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吳哥—吳哥國家博物館》
吳哥窟 號稱東方四大奇跡之一,是高度文明的歷史見證,首選博物館有助景點的理解。
吳哥國家博物館不僅藏有吳哥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同時,為了有效保護文物,還將散落各寺廟價值很高的雕刻、塑像收藏了進來。 金邊 國家博物館里也收藏了少量藝術價值極高的精品,還有相當多價值 連城 的雕像收藏在 巴黎 吉美美術館里。
這樣說來,吳哥博物館非去不可了吧。可我還要說個理由,當初來乍到 暹粒 城,也許是半夜,舟車勞頓,身體需要調整適應異國他鄉氣候、飲食的過程,正好利用這個時間段去趟博物館。從博物館出來,購景區門票的同時,還可選個免費的地方看看日落(具體位置將在《小圈》里詳述)。 吳哥博物館位於6號公路與戴高樂大街交叉路口北側500米處,距老市場1.5公里。
外表看,吳哥博物館真的很像一所高檔酒店。館前兩座 柬埔寨 特有的吳哥式拱頂門廊,一座砂紅色,進去是存包處。靠北面另一座拱頂門廊為白色牆面,進去是免稅商店,跟團的游客大多進那扇門。
館內不許拍照,雖偷拍過一些,主要還得憑記憶來記錄每個展廳狀況。儘管當初印象挺深,可幾天的景點一折騰一入迷,把博物館展廳佈局都忘的差不多了,只能重新搜索到一份展廳詳細位置才漸漸回憶起當初的情況。說也奇怪,時間越久,對博物館展品印象越深,甚至都能精確回憶出拉門動作,二樓怎麼下到一樓的細節了。通王城(即吳哥王城)展廳內部情況目前還是記憶模糊,但隨著時間推移,模糊的印象越來越清晰了。 博物館共有八個展廳,分別為:千佛殿、高棉文明,宗教和信仰,偉大的高棉王、 吳哥窟 ,吳哥王城,石頭的故事,遠古服裝。
講解器有42段解說詞,其中一段為講解器的使用說明。聽完41段講解,再加上展廳內4段視頻播放,博物館展品就算全部參觀到位,並對吳哥文化有了初步瞭解。
但總覺得展品信息量不夠全面、詳盡, 比如 吳哥寺廳。儘管有剖視模型,有視頻放映,可對吳哥寺雕刻技法與浮雕內容,缺少大致介紹,也許館方認為,我說的問題都在“石頭的故事”、“高棉文明”等廳里吧,也有可能這機會留個跟團講解吧。幸好去之前做了些功課,才能略懂得這些結構。再 比如 ,巴戎寺在整個吳哥建築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卻沒看見結構圖引導,沒見到系統介紹。所謂通王城展廳展出的是神像,又沒對這些神像所處景點具體位置作詳細介紹,這些都不便於游覽景點時現場對比、參照、理解了。 說到這兒,忽然想起 朝鮮 修建的“吳哥全景博物館”在哪兒?目前這個展館和網上介紹的全景博物館外觀肯定不一樣啊。經反覆研究確認,終於知道吳哥全景博物館在哪兒了—與景區售票大樓相鄰,根本不是網上說的那句“通往小吳哥的路上”。
要承認,全景博物館里介紹的內容是對吳哥博物館吳哥寺展廳、通王城展廳很好的有效補充,但獨立售票(另售$20),很不經濟,不如到景點細細品味了。投資1500萬美元,集結全 朝鮮 最有才華的63名藝術家,這兩個數據夠吸引眼球的了,其實內在原因無可厚非,創匯、交友(金日成與 西哈努克 私交甚好)、展現軟實力,同時與世界各國一樣,對吳哥文明的尊敬。
一段有趣插曲,繼續回到吳哥博物館說事。
吳哥博物館八個展廳一圈走下來,近5個小時,總覺得意猶未盡,又一知半解,若不是煙癮犯了,再細品2小時回味下就好了。對千佛殿、石頭的故事兩個展廳格外喜歡,此外,對濕婆、毗濕奴、迦魯達、納迦、闍耶跋摩七世雕像印象極為深刻。
