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你的廢墟我的記憶(十一)----崩密列、洞里薩湖
第五天(8月31日)-崩密列、 洞里薩湖 (這兩個景點是自費項目)
崩密列,剛開始在網上看到這個廟宇的名字的時候,就感覺這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因為介紹中都說崩密列不屬於常規的吳哥景區範圍內,所以一般的旅游團行程中很少會包括這個景點,因為確實有些太荒僻了。 但是,正因為去的人少,正因為它太荒僻,正因為神秘,我們一聽說有這個地方可以去,就毫不猶豫地報名要去,我們就是想一睹這神秘而又荒僻的廟宇是個怎麼樣的。
崩密列建於11世紀末到12世紀初,即Suryavarman II時期。這座 印度 廟宇是用來供奉濕婆神的,是吳哥建築群第一座完全用沙石建築的廟。這是一座破敗、隱秘,未經修繕的寺廟,這座神廟從來沒有完工,原本應該有浮雕的寺牆上都空空如也。正由於它的原始風貌,有人說這裡是吳哥遺跡群中最值得去同時也是最難前往的遺跡。 坐汽車到從吳哥古跡主景區過來會花費不少時間,大概路程有40公里,我們一早出發,汽車坐了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因為車速比較慢。
當我們到達崩密列的時候,眼前是一片茂密的從林,一條土路延伸向前,路邊開始可以看到巨蛇石像,橋邊的七頭蛇已經是殘缺不全,但依然是那麼神聖地立在它原有的位置上。不遠處有殘疾人在拉唱著曲子,我們知道他們的清貧和困苦,我們不少人給了他們一點吃飯的錢。 我們大概是東門進西門出吧,眼前的古樹告訴著我們密林深處的廟宇可能象個迷宮,你必須跟緊導游。的確,導游說,一定要跟著他走,我們不走回頭路。 我們穿過一片又一片的森林,腳下越過一堆又一堆的幾乎看不明白是斷牆是圍牆還是房屋的牆,似乎我們走進了上千年的殘敗荒亂之地,我們就象是當年外國探險家發現吳哥時的樣子:寺廟坍塌嚴重,被樹木掩映,無路可走,東一堆石塊西一堆瓦礫,撲朔迷離的前方是否會有殿堂突然出現? 如果沒有導游帶領,我們根本不知道如何穿過這片巨大的廢墟。它給人的感覺是神秘之中的震撼。 崩密列象所有的吳哥寺廟一樣,有護城河,整個護城河長1.2公里,寬0.9公里,它和吳哥寺幾乎一樣大的規模,但依然被叢林嚴密包裹著。由於比較荒僻,所以很多浮雕和塑像已被掠奪,但寺廟的神秘氣氛在密林深處瀰漫。 崩密列在廢棄的庭院和塔之間,樹木草叢茂密地生長著。崩密列護城河呈十字型對稱建造,中心為未修繕好的殘垣斷壁。崩密列內部的一些雕刻都反映出佛教特色的主題。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建築的損壞也是較為嚴重,難以恢復其原樣了。寺廟的歷史無人知曉,由於損壞留給後人的信息也十分缺乏,只能從建築特色和風格猜測是12世紀時的建築物。寺內的雜草叢生,寺廟坍塌,都體現出了一片荒涼的氣息,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裡成為了電影導演們的最愛。 站在這一堆堆的石塊廢墟前,歷史學家可能在考慮如何搞清這裡的緣由和細節;游人們可能考慮這裡能看到什麼或有什麼驚奇的地方;而攝影愛好者在考慮如何拍好這堆廢墟。就這樣,崩密列在吳哥遺跡中的名氣就越來越大,成了吳哥遺跡中廢墟的代名詞。 崩密列的原意是“荷花池”,但我們怎麼看也看不出“荷花池”的模樣,我們一邊看一邊嘀咕,這為為什麼叫“荷花池”?或許只是當時的翻譯問題,或者是因為護城河裡開滿了荷花,或者以荷花為主題來修建的寺廟?種種的猜想得不到正確的答案,這也許能讓我們對這寺廟更感神秘的原因之一吧!