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之行(墨爾本與黃金海岸)
每天都有人收藏 拜托大家也幫忙頂一下吧 簡直猛虎落淚過分心酸 圓我一個過氣網紅的夢好嘛 農村的閑散生活八月末去了 澳大利亞 大農村,主要探親,其次拍照,再次旅行。所以兜兜轉轉基本都在 墨爾本 附近,也沒有了游客的大膽,就是在城裡吃吃逛逛。好在時間充裕,可以細細品嘗這個多彩的移民國家。不過歡樂的情緒總像廢話一樣,轉眼就忘,我又生性懶散,疏於記錄,難免遺忘了很多寶貴的心情,只剩些照片聊以慰籍了。
澳洲總體上來說真的是個大農村。除了街區里零星的獨棟房子看起來與我們對“發達國家”的固有印象相符,剩下的,大自然農村什麼樣,這就什麼樣——春天就生機勃勃,冬季就理所應當地一片蕭索。我剛到澳洲的那幾天,極快地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節奏,每天都無所事事,但也心情愉悅;而且,也不知是因為空氣含氧高還是環境太安靜,每天都要睡到十一點才能醒過來,朦朧地看看書、彈彈琴,走半個小時就為去趟 亞洲 超市買根火腿腸,一天也就這麼過去了。
直到有一天,我 中國 人愛熱鬧的本性終於顯現出來了,想叫上堂姐弟一起去踏青。我姐說,你想去哪裡踏啊,你看一齣咱家,哪裡都是青,不如你去買根火腿腸吧,也能順便踏青。這才發現,這裡真的哪裡都是一片青色。
最尋常的貓本街區。
發現美的眼睛都是在極其無趣的生活中被磨練出來的。
每天都在高高的山崗和低低的山谷里遊蕩。
郊區的街上幾乎沒有行人,人人都在車裡,大概是害怕被大鳥攻擊。
和 大連 相似, 墨爾本 坡也很多,騎自行車的也很少見。在路上能看到的偶爾幾個,都是初中模樣的男孩子,全副武裝。姑姑和我解釋說,這裡的交通法要求路上騎自行車要戴裝配頭燈的頭盔和其他護具,用於警示車輛和行人。一句話把我滑板馳騁 墨爾本 的心粉碎了,畢竟街頭運動可以摔,但是絕對不能不酷啊……
所以在每日踏青的大環境下,我們最後對自然風光就有點審美疲勞了,以至於後來觀賞皇家植物園的時候,也是興緻索然。其實這個皇家植物園還是很有看頭的,這棵樹是某某名人某某年種下的,那一種是某某科目瀕危物種,旁邊一棵又創了什麼記錄……我等俗人自是記不住那些花草樹木的俗名,留下的感嘆只有“哇,這棵 大樹 可真大。”“哇,這棵 大樹 比那棵還大。”我想如果樹木能聽懂我們的語言,這些對它也是受用的。這就跟我更喜歡聽人贊美我“這姑娘真是漂亮”,而非“她乃名門望族之後”大概一個道理。
皇家植物園
下麵這兩張照片的取景其實是偷來的。我們到達皇家植物園,天色已晚,光線昏暗,本來是不打算拍照了的。結果路過此地的時候,遠遠地就看到一個美女愜意躺在藤上,身下黃花灼灼,身上一位男士咔嚓咔嚓地照,想來色彩構圖意境都應該是極美,於是就等在一旁,想剽竊人家的創意。未想人家的終究是人家的,兩人走後,折騰了半小時,我怎麼也找不到合適的位置能躺在藤上,只能坐在旁邊,隨便照照了。
有意思的是,因為姿勢親密,我們都以為那兩位是情侶關係,沒想到照完後,女士連連道謝,男士歸還相機,兩人一揮手,朝著不同方向離開了,倒像是不相識的路人。相比而言,我這刻意的拍照就顯得用力過猛,十分尷尬了……
在巨樹里迷路(當然是 假裝 在巨樹里迷路) 戰爭紀念館皇家植物園旁邊就是戰爭紀念館。這裡游客少得不像一個景點。 希腊 式建築肅穆大氣,日落添了幾分柔和,冬季又加了幾絲清冷。我們錯過了開放時間,只能在外草草游覽一圈。建築上的浮雕取材於 和平 女神,建築前的紀念碑刻有戰士形象,底下表明是一戰的時間。難以描述當時的心情,畢竟我對戰爭的瞭解只停留在應付考試的歷史書本上,其實也就是沒什麼心情。當時一心想著,天氣可真冷,太陽要落山,今天化了妝,趕緊快照相。現在想來有點慚愧,是戰爭里的無名英雄的偉大犧牲才能讓我在 和平 年代如此沒心沒肺、無憂無慮。哪怕這種偉大犧牲或許不是他們本意,我也至少應當感到慶幸,按行自抑地生活。其實不限於此,每當好運降臨,我們都應感到有所虧欠,不止是虧欠上帝,更重要的是也虧欠了壞運氣。
