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城
這其實並不能算是一篇真正的游記,沒有專門計劃的行程,只能當作是一段時間和記憶短暫式的回放。這些照片里有相機拍的,也有手機 和平
板拍的;有盲拍的,也有用腳架拍的。所以寫下來的文字也無法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只是各種碎片的拼湊。
澳門
這個城市,完全符合人們對小城的種種想象和憧憬。在半島這邊,道路狹窄,人群擁擠,就連那些低矮的建築也被歲月擦拭的有些斑駁,但老舊往往意味著歷史和情懷在這裡沉澱,比起那些燈紅酒綠的高樓大廈來說,一縷溫情被時間根植在這個城市的肌膚之下。
在半島的對面,便是氹仔,當年的孤單的離島現在已經是燈火輝煌,繁景陸離。填海把它和路環連成一整片,造就了一塊土地,也造就了一片天空。各種現代建築鱗次櫛比的拔地而起,把這座城市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現的淋漓盡致,這裡代表著
澳門 的未來,也代表著人們的希望。
在 澳門 轄區南部的盡頭就是路環,它和 澳門 的維繫大概類似於 海南 島之於 中國
,遙遠和蠻荒仿佛曾是這裡的標簽。路環有水庫,有監獄,有黑色的沙灘,還有原生態的漁村,這裡的世界與半島相比又是一番截然不同,這裡才是為居民而存在的,平靜而真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微博“諵譁Traveler”,或者微信公眾號“潛識”。期待哦。大多數重要的城市都會有一座高塔, 澳門 也不例外。 旅游塔 是 澳門 的制高點,在這裡可以俯瞰整個城市,在燈火之外,便是一水之隔的 珠海 。 擁擠的半島像一個裝滿樂高積木的盒子,所有的大樓和民居堆放在一起,有一種混亂中的穩定感。在新馬路,獨特的新葡京總是一眼就能認出,有錢就是這麼任性。連接半島和氹仔的有三座大橋,如果從拱北口岸去往氹仔,最好的選擇是走東邊的 友誼大橋 。而 西灣大橋 和 澳氹大橋 則是半島的亞馬喇前地最方便的路線。澳門 和 珠海 本是一衣帶水,奈何同景不同天。在半島,通常不必搭乘交通工具,走走看看是最合適的方式。放慢節奏,去體會老舊的城區的魅力才是最有趣的事情。炮 台山 也是很多人都會到訪的地方。就像 雅典 的衛城一樣,舊時城市的制高點往往都帶有軍事防衛的作用。半島北部還有一個炮台,叫 望廈炮台 。相比炮 台山
,幾乎沒有游人光顧。站在百年的鋼筋水泥之上,整個半島的歷史就會像畫捲一樣在你的面前展現開來,而書寫這段故事的就是這一幢幢凝固的文字。殖民的過往帶來的是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一片土地,只有拋棄那些盲目的自大和羸弱的自卑才能更好的融入這個世界,閉關鎖國才是承認自己的失敗。摩托車是這個城市最好的交通工具,通行距離不長,氣候溫暖,狹窄的道路,稀少的車位,有什麼理由不擁有一輛呢?幾年前我也曾一個人這般坐在這裡,沒有自己的照片,就記錄下別人的身影吧。每次看見小路,總會拐進去看一看,走一走,只有這裡,才是 澳門 人的生活,才是這個城市最真實的故事。這裡除了賽馬之外,賽狗也是很有特色的一件事情,每周固定有兩次比賽時間。斑駁的青苔滲入水泥的縫隙里,勾勒出時間的軸線,人來人往,物是人非。把 澳門 的歷史放在整個 中國 的歷史長河來說,幾乎不值一提,但是在這裡,能夠真切的感受到敝帚自珍的情懷,雖物小,仍善存。遠處的 東望洋山 上有一座遠東最早 燈塔 ,一百多年的歷史也讓它成為 澳門 一元硬幣的背面圖案。大三巴 已經是 澳門 的標誌,陪著朋友來過很多次,擁擠是這裡的常態。我更喜歡的是那些隱藏在尋常巷陌里的風景,沒有喧囂的天南地北的口音,也沒有一擲千金的豪邁氣概,也沒有你死我活的爭搶,這裡才是真正的 澳門
