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 窮游印度 (十) 阿格拉
參觀泰姬陵結束,下午前往紅堡。第一眼所見就是綿延的紅堡城牆,城牆每隔一定距離設有圓形箭樓,牆上有一排射箭用的垛口(後來成為槍眼)。建立在 阿格拉 的“紅堡”(Agra
Fort),坐落在亞穆納河畔的小山丘上,距泰姬陵約15公里,全部採用紅砂岩建造而成,故又稱紅堡,占地1.5平方公里,外圍由高十二米的紅色砂 石城
牆圍成,總體呈半圓形。曾今是莫卧兒王朝的皇城所在地,外形非常雄偉壯觀,城內的宮殿,雖經歷漫長的歲月,多已失修,但畫梁和牆壁上精巧的雕刻與設計,仍隱約保存著昔日富麗堂皇的風貌。現在是
印度 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的代表之作,著名世界遺產和 印度 著名的旅游之地。阿格拉 紅堡有西門德里門和南門阿馬爾辛格門 兩個城門,德里門因與 阿格拉 有名的集市相通,經常關閉,如今開放的門是阿瑪爾辛格門。遠自16世紀莫卧兒王朝.從那位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的後裔巴卑爾立國起, 阿格拉 就成為首都。尤其是阿克巴大帝(系沙賈汗的祖父)選中了現今 阿格拉
堡的城址,費了近8年的時光,終於在1573年建成了這座古堡。到了第五代帝王沙·賈汗又加以改建。阿克巴皇帝建造 阿格拉
堡的一個世紀後,第六代皇帝奧朗則布建造了外城牆,併在雙層城牆間挖了護城河。城堡東側的城牆長達2.5千米,面向水很深的亞穆納河,傳說護城河河裡曾經豢養過不少鱷魚,以輔助重兵守城,加上兩道20多米的厚重高牆圍護著,吊橋也很鑿實,使
阿格拉 堡易守難攻。護城河中早就沒水了,乾涸的河床敘說著那些逝去的往事。它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城牆高20米,因全部用紅砂岩砌成,在陽光照耀之下,發出刺眼的紅色。故有“紅堡”之稱。強大的莫卧兒王朝統治 印度
長達一個半世紀,經歷了6代帝王,他們分別是巴布爾(Babur)、胡馬雍(Humayun)、阿克巴(Akbar)、傑汗格爾(Jehangir)、沙賈汗(Shah
Jahan)和奧朗則布(Aurangzeb)。 阿格拉 古堡建築是 印度
\--伊斯蘭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古堡內的建築物曾多達500多座,但保留至今者已經很少。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於格拉堡內西邊的 "謁見之廳"地萬依 阿曼 宮(Diwan-i-Am),原本是座木造建築,後來沙·賈汗改為 大理
石結構。在謁見廳前面的庭院里竟然有座豪華的歐式石棺,這是17世紀一位 英國 總督的陵墓。1857年,在 印度 雇佣兵的反英兵變中, 阿格拉
城堡成了戰場。兵變被 平定 後,曾有的大約500座建築已所剩無幾。這就是鎮壓那場兵變中陣亡的 英國 司令官科爾賓的陵墓。這裡是帝王處理政府事務和聆聽臣民諫言的地方。謁見廳一側是用來接見王宮貴族或重要的外國使節的便殿(Diwan-i-khans),是由不同顏色的 大理
石拼芳而成,顯得富麗堂皇。謁見廳是一座融入多種文化元素的拱形大廳,現在的 阿格拉
