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國家古代美術館/巴爾貝里尼宮:名畫背後的故事
羅馬 的 意大利 “國家古代美術館/巴爾貝里尼宮”, 意大利 語:Galleria Nazlonale d'Arte Antica/Palazzo Barberini, 英語: National Gallery of Ancient Art。美術館有2處地方,除了巴爾貝里尼宮(Palazzo Barberini)外,還有科西尼宮(Palazzo Corsini)。
意大利 國家古代美術館於1895年在科西尼宮(Palazzo Corsini)開館,展品主要來自科西尼家族的捐贈,但以後隨著藏品的增多,需要新的場地。巴爾貝里尼宮作為國家古代美術館的第二處展館在1953年開館。
巴爾貝里尼宮,一座漂亮的巴 洛克 宮殿。原來的位置是斯福爾扎家族的花園,以後被巴貝里尼家族買下 ,而馬費奧·巴貝里尼(Maffeo Barberini)於1623年當選為教宗,改名烏爾巴班八世(Urban VIII)。巴貝里尼家族在這裡修建自己的宮殿。 卡洛 ·馬代爾諾Carlo Maderno,(1556~1629) 著名建築師, 巴羅 克建築風格的先驅,在1627開始主持設計和修建,2年後去世,他的侄子波羅米尼(Borromini)接替了他的工作。以後,著名雕塑家、建築師貝尼尼(Bernini)參加,由Bernini在1633年完成宮殿的修建。
下圖:巴爾貝里尼宮入口,沒有明顯標示,按照google的指引走到這裡。 ↑巴爾貝里尼宮 巴爾貝里尼宮只是一部分作為國家古代美術館,其它部分被 意大利 錢幣研究所、 歐洲 人權組織等機構使用。
下圖:美術館售票處,在巴爾貝里尼宮左側的2樓。 ↑羅馬國立美術館 國家古代美術館/巴爾貝里尼宮最著名的藏品當屬:拉斐爾的《弗娜麗娜肖像》 (Portrait La fornarina), 其次是: 卡拉 瓦喬的《猶滴砍下荷羅孚尼的頭顱》(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等。
拉斐爾(Raffaello Santi ,1483 —1520)出生於 意大利 的烏爾比諾,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三傑之一,這位天才藝術家只活了37歲。 梵蒂岡 博物館內的《 雅典 學院》是拉斐爾最具影響力的巔峰之作。拉斐爾非常有名的還有他的聖母畫。拉斐爾畫了100多幅聖母畫,占他作品的一半。
下圖:拉斐爾的《弗娜麗娜肖像》,這幅畫在 羅馬 城中好多地方都看到過,是拉斐爾的代表作之一。 ↑羅馬國立美術館 《弗娜麗娜肖像》,這幅畫之所以名氣大,是因為畫中的人物。儘管拉斐爾一生緋聞不少,但弗娜麗娜(La Fornarina)卻是拉斐爾最摯愛的情人,一位出身低微的 羅馬 麵包店老闆的女兒。
據說拉斐爾的死也可能與他的這位情人有關,1520年拉斐爾在給教皇畫壁畫的工作之餘,溜出了 梵蒂岡 ,與弗娜麗娜纏綿了一周,回到教廷後開始發燒,在教廷醫生錯誤的採用放血治療後不久宣佈不治。
《弗娜麗娜肖像》作於1518-1519年,拉斐爾保存在他的畫室,在1520年拉斐爾意外去世後。這幅畫被他的學生朱里諾· 羅馬 諾(Giulio Romano)賣掉,幾經碾轉,最後被 羅馬 國家美術館收藏。 ↑羅馬國立美術館 拉斐爾一生都沒有結婚,他為人謙遜,溫和,很受大家的喜歡。傳聞,教皇甚至還可能讓拉斐爾當樞機主教。 他曾與一位樞機主教的女兒訂了婚,本來這樁婚事應該是他上攀的墊腳石。但是拉斐爾似乎是真心愛上了那位麵包店老闆的女兒。拉斐爾一直拖著不願與他訂婚的未婚妻結婚,直到他的逝去。
據傳在這幅畫中,拉斐爾畫了一系列有關婚禮的飾物,似乎在暗示他與弗娜麗娜的秘密婚戀。原畫有新娘在婚禮上才能佩戴的珍珠別針、結婚戒指等,但這些都在拉斐爾去世後被他的學生 羅馬 諾給抹去,似乎是替老師掩蓋這段秘密戀情。
用X線透視,發現畫深色背景中,是達 芬奇 風格的風景,風景里有象徵著愛情的植物—桃金娘科灌木。
下圖:弗娜麗娜手臂上的臂環上面寫著拉斐爾(Raphael)的名字。這即是拉斐爾對作品的簽名,也算是他們之間關係的一種暗示? ↑羅馬國立美術館 意大利 藝術史學家 庫魯 茲認為,拉斐爾和傳說中的情人瑪格麗塔(弗娜麗娜)曾秘密結婚,但迫於兩人懸殊的社會地位和輿論壓力,拉斐爾一直嚴守著這個秘密,並最終將它帶入墳墓。
