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山西文化之旅第三站:洛陽:白馬寺,龍門石窟,洛陽古墓博物館(下)
作者話龍門石窟 :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 洛陽 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網上資料)。去了之後發現保存完好者不到萬分之一,很多洞窟都是空的,或者佛像被被毀壞嚴重,少腿少胳膊少頭的比比皆是。或者毀壞的面容不可辨識。真是感嘆。感覺是參觀一個佛教藝術石雕寶庫被毀壞的現場。 龍門石窟 精華在西山石窟,耳熟能詳的幾個洞:古陽洞、 賓陽 中洞、蓮花洞,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等全在西山,西山石窟的精華在盧舍那大佛。東山石窟已經損壞得差不多了,基本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看!門票還包括白園和蔣宋樓。
洛陽 古墓博物館:感覺不錯。可以近距離觀察和感受處於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規格的墓葬。依托邙山陵墓群—北魏景陵修建的博物館,異地複原了歷代墓葬,形成了一個真切的墓葬時間軸,同時還陳列了出土壁畫。個人比較推薦。而且都是免費的。體現了博物館的公益性和科普性! 龍門石窟劫難簡說:導致 龍門石窟 目前這種慘狀,除了自然原因,風吹雨淋日曬。還有人為的原因,“三武滅佛”(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民國末年,社會動蕩,加之文物販子的倒賣,使得石窟遭到人為破壞;還有就是文革破四舊,初期由於 洛陽 市委採取了“以紅治紅"的策略,造像免於破壞,但是長達十年,其間的破壞在所難免。 圖說龍門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潛溪寺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臺上,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 ↑龍門石窟 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 賓陽 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 賓陽 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 中洞 ↑龍門石窟 賓陽 北洞 ↑龍門石窟 賓陽 南洞
賓陽 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后做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龍門石窟 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遭到破壞的洞窟或者造像。 ↑龍門石窟 敬善寺洞石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高3.5米,寬3.7米,窟門兩側刻兩力士、兩 菩薩 。其中兩力士造像威猛,有種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覺。他們頭戴寶冠,頸掛項圈,袒露上身,下著戰裙,赤腳,眉立目豎,肌肉暴突,充滿了力量。而兩側的 菩薩 則軀體修長,儀態文靜,與力士造像形成鮮明的藝術對比。
後室是敬善寺的主室,中央供奉著高約2米的主尊阿彌陀佛。他結跏趺端坐疊澀式須彌座上,左手置膝,右手舉胸前,身著敷搭雙肩袈裟,面容豐滿,胸部突起,衣紋流暢。圍繞主佛,兩側為二弟子、二 菩薩 和二天王,其中天王為薄浮雕,身著唐代武士甲胃,手持寶劍,作守衛狀。 ↑龍門石窟 摩崖三佛龕摩崖三佛龕雕鑿於唐武周時期(684-704年),一鋪七尊像,主像 彌勒 佛居中,高約6米,著敷搭雙肩袈裟,結跏趺坐於方臺座上,左手平伸撫膝,右手伸展於胸前,面容豐滿圓潤 ↑龍門石窟 伊河 ↑龍門石窟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 獅子 ,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 菩薩 二天王,是 龍門石窟 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 永隆 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 ;牆壁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小佛像。外面有二維碼,掃了後可以觀看3D的360度的洞內實景。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蓮花洞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 菩薩 ,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 ↑龍門石窟 佛龕雖多,但是裡面卻空無一物! ↑龍門石窟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奉先寺是 龍門石窟 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此窟建開鑿於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餘米,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裡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保存相對於其他的來說已經很好了。也是 龍門石窟 的精品,招牌大佛。很震撼。古代石匠們用自己時代傳承的雕刻技藝,一錘一鑿的,不辭勞苦的,創作出的藝術精品。不是現代人用電腦機器快速雕刻的可以比的。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遇見的一對來 中國 旅游的,居住在 新西蘭 惠 林頓 的 馬來西亞 華人夫婦。漢語一句都不會講,從谷歌搜了很多外國人推薦的玩的地方。抱怨 中國 有太多造假的古建築。我向他們推薦了 鞏義 北宋王陵。他們很感激! ↑龍門石窟 古陽洞在 龍門 山的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 龍門石窟 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在 龍門 地區興起。道士見古陽洞無主,不忍荒廢,於是將釋迦牟尼像改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神像。因為據傳老君曾在此修道練丹,故而古陽洞又叫老君洞。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臺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 菩薩 ,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 菩薩 ,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龍門石窟 藥方洞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 菩薩 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 ↑龍門石窟 過橋,去了東岸。 ↑龍門石窟 擂鼓台三洞擂鼓 臺中 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 中國 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為主的派。“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洞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 菩薩 ,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 彌勒 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蔣宋別墅1936年,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地方政府選擇香山寺南側建了一幢兩層小樓,被稱為蔣宋別墅,建築主體是老的,裡面的擺設都是後面的仿品! ↑龍門石窟 香山寺香山寺微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 印度 來華高僧地婆訶羅( 日照 )葬於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 洛陽 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白居易還搜集了5000多捲佛經藏入寺中。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的堂 上林 下, 會昌 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現在香山寺都是新修的。 ↑龍門石窟 洛陽古墓博物館經常看考古節目,也讀了諸如盜墓筆記一樣的小說,這次第一次感覺真實的墓穴。感受了不同時期墓葬的喪葬形式,不同級別的人的墓穴差異。也感受到古人視死如生的理念。遺憾的是有幾個墓在維護。不開放。然後就是看了北魏宣武帝景陵,高大的封土,深深的墓道。巨大的磚室墓。都令我印象深刻,非常的震撼!拍了很多。這裡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