曾去過 色達 五明佛學院,對那隻神鳥一直很不理解,多方詢問也無確切答覆。沒想到這次終於在 柬埔寨 找到了答案,原來那就是 印度 教里的迦魯達,金翅鳥王。當初我以為,藏傳佛教看不懂的神就得在 印度 去找答案,沒想到,其實只要信奉過 印度 教的 東南亞 國家一樣可以找到答案。 回到吳哥博物館接著說。
千佛殿是參觀的第一個展廳,順螺旋樓梯上二樓,拉來大門,哇,滿屋子佛像等著我會見呢。“樓上的佛祖兄弟,你好,我雖看不清你,你已在我心中了”。“樓下的 印度 神哥兒們,我們握個手吧,要不擁抱一下—哎呀,博物館不讓碰呀,來來來,那我們對下眼神”。 據說,這裡收藏的吳哥各個時期佛像,大大小小、密密麻麻、整整齊齊、乾乾凈凈、安安靜靜有好幾百尊,有石雕、木雕、玉雕、銅鑄、鍍金,有3、4世紀的,有16、17世紀的,代表各個時期的造像特點。 比如 6世紀佛像特點,瓜子臉、眉毛細細彎彎的;12、13世紀佛像最顯眼,低眉閉目、嘴角微翹。是咯,樓上的 小金 佛,你說的對,這就是著名的吳哥微笑。到了16、17世紀,佛像就是現在滿大街看到的樣子。就個人喜好來看,最喜歡看到12、13世紀佛像的樣子,他微閉的眼神里飽含著吳哥盛世的眷戀。我好像在那裡佇立了很久,都有礙別人參觀了……。
千佛殿廳里,有段講解佛主六個常見手印的:禪定印,冥想印,降魔印,無畏印,予願印,推究印,說法印。當時看得倒是很認真,若不是即時筆記下來,現在忘得差不多了,唯有降魔印最有印象,因為貌似常見佛祖這樣姿態。 沒有照片做參考,僅憑記憶真難為我了,反反覆覆在千佛殿里逗留了1小時40分鐘,當時記憶深刻的佛像基本都忘了。什麼趴在地上給佛踩過去什麼意思都忘了,好像 印度 現在還保持著這一傳統。
說真的,博物館這種地方只有像蔣勛那樣老師來解說才過癮,他不僅可以讓我們讀懂很 多佛 像、雕刻背後的故事,同時也能教育我們這樣游客很多美學鑒賞。如果說吳哥博物館是開啟靈魂的地方,那蔣勛就是那把鑰匙。 漫步在“石頭的故事”展廳,其中門楣展廳最令我興奮。興奮的是,沒工作人員監督,好像我把所有門楣都拍下來了;興奮的還是,看過幾遍《吳哥之美》,簡讀過《羅摩衍那》,在展廳里把筆記拿出來對照翻閱,門楣大致出處與石刻內容都能讀懂。
比如 說,取自女王宮藏經閣那扇“那羅延手撕魔女希蘭亞卡西普(Hiranyakashipu)”山形牆的浮雕。再 比如 ,女王宮正門門楣上山形牆正中一塊條石,刻有“因陀羅坐在三個頭的白象身上”的浮雕。還有副浮雕,刻有“神鳥迦魯達拉著蛇神納迦,四周濺起浪花”,這副浮雕位於女王宮第一道門楣的條石……。 對這間展廳最大的滿意不僅是展品本身,還有它們所在寺廟的位置大都標識了出來。這對景點參觀有著極大的幫助。
功課做得越足越細,博物館里的展品讀懂的越多,當然也越瞭解其藝術價值。有了照片就有了底氣,否則那麼多展品,再加幾天的游覽,誰能憑腦袋記住呢,這又不是“最強大腦”,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的旅行者能讀懂展品,會欣賞已屬極致,畢竟不是搞建築、作藝術工作的,我是來長見識滴。
說真心的,真想把石刻館每副門楣的來歷都準確寫出來,這不是為哪個驢友服務的,而是通過這種查詢積累,自己也增長了很多知識,當然,知識共享,後來者也可享受到博物館的樂趣。 後來幾天,每次參觀完 吳哥窟 景點回來的路上,只要路過吳哥博物館,都會多看幾眼,真想再進去科普下。有了現場實景的底氣,重回博物館,不僅可以讀懂更多,更學會欣賞它們的價值了。可惜經濟上不允許,也許有一天,吳哥博物館也像我們國家一樣,博物館免費開放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