卡拉 瓦喬,Caravaggio,1571-1610,全名為: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 卡拉 瓦喬,他的名與米開朗基羅相同,但年齡小了近100歲。
卡拉 瓦喬出生於 意大利 北部的 倫巴第 ,僅僅活了38歲,與拉斐爾一樣英年早逝,僅比拉斐爾多活1年,留下60餘幅作品,他一生歷經窮困、潦倒,名聲也是幾起幾落。
下圖: 卡拉 瓦喬(網絡圖片) 卡拉 瓦喬沒有留下什麼書信文字,但至少在法庭留下了11條不良記錄,包括各類不端行為,打架鬥毆、甚至被控謀殺, 他因此時常被迫逃離官司,四處逃亡。好在他因繪畫成名,還好時常達官貴人罩著他。短短38年生命中, 卡拉 瓦喬幾乎跑遍了整個 意大利 : 羅馬 、 那不勒斯 、 馬耳他 、 西西里 ……。最後某明奇妙的死去,連屍首都不知埋在何處。
卡拉 瓦喬被稱為畫壇桀驁不羈的“壞小子“。 美國 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甚至稱他為“壞蛋藝術家的鼻祖"。大概是畫風如其人,他的許多繪畫充滿著血腥和暴力。他的《猶滴砍下荷羅孚尼的頭顱》、《大衛手提戈利亞的頭》、《美杜莎端著施洗約翰的頭》、《以撒的犧牲》等都在彰顯著他的暴力美學。
下圖:《以撒的犧牲》,拍於 佛羅倫薩 烏菲齊美術館 卡拉 瓦喬還是一個把“上帝拉到人間” 的畫家。過去的宗教畫,聖人都帶有光環,高高在上。但 卡拉 瓦喬的宗教畫徹底改變了這種風格,將耶穌、聖母等聖人的光環褪去,與凡人完全一樣。
下圖(中):《耶穌下葬》,The Entombment of Christ, ,拍於 梵蒂岡 博物館美術館, 卡拉 瓦喬的宗教作品都很寫實,沒有了宗教的聖神感。 ↑羅馬國立美術館
卡拉 瓦喬的繪畫風格,善於營造強烈地明暗對比,神秘的光線效果,其暗色調非常出色。1599年 卡拉 瓦喬為 羅馬 的法 蘭西 聖路易教堂(Church of St. Louis of the French )創作兩幅畫——《聖馬太蒙召》(Martyrdom of St Matthew)和《聖馬太的殉難》(Martyrdom of St Matthew)中所運用的強烈明暗對比法成為了他之後的標誌性特色。畫中一束強光的攝入在黑暗背景的襯托下,將人物推至畫面前,強烈地吸引著觀者的視線。
下圖:《聖馬太蒙召》(Martyrdom of St Matthew),拍於 羅馬 的法 蘭西 聖路易教堂
卡拉 瓦喬被認為是文藝復興後期巴 洛克 藝術的先驅,對以後的許多畫家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下麵的一些畫家和繪畫的介紹會提到 卡拉 瓦喬的影響。
下圖: 卡拉 瓦喬的《猶滴砍下荷羅孚尼的頭顱》(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1598-1599,這是 卡拉 瓦喬的代表性作品,非常珍貴。 ↑羅馬國立美術館 繪畫的主題來自舊約聖經的“次經”中記載的故事《 猶滴記》(Book of Judith)。故事情節大致是:亞述國將軍荷羅孚尼攻打猶太城貝圖利亞,荷羅孚尼所向披靡,猶滴(Judith)的家鄉危在旦夕。美麗的寡婦猶滴化妝為難民逃出城外,來到荷羅孚尼的帳篷,以美色迷住荷羅孚尼,在荷羅孚尼喝醉後,乘機割下他的首級,帶回城中。猶太人趁機攻擊失去首領的 亞速 軍隊,令其潰敗逃走。
許多畫家都畫過這個題材,包括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托教堂的天棚頂上也畫過這個題材的壁畫。 ↑羅馬國立美術館 美術館中另一幅《猶滴砍下荷羅孚尼的頭顱》,作者: Jan Matsys 16世紀弗蘭德斯畫家。 有人從這個歷史故事中得出結論, 以色列 女人都不是好惹的。去過 以色列 就知道,街上到處都可以看到荷槍實彈的“猶滴”。 ↑羅馬國立美術館 美術館中還有一幅 卡拉 瓦喬的作品《 沉思中的聖弗朗西斯》,Saint Francis in Meditation(下圖)
聖弗朗西斯(Saint Francis ), 意大利 文:San Francesco,所以也被翻譯為“聖方濟各”,是方濟會的創始人。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神聖的愛和世俗的愛》,Sacred Love and Profane Love ,作者: 意大利 畫家喬瓦尼·巴格林(Baglione.Giovanni, 1566-1643)