我等在人間放肆,諸神寬容,在上請毋怪責。
黃昏的陽光把一切分的涇渭分明,神像雕塑為明,我為暗。
哦真是上帝保佑,讓一米五的我也照出了這麼長的腿。
戰爭紀念館的正對面有一廣場,廣場中軸線又直通一條筆直的大街,左右建築佈局平衡又不完全對稱,頗有美感。站在高處,視野極佳,能眺望到這一小部分的城市縮影。
廣場的左手邊有一座聖火壇,據說自伊麗莎白女皇點燃後終年不熄。 CITY建築風情
皇家植物園和戰爭紀念館已經算是城裡的邊緣地帶,已經初顯City繁榮的端倪。不過和City中心的電車免費區域比起來,自然還是不夠豐富多彩。 墨爾本 的城裡,是彩色的。這些古老的 維多利亞 時期建築有著哥特風格的狹窄的小窗,有些是文藝復興式風格建築,左右對稱,十分規整;而 維多利亞 議會大廈則彰顯著顯著的 希腊 羅馬 風格。
西方國家熱衷於在巍峨建築前的小廣場立個雕像,鴿子也熱衷於在這些雕像上拉屎。
我去的一個月內去了幾次city,著名的Flinder Street都一直在Built…… 隔河相望,位於南岸的 維多利亞 藝術中心。
應該是皇家拱廊,記得旁邊是一棟巨大的H&M。 古建築和現代摩天大樓並肩而立。 CITY文化藝術
這些深深淺淺的紫紅、焦黃色的建築之間留下空隙,形成逼仄的小巷,卻成就了街頭藝術家們廣闊的藝術創想——街頭塗鴉比比皆是,眼花繚亂,據說更新速度也很快,永遠都在變化著,今天看過的說不定明天就不存在了。我們轉悠半天也沒有找到 大名 鼎鼎的Hosier lane,其實也無心尋找,不懂藝術的眼睛里看不出高低貴賤,色彩斑斕都是看的都是個熱鬧。
這個城市的色彩和街頭藝術並不止步於塗鴉,從路邊的花店、琳琅的奢侈品店、繁華CBD旁水氣裊裊的yarra river、河岸兩旁的悠閑酒吧、人群熙攘的維媽(Victoria Market,只有周三晚上開)、無處不在的街頭表演和群眾活動、步履匆匆的各色人種……這些都彰顯著 墨爾本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城市的獨特文化魅力,從一個流放囚犯的蠻夷之地逐步發展為今日全球都市。這些顯性的文化象徵濃郁而熱烈,弄得我一駐足拍照,就覺得自己跟在拍電影似的,下一秒就會有個濃眉大眼的Pitt不小心撞上我,和我眉來眼去。
Yarra river夜景(從南岸眺望) 國會中心前舉行的群眾抗議活動。 墨爾本交通
前文提到了 墨爾本 的電車免費區域(City free zone),便來談一談 墨爾本 的交通。 墨爾本 的城市佈局和大部分地廣人稀的發達國家都市類似——城市由內向外輻射,CBD在中心,居民區在外圍,每一片居民區的配套設施都很完善,包括集中的健身中心、學校、商場(這裡吐槽一下Chadstone,南半球最大購物廣場,大概是人少總覺得經營不善有點凄涼……),所以大家一般不常去City。我作為一個 中國 二線小城市的游客,雖然住在郊區,但不能免俗,三天兩頭總想往城裡跑。進城的交通路線如下:出門前用APP查一下下一班公交車幾點到,不然很可能要在冷風中等半個小時;坐完公交坐火車進城,一路景色清冷,車裡人也清冷,一節車廂不到10個人;到城裡之後就方便很多了,城裡free zone區域所有電車都是免費的(不是大部分攻略說的只有35路),不過基本free zone範圍內的地方,腳力尚可的朋友們也都可以腿兒著去,畢竟City橫豎也就那麼幾條街。再在Zomato App(類似 中國 的大眾點評)找一家好吃的,打電話預約,算好時間隨便找個博物館泡著,這一趟City之旅就算沒浪費8刀的公交費了。