洛陽 古墓博物館:感覺不錯。可以近距離觀察和感受處於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規格的墓葬。依托邙山陵墓群—北魏景陵修建的博物館,異地複原了歷代墓葬,形成了一個真切的墓葬時間軸,同時還陳列了出土壁畫。個人比較推薦。而且都是免費的。體現了博物館的公益性和科普性! 龍門石窟劫難簡說:導致 龍門石窟 目前這種慘狀,除了自然原因,風吹雨淋日曬。還有人為的原因,“三武滅佛”(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民國末年,社會動蕩,加之文物販子的倒賣,使得石窟遭到人為破壞;還有就是文革破四舊,初期由於 洛陽 市委採取了“以紅治紅"的策略,造像免於破壞,但是長達十年,其間的破壞在所難免。 圖說龍門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潛溪寺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臺上,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 ↑龍門石窟 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 賓陽 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 賓陽 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 中洞 ↑龍門石窟 賓陽 北洞 ↑龍門石窟 賓陽 南洞
賓陽 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后做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龍門石窟 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遭到破壞的洞窟或者造像。 ↑龍門石窟 敬善寺洞石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高3.5米,寬3.7米,窟門兩側刻兩力士、兩 菩薩 。其中兩力士造像威猛,有種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覺。他們頭戴寶冠,頸掛項圈,袒露上身,下著戰裙,赤腳,眉立目豎,肌肉暴突,充滿了力量。而兩側的 菩薩 則軀體修長,儀態文靜,與力士造像形成鮮明的藝術對比。
後室是敬善寺的主室,中央供奉著高約2米的主尊阿彌陀佛。他結跏趺端坐疊澀式須彌座上,左手置膝,右手舉胸前,身著敷搭雙肩袈裟,面容豐滿,胸部突起,衣紋流暢。圍繞主佛,兩側為二弟子、二 菩薩 和二天王,其中天王為薄浮雕,身著唐代武士甲胃,手持寶劍,作守衛狀。 ↑龍門石窟 摩崖三佛龕摩崖三佛龕雕鑿於唐武周時期(684-704年),一鋪七尊像,主像 彌勒 佛居中,高約6米,著敷搭雙肩袈裟,結跏趺坐於方臺座上,左手平伸撫膝,右手伸展於胸前,面容豐滿圓潤 ↑龍門石窟 伊河 ↑龍門石窟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 獅子 ,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 菩薩 二天王,是 龍門石窟 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 永隆 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 ;牆壁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小佛像。外面有二維碼,掃了後可以觀看3D的360度的洞內實景。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蓮花洞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 菩薩 ,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 ↑龍門石窟 佛龕雖多,但是裡面卻空無一物! ↑龍門石窟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奉先寺是 龍門石窟 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此窟建開鑿於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餘米,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裡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保存相對於其他的來說已經很好了。也是 龍門石窟 的精品,招牌大佛。很震撼。古代石匠們用自己時代傳承的雕刻技藝,一錘一鑿的,不辭勞苦的,創作出的藝術精品。不是現代人用電腦機器快速雕刻的可以比的。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遇見的一對來 中國 旅游的,居住在 新西蘭 惠 林頓 的 馬來西亞 華人夫婦。漢語一句都不會講,從谷歌搜了很多外國人推薦的玩的地方。抱怨 中國 有太多造假的古建築。我向他們推薦了 鞏義 北宋王陵。他們很感激! ↑龍門石窟 古陽洞在 龍門 山的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 龍門石窟 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在 龍門 地區興起。道士見古陽洞無主,不忍荒廢,於是將釋迦牟尼像改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神像。因為據傳老君曾在此修道練丹,故而古陽洞又叫老君洞。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臺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 菩薩 ,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 菩薩 ,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龍門石窟 藥方洞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 菩薩 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 ↑龍門石窟 過橋,去了東岸。 ↑龍門石窟 擂鼓台三洞擂鼓 臺中 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 中國 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為主的派。“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洞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 菩薩 ,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 彌勒 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蔣宋別墅1936年,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地方政府選擇香山寺南側建了一幢兩層小樓,被稱為蔣宋別墅,建築主體是老的,裡面的擺設都是後面的仿品! ↑龍門石窟 香山寺香山寺微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 印度 來華高僧地婆訶羅( 日照 )葬於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 洛陽 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白居易還搜集了5000多捲佛經藏入寺中。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的堂 上林 下, 會昌 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現在香山寺都是新修的。 ↑龍門石窟 洛陽古墓博物館經常看考古節目,也讀了諸如盜墓筆記一樣的小說,這次第一次感覺真實的墓穴。感受了不同時期墓葬的喪葬形式,不同級別的人的墓穴差異。也感受到古人視死如生的理念。遺憾的是有幾個墓在維護。不開放。然後就是看了北魏宣武帝景陵,高大的封土,深深的墓道。巨大的磚室墓。都令我印象深刻,非常的震撼!拍了很多。這裡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