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都城,理想與現實—西游記之新德里
"所有的好風景,都要自己上路才知道.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浪費"。
朋友們聽說我要去 印度 ,紛紛下巴要掉下的表情“啊!你膽子可真大!”
對!我就是想要感受一番 印度 千年的歷史積澱和風土人情,而且又有品質團隊的安全保障,為何要浪費這好風景好體驗。
瞭解一個民族或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斷的積累和閱讀,即使是片段式的也不要緊,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做自己真正喜歡和有興趣的事情,每一天都覺得非常充實和有收穫。
分享幾個同行伙伴們推薦的、能購快速瞭解 印度 的紀錄片和書籍:電影:《德里6號》(又名:我的德里情人),BBC關於 印度 的紀錄片,書籍《 印度 通史》等。
第一站: 印度 首都 新德里 。
新德里 在 恆河 支流雅穆納河的西岸。17世紀中葉,莫卧兒王朝的沙賈汗國王把 印度 首都從 阿格拉 遷都到此,用10年時間建成了現在的德里城(老德里),所以德里紅堡的建築風格同 阿格拉 紅堡一模一樣。19世紀中期, 英國 將英屬 印度 的首都遷至 加爾各答 。1911年, 英國 殖民統治者駐 印度 總督將首都從 加爾各答 遷回德里,併在舊城以南興建 新城 ,稱為 新德里 。從1931年起, 新德里 開始成為首府,1947年 印度 獨立, 新德里 仍被宣佈為首都。
德里本是一個古老的都城,之後擴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將這個 新城 區稱為 新德里 用來區別於老德里。 新德里 和老德里中間隔著一座 印度 門, 印度 門以南為 新德里 , 印度 門以北為老德里。 老德里如一面歷史鏡子,展現了 印度 的古代文明, 新德里 是 印度 的心臟,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整個國家運行的脈搏。
理想與現實,現代與傳統, 富裕 與貧窮在這裡被標註放大,一個城市兩個世界。 德里舊城德里舊城,有一種說法,不到老德里就不能算來過德里,其實未必這麼絕對,大可以改為:不看看老德里就不能算來過德里。這次,我並沒有切實地腳踩著這片神奇老城的街道,只是通過我們乘坐的低速行駛的旅游觀光車,透過兩側的車窗玻璃,看到了夕陽下老德里的紅堡、賈瑪清真寺的落日、街道上貧苦和辛勤勞作的人民、以及擁擠狹窄到無法2個人同時通行的棚戶區。
這裡友情提示一下:出門在外,多聽朋友的建議,保持理性,不要拿自己人身安全當作滿足好奇心和冒險的代價。在 印度 ,有些地方的不安全因素還是存在的, 比如 舊德里老城、 比如 天黑後的 阿格拉 (泰姬陵所在城市),在這裡不要因留連於古老的建築而忘記了保護自己及隨身物品。本次舊德里並不在我們的行程範圍內,因為它的潛在不安全因素太多。團導在為了滿足我們參觀老德里的強烈好奇心同時又要保障我們的人身財產安全的前提下,經過多次權衡和心理鬥爭,終於答應讓我們坐在觀光車裡,不能下車,環城參觀了舊德里老城。