據說 墨爾本 有世界上最大的電車系統,共有501輛列車在運營。最負盛名的就是35路,古老的電車環經大部分熱門景點,儼然已搖身變成現代的旅游觀光車。
我臨走前坐了一次35路,感慨就是比起其他電車車上國人可真多啊……
35路內標準游客照
35路外
澳洲總體上來說真的是個大農村。除了街區里零星的獨棟房子看起來與我們對“發達國家”的固有印象相符,剩下的,大自然農村什麼樣,這就什麼樣——春天就生機勃勃,冬季就理所應當地一片蕭索。我剛到澳洲的那幾天,極快地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節奏,每天都無所事事,但也心情愉悅;而且,也不知是因為空氣含氧高還是環境太安靜,每天都要睡到十一點才能醒過來,朦朧地看看書、彈彈琴,走半個小時就為去趟 亞洲 超市買根火腿腸,一天也就這麼過去了。
直到有一天,我 中國 人愛熱鬧的本性終於顯現出來了,想叫上堂姐弟一起去踏青。我姐說,你想去哪裡踏啊,你看一齣咱家,哪裡都是青,不如你去買根火腿腸吧,也能順便踏青。這才發現,這裡真的哪裡都是一片青色。
最尋常的貓本街區。
發現美的眼睛都是在極其無趣的生活中被磨練出來的。
每天都在高高的山崗和低低的山谷里遊蕩。
郊區的街上幾乎沒有行人,人人都在車裡,大概是害怕被大鳥攻擊。
和 大連 相似, 墨爾本 坡也很多,騎自行車的也很少見。在路上能看到的偶爾幾個,都是初中模樣的男孩子,全副武裝。姑姑和我解釋說,這裡的交通法要求路上騎自行車要戴裝配頭燈的頭盔和其他護具,用於警示車輛和行人。一句話把我滑板馳騁 墨爾本 的心粉碎了,畢竟街頭運動可以摔,但是絕對不能不酷啊……
所以在每日踏青的大環境下,我們最後對自然風光就有點審美疲勞了,以至於後來觀賞皇家植物園的時候,也是興緻索然。其實這個皇家植物園還是很有看頭的,這棵樹是某某名人某某年種下的,那一種是某某科目瀕危物種,旁邊一棵又創了什麼記錄……我等俗人自是記不住那些花草樹木的俗名,留下的感嘆只有“哇,這棵 大樹 可真大。”“哇,這棵 大樹 比那棵還大。”我想如果樹木能聽懂我們的語言,這些對它也是受用的。這就跟我更喜歡聽人贊美我“這姑娘真是漂亮”,而非“她乃名門望族之後”大概一個道理。
皇家植物園
下麵這兩張照片的取景其實是偷來的。我們到達皇家植物園,天色已晚,光線昏暗,本來是不打算拍照了的。結果路過此地的時候,遠遠地就看到一個美女愜意躺在藤上,身下黃花灼灼,身上一位男士咔嚓咔嚓地照,想來色彩構圖意境都應該是極美,於是就等在一旁,想剽竊人家的創意。未想人家的終究是人家的,兩人走後,折騰了半小時,我怎麼也找不到合適的位置能躺在藤上,只能坐在旁邊,隨便照照了。
有意思的是,因為姿勢親密,我們都以為那兩位是情侶關係,沒想到照完後,女士連連道謝,男士歸還相機,兩人一揮手,朝著不同方向離開了,倒像是不相識的路人。相比而言,我這刻意的拍照就顯得用力過猛,十分尷尬了……
在巨樹里迷路(當然是 假裝 在巨樹里迷路) 戰爭紀念館皇家植物園旁邊就是戰爭紀念館。這裡游客少得不像一個景點。 希腊 式建築肅穆大氣,日落添了幾分柔和,冬季又加了幾絲清冷。我們錯過了開放時間,只能在外草草游覽一圈。建築上的浮雕取材於 和平 女神,建築前的紀念碑刻有戰士形象,底下表明是一戰的時間。難以描述當時的心情,畢竟我對戰爭的瞭解只停留在應付考試的歷史書本上,其實也就是沒什麼心情。當時一心想著,天氣可真冷,太陽要落山,今天化了妝,趕緊快照相。現在想來有點慚愧,是戰爭里的無名英雄的偉大犧牲才能讓我在 和平 年代如此沒心沒肺、無憂無慮。哪怕這種偉大犧牲或許不是他們本意,我也至少應當感到慶幸,按行自抑地生活。其實不限於此,每當好運降臨,我們都應感到有所虧欠,不止是虧欠上帝,更重要的是也虧欠了壞運氣。
我等在人間放肆,諸神寬容,在上請毋怪責。
黃昏的陽光把一切分的涇渭分明,神像雕塑為明,我為暗。