原本這就是一座吳哥遺跡中的寺廟,但我們今天看到的崩密列與吳哥遺跡中的其他已開放的寺廟很不一樣,這不僅僅是因為崩密列遠離吳哥遺跡的中心區域,更重要的是崩密列現在依然保持了它被髮現時的原樣,是一大堆石塊廢墟,沒有經過任何修複,只是為了游人的安全,在其中搭建了部分木棧道。 隨著深入崩密列所在景區,我們走到了木棧道上,其實這條棧道也和一部電影有關,它是在拍攝電影《虎兄虎弟》時搭建的,但是當我們跟隨著當地導游爬窗戶,走屋脊,穿房屋的時候,我們發現永遠有驚喜在前面,而且也永遠不知道前方等待著的是怎樣令人驚喜的景色,因為這裡所透露出的神秘感絕對是世界罕有的。 當然,無論我們現在怎樣看待或猜測眼前的這些石塊廢墟,崩密列當年的輝煌是不容置疑的,而千年來的歷史演變只是為這堆廢墟蒙上了一層神秘和悲壯的色彩。
我們沿著棧道爬上爬下,眼看著快走出來的時候沒有出口了,這時看到一個黑黑的空間門洞,導游讓我們走進去,我們左右環顧,發現沒有其他的路能走出去,於是就跟著走進去了,幽黑的空間沒有一點光線,腳下雖然是較為平整的路,可以容納2個人併排走,但是看不見摸不著,走不快。有人用手機開著燈光,微弱的光線照著的是高高的天花板,兩面是厚牆,很遠處有一絲的光亮,我和同伴探險一般地扶持著向前走,終於走出了黑洞。出口處是一堆碎石,手腳並用地爬上來,一旁有樹枝可以藉著支撐一下,如果您熱愛探險,那崩密列絕不能錯過。 1992年9月1日,崩密列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UNESCO World Heritage Tentative List)。
從崩密列出來,導游說我們之後的行程將離開這些寺廟,將離開這些石堆,我們要去看一些另外的景色,瞭解 柬埔寨 現代人的生活了,但我們的思維一直還停留在那些廢墟之上,回想著這三天來所看到過的寺廟,所走過的廢墟,回憶著導游說過的話:當戰爭與瘟疫滅絕了人跡,帝都付與小鳥。小鳥的統治卻迥異於人類,他們施政的第一步,便是詩意地遍撒樹種,哪管是威嚴的城牆,還是陡峭的塔尖,也不管是國王的寢宮,還是侍女的側室。沒有人類的攪和,一粒粒種子,破石、發芽、抽枝展葉,上天入地,酣暢漓淋。400多年的痛快,成就眼前的石樹共生。遺址荒廢400年之久,沒有人跡,沒有人跡的400年,誰在堅守? 大自然全面接管過來,詩意地統治著大、小、外圈的吳哥,始而震撼,既而倦怠,為的都是石窟的樸拙壯美,石雕的繁複精美。這也象在我們的心中就象是播下了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種子發芽、抽苗並漸漸長大,回憶當時我們所看見的一切,無一不讓我們的靈魂深處再一次游歷到了當時的歷史中,振撼之餘的回憶越來越清晰。 在 柬埔寨 ,有一個詞叫骨瘦如牛。 果真我們在崩密列看到了這種牛,瘦得看得見肋骨。
從崩密列到 洞里薩湖 約50公里,我們的行程不知道是怎麼走的,總之腦海裡還是糊裡糊塗地想著廢墟得時候, 洞里薩湖 到了,隨著導游的招呼,我們上到了一艘大船上,然後開船上了一個水上餐廳看鱷魚和吃午飯,這個過程完全就是像被催眠了一樣,路上的風景怎麼也沒有印象了。 都說 洞里薩湖 是真臘之水,是 柬埔寨 人的生命之源,它是 湄公河 的天然蓄水池。每年枯水季節,湖水經洞里薩河流入 湄公河 ,補充了 湄公河 水量的不足,每當雨季來臨, 湄公河 暴漲之時,洶涌的河水又經洞里薩河倒灌入湖中,從而減輕了 湄公河 下游的泛濫。同時, 洞里薩湖 的補給主要靠周圍匯入的河流,其中主要河流有森河、斯倫河、蒙哥博雷河、 馬德望 河、 菩薩 河等。它還連著 暹粒 河,主要是給 暹粒 河補充水源,並緩解 洞里薩湖 的泛濫。 