他的這幅畫曾引起與 卡拉 瓦喬之間的糾葛,打了一場官司。在那個時候爭取貴族和有錢人的委托預訂是畫家生存的條件,畫家之間存在明顯的競爭的利益關係。當巴格林這幅畫完成後, 卡拉 瓦喬指責巴格林剽竊了自己的風格,引起巴格林的不滿,將這幅畫又畫了一個版本,將左下角的撒旦形象改為 卡拉 瓦喬的臉(下圖)。第一個版本現收藏在 柏林 美術館(Gemäldegalerie)。1603年巴格林控告 卡拉 瓦喬誹謗,與 卡拉 瓦喬打一場官司。 ↑羅馬國立美術館 美術館中被稱為大師傑作的還有:漢斯·荷爾拜因的《亨利八氏肖像 》、《貝阿特裡斯.桑西》等。
漢斯·荷爾拜因(約1497年-1543年) 德國 畫家,荷爾拜因藝術的最大成就是肖像畫。
《亨利八氏肖像 》(下圖):亨利八氏在1509年繼任 英格蘭 與 愛爾蘭 的國王。這是一位非常出名和任性的國王,一生娶了6個老婆,因為要娶自己喜歡的女人,不惜與 羅馬 教廷鬧翻,讓 英國 教會脫離 羅馬 教廷管轄而獨立。因為按照天主教教規, 羅馬 教廷不同意他隨意離婚,另尋新歡。
他的“精彩”故事被拍成了多部電影和電視劇。如:《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The Other Boleyn Girl)、《安妮的一千日》(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等等。最精彩的是他與波琳兩姐妹那段恩愛情仇,這兩部電影都講述的那段故事。 ↑羅馬國立美術館 ↑羅馬國立美術館
洛倫佐·洛托(Lorenzo Lotto,1480-1557), 意大利 威尼斯 畫派畫家。他創作了一些著名的宗教繪畫,但他的主要成就來自現實主義肖像畫。他的肖像畫能夠準確地捕捉人物的個性,多數採用冷色調製造發光效果,常常使用柔和的光影塑造人物形象。
下圖:《先知耶利米和巴錄》,The prophet Jeremiah and Baruch,作者 ·洛倫佐·洛托
舊約聖經的《耶利米書》(The Book of Jeremiah )記錄了先知耶利米的故事。他預言 耶路撒冷 將被巴比倫滅亡,耶利米說他的預言是上帝告訴他的,他讓巴錄將上帝的話記錄下來,給猶太人宣讀。但猶太人並沒有聽從他的警告,說他是瘋子,差點把他給殺掉了。不過,他的預言最後變成了現實,公元前586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帥大軍踏平了 耶路撒冷 ,燒毀了猶太人最神聖的聖殿,即所羅門的第一聖殿,將猶太人擄去巴比倫作奴隸, 以色列 國滅亡。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聖 凱瑟琳 與聖徒的神秘婚禮》,The Mystic Marriage of Saint Catherine with Saints,畫家:洛倫佐·洛托
繪畫主題:畫中央的是聖母和聖子耶穌,耶穌正在將一枚結婚戒指給聖女 凱瑟琳 戴在手指上。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貝阿特裡斯.桑西》Beatrice Cenci,作者:圭多·雷尼(Guido Reni,1575-1642) 意大利 博洛尼亞 派畫家,以其神話和宗教題材作品中所表現的古典的理想主義著稱。 他在生前生後都聲名顯赫, 是 意大利 17世紀最傑出的畫家。
畫中人物是一個發生在16世紀 羅馬 的真實事件的主角。貝阿特裡斯的父親是殘忍暴虐的桑西伯爵,他甚至強姦自己的親女兒貝阿特裡斯。貝阿特裡斯多次告到法庭也無果而終,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貝阿特裡斯殺死了自己的父親,最後貝阿特裡斯也被法官處以死刑。 現在貝阿特裡斯成為了 羅馬 一個反對強暴的象徵。這幅畫是美術館最重要的藏品之一。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拔示巴入浴》(Bathsheba at her bath),作者:雅可布朱奇 ,Jacopo Zucchi ,16世紀 佛羅倫薩 畫家。