城堡沒留下多少阿克巴大帝的遺跡。他的孫子沙·賈汗為了改建,破壞了不少阿克巴時代的建築,其中包括將前庭周圍的柱廊改建成石頭的。這個前庭也是連接宮廷區和大清真寺的大廣場以及從德里門去市場的中樞。高7米、花瓣形的9座大拱門相連的正面建築是最精彩的部分,裡面設有 高臺 階的寶座。謁見廳中央有一個寶座,鑲嵌著美麗裝飾,皇帝親自在這裡聽取市民的訴訟併進行審判,這在 中國 古代是無法想像的。曾經的寶座被莫卧兒王朝第六任皇帝奧朗則布移至德里,隨後流落到 伊朗 ,如今保留在 德黑蘭 。許多 印度
游人都喜歡在原寶座下留影,不知他們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無論是在大廳外、大廳側,還是在大廳內看,這些雕刻豪華細膩花瓣形的拱門都非常優美。圍繞謁見廳庭院的迴廊。圍繞謁見廳庭院的迴廊。 阿克巴大帝在他長達50年之久的統治時期,不知疲倦地征服周圍地區,擴大和興建了 阿格拉
、德里、法塔赫布爾西格裡三座都城,用雄偉壯觀的建築裝飾了莫卧兒帝國。他征服了大半個北 印度 之後,便註意協調伊斯蘭教教徒與 印度
教教徒之間的關係。這種融合各種民族、信仰的思想也表現在建築上,他將 印度 教和耆那教的傳統建築與外來的伊斯蘭教建築綜合起來,產生了“阿克巴式”建築。為了平衡宗教關係,那時的國王娶好幾位王后,分別來自 印度 教,回教和猶太教。 阿克拉
紅堡也因此變成三種宗教建築風格共存的典範。加漢基爾宮正門,尖頂的凹龕是波斯風格,由桁架和梁柱構造的陽臺是 印度 風格。回教的拱頂門下有猶太教的六角形符號和
印度 教的蓮花圖案,風格渾然一體。穿過大門進入加漢基爾宮的中庭,這裡是 印度 古典式的矩形房屋,四周有二層小樓環繞,如同一個非常精緻的四合院。此處融合了 印度
和伊斯蘭教的風格,是典型的阿克巴式的建築。宮殿的木門。城堡內的建築物,因為由歷任莫卧爾君王所建,形成許多不同風格的宮殿。三世王建造時為紅色,四世王愛白色,故部份城牆以石膏敷上,年久剝落則不及紅色美觀。五世王沙·賈汗 大興 土木,多半採用白色 大理
石建材,比較註重雕刻和裝飾,牆壁花紋不少以寶石鑲嵌,細膩別緻。於是,城堡里便有了不同風格的宮殿、集市、居民區和大清真寺,形成了一個堅固而繁華的城市。探頭房檐是這裡的特色之一, 印度 多雨,所以住宅和宮殿的房檐都探出很長。支撐石房檐的石頭桁架探出幾層,上面有木雕似的裝飾,有些依舊還殘留著鍍金。阿克巴大帝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將莫卧兒王朝領向了空前的繁榮。而他王位的繼承人,莫卧兒王朝的第四代皇帝傑汗格爾(Jehangir),卻將他的大權交給了他那聰慧、賢淑貌美的波斯妻子。當時,相對莫卧兒王朝奉行的中世紀伊斯蘭教,波斯文化更加先進、文明。在王后的影響與努力下,莫卧兒王朝在繪畫、建築、文學、服裝、風俗習慣等方面,在 印度 文化中吸取和融入了大量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元素,使 印度
文明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給世人留下了大量的藝術傑作,在 阿格拉 紅堡中處處都可以感受到莫卧兒王朝當年的輝煌。一對異國情侶正在仔細閱讀,想必是有關紅堡的。很專註。這種景象在 中國 游客身上很難發現。從這道門走過去,是與加漢基爾宮風格大不相同的、美麗同時充滿哀傷的茉莉宮(Musamman Burj)。現存 阿格拉 紅堡內的大多數建築都由沙·賈汗建造,他偏愛 大理 石,在他統治期間,莫卧兒建築達到頂峰。不管財政狀況如何,都不惜在建築上使用大量的白色 大理