洞里薩湖 盛產的漁獲千年前就滋養著吳哥王朝,現今的 柬埔寨 人更是靠著這水產的漁業來滋養與豐足生活。 我最早看游記介紹的 洞里薩湖 ,說是 洞里薩湖 可以看到 越南 難民在湖上的生活狀況,實際上不完全是 越南 難民,其實有一部分也是 柬埔寨 人,幾世紀以來家就浮在湖水上。不管水位多高、湖面多小,這個湖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說 洞里薩湖 時一個小社會,什麼水上佛堂、水上學校、水上教堂、水上商店等等,當然我們就是抱著想看看 洞里薩湖 真實的狀況的目的來的。 其實,吳哥的每一處寺廟、皇宮,每一處廢墟遺址,其外圍都有水的痕跡,幾乎都有護城河,甚至有遼闊的皇家浴池,和專設的充當醫院的醫用水池,或廢棄或尚在使用。而每處開挖的人工 河池 ,都引自 暹粒 河,都緩解雨季 洞里薩湖 的泛濫。 關於 洞里薩湖 ,在當地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湖底有一條七頭蛇神,有一天,蛇神的女兒即將嫁給 印度 王子,於是這蛇神便張開大嘴,把大部分湖水吸進肚里,很快就變出了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作為女兒的嫁妝。據說,因為有蛇神駐守, 洞里薩湖 的旱雨兩季變化才會如此明顯。
其實, 洞里薩湖 是 東南亞 最大 淡水 湖,又稱 金邊 湖。 洞里薩湖 位於 中南 半島東南部, 柬埔寨 西部。通過洞里薩河同 湄公河 相連,是 湄公河 的天然蓄水池。
洞里薩湖 意為巨大的 淡水 湖,有一種說法是說TonleSap是來自 希腊 文“海”的意思,元朝的周達觀到達這裡時,將 洞里薩湖 叫做“淡洋”。
從 暹粒 市區往 洞里薩湖 ,車沿乾涸的溝壕行駛。導游說,這溝壕也是 暹粒 河。雨季來臨, 洞里薩湖 泛濫,不光河滿,周達觀所述彌望絕無寸木的曠田,也全在水中,只河邊樹梢和高架的茅草屋浮於水面。人們爬在樹上避水,並隨手抓魚。 其實,當我們吃完午飯坐上大船後,我一直就沒感覺 洞里薩湖 有什麼好看的風景,湖水黃葷,水上人家船上的房屋非常的破舊,的確,我們看到了佛堂和教堂,看到了學校,看到了修理店、商店,看到了餐廳等等,可用說與介紹的幾乎一致的,沒有什麼特別的風景,所以,有一句話就叫做“不去後悔,去了更後悔”。 我們的大船搖晃著在湖中慢游,湖面上有很多的小船,他們在湖上飄蕩,不遠處一條小舟趨近,一黑臉男人帶著兩個男孩在船上望著我們,他身後那個男童,四五歲的年齡,直立在船上,肩披一條巨蟒,擺出一幅武打姿勢;小孩的眼睛直勾勾看著我們,我感覺有些莫名其妙,心想或許他們是仇恨有錢人,或許是一種從小就被他母親灌輸要錢的思想。搖晃中忽見巨蟒和那眼神,嚇得我們都不敢多看。船工一聲低吼,小舟稍退,巨蟒瞬間被塞進活動的船板里。導游說,他們想討小費。 天氣時好時壞,一會兒烏雲密佈,一會兒又透出點陽光,放眼望去,如此濁稠的湖水,竟與天空一樣暗色,陰天就是不好拍照,我和同伴跑到船頂拍水,無奈實在沒有好看的水景,只能自得其樂在船頂上晃悠。 汪洋一片葷渚,棟棟船屋色暗於水面上。艇穿梭於船屋之間,揚起高高的水尾,打破童話般的仙境。是的,是船屋,既是船又是屋,船體木牆木頂,原本應屬於夢幻童話里的居民,過的卻不是童話生活,他們是一些困苦的難民,泊於湖上已有35年,吃喝拉撒睡欲苦樂生老病死,全在這狹小的船中這無涯的湖上,以魚為生,死後喂魚。 千百年來,真臘之水只是流逝,只是消長,只是旱澇,於有無之間,對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輝煌與衰落、戰爭與 和平 、生殖與死亡、善良與邪惡、哀嚎與歡笑、夢幻與真實、記憶與遺忘……,一一照見,又一一放空,輪迴往複,無始無終。真臘之水,以萬物為芻狗。