繪畫主題: 拔示巴是《舊約聖經》 “大衛奪人之妻”中的主角。她原來是大衛下屬的軍官烏利亞的老婆,一次大衛無意中看到拔示巴在裸體洗澡,就愛上了美麗的拔示巴,並誘姦了拔示巴。以後,大衛借刀殺人除掉拔示巴的老公烏利亞,娶她為妾。他們的第二個兒子所羅門非常聰慧、以後繼承了大衛的王位,成為 以色列 歷史上有名的國王。不過,繪畫不是大衛偷窺拔示巴洗澡的情形,就是一種寓意,“洗澡改變人生”。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巴托尼的《教皇克勉十三世肖像》
作者:龐培奧·巴托尼(Pompeo Batoni), 意大利 著名畫家,被稱為是18世紀 羅馬 的“畫家王子”。巴托尼在當時特別以 歐洲 貴族肖像畫畫家而聞名。他的繪畫色彩明麗,具有洛可可的繪畫風格。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巴托尼的 “Abbondio Rezzonico肖像”, 畫中人物Abbondio Rezzonico是教皇克勉十三世的侄子。 在那個時代,權貴們的侄子都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因為是“侄子”當上教皇也不在少數。所謂裙帶風就是因此而來。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Agar and the angel",作者:巴托尼。這幅具有洛可可唯美主義的繪畫,也與18世紀 法國 學院派畫家的風格很接近。繪畫主題出處不知道,大概來自 希腊 神話?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 "Agar and the angel"局部圖,很唯美的畫面 ↑羅馬國立美術館
布歇 ( Boucher François) 18世紀 法國 洛可可繪畫的代表人物,是 法國 國王路易十五及情人蓬巴杜夫人的御用畫家。他的繪畫迎合了當時 法國 社會的享樂主義,將洛可可風格中的嫵媚、享樂以及情欲色彩發揮到極致。
下圖:Little Gardener,布歇畫了許多嫵媚、輕浮,甚至有情色味道的繪畫。這幅不是他的代表作,畫面嫵媚,但不輕浮。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戴安娜與 卡利 斯托》Diana and Callisto(維基百科圖片)可以代表布歇輕佻、嫵媚的繪畫內容。
《末大拉的瑪麗亞 》,Saint Mary Magdalene(下圖):作者皮耶羅·迪·科西莫,(Piero di Cosimo,1462-1521),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與達· 芬奇 是同時代的人。
畫中人物“末大拉的瑪麗亞“,不是聖母 瑪利亞 ,她來自 以色列 的末大拉。其身份很有爭議。一般都說她過去是妓女,被耶穌拯救後一直追隨耶穌,在耶穌被捕、受難時,耶穌的許多弟子包括大弟子彼得都離耶穌而去,但她卻一直守護在耶穌身旁,是耶穌最忠誠的鐵桿粉絲。電影“達 芬奇 密碼”還根據一些傳說,將瑪麗亞說成是耶穌的秘密老婆,還生有耶穌的兒子。在過去的繪畫中,瑪麗亞都是聖人,為耶穌受難哭泣、憔悴的形象,這幅畫卻展示的是一個很清秀的“鄰家女孩”。 ↑羅馬國立美術館 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 - 1680), 意大利 著名雕塑家、建築師、畫家。
有人說沒有貝尼尼, 羅馬 也就不稱其為 羅馬 。貝尼尼的作品遍佈 羅馬 城, 梵蒂岡 廣場、聖天使橋上的天使、四河噴泉等等聞名遐邇。這間美術館所在的巴爾貝里尼宮也是他的作品之一。貝尼尼讓 羅馬 成為了巴 洛克 的藝術博物館。
下圖:教皇烏爾班八世( Pope Urban VIII) ,畫中人物正是美術館所在地巴爾貝里尼宮的主人,是他下令修建了巴爾貝里尼宮。貝尼尼的繪畫沒有他的雕塑和建築那麼有名,但技法也相當不錯。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教皇克萊門特四氏(Clement IV)
作者: 意大利 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高里(Giovanni Battista Gaulli,1639 – 1709 ) ,他的繪畫為巴 洛克 和早期洛可可風格。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逃亡 埃及 途中休息》,喬瓦尼·巴蒂斯塔·高里的另一幅作品。主題來自聖經,講述聖家族一家逃避 以色列 希律王的追殺,逃亡 埃及 。畫面似乎沒有逃亡中的疲憊和狼狽,更象是鄉間小歇。