石,並鑲嵌上許多珠寶,用雄偉的建築群裝點首都。同以往用紅砂岩建造的剛健風格的建築相比,這些建築顯得典雅、精緻。
Fort),坐落在亞穆納河畔的小山丘上,距泰姬陵約15公里,全部採用紅砂岩建造而成,故又稱紅堡,占地1.5平方公里,外圍由高十二米的紅色砂 石城
牆圍成,總體呈半圓形。曾今是莫卧兒王朝的皇城所在地,外形非常雄偉壯觀,城內的宮殿,雖經歷漫長的歲月,多已失修,但畫梁和牆壁上精巧的雕刻與設計,仍隱約保存著昔日富麗堂皇的風貌。現在是
印度 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的代表之作,著名世界遺產和 印度 著名的旅游之地。阿格拉 紅堡有西門德里門和南門阿馬爾辛格門 兩個城門,德里門因與 阿格拉 有名的集市相通,經常關閉,如今開放的門是阿瑪爾辛格門。遠自16世紀莫卧兒王朝.從那位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的後裔巴卑爾立國起, 阿格拉 就成為首都。尤其是阿克巴大帝(系沙賈汗的祖父)選中了現今 阿格拉
堡的城址,費了近8年的時光,終於在1573年建成了這座古堡。到了第五代帝王沙·賈汗又加以改建。阿克巴皇帝建造 阿格拉
堡的一個世紀後,第六代皇帝奧朗則布建造了外城牆,併在雙層城牆間挖了護城河。城堡東側的城牆長達2.5千米,面向水很深的亞穆納河,傳說護城河河裡曾經豢養過不少鱷魚,以輔助重兵守城,加上兩道20多米的厚重高牆圍護著,吊橋也很鑿實,使
阿格拉 堡易守難攻。護城河中早就沒水了,乾涸的河床敘說著那些逝去的往事。它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城牆高20米,因全部用紅砂岩砌成,在陽光照耀之下,發出刺眼的紅色。故有“紅堡”之稱。強大的莫卧兒王朝統治 印度
長達一個半世紀,經歷了6代帝王,他們分別是巴布爾(Babur)、胡馬雍(Humayun)、阿克巴(Akbar)、傑汗格爾(Jehangir)、沙賈汗(Shah
Jahan)和奧朗則布(Aurangzeb)。 阿格拉 古堡建築是 印度
\--伊斯蘭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古堡內的建築物曾多達500多座,但保留至今者已經很少。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於格拉堡內西邊的 "謁見之廳"地萬依 阿曼 宮(Diwan-i-Am),原本是座木造建築,後來沙·賈汗改為 大理
石結構。在謁見廳前面的庭院里竟然有座豪華的歐式石棺,這是17世紀一位 英國 總督的陵墓。1857年,在 印度 雇佣兵的反英兵變中, 阿格拉
城堡成了戰場。兵變被 平定 後,曾有的大約500座建築已所剩無幾。這就是鎮壓那場兵變中陣亡的 英國 司令官科爾賓的陵墓。這裡是帝王處理政府事務和聆聽臣民諫言的地方。謁見廳一側是用來接見王宮貴族或重要的外國使節的便殿(Diwan-i-khans),是由不同顏色的 大理
石拼芳而成,顯得富麗堂皇。謁見廳是一座融入多種文化元素的拱形大廳,現在的 阿格拉
城堡沒留下多少阿克巴大帝的遺跡。他的孫子沙·賈汗為了改建,破壞了不少阿克巴時代的建築,其中包括將前庭周圍的柱廊改建成石頭的。這個前庭也是連接宮廷區和大清真寺的大廣場以及從德里門去市場的中樞。高7米、花瓣形的9座大拱門相連的正面建築是最精彩的部分,裡面設有 高臺 階的寶座。謁見廳中央有一個寶座,鑲嵌著美麗裝飾,皇帝親自在這裡聽取市民的訴訟併進行審判,這在 中國 古代是無法想像的。曾經的寶座被莫卧兒王朝第六任皇帝奧朗則布移至德里,隨後流落到 伊朗 ,如今保留在 德黑蘭 。許多 印度
