球金靴獎盃…以及很多從俱樂部建立以來的隊徽、隊服、球鞋等的變遷,以及很多上個世紀初的展品,十分珍貴,對於那些對巴薩俱樂部歷史感興趣的人們來說,巴薩博物館是個舉世無雙的的必訪之地。 隨著人群的腳步,我們穿過了幾個特別的地方: 比如 無數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巴薩俱樂部舉行記者發佈會的區域——在這裡,產生了多少次關於主力陣容的疑問,多少次關於轉會與傷病康復的消息,多少次球員之間的幽默打諢…沿著隔離帶接著走便來到了球員的更衣室,一排整齊的白色柜子和木凳,甚是平靜。更衣室其實是一個球隊很關鍵的部分,更衣室里的團結與和諧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支隊伍的凝聚力,也讓我不禁猜想,巴薩奪冠之後,這片看似平靜的區域得有多麼的熱鬧和瘋狂。
和更衣室相連的,是球員的浴室和休息區域。浴室比我想象的要簡單許多,幾個噴頭,佈滿淡黃色小磚塊的牆,中間有一個可以泡在裡面休息的池子,對面是幾個按摩椅和運動器械。不知俱樂部里是否還有其他的浴室,否則巴薩的隊員賽後洗澡肯定還需要排隊。 走著走著,突然聽到不遠處有歡呼嘈雜的聲音,走近一看是球員 通道 。巴薩俱樂部在球員 通道 周圍擺放了效果非常好的音響設備,播放的是球迷的掌聲歡呼聲還有播報員不停的喊著球員名字的聲音…此情此景,完全讓游客設身處地的感受到了球員從 通道 中出來時的狀態和心情,興奮,激動,翹首期待,也許,還有微微的緊張與忐忑。
走出 通道 ,諾坎普球場的精緻和壯觀迎面而來。一眼就可以看到對面看臺上寫出的口號“mes que un club” ( 加泰羅尼亞 語,more than a club)。球場的草皮非常棒,碧綠欲滴,質地也十分柔軟,在 加泰羅尼亞 燦爛的陽光下閃著晶瑩的光芒。 諾坎普球場是 歐洲 大陸最大的體育場,在世界僅次於 巴西 的傳奇球場Maracana。諾坎普可以同時容納109815觀眾,所有的座位都由紅色和藍色組成,也是巴薩主隊球衣的顏色,象徵著整個俱樂部。其特別的設計,五分鐘內球迷就可以全部撤離。98-99賽季,經過幾次修建和擴建,因其無與倫比的華麗和現代化,被授予五星球場評價。
諾坎普球場的壯麗確實很難用語言表述出來,就如俱樂部的標語——“不僅是一個俱樂部”,我想,諾卡普球場也絕對“不僅是一個球場”。
順著球場樓梯,可以走到看臺最高處,到了看臺頂端才發現,諾坎普球場的絕妙設計,讓最後一排的觀眾也絲毫感覺不到視線的遮擋,反倒是有了俯瞰整個球場的開闊視野。
不遠處則是足球解說員和記者專區,用玻璃擋板和外界隔離,視野清晰開闊,周圍的音響也最大限度的還原真實情景,讓每一個人都可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周末晚上有比賽時諾坎普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由於周日下午球場只開放到14:30,我們順著指示 通道 戀戀不捨的離開了諾坎普球場, 通道 里有一塊長長的電子顯示屏,播放的是成千上百名各具特色的巴薩球迷的面龐,一共高唱巴薩隊歌的情景,高亢有力,振奮人心,人們不由得停下了腳步,共同沉浸在這一片如同節日的海洋中…
說到諾坎普,就不得不說其超高人氣的俱樂部商店。商店分為上下兩層,一樓是球衣和各種於巴薩相關的大型標誌和雕塑,地下一層更多的是各種不同類型的紀念品,簽名足球、香水、手包、筆袋、水杯、鑰匙扣…種類繁多,應有盡有。當然,順著一樓的樓梯就可以看到下麵結賬的櫃臺,儘管櫃臺口也有很多,但是等待付款的人還是排成了一條長龍,比買門票時誇張的多。
俱樂部商店的工作人群非常忙碌,行色匆匆,但卻耐心熱情,還細心地時不時為顧客遞上購物包。
幾乎每個從俱樂部商店出來的人都是滿面笑容,相比於 歐洲 的消費水平,紀念品的價格並不算誇張,如果在店內遇到了陽光耐心的帥哥美女工作人員,則更是令購物過程舒心愉快。
【高迪之城】
米拉之家(Casa de Mila, 也稱La Pedrera), 是給我留下過深刻印象的 巴塞羅那 標誌性建築之一。
高迪童話一般的夢幻設計風格,牽引著 巴塞羅那 給世人的整體印象。
米拉之家,是高迪20世紀初期的作品,為當時 巴塞羅那 聲名顯赫的米拉夫婦所設計建造,也是他打造的最後一座私人住宅。
可能是由於天氣原因以及一夜大巴的睡眼惺忪,第一眼看到米拉之家卻並沒有感到特別驚喜——它遠沒有照片上美麗,灰白斑駁的牆體給人一種年久失修的陳舊感,面積也遠沒有想象的規模,建築並不獨立,加上前面的馬路,排隊的長龍,讓人很難找到上佳的拍攝角度。
但即使從外面一眼望去,還是能感受到高迪帶有一絲童話和一絲荒誕的鮮明風格,以及他“直線屬於人類,而曲線歸於上帝”的建築信仰。 毗鄰米拉之家的,是巴特略之家(Casa Batlo),建於1877年,在1904年-1906年間接受了高迪的改造。遠遠望去,陽臺如同 威尼斯 的面具,牆體是淡淡的五彩繽紛,屋頂如同紙杯蛋糕的包裝紙一般波浪起伏...整座建築都浸染著濃濃的高迪風格。
由於時間有限,很惋惜沒有機會進入兩座建築內部參觀。只能看看朋友們的相機底片,在腦海裡勾畫著流暢的曲線,揣踱著高迪的天馬行空。 巴塞羅那 被稱為高迪之城,足以見得高迪的建築風格對這座城市的巨大影響。
說到高迪的代表作,也不能不提古埃爾公園(Park Güell),也被譯作奎爾公園。
古埃爾公園建於1900-1914年,位於 巴塞羅那 市北,是當年的富商古埃爾先生籌劃的高級住宅區,因為種種原因,住宅區計劃擱淺,我們今天看到的是由高迪設計的住宅區的“公共設施部分”。
古埃爾公園裡這兩座如同糖果屋的小房子,是我對高迪的建築最初的認識和印象,也是古埃爾公園、 巴塞羅那 甚至是 西班牙 的名片之一。
穿梭在 巴塞羅那 的大街小巷,經常能看到帶有彩色 馬賽 克裝飾元素的紀念品,而最常見的,則是一隻彩色的蜥蜴。而這隻蜥蜴,就是出自古埃爾公園——它是看護古埃爾公園的鎮園之寶,據說在雨量充沛之時,還會從蜥蜴的嘴裡噴出水來。
觀景台的長椅嵌滿了五顏六色的 馬賽 克碎片,一貫的高迪曲線如波浪般蜿蜒曲折。據說長椅在設計時參考了人體力學原理,靠背的彎度恰到好處,雖然石椅堅硬,但坐在上面卻感到舒適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