哦真是上帝保佑,讓一米五的我也照出了這麼長的腿。
戰爭紀念館的正對面有一廣場,廣場中軸線又直通一條筆直的大街,左右建築佈局平衡又不完全對稱,頗有美感。站在高處,視野極佳,能眺望到這一小部分的城市縮影。
廣場的左手邊有一座聖火壇,據說自伊麗莎白女皇點燃後終年不熄。 CITY建築風情
皇家植物園和戰爭紀念館已經算是城裡的邊緣地帶,已經初顯City繁榮的端倪。不過和City中心的電車免費區域比起來,自然還是不夠豐富多彩。 墨爾本 的城裡,是彩色的。這些古老的 維多利亞 時期建築有著哥特風格的狹窄的小窗,有些是文藝復興式風格建築,左右對稱,十分規整;而 維多利亞 議會大廈則彰顯著顯著的 希腊 羅馬 風格。
西方國家熱衷於在巍峨建築前的小廣場立個雕像,鴿子也熱衷於在這些雕像上拉屎。
我去的一個月內去了幾次city,著名的Flinder Street都一直在Built…… 隔河相望,位於南岸的 維多利亞 藝術中心。
應該是皇家拱廊,記得旁邊是一棟巨大的H&M。 古建築和現代摩天大樓並肩而立。 CITY文化藝術
這些深深淺淺的紫紅、焦黃色的建築之間留下空隙,形成逼仄的小巷,卻成就了街頭藝術家們廣闊的藝術創想——街頭塗鴉比比皆是,眼花繚亂,據說更新速度也很快,永遠都在變化著,今天看過的說不定明天就不存在了。我們轉悠半天也沒有找到 大名 鼎鼎的Hosier lane,其實也無心尋找,不懂藝術的眼睛里看不出高低貴賤,色彩斑斕都是看的都是個熱鬧。
這個城市的色彩和街頭藝術並不止步於塗鴉,從路邊的花店、琳琅的奢侈品店、繁華CBD旁水氣裊裊的yarra river、河岸兩旁的悠閑酒吧、人群熙攘的維媽(Victoria Market,只有周三晚上開)、無處不在的街頭表演和群眾活動、步履匆匆的各色人種……這些都彰顯著 墨爾本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城市的獨特文化魅力,從一個流放囚犯的蠻夷之地逐步發展為今日全球都市。這些顯性的文化象徵濃郁而熱烈,弄得我一駐足拍照,就覺得自己跟在拍電影似的,下一秒就會有個濃眉大眼的Pitt不小心撞上我,和我眉來眼去。
Yarra river夜景(從南岸眺望) 國會中心前舉行的群眾抗議活動。 墨爾本交通
前文提到了 墨爾本 的電車免費區域(City free zone),便來談一談 墨爾本 的交通。 墨爾本 的城市佈局和大部分地廣人稀的發達國家都市類似——城市由內向外輻射,CBD在中心,居民區在外圍,每一片居民區的配套設施都很完善,包括集中的健身中心、學校、商場(這裡吐槽一下Chadstone,南半球最大購物廣場,大概是人少總覺得經營不善有點凄涼……),所以大家一般不常去City。我作為一個 中國 二線小城市的游客,雖然住在郊區,但不能免俗,三天兩頭總想往城裡跑。進城的交通路線如下:出門前用APP查一下下一班公交車幾點到,不然很可能要在冷風中等半個小時;坐完公交坐火車進城,一路景色清冷,車裡人也清冷,一節車廂不到10個人;到城裡之後就方便很多了,城裡free zone區域所有電車都是免費的(不是大部分攻略說的只有35路),不過基本free zone範圍內的地方,腳力尚可的朋友們也都可以腿兒著去,畢竟City橫豎也就那麼幾條街。再在Zomato App(類似 中國 的大眾點評)找一家好吃的,打電話預約,算好時間隨便找個博物館泡著,這一趟City之旅就算沒浪費8刀的公交費了。
據說 墨爾本 有世界上最大的電車系統,共有501輛列車在運營。最負盛名的就是35路,古老的電車環經大部分熱門景點,儼然已搖身變成現代的旅游觀光車。
我臨走前坐了一次35路,感慨就是比起其他電車車上國人可真多啊……
35路內標準游客照
35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