意大利 國家古代美術館於1895年在科西尼宮(Palazzo Corsini)開館,展品主要來自科西尼家族的捐贈,但以後隨著藏品的增多,需要新的場地。巴爾貝里尼宮作為國家古代美術館的第二處展館在1953年開館。
巴爾貝里尼宮,一座漂亮的巴 洛克 宮殿。原來的位置是斯福爾扎家族的花園,以後被巴貝里尼家族買下 ,而馬費奧·巴貝里尼(Maffeo Barberini)於1623年當選為教宗,改名烏爾巴班八世(Urban VIII)。巴貝里尼家族在這裡修建自己的宮殿。 卡洛 ·馬代爾諾Carlo Maderno,(1556~1629) 著名建築師, 巴羅 克建築風格的先驅,在1627開始主持設計和修建,2年後去世,他的侄子波羅米尼(Borromini)接替了他的工作。以後,著名雕塑家、建築師貝尼尼(Bernini)參加,由Bernini在1633年完成宮殿的修建。
下圖:巴爾貝里尼宮入口,沒有明顯標示,按照google的指引走到這裡。 ↑巴爾貝里尼宮 巴爾貝里尼宮只是一部分作為國家古代美術館,其它部分被 意大利 錢幣研究所、 歐洲 人權組織等機構使用。
下圖:美術館售票處,在巴爾貝里尼宮左側的2樓。 ↑羅馬國立美術館 國家古代美術館/巴爾貝里尼宮最著名的藏品當屬:拉斐爾的《弗娜麗娜肖像》 (Portrait La fornarina), 其次是: 卡拉 瓦喬的《猶滴砍下荷羅孚尼的頭顱》(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等。
拉斐爾(Raffaello Santi ,1483 —1520)出生於 意大利 的烏爾比諾,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三傑之一,這位天才藝術家只活了37歲。 梵蒂岡 博物館內的《 雅典 學院》是拉斐爾最具影響力的巔峰之作。拉斐爾非常有名的還有他的聖母畫。拉斐爾畫了100多幅聖母畫,占他作品的一半。
下圖:拉斐爾的《弗娜麗娜肖像》,這幅畫在 羅馬 城中好多地方都看到過,是拉斐爾的代表作之一。 ↑羅馬國立美術館 《弗娜麗娜肖像》,這幅畫之所以名氣大,是因為畫中的人物。儘管拉斐爾一生緋聞不少,但弗娜麗娜(La Fornarina)卻是拉斐爾最摯愛的情人,一位出身低微的 羅馬 麵包店老闆的女兒。
據說拉斐爾的死也可能與他的這位情人有關,1520年拉斐爾在給教皇畫壁畫的工作之餘,溜出了 梵蒂岡 ,與弗娜麗娜纏綿了一周,回到教廷後開始發燒,在教廷醫生錯誤的採用放血治療後不久宣佈不治。
《弗娜麗娜肖像》作於1518-1519年,拉斐爾保存在他的畫室,在1520年拉斐爾意外去世後。這幅畫被他的學生朱里諾· 羅馬 諾(Giulio Romano)賣掉,幾經碾轉,最後被 羅馬 國家美術館收藏。 ↑羅馬國立美術館 拉斐爾一生都沒有結婚,他為人謙遜,溫和,很受大家的喜歡。傳聞,教皇甚至還可能讓拉斐爾當樞機主教。 他曾與一位樞機主教的女兒訂了婚,本來這樁婚事應該是他上攀的墊腳石。但是拉斐爾似乎是真心愛上了那位麵包店老闆的女兒。拉斐爾一直拖著不願與他訂婚的未婚妻結婚,直到他的逝去。
據傳在這幅畫中,拉斐爾畫了一系列有關婚禮的飾物,似乎在暗示他與弗娜麗娜的秘密婚戀。原畫有新娘在婚禮上才能佩戴的珍珠別針、結婚戒指等,但這些都在拉斐爾去世後被他的學生 羅馬 諾給抹去,似乎是替老師掩蓋這段秘密戀情。
用X線透視,發現畫深色背景中,是達 芬奇 風格的風景,風景里有象徵著愛情的植物—桃金娘科灌木。
下圖:弗娜麗娜手臂上的臂環上面寫著拉斐爾(Raphael)的名字。這即是拉斐爾對作品的簽名,也算是他們之間關係的一種暗示? ↑羅馬國立美術館 意大利 藝術史學家 庫魯 茲認為,拉斐爾和傳說中的情人瑪格麗塔(弗娜麗娜)曾秘密結婚,但迫於兩人懸殊的社會地位和輿論壓力,拉斐爾一直嚴守著這個秘密,並最終將它帶入墳墓。
卡拉 瓦喬,Caravaggio,1571-1610,全名為: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 卡拉 瓦喬,他的名與米開朗基羅相同,但年齡小了近100歲。
