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建築探秘:關於吳哥建築群,我心中的十個“無問之問”
當你忘不掉一個人,又無處傾訴,你該怎麼辦?
我試過很多方法,刪照片,清理舊物,腦子裡有念頭時猛搖頭,把過往寫出來然後燒掉,半夜喝告別酒……都沒有什麼用。
周慕雲則選擇把心中的愛與秘密告訴吳哥的樹洞,似乎是得到瞭解脫。
而我的解藥,還沒有找到。哪怕去了 吳哥窟 。 吳哥窟
吳哥的色調是冷峻的,灰色砂岩是主色。在吳哥建築群,石頭和巨大榕樹構成了一個相對半封閉的空間,人行走其中,需要穿過一道道門廊,需要攀臺階和坍塌的碎石。這裡適合拍照,但擺拍的照片往往乏善可陳,只能憑直覺自然捕捉。
吳哥的美感是豐饒的、多層次的,一天的不同時刻不同,一年不同季節不同,從不同角度去看也不同;每一塊石頭都不同,每一個雕刻上神的姿態也不同……你很難用一個具體的詞來形容它。這世上也沒有一個人真正瞭解吳哥,哪怕是最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博物學家。
對於初次探訪者,這裡可以看什麼,如何能看懂,我覺得是最重要的。因而有了這篇分享文,希望對初游者有所幫助。 ① 參觀重點:兩個方城+N個散點
首先說下吳哥建築群的歷史:公元802年開始建造,12世紀達到了藝術頂峰,15世紀突然人去城空,19世紀重新被人發現。
整個吳哥景觀群的面積是45平方公里,核心供人們參觀的是這樣兩片區域:吳哥寺和吳哥城,和一些散落在叢林中的寺廟、湖泊等景觀。(如下圖)
吳哥寺即通常所說的 吳哥窟 ,有人考據是蘇利耶跋摩二世國王的陵寢,因為這裡是“坐東朝西”;有人認為是一個宗教場所。占地面積東西長1040
米、南北長820 米,護城河寬近200 米,包含寺廟、宮殿、圖書館、浴場、紀念塔及迴廊。
吳哥城是舊時代的王城,曾經住滿了達官貴族。佈局精細完整,護城河寬大。
另外還有一些散落的代表性景觀,包括原始風的“崩密列”、精細雕刻藝術的代表“女王宮”。(好像這裡需單獨購票,不貴)
如果要完整精細地考察整個吳哥區域,一年的時間也不一定夠。我希望在我四十多歲的時候,到這裡住下來,好好探索一下這塊神秘之地,就像百年前的英法博物學家一樣。
② 自然隱喻:狀如巨蛇的“絞殺榕”
吳哥建築群採用的是砂岩材質,深灰色調,經年累月,風化變黑。
在我看來,這些冰冷的石頭建築並不適合居住。很多石廟只有很小的門洞和窗棱,立著幾根 石柱
,通透性必定不好。我無法想象,當時居住其間的人是如何度過滿滿長夜的。從風格上看,現代高棉建築那種飛檐尖頂和誇張色彩,很難聯想它們和吳哥建築之間的關聯。石 頭城 是靜的,但不是死的。有些區域生出一些淡綠的青苔,昭示著古老的生機。還有榕樹裸露的粗壯的絞殺根,令人生畏。 自然之力令人驚嘆,樹根、蛇、蛇神,三者在這裡得到了某種奇妙的融合。蛇在 印度
教神話中經常出現,在吳哥最常見的壁畫題材《攪拌乳海》里,我們可以看到蛇形象;在通王城城門的石雕上,蛇是神拔河的那根繩子,九頭蛇則是最高級別。據說眼鏡蛇在吳哥文化中象徵著財富。
絞殺榕的造型與蛇神似。最為著名的是塔布隆寺的巨型榕樹,它讓我想到了古 希腊 那副著名的雕塑《拉奧孔》。東方與西方,穿越千年,竟然有種奇特的相似。
因為景色統一深邃,吳哥是絕佳的拍照背景。我想,如果在這裡舉辦一場時裝大秀,絕對超級美輪美奐,我要是能成為其中一個走秀模特,那真是死而無憾了。不過後來又覺得,這個想法最好永不實現,不要驚擾這裡千年的靜謐。
