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慕尼黑 | 一個人,一座城,於如詩秋日中尋悠然自得
前言 生活,從不間斷的變數**手機版可點擊圖片看長圖
在開始之前,我想藉此機會抒發一些心得。
一個人旅行的緣起,始於大學時期與同學的交談之中。當時他侃侃而談,敘述著他獨自研究攻略,避免踩雷,住宿交通等的故事。我聽得神往,那時候也覺得如果能夠獨自去旅行,應該是件挺酷的事情。
那時的我很清楚,獨自旅行對我而已就像童話故事,嘴上說得輕巧,但也不太可能會去做就是了...
今年夏天,應某個偶然的工作機會,能夠快閃 慕尼黑 。想打開馬蜂窩尋些攻略,才發現距離我上一次的游記已有數年之久,不禁有些感嘆。
這幾年以來發生太多身不由己,無論世界或是自身的計劃,過去與未來,都充滿著變數。但正因為世事無常,讓我尤其珍惜這些能夠實踐自己嚮往的機會,哪怕片刻。
說起變數,這一次旅行的機會也算其中之一,工作安排下的機緣巧合讓能在 慕尼黑 暫留。
雖然大部分的時間都只被限制在同一個城市,不過也相對地給我在這裡預留了充裕的時間。在這裡,我嘗試了(我認為)大部分的 巴伐利亞 道地美食,小吃及啤酒,搭乘了
慕尼黑 里所有的公共交通,還有幸參與了 慕尼黑 的數個節日(可惜啤酒節剛剛過去)。
這次游記著重於記錄感受及見聞。
P.S: 行程太突然,攻略都只有草草幾個景點名稱,歷史故事什麼的...容我只能在寫游記的當下和大家一起瞭解了。解釋若有錯誤,請多多包涵
此游記,獻給所有孤獨且信步行進的探索者。 紛飛的黃葉都是孤獨的旅者一個人,不孤獨?
出發前,不少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包括我自己。
↑慕尼黑老城廣場忐忑、激動、不安、興奮?
從 迪拜 轉機起飛時,看著哈利法塔從窗外划過,我好奇它孤不孤獨。
或許是?多年以來蟬聯高樓榜首,周邊的大廈都難及它的偉大。倘若從頂端遙望,難免會有種高處不勝寒的心情。
或許不是?從飛機上望下去,它又顯得如此渺小,高樓林立,它也不過是其中之一。
↑迪拜抵達 慕尼黑 後的好幾天,是滿滿的工作行程安排。工作嘛,只不過換了個地點和時區,性質方面相差無幾,節奏很快地就抓了回來,也沒感覺能有什麼孤獨。
不過工作畢竟不是屬於自己的時間,一個人的時候,還是想找個答案驗證。
偶然一個工作空檔,給自己設了個挑戰,去了個鮮為人知的地方。對於那裡,攻略里只有簡短一行地址,一段簡介 —— 施萊斯海姆宮
↑施萊斯海姆新宮那一站,只有我一個人下了車。隨著手機地圖的引領,我行走於巷弄之間。沒有人知道這段路會通往哪裡,也沒有人和我前往同個方向。一路逆著陣陣寒風,雙手縮在衛衣口袋里使勁搓磨。我想,這大概就是我當初想象中最孤獨的畫面吧。我為這一刻焦慮過許久,可如今,我卻一點也不覺得孤獨。我正在探索,正在前進。
↑施萊斯海姆新宮踏入宮廷花園的那一刻,寒風再度撕裂寧靜,晴空萬里,黃葉紛飛。
↑施萊斯海姆新宮
↑施萊斯海姆新宮王宮及宮廷花園都仿造 法國 凡爾賽 宮搭建,從施萊斯海姆新宮連接直至 魯斯特 海姆宮殿。花園裡每一道黃色線條,都足有一公里長。
↑施萊斯海姆新宮秋冬季的宮殿十點開門,相較於之後參觀的 慕尼黑 皇宮的人潮,這裡正中午都依舊冷清。在這裡,秋葉仿佛欲為你量身打造一頂皇冠,就如同參觀自家行宮一般,巴 洛克
式的極致奢華,由你一人獨攬。
↑施萊斯海姆新宮
↑施萊斯海姆新宮
↑施萊斯海姆新宮
↑施萊斯海姆宮紛飛的黃葉都是孤獨的旅者。
每一片葉,萌芽成長都未曾離開過枝丫,與其他樹葉相伴春夏,從不孤單。然而凋零之際,它們會與故地分離,獨自踏上孤單的旅程。或許在我們眼中,那隻不過是從樹枝吹到黃土的距離,但對於它們而言,這是一生之中,所抵達的最遠的地方。嫩芽逢春,秋葉凋零。人亦有聚散離合。孤獨,或許就是自然的循環。
秋葉的旅途是否感到孤單?這一段旅途的開始似乎已經給了個答案。