卡拉 瓦喬出生於 意大利 北部的 倫巴第 ,僅僅活了38歲,與拉斐爾一樣英年早逝,僅比拉斐爾多活1年,留下60餘幅作品,他一生歷經窮困、潦倒,名聲也是幾起幾落。
下圖: 卡拉 瓦喬(網絡圖片) 卡拉 瓦喬沒有留下什麼書信文字,但至少在法庭留下了11條不良記錄,包括各類不端行為,打架鬥毆、甚至被控謀殺, 他因此時常被迫逃離官司,四處逃亡。好在他因繪畫成名,還好時常達官貴人罩著他。短短38年生命中, 卡拉 瓦喬幾乎跑遍了整個 意大利 : 羅馬 、 那不勒斯 、 馬耳他 、 西西里 ……。最後某明奇妙的死去,連屍首都不知埋在何處。
卡拉 瓦喬被稱為畫壇桀驁不羈的“壞小子“。 美國 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甚至稱他為“壞蛋藝術家的鼻祖"。大概是畫風如其人,他的許多繪畫充滿著血腥和暴力。他的《猶滴砍下荷羅孚尼的頭顱》、《大衛手提戈利亞的頭》、《美杜莎端著施洗約翰的頭》、《以撒的犧牲》等都在彰顯著他的暴力美學。
下圖:《以撒的犧牲》,拍於 佛羅倫薩 烏菲齊美術館 卡拉 瓦喬還是一個把“上帝拉到人間” 的畫家。過去的宗教畫,聖人都帶有光環,高高在上。但 卡拉 瓦喬的宗教畫徹底改變了這種風格,將耶穌、聖母等聖人的光環褪去,與凡人完全一樣。
下圖(中):《耶穌下葬》,The Entombment of Christ, ,拍於 梵蒂岡 博物館美術館, 卡拉 瓦喬的宗教作品都很寫實,沒有了宗教的聖神感。 ↑羅馬國立美術館
卡拉 瓦喬的繪畫風格,善於營造強烈地明暗對比,神秘的光線效果,其暗色調非常出色。1599年 卡拉 瓦喬為 羅馬 的法 蘭西 聖路易教堂(Church of St. Louis of the French )創作兩幅畫——《聖馬太蒙召》(Martyrdom of St Matthew)和《聖馬太的殉難》(Martyrdom of St Matthew)中所運用的強烈明暗對比法成為了他之後的標誌性特色。畫中一束強光的攝入在黑暗背景的襯托下,將人物推至畫面前,強烈地吸引著觀者的視線。
下圖:《聖馬太蒙召》(Martyrdom of St Matthew),拍於 羅馬 的法 蘭西 聖路易教堂
卡拉 瓦喬被認為是文藝復興後期巴 洛克 藝術的先驅,對以後的許多畫家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下麵的一些畫家和繪畫的介紹會提到 卡拉 瓦喬的影響。
下圖: 卡拉 瓦喬的《猶滴砍下荷羅孚尼的頭顱》(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1598-1599,這是 卡拉 瓦喬的代表性作品,非常珍貴。 ↑羅馬國立美術館 繪畫的主題來自舊約聖經的“次經”中記載的故事《 猶滴記》(Book of Judith)。故事情節大致是:亞述國將軍荷羅孚尼攻打猶太城貝圖利亞,荷羅孚尼所向披靡,猶滴(Judith)的家鄉危在旦夕。美麗的寡婦猶滴化妝為難民逃出城外,來到荷羅孚尼的帳篷,以美色迷住荷羅孚尼,在荷羅孚尼喝醉後,乘機割下他的首級,帶回城中。猶太人趁機攻擊失去首領的 亞速 軍隊,令其潰敗逃走。
許多畫家都畫過這個題材,包括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托教堂的天棚頂上也畫過這個題材的壁畫。 ↑羅馬國立美術館 美術館中另一幅《猶滴砍下荷羅孚尼的頭顱》,作者: Jan Matsys 16世紀弗蘭德斯畫家。 有人從這個歷史故事中得出結論, 以色列 女人都不是好惹的。去過 以色列 就知道,街上到處都可以看到荷槍實彈的“猶滴”。 ↑羅馬國立美術館 美術館中還有一幅 卡拉 瓦喬的作品《 沉思中的聖弗朗西斯》,Saint Francis in Meditation(下圖)
聖弗朗西斯(Saint Francis ), 意大利 文:San Francesco,所以也被翻譯為“聖方濟各”,是方濟會的創始人。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神聖的愛和世俗的愛》,Sacred Love and Profane Love ,作者: 意大利 畫家喬瓦尼·巴格林(Baglione.Giovanni, 1566-1643)