我沒有留下老德里的照片,但目光所及已記憶猶新,找不到語言 和平 行時空的時間序列來直觀的解釋,但是我並不覺得遺憾。就如同當我看到祖國的一些貧困地區被無限放大傳播般心痛,如果沒辦法拯救,請給予它足夠的尊嚴和時間,不要讓它的傷疤暴露於更多的冷漠的觀望之中。 德里印度門印度 有兩個有名的門:一個在 孟買 ,是為紀念 英國 國王 喬治 五世到訪而建。另一個就是我們這次走進的德里的 印度 門(英文:India Gate)。
德里 印度 門, 印度 最著名的政治地標。德里 印度 門為吉 特拉 式建築,現在是政府迎接各國賓客的重要場地。德里 印度 門地位宛如 巴黎 的凱旋門,也相當於 印度 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其樣式也是模仿 巴黎 的凱旋門,一個是給凱旋的士兵慶功的,另一個是給戰死的士兵致哀的。高42米的 印度 門是為了紀念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九萬英藉 印度 軍人以及死於 印度 與 阿富汗 戰爭中的士兵所建,其中的13500個名字密密麻麻的刻在門上。隨著 印度 的獨立, 印度 門成為 印度 的無名戰士紀念碑。
↑德里印度門 ↑德里印度門 印度 門與總統府、國會大廈等國家政府建築遙遙相望,中間是一條長達幾公里的寬大馬路,也叫國王大道,四周都是廣闊的綠化帶。 印度 民眾可自由在這裡出入、曬太陽、踏青。
↑德里印度門 ↑德里印度門 ↑德里印度門 ↑德里印度門 古特伯高塔 ↑顧特卜塔 古特伯高塔建築群是我們抵達 印度 第一天參觀的第一個世界遺產。古特伯高塔建築遺址,其實是一個古建築群,是包括古特伯高塔、奎瓦吐勒伊斯蘭教清真寺、純鐵柱、及阿雷米納塔等建築在內的一大片考古區域。
↑顧特卜塔 ↑顧特卜塔 這片建築遺址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目。這個建築群確實不同凡響,擁有好幾個 印度 之最:全 印度 最高塔、全 印度 最古老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全 印度 伊斯蘭風格建築的最早範例。
↑顧特卜塔 ↑顧特卜塔 被稱為“ 印度 斯坦七大奇跡”之一,1193年由奴隸王朝第一個國王古特伯·烏德·丁開始修建,後由其繼承人在14世紀中葉最後完工。塔高75.56米,底層高達29米。塔呈赭紅色,由紅砂石建成。當初建造的目的是為了紀念伊斯蘭教擊敗 印度 教的最終勝利,古特伯將這座高塔按照伊斯蘭風格重建,故又稱“勝利塔”。全塔由精緻的環形陽臺及支撐它們的鐘乳石圈分為5層,每層外形各不相同。