一個人,不孤獨。
孤獨只適合留在想象之中。當你勇於去直面、擁抱孤獨的那個時刻,你就會發現,你並不孤單,你一直在前進,你一直擁有你自己。
↑施萊斯海姆新宮一個人的旅行攻略
施萊斯海姆宮 (Schlossanlage Schleißheim)
可以從 慕尼黑 搭乘S1至上施萊斯海姆(Oberschleißheim)站,再轉292號公車兩站至 Oberschleißh., Schloss
(翻譯是施萊斯海姆王宮),接著跟著地圖步行
**
註意,這一站屬於M1區,若你沒有買M1區的地鐵票的話,建議可以購買從Feldmoching地鐵站(最後一個M區地鐵站)出發的短程旅行(1.9歐),詳細見下方
慕尼黑 交通攻略
回程可以從 Lustheim搭292公車(也就是出發時292公車的下一站)至Garching-Hochbrück地鐵站,再往下回 慕尼黑 。
** 這裡出發的話因為已經超過四站,可能就無法使用短程旅行票,而是要買一個單程票(M-1區)
景點開放時間及門票
施萊斯海姆宮開放時間
1\. 春夏季 (四月至九月)與上午九點至下午六點
2\. 秋冬季(十月至三月)於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
禮拜一,聖誕節及新年前夕關閉。
共有三個景點加一個公園,三個景點套票10歐(這裡只能現金支付)
公園(免費)- 最推薦的景點,春天花卉噴泉開放,秋天落葉飄零,每個季節似乎都有看點。
施萊斯海姆新宮 (6歐),算是值得的景點,開放的房間比寧芬堡還要多,而且你一般上能享受到包場的尊榮。裡頭最驚艷的非那仿照 意大利 卡塞塔
王宮的階梯及大展覽廳莫屬。
**需要寄放背包
施萊斯海姆舊宮 (4歐),博物館,較為單調,不太推薦
魯斯特 海姆宮 (5歐),文物展覽館,也較為單調,不太推薦
**需要寄放背包 諸聖節,老城,建築學派的爭奇鬥艷十一月一日,諸聖節。一個用於紀念基督教歷史中,無論無名有名,的那些對信仰無比虔誠,無私奉獻的信徒。這一日,亦也作為他們的“清明節”,以悼念先人的虔誠。
在 慕尼黑 ,這一日被列為公共假期,且各個教堂都會以隆重的彌撒儀式慶祝。早晨街上幾乎沒有行人,整座老城似乎散髮著一種莊嚴和肅穆。
說起 慕尼黑 的天主教教堂,則不得不提上一些這些華麗建築背後,那歷經數百年的爭奇鬥艷。
哥特式
當你踏入 慕尼黑 老城,你一眼就能認出是個教堂的建築。非聖母教堂 (Frauenkirche)莫屬。兩座圓頂塔樓是它最突出的標誌。
在哥特式風格時期,高聳的建築能更加接近天界。因此,高度,是衡量哥特式建築的一個標準。
↑聖母教堂
↑聖母教堂聖母教堂,還有著一個傳奇故事。傳說在建築師要修建教堂時,與魔鬼做了個交易。魔鬼答應資助建築的費用,但他必須為魔鬼修建一座沒有窗戶的教堂。
當教堂完工時,建築師將魔鬼帶到入口處,高聳的梁柱遮擋住了光線,魔鬼欣喜。然而往前一走,卻發現原來不是沒有窗戶,只是從入口望去,被巧妙地擋住了而已。魔鬼很是氣憤,腳一跺,化成一縷寒風圍繞著教堂周邊。據說,在外圈走時,你仍能忽然感受到一陣寒風刺骨。
而那一個腳印,也是留在聖母教堂入口處,其中的一個特點。
↑聖母教堂在哥特式教堂中,玻璃窗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用來採光,點綴及支撐。且那時候的玻璃一般上都會殘留雜質,工匠們乾脆用上了彩色玻璃,及遮住了瑕疵,且能作用於豐富內飾。此時此刻,你不得不佩服工匠們的巧思與虔誠。
↑聖母教堂文藝復興式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摒棄先前哥特式風格的建築,認其為中世紀神權統治的象徵。文藝復興,宗旨於復興古 希腊 羅馬 時期的人文主義,藝術及科學在此時的到高度關註。
文藝復興式建築講求嚴謹,比例與秩序。