他的這幅畫曾引起與 卡拉 瓦喬之間的糾葛,打了一場官司。在那個時候爭取貴族和有錢人的委托預訂是畫家生存的條件,畫家之間存在明顯的競爭的利益關係。當巴格林這幅畫完成後, 卡拉 瓦喬指責巴格林剽竊了自己的風格,引起巴格林的不滿,將這幅畫又畫了一個版本,將左下角的撒旦形象改為 卡拉 瓦喬的臉(下圖)。第一個版本現收藏在 柏林 美術館(Gemäldegalerie)。1603年巴格林控告 卡拉 瓦喬誹謗,與 卡拉 瓦喬打一場官司。 ↑羅馬國立美術館 美術館中被稱為大師傑作的還有:漢斯·荷爾拜因的《亨利八氏肖像 》、《貝阿特裡斯.桑西》等。
漢斯·荷爾拜因(約1497年-1543年) 德國 畫家,荷爾拜因藝術的最大成就是肖像畫。
《亨利八氏肖像 》(下圖):亨利八氏在1509年繼任 英格蘭 與 愛爾蘭 的國王。這是一位非常出名和任性的國王,一生娶了6個老婆,因為要娶自己喜歡的女人,不惜與 羅馬 教廷鬧翻,讓 英國 教會脫離 羅馬 教廷管轄而獨立。因為按照天主教教規, 羅馬 教廷不同意他隨意離婚,另尋新歡。
他的“精彩”故事被拍成了多部電影和電視劇。如:《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The Other Boleyn Girl)、《安妮的一千日》(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等等。最精彩的是他與波琳兩姐妹那段恩愛情仇,這兩部電影都講述的那段故事。 ↑羅馬國立美術館 ↑羅馬國立美術館
洛倫佐·洛托(Lorenzo Lotto,1480-1557), 意大利 威尼斯 畫派畫家。他創作了一些著名的宗教繪畫,但他的主要成就來自現實主義肖像畫。他的肖像畫能夠準確地捕捉人物的個性,多數採用冷色調製造發光效果,常常使用柔和的光影塑造人物形象。
下圖:《先知耶利米和巴錄》,The prophet Jeremiah and Baruch,作者 ·洛倫佐·洛托
舊約聖經的《耶利米書》(The Book of Jeremiah )記錄了先知耶利米的故事。他預言 耶路撒冷 將被巴比倫滅亡,耶利米說他的預言是上帝告訴他的,他讓巴錄將上帝的話記錄下來,給猶太人宣讀。但猶太人並沒有聽從他的警告,說他是瘋子,差點把他給殺掉了。不過,他的預言最後變成了現實,公元前586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帥大軍踏平了 耶路撒冷 ,燒毀了猶太人最神聖的聖殿,即所羅門的第一聖殿,將猶太人擄去巴比倫作奴隸, 以色列 國滅亡。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聖 凱瑟琳 與聖徒的神秘婚禮》,The Mystic Marriage of Saint Catherine with Saints,畫家:洛倫佐·洛托
繪畫主題:畫中央的是聖母和聖子耶穌,耶穌正在將一枚結婚戒指給聖女 凱瑟琳 戴在手指上。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貝阿特裡斯.桑西》Beatrice Cenci,作者:圭多·雷尼(Guido Reni,1575-1642) 意大利 博洛尼亞 派畫家,以其神話和宗教題材作品中所表現的古典的理想主義著稱。 他在生前生後都聲名顯赫, 是 意大利 17世紀最傑出的畫家。
畫中人物是一個發生在16世紀 羅馬 的真實事件的主角。貝阿特裡斯的父親是殘忍暴虐的桑西伯爵,他甚至強姦自己的親女兒貝阿特裡斯。貝阿特裡斯多次告到法庭也無果而終,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貝阿特裡斯殺死了自己的父親,最後貝阿特裡斯也被法官處以死刑。 現在貝阿特裡斯成為了 羅馬 一個反對強暴的象徵。這幅畫是美術館最重要的藏品之一。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拔示巴入浴》(Bathsheba at her bath),作者:雅可布朱奇 ,Jacopo Zucchi ,16世紀 佛羅倫薩 畫家。
繪畫主題: 拔示巴是《舊約聖經》 “大衛奪人之妻”中的主角。她原來是大衛下屬的軍官烏利亞的老婆,一次大衛無意中看到拔示巴在裸體洗澡,就愛上了美麗的拔示巴,並誘姦了拔示巴。以後,大衛借刀殺人除掉拔示巴的老公烏利亞,娶她為妾。他們的第二個兒子所羅門非常聰慧、以後繼承了大衛的王位,成為 以色列 歷史上有名的國王。不過,繪畫不是大衛偷窺拔示巴洗澡的情形,就是一種寓意,“洗澡改變人生”。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巴托尼的《教皇克勉十三世肖像》