③ 時空之門:不止“三重門”在吳哥參觀是有路線引導的性的,建築的佈局嚴謹,建築核心元素是方形。方形表達威望和尊嚴,與這些場所是非常契合的。那種感覺,略為類似我們參觀故宮。
門是吳哥建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物。在我看來,它的門大概分這麼幾類:城門、殿門(我姑且這麼稱呼),迴廊門,天空之門。 城門和殿門是恢弘的。有精細的雕刻, 比如 通王城的城門,是巨大四面微笑大佛。而每個區域的入口大門,也都有精細的雕刻。
迴廊門必定是多重的,營造出一種強烈的時空縱深感,最少的也是三重門吧。
每走入一道門,你看到的景緻可能差別不大,但你的心境一定不同。有些暗門,光線也會不斷變化,越加加深了人的體驗感。
小時候看韓寒的《三重門》,不知道為何三重門很獨特有深意,現在方知,這其中有宗教和哲學的玄意。
最令我驚嘆的是天空之門。我記憶深刻的是在比粒寺和空中宮殿。在頂層,特別設置了2個立在空中的門框。我不知道是當時吳哥建造者的構想,還是後世複原者的想法。 “天空之門”的創意,已經成了很多藝術裝置的原型, 比如 迪拜 之窗。但真正然人趕到敬畏的,還是吳哥的天空之門。
④ 70°臺階:up! up!
宗教建築講究的儀式感,通常通過臺階攀爬來呈現。一方面營造仰望的恢弘感。另一方面,朝拜者需要攀爬而上,體驗修行過程中的堅信,從而凈化心靈。 令我印象較深的是比粒寺和巴肯寺的臺階。據說有些臺階的坡度高達70°,所以讓人感覺比較驚險,有點恐高的我,爬的過程中不敢回頭看。 巴肯寺是欣賞日落的絕佳地點,在巴肯山上。
這裡的臺階是金屬架子,也很陡峭。登上山頂等待日落,其中的過程略微煎熬。如果運氣夠好,能夠欣賞的絕美的晚霞和日落瞬間。
當時我看的日出日落並不是最好的。不過回憶起來還是非常美的。
⑤ 雕刻藝術:宗教歷史連環畫吳哥絕大部分雕刻表現的是宗教主題,通過壁畫和廊柱雕刻呈現。
小個體、大面積的浮雕壁畫作品則有三處最為經典。第一處是巴戎寺,不僅表現了宗教題材,更有非常豐富的市民生活場景、王族征戰場景,是歷史題材的一部分。
第二處是小吳哥壁畫,也是宗教題材,保存完好度較高。就我個人而言,更喜歡頹廢年代感的巴戎寺壁畫。
第三處是女王宮,這裡的建築採用了紅色砂岩,因而色調是帶電粉色的;建築的體量規模不大,以精緻為特色;到處都是精美的雕刻,表現的題材基本都是宗教內容。
⑥ 高棉微笑:我的個神吶以大體快的雕塑來看,最為精華的是巴戎寺“高棉的微笑”——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吳哥形象。其次是Apsara女神。(後文單講)
巴戎寺是通王城的中心,共有54座四面佛(含城門5座),每個佛代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座城池。每一座佛陀的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
這座寺廟的修建者最初是 印度
教神廟,後由闍耶跋摩七世重建。這位君主曾先後兩次拒絕稱王,直到60歲高齡,因外敵入侵,第三次被推舉時才登上王位,直到90多歲病逝。因為從“ 印度
教”改信了“大乘佛教”,巴戎寺壁畫不再局限於 印度 教深化,加入了更 多佛 教內容和民生場景。