。巷子不長,但是兩邊的顏色卻很豐富,淡淡的黃色點綴在青石路兩旁,讓原本灰色的調子變得生活起來。偶爾幾個行人不急不緩地走過,這裡才是 澳門
的節奏,生活的節奏。走進 墓地 ,總會有種對故人不由的尊敬,壓低聲線,心懷虔誠,靜靜的去關註這裡的一切。每一塊墓碑都是一段精彩的人生,無論金錢與權勢,能被書寫下來的,最深最痛的是親人的眷念。本來想來這裡找些資料,不過太少的 館 藏讓我有些失望,不過作為民眾閱讀的地方,環境和設施已經非常不錯,更何況這些都是免費向任何人開放的。澳門 雖小,卻也不是一個文化飛地。一樣也能找到藝術家們想要展現自己才華的地方。一個城市的面貌不應該是那些政績工程的堆砌,也不應該是標語口號的宣傳,而是應該根植在每一個居民的臉上。教會學校對 中國 近代教育觀念的改變影響巨大,除了宗教之外,還把自然科學引入到教學中來,不再是千年不變的四書五經。同時教會學校為了吸引青少年入學,
條件寬鬆, 不僅不收學費, 還免費提供食宿和學習用品, 招收女子和殘疾人入學,推動整個 中國 的教育的發展。年老的時候,有人能和你這樣靜靜的坐在街頭,樂享時光,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澳門 的街道的名字不是一般的拗口,能記住的街名沒有幾個,但是這個實在是太好記了。太 陽西 斜的時候,才是 澳門 最美麗的時分,建築就像被畫上彩妝的姑娘一樣,光艷動人。有時會把相機放在腰間,隨便按幾下快門,不想用醒目的鏡頭,去打擾路人的腳步。一條小巷子里的售賣的冰激凌很不錯,用料足,味道醇,只是總是記不住店名。
板拍的;有盲拍的,也有用腳架拍的。所以寫下來的文字也無法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只是各種碎片的拼湊。
澳門
這個城市,完全符合人們對小城的種種想象和憧憬。在半島這邊,道路狹窄,人群擁擠,就連那些低矮的建築也被歲月擦拭的有些斑駁,但老舊往往意味著歷史和情懷在這裡沉澱,比起那些燈紅酒綠的高樓大廈來說,一縷溫情被時間根植在這個城市的肌膚之下。
在半島的對面,便是氹仔,當年的孤單的離島現在已經是燈火輝煌,繁景陸離。填海把它和路環連成一整片,造就了一塊土地,也造就了一片天空。各種現代建築鱗次櫛比的拔地而起,把這座城市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現的淋漓盡致,這裡代表著
澳門 的未來,也代表著人們的希望。
在 澳門 轄區南部的盡頭就是路環,它和 澳門 的維繫大概類似於 海南 島之於 中國
,遙遠和蠻荒仿佛曾是這裡的標簽。路環有水庫,有監獄,有黑色的沙灘,還有原生態的漁村,這裡的世界與半島相比又是一番截然不同,這裡才是為居民而存在的,平靜而真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微博“諵譁Traveler”,或者微信公眾號“潛識”。期待哦。大多數重要的城市都會有一座高塔, 澳門 也不例外。 旅游塔 是 澳門 的制高點,在這裡可以俯瞰整個城市,在燈火之外,便是一水之隔的 珠海 。 擁擠的半島像一個裝滿樂高積木的盒子,所有的大樓和民居堆放在一起,有一種混亂中的穩定感。在新馬路,獨特的新葡京總是一眼就能認出,有錢就是這麼任性。連接半島和氹仔的有三座大橋,如果從拱北口岸去往氹仔,最好的選擇是走東邊的 友誼大橋 。而 西灣大橋 和 澳氹大橋 則是半島的亞馬喇前地最方便的路線。澳門 和 珠海 本是一衣帶水,奈何同景不同天。在半島,通常不必搭乘交通工具,走走看看是最合適的方式。放慢節奏,去體會老舊的城區的魅力才是最有趣的事情。炮 台山 也是很多人都會到訪的地方。就像 雅典 的衛城一樣,舊時城市的制高點往往都帶有軍事防衛的作用。半島北部還有一個炮台,叫 望廈炮台 。相比炮 台山
