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游歐洲|在法國邂逅浪漫,在瑞士相逢唯美,在羅馬遇見偉大



卡貝爾橋是琉森的重要標誌,是 盧塞恩 (琉森)的水上城牆。此橋是 歐洲 最古老的木製廊橋。橋長約為200米,但不是一座直橋,有兩個小的轉彎。橋身中間的折彎處建有一石頭的八角型水塔,34米高。塔建在水中的礁石上。塔建於1300年前後,木橋是依附於水塔而建。水塔作為瞭望哨所,是城市防衛設施的一部分。另外,還曾是戰時保存戰利品及財物的倉庫,有一段時間也用作監獄及行刑室。

是世界最有名的雕像之一,雕刻在天然岩石上。這頭長10米、高3米多的雄獅,痛苦地倒在地上,折斷的長矛插在肩頭,旁邊有一個帶有 瑞士 國徽的盾牌。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1792年8月10日,為保護 巴黎 杜樂麗宮中的路易十六家族的安全,全部戰死的786名 瑞士 雇佣兵,雕像下方有文字描述了此事件的經過。當年, 瑞士 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男子迫於生計,紛紛到 歐洲 各國當雇佣兵。 瑞士 雇佣兵忠於雇主,英勇善戰,但榮譽和金錢掩蓋不了雇佣兵制度的殘酷,這次事件之後, 瑞士 停止出口雇佣兵,僅留下在為天主教廷服務的近衛軍。由於著名的忠勇,教廷的這支 瑞士 近衛軍一直服務到現在。後來, 美國 作家馬克·吐溫來到 盧塞恩 ,將“瀕死的琉森 獅子 ”譽為“世界上最悲壯和最感人的雕像”。

意大利 第一站: 米蘭
意大利 第二 大城 市,對於一個不關註潮流設計的我來說真的沒什麼吸引力,只記得我曾經是一枚AC 米蘭 的球迷,那個時候剛剛接觸足球,AC 米蘭 是我的啟蒙球隊,這次也沒能看上一場足球比賽也是有點小遺憾。
米蘭 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有“ 米蘭 的象徵”之美稱。
Day6:威尼斯威尼斯 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美譽,享有“ 水城 ”“水上都市”“百島城”等美稱。
奇跡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佈著一組宗教建築,它們是大教堂、洗禮堂、鐘樓(即 比薩 斜塔)和墓園,它們的外牆面均為乳白色 大理 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 羅馬 式建築風格。 比薩 斜塔位於 比薩 大教堂的後面。
比薩 斜塔從地基到塔頂高58.36米,從地面到塔頂高55米,鐘樓牆體在地面上的寬度是4.09米,在塔頂寬2.48米,總重約14453噸,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處。圓形地基面積為285平方米,對地面的平均壓強為497千帕。傾斜角度3.99度,偏離地基外沿2.5米,頂層突出4.5米。1174年首次發現傾斜。
作為 比薩 大教堂的鐘樓,開始建造時的設計是垂直豎立的,原設計為8層,高54.8米,它獨特的白色閃光的中世紀風格建築物,即使後來沒有傾斜,也將會是 歐洲 最值得註意的鐘樓之一。
比薩 斜塔為什麼會傾斜,專家們曾為此爭論不休。人們在兩種論調中徘徊, 比薩 斜塔究竟是建造過程中無法預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積效應的結果,還是建築師有意而為之。
進入20世紀,一些事實逐漸浮出水面: 比薩 斜塔在最初的設計中本應是垂直的建築,但是在建造初期就開始偏離了正確位置。
比薩 斜塔之所以會傾斜,是由於它地基下麵土層的特殊性造成的。 比薩 斜 塔下 有好幾層不同材質的土層,各種軟質粉土的沉澱物和非常軟的粘土相間形成,而在深約一米的地方則是地下水層。這個結論是在對地基土層成份進行觀測後得出的。最新的挖掘表明,鐘樓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邊緣,因此土質在建造時便已經沙化和下沉。塔身偏離“自然姿勢”已有5米多。
Day8:佛羅倫薩—錫耶納佛羅倫薩 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積聚在 佛羅倫薩 的名人眾多,如: 萊昂 納多·達· 芬奇 、但丁、伽利略、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喬托等都是。而正是眾多卓越的藝術家們創造了大量閃耀著文藝復興時代光芒的建築、雕塑和繪畫作品, 佛羅倫薩 才成了文藝復興的重中之重,成為 歐洲 藝術文化和思想的中心。
維琪奧王宮,這座防禦完整的宮殿內部曾是美第奇家族的住所,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從1873年來一直守候在門口左側,不過是仿作。二樓大廳堂是 共和 國政府的大會議場,兩側的壁上有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勝利”。
是 佛羅倫薩 的地標,外觀以粉紅色、綠色和奶油白三色的 大理 石砌成,展現著女性優雅高貴的氣質,故稱為“花的聖母寺”。與 羅馬 帝國的萬神殿、文藝復興盛期的 聖彼得 大教堂,並稱古代 歐洲 的三大穹頂。百花聖母大教堂穹頂上的巨型壁畫《最後的審判》是16世紀藝術巨匠瓦薩利的心血之作。從 佛羅倫薩 百花聖母大教堂開始, 歐洲 建築正式從“哥特時代”進入“文藝復興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