參觀微笑大佛,最好是早上或者傍晚人少的時候,不然拍出來的人頭會有點多。這裡實在是熱門得很!凝視大佛的微笑,感受寂寞和無常,更讓我覺得,佛教是一種非常看透的宗教。寂寞也沒關係,無常也沒所謂,反正我的內心如此寧靜,我與世界沒有關係,跟誰都沒有關係……
⑦ 撒嬌女神:自由性感健康美麗的Apsara散落在各個區域的女神雕像——姿態飄逸的是飛天女神Apsara,端莊站立的是蒂娃妲Devata女神。但一般通稱為阿普 沙拉 女神。
阿普 沙拉
女神誕生於的攪拌乳海之時,當神與魔合力攪拌乳海提煉不死之藥時,魅力女神誕生在乳海之上。這個故事,感覺跟維納斯的誕生有那麼一丟丟相似,都是誕生於海上,都美麗豐饒。
當時的工匠們應該非常喜歡女神,基本任何一個建築都有他們的形象,而且不是一般的浮雕,是近似於圓雕的較大面積的雕像。她們的形態每個都不同,其中有個是大家熱衷找尋打卡的:
嘟嘴巴的女神。看上去又有點像西方人。
被樹根隱藏的女神。
其他形態各異的女神 ⑧ 調皮工匠:高棉建築大師的巧思建造吳哥的人沒有留下文字資料記錄,也沒有留下他們的名字。或者名字已經磨滅。他們的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材質知識、切割工藝、運輸方式、排水知識、風水觀念、氛圍營造、雕刻工藝、美術造詣,還有建設效率,在今天看來仍然是一流的。東方建築傳統上是木結構建築最為出色,吳哥建築群是個例外。用巨大的切割大小均勻的方磚壘石成城,沒有使用任何粘合劑,再加上極為精心的雕刻裝飾(不清楚當年是否有上色),對於現代建築公司都不是簡單的工作。
除了這些看得到的建造技術。還有一些小把戲非常有趣,這就是藝術家的巧趣味。
l 在大吳哥有一個敲心殿,人站在中央敲打自己的胸部,能聽到雄厚的回音。
l 每年有兩次,日出正好在吳哥寺中間主塔的頂端。
l 在聖劍寺,有一個塔座與 日光 正好形成了“蠟燭點燃”的錯覺。
如果能認識一位當年的巧匠,我一定要當他的好朋友,每天跟著他,一起創造有意思的玩意兒……這劇情,絕對可以拍吳哥版《步步驚心》。
⑨ 彈孔記憶:紅色高棉時代柬埔寨
近代最痛苦的記憶之一是紅色高棉的高壓統治時代,他們短短三年多的統治,造成了約300萬人的死亡。90年代,紅色高棉曾盤踞在吳哥地區,因而敢去參觀吳哥的人也很少。
我拍攝了一張照片,在石雕花蕾旁邊有幾個小孔,我的朋友說,這有可能是當年紅色高棉留下的彈孔。
在60-90年代漫長的 柬埔寨 內戰時期,境內被埋下無數地雷,埋藏者主要是 美國 人、 越南
人,且沒有雷點地圖,造成了無數無辜平民的傷殘和死亡。現在景區還有很多地雷受害者(多是殘疾人)在表演,以此向游客募捐。
今天的 柬埔寨
人給人非常親和的感覺,很難想象發動大屠殺的是一群怎樣的人。也很難想象很多年前那些巨型的滅絕性的戰爭。歷史的無奈、不堪、傷痛,但願能被時間修複。願類似慘劇不再發生。
⑩ 吳哥與中國的幾個聯繫說完景觀說社會交往。在我認知範圍內,吳哥地區與我們 中國 有這麼幾個歷史交叉點。
第一是元代使節周達觀的訪問。1295年,元成宗派特使周達觀出訪,並將所見所聞詳細記載為《真臘風土記》,記錄了當時吳哥王朝的輝煌和繁華。這本書網上可以買到。據說,吳哥發現者——
法國 博物學家亨利.穆奧是看了這本書的法譯本(由傳教士手抄翻譯流傳到 歐洲
),從而決心找到失落古城,這個說法我並不相信。他是來找蝴蝶標本,或者他是受到本國古董商資助派遣來尋寶,我覺得更加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