建築師,一個全能的職業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一個建築師,要瞭解的不單隻是建築本身,而也得精通數理,工程,雕刻,繪畫等。
聖母教堂左邊不遠,就坐落著聖彌額爾堂 (St. Michael)這麼一座文藝復興式教堂。
↑慕尼黑聖彌額爾教堂
↑慕尼黑聖彌額爾教堂
↑慕尼黑聖彌額爾教堂
↑慕尼黑聖彌額爾教堂巴 洛克 式
這個風格很有趣,當文藝復興帶來了經濟的複蘇,教庭也想要奪回屬於中世紀時那宗教至上的輝煌。
此時,大型的教堂建築大多已經以文藝復興的風格成型,那 新建
的項目基本上都是屬於一些中小型教堂。那要怎麼凸顯教廷威嚴呢,壁畫、裝潢、景觀華麗是必須的,也絕對要打破一下那文藝復興崇尚的古板規矩。可想而知,這樣的要求相對也需要巨大的花費。
不過沒關係,人家教廷有錢。
另一方面,在那麼多文藝復興建築後,難免也有審美疲勞,建築師們也逐漸的想要突破自己。但要打造這些,也離不開和錢掛鉤。
所以,一個微妙的供給與需求出現了。
客戶:“給我造一個最漂亮的,時間預算隨便提。”
建築師(aka 打工一族,aka 我們):“好!好!保證完成要求”
巴 洛克 一詞源自於 葡萄牙 語(barroco),意思為不規則,形狀稀奇古怪的珍珠。在這裡,珍珠譬喻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規則與古板,而巴 洛克
則是一種突破死板的文藝革命。
至此,各種誇張,華麗,珠光寶氣的建築誕生。巴 洛克 風格也成了建築師放飛頭腦的新型戰場
慕尼黑 王宮旁的鐵阿提納教堂(Theatinerkirche),坐落於音樂廳廣場旁。
↑鐵阿提納教堂鐵阿提納教堂沐浴在早晨的 日光 中通體金黃。
↑音樂廳廣場
↑鐵阿提納教堂
↑鐵阿提納教堂洛可可式
奢華到了極限,還能想象得出什麼花招?
於是,藝術家們開始在細節上下功夫。讓建築更加貼近自然,以曲線、壁畫、雕塑等手法模糊了頂部與四周牆面的線條紋理,就好像它們本來就是一體。
阿薩姆教堂 (Asamkirche),可以說是洛巴 洛克
及洛可可風格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當你踏入那看似民房,不算起眼的建築時。就算你已經走遍老城區好幾個教堂,也還是會被它的精緻細膩給刷新眼界。
↑阿薩姆教堂暮時的教堂頂部呈現冷調,與底部的暖色燈光形成鮮明反比
↑阿薩姆教堂在 慕尼黑 老城走走停停,我常常不知不覺地,就從一個教堂到另一棟建築。短短幾分鐘的路程,卻似乎一不小心就穿越了無數個各自綻放的輝煌年代。
在這裡,它們各自代表著某個時代爭奇鬥艷,卻又相交輝映見證著時光的流淌。
一座城,並非一朝一夕一蹴而成的, 慕尼黑 甚至還歷經慘痛的二戰破壞與重建。一個無聲承載著歷史的城市能有多偉大?只有歷經歲月累積、沉澱,才能當得起“老城”二字
*** 以上解釋較為片面主觀,若有資訊錯誤還請不吝指正
一個人的旅行攻略
以上教堂基本都在 慕尼黑 老城區中,使用地圖搜尋,步行即可抵達。
教堂入門票免費,但還是有一些地點需付費進入。
聖彌額爾堂 (St. Michael München)
1\. 聖台右側有個往下的樓梯,是一個地穴(3歐)
聖母主教座堂 (Frauenkirche)
1\. 聖台後方有個往下的樓梯,應該也是某貴族的地穴(免費)
2\. 入口右側有個禮品店,和通往塔頂的入口 (7.5歐)
3\. 聖彼得 教堂入口外面右側,有個小門,可以通往塔頂觀景台(5歐)(推薦!尤其是日暮時)
在開始之前,我想藉此機會抒發一些心得。
一個人旅行的緣起,始於大學時期與同學的交談之中。當時他侃侃而談,敘述著他獨自研究攻略,避免踩雷,住宿交通等的故事。我聽得神往,那時候也覺得如果能夠獨自去旅行,應該是件挺酷的事情。
那時的我很清楚,獨自旅行對我而已就像童話故事,嘴上說得輕巧,但也不太可能會去做就是了...