↑顧特卜塔 塔內有397級石階,順著石階盤旋而上可以登上塔頂懸台,從這裡可以鳥瞰德里景色,據說塔內還有優美的壁畫。由於樓梯狹窄,在1979年的一次事故中摔死了游客,從此高塔就不許人登上塔頂了。 ↑顧特卜塔 古特伯高塔也是 印度 建築之美的傑出體現之一。是 印度 伊斯蘭風格建築的最早範例,環繞塔壁的橫條浮雕飾帶既裝飾著阿拉伯圖文和《古蘭經》銘文,也點綴著 印度 傳統工藝的蔓藤圖案和花彩垂飾,還將波斯與 印度 的藝術元素融為一體。 ↑顧特卜塔 這個建築群里還有1193年興建的奎瓦吐勒清真寺,寺名原文乃“強盛”之意,象徵當時伊斯蘭教在 印度北部 的統治勢力。這是 印度 最古伊斯蘭教清真寺,不過目前已經不再使用,只有夕陽下依稀可見的斑駁輪廓勾勒出昔日的輝煌與神聖。 ↑顧特卜塔 古特伯塔建築群作為世界遺產實至名歸,從建築風格到建築裝飾,每一處細節無不美到令人感動。抵達 印度 第一天,一下子看到那麼多雕刻細緻、做工考究的古建築,感覺這個神奇的國度真是來對了。 比爾拉廟印度 有2個 比爾 拉廟,最著名的坐落在Moti Dungri堡山腳,是 齋普爾 最主要的景點之一,建成於1938年,建築通體為潔白 大理 石,該廟是 印度 實業家D. B. 比爾 拉所建。同時,該家族1938年在 新德里 也建造了紅白相間的另一座廟宇,亦稱曼地爾廟。該家族在 印度北部 的 大城 市( 新德里 , 阿格拉 ,齋浦爾)建造了不同風格的廟,供奉不同的 印度 神。 新德里 比爾 拉廟裡供奉的是愛情神,祈求好姻緣。
人們習慣將這個家族建造的廟宇皆稱之為 比爾 拉廟。 比爾 拉廟是 印度 首批沒有種姓限制的廟宇之一。 在 印度 ,參觀所有的廟宇,進入廟前要脫鞋,同時在 印度 廟宇里穿著短褲或露肩的衣服是會被看作對神明的不敬的,進入廟宇前會被披上一條薄紗。 哈巴伊教蓮花廟德里有座寺,聖潔如蓮花。
蓮花是 印度 的國花,也被 印度 教和佛教奉之為聖花,聖潔美好,因此蓮花寺在 印度 廣受歡迎。 這座蓮花寺,是巴哈伊教在 亞洲 的聖地。巴哈伊教是個新的獨立宗教,起源於 海法 。
巴哈伊教是個新的獨立宗教,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每個大洲建有一“靈曦堂”, 亞洲 的 印度 新德里 ,就是這座蓮花寺,這是巴哈伊教在 亞洲 的聖地。
各地巴哈伊靈曦堂都是九邊形的,這是它們共同的特征。九是數字中最高的一個,它象徵著完整、統一及團結。 在多種宗教並存,各種風格迥異的寺廟林立的 印度 ,德里的蓮花寺是一座風格別緻的建築。既不同於 印度 教廟,也不同於伊斯蘭教清真寺,甚至同 印度 其他比較大的教派的教廟也無一點相像。這個的巴哈伊教寺廟可算是寺廟建築中的一股清流了。
↑巴哈伊教蓮花廟 蓮花廟的內部設置十分簡單,只是一個高大空闊的聖殿,沒有神父在傳道,既無神像,也無雕刻、壁畫等裝飾性物件。只有隻有光滑地板上的一排排白色大石長椅和一個講臺。寺廟裡不准說話,安靜的不由自主讓人心充滿 平和 。
閉上眼睛,只聽見自己心靈的聲音。這是一場“與自己、更與上帝溝通”的儀式,需要絕對的安靜。 ↑巴哈伊教蓮花廟 阿克薩達姆印度教神廟這座廟宇是 印度 行程最後一天參觀的最後一座廟宇,如果說第一天參觀的古特伯塔建築群代表了 印度 古典建築之美,這座始建於2005年的 印度 教神廟,則完美詮釋了現代建築工藝之精美絕倫。建築群規模很大,已被列入吉 尼斯 世界紀錄。 由於安全原因,這裡不讓拍照,在入口處會填寫表格,不准帶相機和手機錢包進入。但是整座建築的建築工藝之精美華貴讓人驚嘆,更像是一件藝術品。雖然不能拍照,但是非常值得,據說晚上的燈光秀更美麗。 ↑阿克薩達姆印度教神廟
朋友們聽說我要去 印度 ,紛紛下巴要掉下的表情“啊!你膽子可真大!”