游人都喜歡在原寶座下留影,不知他們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無論是在大廳外、大廳側,還是在大廳內看,這些雕刻豪華細膩花瓣形的拱門都非常優美。圍繞謁見廳庭院的迴廊。圍繞謁見廳庭院的迴廊。 阿克巴大帝在他長達50年之久的統治時期,不知疲倦地征服周圍地區,擴大和興建了 阿格拉
、德里、法塔赫布爾西格裡三座都城,用雄偉壯觀的建築裝飾了莫卧兒帝國。他征服了大半個北 印度 之後,便註意協調伊斯蘭教教徒與 印度
教教徒之間的關係。這種融合各種民族、信仰的思想也表現在建築上,他將 印度 教和耆那教的傳統建築與外來的伊斯蘭教建築綜合起來,產生了“阿克巴式”建築。為了平衡宗教關係,那時的國王娶好幾位王后,分別來自 印度 教,回教和猶太教。 阿克拉
紅堡也因此變成三種宗教建築風格共存的典範。加漢基爾宮正門,尖頂的凹龕是波斯風格,由桁架和梁柱構造的陽臺是 印度 風格。回教的拱頂門下有猶太教的六角形符號和
印度 教的蓮花圖案,風格渾然一體。穿過大門進入加漢基爾宮的中庭,這裡是 印度 古典式的矩形房屋,四周有二層小樓環繞,如同一個非常精緻的四合院。此處融合了 印度
和伊斯蘭教的風格,是典型的阿克巴式的建築。宮殿的木門。城堡內的建築物,因為由歷任莫卧爾君王所建,形成許多不同風格的宮殿。三世王建造時為紅色,四世王愛白色,故部份城牆以石膏敷上,年久剝落則不及紅色美觀。五世王沙·賈汗 大興 土木,多半採用白色 大理
石建材,比較註重雕刻和裝飾,牆壁花紋不少以寶石鑲嵌,細膩別緻。於是,城堡里便有了不同風格的宮殿、集市、居民區和大清真寺,形成了一個堅固而繁華的城市。探頭房檐是這裡的特色之一, 印度 多雨,所以住宅和宮殿的房檐都探出很長。支撐石房檐的石頭桁架探出幾層,上面有木雕似的裝飾,有些依舊還殘留著鍍金。阿克巴大帝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將莫卧兒王朝領向了空前的繁榮。而他王位的繼承人,莫卧兒王朝的第四代皇帝傑汗格爾(Jehangir),卻將他的大權交給了他那聰慧、賢淑貌美的波斯妻子。當時,相對莫卧兒王朝奉行的中世紀伊斯蘭教,波斯文化更加先進、文明。在王后的影響與努力下,莫卧兒王朝在繪畫、建築、文學、服裝、風俗習慣等方面,在 印度 文化中吸取和融入了大量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元素,使 印度
文明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給世人留下了大量的藝術傑作,在 阿格拉 紅堡中處處都可以感受到莫卧兒王朝當年的輝煌。一對異國情侶正在仔細閱讀,想必是有關紅堡的。很專註。這種景象在 中國 游客身上很難發現。從這道門走過去,是與加漢基爾宮風格大不相同的、美麗同時充滿哀傷的茉莉宮(Musamman Burj)。現存 阿格拉 紅堡內的大多數建築都由沙·賈汗建造,他偏愛 大理 石,在他統治期間,莫卧兒建築達到頂峰。不管財政狀況如何,都不惜在建築上使用大量的白色 大理
石,並鑲嵌上許多珠寶,用雄偉的建築群裝點首都。同以往用紅砂岩建造的剛健風格的建築相比,這些建築顯得典雅、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