崩密列,剛開始在網上看到這個廟宇的名字的時候,就感覺這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因為介紹中都說崩密列不屬於常規的吳哥景區範圍內,所以一般的旅游團行程中很少會包括這個景點,因為確實有些太荒僻了。 但是,正因為去的人少,正因為它太荒僻,正因為神秘,我們一聽說有這個地方可以去,就毫不猶豫地報名要去,我們就是想一睹這神秘而又荒僻的廟宇是個怎麼樣的。
崩密列建於11世紀末到12世紀初,即Suryavarman II時期。這座 印度 廟宇是用來供奉濕婆神的,是吳哥建築群第一座完全用沙石建築的廟。這是一座破敗、隱秘,未經修繕的寺廟,這座神廟從來沒有完工,原本應該有浮雕的寺牆上都空空如也。正由於它的原始風貌,有人說這裡是吳哥遺跡群中最值得去同時也是最難前往的遺跡。 坐汽車到從吳哥古跡主景區過來會花費不少時間,大概路程有40公里,我們一早出發,汽車坐了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因為車速比較慢。
當我們到達崩密列的時候,眼前是一片茂密的從林,一條土路延伸向前,路邊開始可以看到巨蛇石像,橋邊的七頭蛇已經是殘缺不全,但依然是那麼神聖地立在它原有的位置上。不遠處有殘疾人在拉唱著曲子,我們知道他們的清貧和困苦,我們不少人給了他們一點吃飯的錢。 我們大概是東門進西門出吧,眼前的古樹告訴著我們密林深處的廟宇可能象個迷宮,你必須跟緊導游。的確,導游說,一定要跟著他走,我們不走回頭路。 我們穿過一片又一片的森林,腳下越過一堆又一堆的幾乎看不明白是斷牆是圍牆還是房屋的牆,似乎我們走進了上千年的殘敗荒亂之地,我們就象是當年外國探險家發現吳哥時的樣子:寺廟坍塌嚴重,被樹木掩映,無路可走,東一堆石塊西一堆瓦礫,撲朔迷離的前方是否會有殿堂突然出現? 如果沒有導游帶領,我們根本不知道如何穿過這片巨大的廢墟。它給人的感覺是神秘之中的震撼。 崩密列象所有的吳哥寺廟一樣,有護城河,整個護城河長1.2公里,寬0.9公里,它和吳哥寺幾乎一樣大的規模,但依然被叢林嚴密包裹著。由於比較荒僻,所以很多浮雕和塑像已被掠奪,但寺廟的神秘氣氛在密林深處瀰漫。 崩密列在廢棄的庭院和塔之間,樹木草叢茂密地生長著。崩密列護城河呈十字型對稱建造,中心為未修繕好的殘垣斷壁。崩密列內部的一些雕刻都反映出佛教特色的主題。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建築的損壞也是較為嚴重,難以恢復其原樣了。寺廟的歷史無人知曉,由於損壞留給後人的信息也十分缺乏,只能從建築特色和風格猜測是12世紀時的建築物。寺內的雜草叢生,寺廟坍塌,都體現出了一片荒涼的氣息,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裡成為了電影導演們的最愛。 站在這一堆堆的石塊廢墟前,歷史學家可能在考慮如何搞清這裡的緣由和細節;游人們可能考慮這裡能看到什麼或有什麼驚奇的地方;而攝影愛好者在考慮如何拍好這堆廢墟。就這樣,崩密列在吳哥遺跡中的名氣就越來越大,成了吳哥遺跡中廢墟的代名詞。 崩密列的原意是“荷花池”,但我們怎麼看也看不出“荷花池”的模樣,我們一邊看一邊嘀咕,這為為什麼叫“荷花池”?或許只是當時的翻譯問題,或者是因為護城河裡開滿了荷花,或者以荷花為主題來修建的寺廟?種種的猜想得不到正確的答案,這也許能讓我們對這寺廟更感神秘的原因之一吧!原本這就是一座吳哥遺跡中的寺廟,但我們今天看到的崩密列與吳哥遺跡中的其他已開放的寺廟很不一樣,這不僅僅是因為崩密列遠離吳哥遺跡的中心區域,更重要的是崩密列現在依然保持了它被髮現時的原樣,是一大堆石塊廢墟,沒有經過任何修複,只是為了游人的安全,在其中搭建了部分木棧道。 