今年夏天,應某個偶然的工作機會,能夠快閃 慕尼黑 。想打開馬蜂窩尋些攻略,才發現距離我上一次的游記已有數年之久,不禁有些感嘆。
這幾年以來發生太多身不由己,無論世界或是自身的計劃,過去與未來,都充滿著變數。但正因為世事無常,讓我尤其珍惜這些能夠實踐自己嚮往的機會,哪怕片刻。
說起變數,這一次旅行的機會也算其中之一,工作安排下的機緣巧合讓能在 慕尼黑 暫留。
雖然大部分的時間都只被限制在同一個城市,不過也相對地給我在這裡預留了充裕的時間。在這裡,我嘗試了(我認為)大部分的 巴伐利亞 道地美食,小吃及啤酒,搭乘了
慕尼黑 里所有的公共交通,還有幸參與了 慕尼黑 的數個節日(可惜啤酒節剛剛過去)。
這次游記著重於記錄感受及見聞。
P.S: 行程太突然,攻略都只有草草幾個景點名稱,歷史故事什麼的...容我只能在寫游記的當下和大家一起瞭解了。解釋若有錯誤,請多多包涵
此游記,獻給所有孤獨且信步行進的探索者。 紛飛的黃葉都是孤獨的旅者一個人,不孤獨?
出發前,不少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包括我自己。
↑慕尼黑老城廣場忐忑、激動、不安、興奮?
從 迪拜 轉機起飛時,看著哈利法塔從窗外划過,我好奇它孤不孤獨。
或許是?多年以來蟬聯高樓榜首,周邊的大廈都難及它的偉大。倘若從頂端遙望,難免會有種高處不勝寒的心情。
或許不是?從飛機上望下去,它又顯得如此渺小,高樓林立,它也不過是其中之一。
↑迪拜抵達 慕尼黑 後的好幾天,是滿滿的工作行程安排。工作嘛,只不過換了個地點和時區,性質方面相差無幾,節奏很快地就抓了回來,也沒感覺能有什麼孤獨。
不過工作畢竟不是屬於自己的時間,一個人的時候,還是想找個答案驗證。
偶然一個工作空檔,給自己設了個挑戰,去了個鮮為人知的地方。對於那裡,攻略里只有簡短一行地址,一段簡介 —— 施萊斯海姆宮
↑施萊斯海姆新宮那一站,只有我一個人下了車。隨著手機地圖的引領,我行走於巷弄之間。沒有人知道這段路會通往哪裡,也沒有人和我前往同個方向。一路逆著陣陣寒風,雙手縮在衛衣口袋里使勁搓磨。我想,這大概就是我當初想象中最孤獨的畫面吧。我為這一刻焦慮過許久,可如今,我卻一點也不覺得孤獨。我正在探索,正在前進。
↑施萊斯海姆新宮踏入宮廷花園的那一刻,寒風再度撕裂寧靜,晴空萬里,黃葉紛飛。
↑施萊斯海姆新宮
↑施萊斯海姆新宮王宮及宮廷花園都仿造 法國 凡爾賽 宮搭建,從施萊斯海姆新宮連接直至 魯斯特 海姆宮殿。花園裡每一道黃色線條,都足有一公里長。
↑施萊斯海姆新宮秋冬季的宮殿十點開門,相較於之後參觀的 慕尼黑 皇宮的人潮,這裡正中午都依舊冷清。在這裡,秋葉仿佛欲為你量身打造一頂皇冠,就如同參觀自家行宮一般,巴 洛克
式的極致奢華,由你一人獨攬。
↑施萊斯海姆新宮
↑施萊斯海姆新宮
↑施萊斯海姆新宮
↑施萊斯海姆宮紛飛的黃葉都是孤獨的旅者。
每一片葉,萌芽成長都未曾離開過枝丫,與其他樹葉相伴春夏,從不孤單。然而凋零之際,它們會與故地分離,獨自踏上孤單的旅程。或許在我們眼中,那隻不過是從樹枝吹到黃土的距離,但對於它們而言,這是一生之中,所抵達的最遠的地方。嫩芽逢春,秋葉凋零。人亦有聚散離合。孤獨,或許就是自然的循環。
秋葉的旅途是否感到孤單?這一段旅途的開始似乎已經給了個答案。
一個人,不孤獨。
孤獨只適合留在想象之中。當你勇於去直面、擁抱孤獨的那個時刻,你就會發現,你並不孤單,你一直在前進,你一直擁有你自己。
↑施萊斯海姆新宮一個人的旅行攻略
施萊斯海姆宮 (Schlossanlage Schleißheim)