作者:龐培奧·巴托尼(Pompeo Batoni), 意大利 著名畫家,被稱為是18世紀 羅馬 的“畫家王子”。巴托尼在當時特別以 歐洲 貴族肖像畫畫家而聞名。他的繪畫色彩明麗,具有洛可可的繪畫風格。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巴托尼的 “Abbondio Rezzonico肖像”, 畫中人物Abbondio Rezzonico是教皇克勉十三世的侄子。 在那個時代,權貴們的侄子都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因為是“侄子”當上教皇也不在少數。所謂裙帶風就是因此而來。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Agar and the angel",作者:巴托尼。這幅具有洛可可唯美主義的繪畫,也與18世紀 法國 學院派畫家的風格很接近。繪畫主題出處不知道,大概來自 希腊 神話?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 "Agar and the angel"局部圖,很唯美的畫面 ↑羅馬國立美術館
布歇 ( Boucher François) 18世紀 法國 洛可可繪畫的代表人物,是 法國 國王路易十五及情人蓬巴杜夫人的御用畫家。他的繪畫迎合了當時 法國 社會的享樂主義,將洛可可風格中的嫵媚、享樂以及情欲色彩發揮到極致。
下圖:Little Gardener,布歇畫了許多嫵媚、輕浮,甚至有情色味道的繪畫。這幅不是他的代表作,畫面嫵媚,但不輕浮。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戴安娜與 卡利 斯托》Diana and Callisto(維基百科圖片)可以代表布歇輕佻、嫵媚的繪畫內容。
《末大拉的瑪麗亞 》,Saint Mary Magdalene(下圖):作者皮耶羅·迪·科西莫,(Piero di Cosimo,1462-1521),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與達· 芬奇 是同時代的人。
畫中人物“末大拉的瑪麗亞“,不是聖母 瑪利亞 ,她來自 以色列 的末大拉。其身份很有爭議。一般都說她過去是妓女,被耶穌拯救後一直追隨耶穌,在耶穌被捕、受難時,耶穌的許多弟子包括大弟子彼得都離耶穌而去,但她卻一直守護在耶穌身旁,是耶穌最忠誠的鐵桿粉絲。電影“達 芬奇 密碼”還根據一些傳說,將瑪麗亞說成是耶穌的秘密老婆,還生有耶穌的兒子。在過去的繪畫中,瑪麗亞都是聖人,為耶穌受難哭泣、憔悴的形象,這幅畫卻展示的是一個很清秀的“鄰家女孩”。 ↑羅馬國立美術館 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 - 1680), 意大利 著名雕塑家、建築師、畫家。
有人說沒有貝尼尼, 羅馬 也就不稱其為 羅馬 。貝尼尼的作品遍佈 羅馬 城, 梵蒂岡 廣場、聖天使橋上的天使、四河噴泉等等聞名遐邇。這間美術館所在的巴爾貝里尼宮也是他的作品之一。貝尼尼讓 羅馬 成為了巴 洛克 的藝術博物館。
下圖:教皇烏爾班八世( Pope Urban VIII) ,畫中人物正是美術館所在地巴爾貝里尼宮的主人,是他下令修建了巴爾貝里尼宮。貝尼尼的繪畫沒有他的雕塑和建築那麼有名,但技法也相當不錯。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教皇克萊門特四氏(Clement IV)
作者: 意大利 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高里(Giovanni Battista Gaulli,1639 – 1709 ) ,他的繪畫為巴 洛克 和早期洛可可風格。 ↑羅馬國立美術館 下圖:《逃亡 埃及 途中休息》,喬瓦尼·巴蒂斯塔·高里的另一幅作品。主題來自聖經,講述聖家族一家逃避 以色列 希律王的追殺,逃亡 埃及 。畫面似乎沒有逃亡中的疲憊和狼狽,更象是鄉間小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