隨著深入崩密列所在景區,我們走到了木棧道上,其實這條棧道也和一部電影有關,它是在拍攝電影《虎兄虎弟》時搭建的,但是當我們跟隨著當地導游爬窗戶,走屋脊,穿房屋的時候,我們發現永遠有驚喜在前面,而且也永遠不知道前方等待著的是怎樣令人驚喜的景色,因為這裡所透露出的神秘感絕對是世界罕有的。 當然,無論我們現在怎樣看待或猜測眼前的這些石塊廢墟,崩密列當年的輝煌是不容置疑的,而千年來的歷史演變只是為這堆廢墟蒙上了一層神秘和悲壯的色彩。
我們沿著棧道爬上爬下,眼看著快走出來的時候沒有出口了,這時看到一個黑黑的空間門洞,導游讓我們走進去,我們左右環顧,發現沒有其他的路能走出去,於是就跟著走進去了,幽黑的空間沒有一點光線,腳下雖然是較為平整的路,可以容納2個人併排走,但是看不見摸不著,走不快。有人用手機開著燈光,微弱的光線照著的是高高的天花板,兩面是厚牆,很遠處有一絲的光亮,我和同伴探險一般地扶持著向前走,終於走出了黑洞。出口處是一堆碎石,手腳並用地爬上來,一旁有樹枝可以藉著支撐一下,如果您熱愛探險,那崩密列絕不能錯過。 1992年9月1日,崩密列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UNESCO World Heritage Tentative List)。
從崩密列出來,導游說我們之後的行程將離開這些寺廟,將離開這些石堆,我們要去看一些另外的景色,瞭解 柬埔寨 現代人的生活了,但我們的思維一直還停留在那些廢墟之上,回想著這三天來所看到過的寺廟,所走過的廢墟,回憶著導游說過的話:當戰爭與瘟疫滅絕了人跡,帝都付與小鳥。小鳥的統治卻迥異於人類,他們施政的第一步,便是詩意地遍撒樹種,哪管是威嚴的城牆,還是陡峭的塔尖,也不管是國王的寢宮,還是侍女的側室。沒有人類的攪和,一粒粒種子,破石、發芽、抽枝展葉,上天入地,酣暢漓淋。400多年的痛快,成就眼前的石樹共生。遺址荒廢400年之久,沒有人跡,沒有人跡的400年,誰在堅守? 大自然全面接管過來,詩意地統治著大、小、外圈的吳哥,始而震撼,既而倦怠,為的都是石窟的樸拙壯美,石雕的繁複精美。這也象在我們的心中就象是播下了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種子發芽、抽苗並漸漸長大,回憶當時我們所看見的一切,無一不讓我們的靈魂深處再一次游歷到了當時的歷史中,振撼之餘的回憶越來越清晰。 在 柬埔寨 ,有一個詞叫骨瘦如牛。 果真我們在崩密列看到了這種牛,瘦得看得見肋骨。
從崩密列到 洞里薩湖 約50公里,我們的行程不知道是怎麼走的,總之腦海裡還是糊裡糊塗地想著廢墟得時候, 洞里薩湖 到了,隨著導游的招呼,我們上到了一艘大船上,然後開船上了一個水上餐廳看鱷魚和吃午飯,這個過程完全就是像被催眠了一樣,路上的風景怎麼也沒有印象了。 都說 洞里薩湖 是真臘之水,是 柬埔寨 人的生命之源,它是 湄公河 的天然蓄水池。每年枯水季節,湖水經洞里薩河流入 湄公河 ,補充了 湄公河 水量的不足,每當雨季來臨, 湄公河 暴漲之時,洶涌的河水又經洞里薩河倒灌入湖中,從而減輕了 湄公河 下游的泛濫。同時, 洞里薩湖 的補給主要靠周圍匯入的河流,其中主要河流有森河、斯倫河、蒙哥博雷河、 馬德望 河、 菩薩 河等。它還連著 暹粒 河,主要是給 暹粒 河補充水源,並緩解 洞里薩湖 的泛濫。 洞里薩湖 盛產的漁獲千年前就滋養著吳哥王朝,現今的 柬埔寨 人更是靠著這水產的漁業來滋養與豐足生活。 我最早看游記介紹的 洞里薩湖 ,說是 洞里薩湖 可以看到 越南 難民在湖上的生活狀況,實際上不完全是 越南 難民,其實有一部分也是 柬埔寨 人,幾世紀以來家就浮在湖水上。