可以從 慕尼黑 搭乘S1至上施萊斯海姆(Oberschleißheim)站,再轉292號公車兩站至 Oberschleißh., Schloss
(翻譯是施萊斯海姆王宮),接著跟著地圖步行
**
註意,這一站屬於M1區,若你沒有買M1區的地鐵票的話,建議可以購買從Feldmoching地鐵站(最後一個M區地鐵站)出發的短程旅行(1.9歐),詳細見下方
慕尼黑 交通攻略
回程可以從 Lustheim搭292公車(也就是出發時292公車的下一站)至Garching-Hochbrück地鐵站,再往下回 慕尼黑 。
** 這裡出發的話因為已經超過四站,可能就無法使用短程旅行票,而是要買一個單程票(M-1區)
景點開放時間及門票
施萊斯海姆宮開放時間
1\. 春夏季 (四月至九月)與上午九點至下午六點
2\. 秋冬季(十月至三月)於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
禮拜一,聖誕節及新年前夕關閉。
共有三個景點加一個公園,三個景點套票10歐(這裡只能現金支付)
公園(免費)- 最推薦的景點,春天花卉噴泉開放,秋天落葉飄零,每個季節似乎都有看點。
施萊斯海姆新宮 (6歐),算是值得的景點,開放的房間比寧芬堡還要多,而且你一般上能享受到包場的尊榮。裡頭最驚艷的非那仿照 意大利 卡塞塔
王宮的階梯及大展覽廳莫屬。
**需要寄放背包
施萊斯海姆舊宮 (4歐),博物館,較為單調,不太推薦
魯斯特 海姆宮 (5歐),文物展覽館,也較為單調,不太推薦
**需要寄放背包 諸聖節,老城,建築學派的爭奇鬥艷十一月一日,諸聖節。一個用於紀念基督教歷史中,無論無名有名,的那些對信仰無比虔誠,無私奉獻的信徒。這一日,亦也作為他們的“清明節”,以悼念先人的虔誠。
在 慕尼黑 ,這一日被列為公共假期,且各個教堂都會以隆重的彌撒儀式慶祝。早晨街上幾乎沒有行人,整座老城似乎散髮著一種莊嚴和肅穆。
說起 慕尼黑 的天主教教堂,則不得不提上一些這些華麗建築背後,那歷經數百年的爭奇鬥艷。
哥特式
當你踏入 慕尼黑 老城,你一眼就能認出是個教堂的建築。非聖母教堂 (Frauenkirche)莫屬。兩座圓頂塔樓是它最突出的標誌。
在哥特式風格時期,高聳的建築能更加接近天界。因此,高度,是衡量哥特式建築的一個標準。
↑聖母教堂
↑聖母教堂聖母教堂,還有著一個傳奇故事。傳說在建築師要修建教堂時,與魔鬼做了個交易。魔鬼答應資助建築的費用,但他必須為魔鬼修建一座沒有窗戶的教堂。
當教堂完工時,建築師將魔鬼帶到入口處,高聳的梁柱遮擋住了光線,魔鬼欣喜。然而往前一走,卻發現原來不是沒有窗戶,只是從入口望去,被巧妙地擋住了而已。魔鬼很是氣憤,腳一跺,化成一縷寒風圍繞著教堂周邊。據說,在外圈走時,你仍能忽然感受到一陣寒風刺骨。
而那一個腳印,也是留在聖母教堂入口處,其中的一個特點。
↑聖母教堂在哥特式教堂中,玻璃窗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用來採光,點綴及支撐。且那時候的玻璃一般上都會殘留雜質,工匠們乾脆用上了彩色玻璃,及遮住了瑕疵,且能作用於豐富內飾。此時此刻,你不得不佩服工匠們的巧思與虔誠。
↑聖母教堂文藝復興式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摒棄先前哥特式風格的建築,認其為中世紀神權統治的象徵。文藝復興,宗旨於復興古 希腊 羅馬 時期的人文主義,藝術及科學在此時的到高度關註。
文藝復興式建築講求嚴謹,比例與秩序。