,幾乎沒有游人光顧。站在百年的鋼筋水泥之上,整個半島的歷史就會像畫捲一樣在你的面前展現開來,而書寫這段故事的就是這一幢幢凝固的文字。殖民的過往帶來的是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一片土地,只有拋棄那些盲目的自大和羸弱的自卑才能更好的融入這個世界,閉關鎖國才是承認自己的失敗。摩托車是這個城市最好的交通工具,通行距離不長,氣候溫暖,狹窄的道路,稀少的車位,有什麼理由不擁有一輛呢?幾年前我也曾一個人這般坐在這裡,沒有自己的照片,就記錄下別人的身影吧。每次看見小路,總會拐進去看一看,走一走,只有這裡,才是 澳門 人的生活,才是這個城市最真實的故事。這裡除了賽馬之外,賽狗也是很有特色的一件事情,每周固定有兩次比賽時間。斑駁的青苔滲入水泥的縫隙里,勾勒出時間的軸線,人來人往,物是人非。把 澳門 的歷史放在整個 中國 的歷史長河來說,幾乎不值一提,但是在這裡,能夠真切的感受到敝帚自珍的情懷,雖物小,仍善存。遠處的 東望洋山 上有一座遠東最早 燈塔 ,一百多年的歷史也讓它成為 澳門 一元硬幣的背面圖案。大三巴 已經是 澳門 的標誌,陪著朋友來過很多次,擁擠是這裡的常態。我更喜歡的是那些隱藏在尋常巷陌里的風景,沒有喧囂的天南地北的口音,也沒有一擲千金的豪邁氣概,也沒有你死我活的爭搶,這裡才是真正的 澳門
。巷子不長,但是兩邊的顏色卻很豐富,淡淡的黃色點綴在青石路兩旁,讓原本灰色的調子變得生活起來。偶爾幾個行人不急不緩地走過,這裡才是 澳門
的節奏,生活的節奏。走進 墓地 ,總會有種對故人不由的尊敬,壓低聲線,心懷虔誠,靜靜的去關註這裡的一切。每一塊墓碑都是一段精彩的人生,無論金錢與權勢,能被書寫下來的,最深最痛的是親人的眷念。本來想來這裡找些資料,不過太少的 館 藏讓我有些失望,不過作為民眾閱讀的地方,環境和設施已經非常不錯,更何況這些都是免費向任何人開放的。澳門 雖小,卻也不是一個文化飛地。一樣也能找到藝術家們想要展現自己才華的地方。一個城市的面貌不應該是那些政績工程的堆砌,也不應該是標語口號的宣傳,而是應該根植在每一個居民的臉上。教會學校對 中國 近代教育觀念的改變影響巨大,除了宗教之外,還把自然科學引入到教學中來,不再是千年不變的四書五經。同時教會學校為了吸引青少年入學,
條件寬鬆, 不僅不收學費, 還免費提供食宿和學習用品, 招收女子和殘疾人入學,推動整個 中國 的教育的發展。年老的時候,有人能和你這樣靜靜的坐在街頭,樂享時光,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澳門 的街道的名字不是一般的拗口,能記住的街名沒有幾個,但是這個實在是太好記了。太 陽西 斜的時候,才是 澳門 最美麗的時分,建築就像被畫上彩妝的姑娘一樣,光艷動人。有時會把相機放在腰間,隨便按幾下快門,不想用醒目的鏡頭,去打擾路人的腳步。一條小巷子里的售賣的冰激凌很不錯,用料足,味道醇,只是總是記不住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