不管水位多高、湖面多小,這個湖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說 洞里薩湖 時一個小社會,什麼水上佛堂、水上學校、水上教堂、水上商店等等,當然我們就是抱著想看看 洞里薩湖 真實的狀況的目的來的。 其實,吳哥的每一處寺廟、皇宮,每一處廢墟遺址,其外圍都有水的痕跡,幾乎都有護城河,甚至有遼闊的皇家浴池,和專設的充當醫院的醫用水池,或廢棄或尚在使用。而每處開挖的人工 河池 ,都引自 暹粒 河,都緩解雨季 洞里薩湖 的泛濫。 關於 洞里薩湖 ,在當地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湖底有一條七頭蛇神,有一天,蛇神的女兒即將嫁給 印度 王子,於是這蛇神便張開大嘴,把大部分湖水吸進肚里,很快就變出了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作為女兒的嫁妝。據說,因為有蛇神駐守, 洞里薩湖 的旱雨兩季變化才會如此明顯。
其實, 洞里薩湖 是 東南亞 最大 淡水 湖,又稱 金邊 湖。 洞里薩湖 位於 中南 半島東南部, 柬埔寨 西部。通過洞里薩河同 湄公河 相連,是 湄公河 的天然蓄水池。
洞里薩湖 意為巨大的 淡水 湖,有一種說法是說TonleSap是來自 希腊 文“海”的意思,元朝的周達觀到達這裡時,將 洞里薩湖 叫做“淡洋”。
從 暹粒 市區往 洞里薩湖 ,車沿乾涸的溝壕行駛。導游說,這溝壕也是 暹粒 河。雨季來臨, 洞里薩湖 泛濫,不光河滿,周達觀所述彌望絕無寸木的曠田,也全在水中,只河邊樹梢和高架的茅草屋浮於水面。人們爬在樹上避水,並隨手抓魚。 其實,當我們吃完午飯坐上大船後,我一直就沒感覺 洞里薩湖 有什麼好看的風景,湖水黃葷,水上人家船上的房屋非常的破舊,的確,我們看到了佛堂和教堂,看到了學校,看到了修理店、商店,看到了餐廳等等,可用說與介紹的幾乎一致的,沒有什麼特別的風景,所以,有一句話就叫做“不去後悔,去了更後悔”。 我們的大船搖晃著在湖中慢游,湖面上有很多的小船,他們在湖上飄蕩,不遠處一條小舟趨近,一黑臉男人帶著兩個男孩在船上望著我們,他身後那個男童,四五歲的年齡,直立在船上,肩披一條巨蟒,擺出一幅武打姿勢;小孩的眼睛直勾勾看著我們,我感覺有些莫名其妙,心想或許他們是仇恨有錢人,或許是一種從小就被他母親灌輸要錢的思想。搖晃中忽見巨蟒和那眼神,嚇得我們都不敢多看。船工一聲低吼,小舟稍退,巨蟒瞬間被塞進活動的船板里。導游說,他們想討小費。 天氣時好時壞,一會兒烏雲密佈,一會兒又透出點陽光,放眼望去,如此濁稠的湖水,竟與天空一樣暗色,陰天就是不好拍照,我和同伴跑到船頂拍水,無奈實在沒有好看的水景,只能自得其樂在船頂上晃悠。 汪洋一片葷渚,棟棟船屋色暗於水面上。艇穿梭於船屋之間,揚起高高的水尾,打破童話般的仙境。是的,是船屋,既是船又是屋,船體木牆木頂,原本應屬於夢幻童話里的居民,過的卻不是童話生活,他們是一些困苦的難民,泊於湖上已有35年,吃喝拉撒睡欲苦樂生老病死,全在這狹小的船中這無涯的湖上,以魚為生,死後喂魚。 千百年來,真臘之水只是流逝,只是消長,只是旱澇,於有無之間,對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輝煌與衰落、戰爭與 和平 、生殖與死亡、善良與邪惡、哀嚎與歡笑、夢幻與真實、記憶與遺忘……,一一照見,又一一放空,輪迴往複,無始無終。真臘之水,以萬物為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