建築師,一個全能的職業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一個建築師,要瞭解的不單隻是建築本身,而也得精通數理,工程,雕刻,繪畫等。
聖母教堂左邊不遠,就坐落著聖彌額爾堂 (St. Michael)這麼一座文藝復興式教堂。
↑慕尼黑聖彌額爾教堂
↑慕尼黑聖彌額爾教堂
↑慕尼黑聖彌額爾教堂
↑慕尼黑聖彌額爾教堂巴 洛克 式
這個風格很有趣,當文藝復興帶來了經濟的複蘇,教庭也想要奪回屬於中世紀時那宗教至上的輝煌。
此時,大型的教堂建築大多已經以文藝復興的風格成型,那 新建
的項目基本上都是屬於一些中小型教堂。那要怎麼凸顯教廷威嚴呢,壁畫、裝潢、景觀華麗是必須的,也絕對要打破一下那文藝復興崇尚的古板規矩。可想而知,這樣的要求相對也需要巨大的花費。
不過沒關係,人家教廷有錢。
另一方面,在那麼多文藝復興建築後,難免也有審美疲勞,建築師們也逐漸的想要突破自己。但要打造這些,也離不開和錢掛鉤。
所以,一個微妙的供給與需求出現了。
客戶:“給我造一個最漂亮的,時間預算隨便提。”
建築師(aka 打工一族,aka 我們):“好!好!保證完成要求”
巴 洛克 一詞源自於 葡萄牙 語(barroco),意思為不規則,形狀稀奇古怪的珍珠。在這裡,珍珠譬喻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規則與古板,而巴 洛克
則是一種突破死板的文藝革命。
至此,各種誇張,華麗,珠光寶氣的建築誕生。巴 洛克 風格也成了建築師放飛頭腦的新型戰場
慕尼黑 王宮旁的鐵阿提納教堂(Theatinerkirche),坐落於音樂廳廣場旁。
↑鐵阿提納教堂鐵阿提納教堂沐浴在早晨的 日光 中通體金黃。
↑音樂廳廣場
↑鐵阿提納教堂
↑鐵阿提納教堂洛可可式
奢華到了極限,還能想象得出什麼花招?
於是,藝術家們開始在細節上下功夫。讓建築更加貼近自然,以曲線、壁畫、雕塑等手法模糊了頂部與四周牆面的線條紋理,就好像它們本來就是一體。
阿薩姆教堂 (Asamkirche),可以說是洛巴 洛克
及洛可可風格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當你踏入那看似民房,不算起眼的建築時。就算你已經走遍老城區好幾個教堂,也還是會被它的精緻細膩給刷新眼界。
↑阿薩姆教堂暮時的教堂頂部呈現冷調,與底部的暖色燈光形成鮮明反比
↑阿薩姆教堂在 慕尼黑 老城走走停停,我常常不知不覺地,就從一個教堂到另一棟建築。短短幾分鐘的路程,卻似乎一不小心就穿越了無數個各自綻放的輝煌年代。
在這裡,它們各自代表著某個時代爭奇鬥艷,卻又相交輝映見證著時光的流淌。
一座城,並非一朝一夕一蹴而成的, 慕尼黑 甚至還歷經慘痛的二戰破壞與重建。一個無聲承載著歷史的城市能有多偉大?只有歷經歲月累積、沉澱,才能當得起“老城”二字
*** 以上解釋較為片面主觀,若有資訊錯誤還請不吝指正
一個人的旅行攻略
以上教堂基本都在 慕尼黑 老城區中,使用地圖搜尋,步行即可抵達。
教堂入門票免費,但還是有一些地點需付費進入。
聖彌額爾堂 (St. Michael München)
1\. 聖台右側有個往下的樓梯,是一個地穴(3歐)
聖母主教座堂 (Frauenkirche)
1\. 聖台後方有個往下的樓梯,應該也是某貴族的地穴(免費)
2\. 入口右側有個禮品店,和通往塔頂的入口 (7.5歐)
3\. 聖彼得 教堂入口外面右側,有個小門,可以通往塔頂觀景台(5歐)(推薦!尤其是日暮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