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家鄉
家鄉讓多少人牽腸掛肚,也讓多少人糊裡糊塗。我是在去 沈陽 工作的時候,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為很多說著一口 東北 話的人,認真的跟我說她是 山東 人。因為她或者他的爺爺闖 關東 來到了 東北 ,按照他們的說法我該是 重慶 人。因為爺爺粑粑都在 重慶 生活,我籍貫該是 重慶 啦我也是這麼填表的。可是我出生在 西安 ,長在 西安 。媽媽是 湖南 人,我們對 西安 沒有故鄉概念的認同。不會說 陝西 方言,不愛吃 西北 人熱愛的麵食和羊肉只愛吃米飯和炒回鍋肉。 所以故鄉就像是個長長的影子,有時清晰有時模糊。對 重慶 的記憶最多的是老爸一口濃重的 四川 方言,爺爺來家裡時帶來的泡菜罈子;還有每年老爸回老家帶回來的蠟豬耳朵和豬舌頭;還有爺爺在我小時候躲在我們家陽臺上抽水煙的背影。 作家素素說:“ 突尼斯 是所有人的異國情調,它不是典型的 非洲 因為她是 地中海 文明;它不是 歐洲 ,因為它地理上就在 非洲 。多種文化混雜,它不是誰的故鄉。”原來模糊的故鄉,在 地中海 流域也是如此。我在 德國 司徒住的區域就經常見到長相和他們一樣的阿拉伯人,朋友在和他們擦肩走過時候總要說 意大利 或者 土耳其 。據說,他們 北非 這邊最喜歡去的 歐洲 就是 德國 、 瑞典 等高福利國家。好像國內的一線城市,成為很多人背井離鄉漂泊在外工作的處所。 對 突尼斯 人來說,故鄉難道就是 凱魯萬 清真寺高高的尖頂?還有他們小時候在清真寺來玩耍時的身影?這些孩子們就像當年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 杭州 城裡騎著單車跑到賓館里跟歪果仁去練口語的馬雲,至少他們都有一個去 歐洲 去 中國 去一切比 突尼斯 繁榮 富裕 幸福地方生活的夢想。 這是給我們做 突尼斯 地陪的小突(我們暫且這樣叫她),她到過 中國 幾次。在 北京 學語言;在 廣州 販服裝;還在 寧夏 的 銀川 學校里教過一年的阿拉伯語。我問她:如果我們 中國 的帥鍋想娶你你會嫁到 中國 來嗎?她連一秒鐘都沒有猶豫不加思考地反問我道:為什麼不? 這個不知名的漂亮的小女生長大了又會在哪裡流浪漂泊呢?看著她望著遠方的眼睛我在心裡送給她一個默默的祝福。 如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昨天從 貴陽 到 重慶 翻山越嶺的火車🚞要9個小時才到而今天高鐵🚄只要2個小時。我們現在飛14個小時到 吉達 ,再飛6個小時到 摩洛哥 的 卡薩布蘭卡 。然後一路開車順著 地中海 沿岸來到 突尼斯 ,然後就可以在 北非 這個最大的清真寺里逛次逛次。或擺一個瑜伽動作,或牽著 土耳其 🇹🇷國旗一角或拍一個和 廣州 家裡一樣的三角梅。最最重要的區別在於甚至十年前還沒有的WI-FI的東西,把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緊密聯繫起來。見小突的第一時間,先加微信好友。 這個大叔應該是 突尼斯 旅游景點的公眾人物了,看到好多螞蜂窩的游記里都有他的存在。 以前的故鄉,一旦離開就是回不去的家。 意大利 有個叫利瑪竇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在明朝萬曆年間(1578年3月24日離開 意大利 ,一路航海9萬里直到1582年8月7號才踏上 中國 土地。)來到 中國 傳教。王應麟所撰《利子碑記》上說:“萬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瑪竇,號西泰,友輩數人,航海九萬里,觀光 中國 。”他們一路人,到最後只剩他一人。1610年,59歲的他也客死在 中國 北京 。但他的一生,流芳萬代。 美國 《生活》雜誌:將他評為公元第二千年內(1000年—1999年)最有影響力的百名人物中的一員。 羅馬 天主教會:“利瑪竇神父最大的貢獻是在‘文化交融’的領域上”。 故鄉,時常在我模糊不清的夢裡。故鄉幻化成小時候的一張舊照片、一口據說是2000年前的老井、一個古時候的日晷、一個精雕細琢到極致的穹拱、一扇細膩入微鐵藝的掛著鎖的🔒大門、一幅不知道畫家名字的素描畫。 故鄉,對現在人來說不是地理意義的遙遠而是人生三觀的糾纏不清。要想更大意義的實現自己,就要折騰就要外出拼搏。習大大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比如 說 深圳 一個城市的國民生產總值就是內地幾個省的總和,在這裡可能比遙遠的家鄉讓你有更多無限的精彩和成就的機會。那麼,故鄉也就成了無數 深圳 人春運回家的一張小小的高鐵票或者飛機票啦!甚至,根本就不要票你只要拿著你的身份證和手機就一切都OK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