對!我就是想要感受一番 印度 千年的歷史積澱和風土人情,而且又有品質團隊的安全保障,為何要浪費這好風景好體驗。
瞭解一個民族或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斷的積累和閱讀,即使是片段式的也不要緊,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做自己真正喜歡和有興趣的事情,每一天都覺得非常充實和有收穫。
分享幾個同行伙伴們推薦的、能購快速瞭解 印度 的紀錄片和書籍:電影:《德里6號》(又名:我的德里情人),BBC關於 印度 的紀錄片,書籍《 印度 通史》等。
第一站: 印度 首都 新德里 。
新德里 在 恆河 支流雅穆納河的西岸。17世紀中葉,莫卧兒王朝的沙賈汗國王把 印度 首都從 阿格拉 遷都到此,用10年時間建成了現在的德里城(老德里),所以德里紅堡的建築風格同 阿格拉 紅堡一模一樣。19世紀中期, 英國 將英屬 印度 的首都遷至 加爾各答 。1911年, 英國 殖民統治者駐 印度 總督將首都從 加爾各答 遷回德里,併在舊城以南興建 新城 ,稱為 新德里 。從1931年起, 新德里 開始成為首府,1947年 印度 獨立, 新德里 仍被宣佈為首都。
德里本是一個古老的都城,之後擴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將這個 新城 區稱為 新德里 用來區別於老德里。 新德里 和老德里中間隔著一座 印度 門, 印度 門以南為 新德里 , 印度 門以北為老德里。 老德里如一面歷史鏡子,展現了 印度 的古代文明, 新德里 是 印度 的心臟,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整個國家運行的脈搏。
理想與現實,現代與傳統, 富裕 與貧窮在這裡被標註放大,一個城市兩個世界。 德里舊城德里舊城,有一種說法,不到老德里就不能算來過德里,其實未必這麼絕對,大可以改為:不看看老德里就不能算來過德里。這次,我並沒有切實地腳踩著這片神奇老城的街道,只是通過我們乘坐的低速行駛的旅游觀光車,透過兩側的車窗玻璃,看到了夕陽下老德里的紅堡、賈瑪清真寺的落日、街道上貧苦和辛勤勞作的人民、以及擁擠狹窄到無法2個人同時通行的棚戶區。
這裡友情提示一下:出門在外,多聽朋友的建議,保持理性,不要拿自己人身安全當作滿足好奇心和冒險的代價。在 印度 ,有些地方的不安全因素還是存在的, 比如 舊德里老城、 比如 天黑後的 阿格拉 (泰姬陵所在城市),在這裡不要因留連於古老的建築而忘記了保護自己及隨身物品。本次舊德里並不在我們的行程範圍內,因為它的潛在不安全因素太多。團導在為了滿足我們參觀老德里的強烈好奇心同時又要保障我們的人身財產安全的前提下,經過多次權衡和心理鬥爭,終於答應讓我們坐在觀光車裡,不能下車,環城參觀了舊德里老城。
我沒有留下老德里的照片,但目光所及已記憶猶新,找不到語言 和平 行時空的時間序列來直觀的解釋,但是我並不覺得遺憾。就如同當我看到祖國的一些貧困地區被無限放大傳播般心痛,如果沒辦法拯救,請給予它足夠的尊嚴和時間,不要讓它的傷疤暴露於更多的冷漠的觀望之中。 德里印度門印度 有兩個有名的門:一個在 孟買 ,是為紀念 英國 國王 喬治 五世到訪而建。另一個就是我們這次走進的德里的 印度 門(英文:India Gate)。
德里 印度 門, 印度 最著名的政治地標。德里 印度 門為吉 特拉 式建築,現在是政府迎接各國賓客的重要場地。德里 印度 門地位宛如 巴黎 的凱旋門,也相當於 印度 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其樣式也是模仿 巴黎 的凱旋門,一個是給凱旋的士兵慶功的,另一個是給戰死的士兵致哀的。高42米的 印度 門是為了紀念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九萬英藉 印度 軍人以及死於 印度 與 阿富汗 戰爭中的士兵所建,其中的13500個名字密密麻麻的刻在門上。隨著 印度 的獨立, 印度 門成為 印度 的無名戰士紀念碑。
↑德里印度門 ↑德里印度門 印度 門與總統府、國會大廈等國家政府建築遙遙相望,中間是一條長達幾公里的寬大馬路,也叫國王大道,四周都是廣闊的綠化帶。 印度 民眾可自由在這裡出入、曬太陽、踏青。
↑德里印度門 ↑德里印度門 ↑德里印度門 ↑德里印度門 古特伯高塔 ↑顧特卜塔 古特伯高塔建築群是我們抵達 印度 第一天參觀的第一個世界遺產。古特伯高塔建築遺址,其實是一個古建築群,是包括古特伯高塔、奎瓦吐勒伊斯蘭教清真寺、純鐵柱、及阿雷米納塔等建築在內的一大片考古區域。
↑顧特卜塔 ↑顧特卜塔 這片建築遺址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目。這個建築群確實不同凡響,擁有好幾個 印度 之最:全 印度 最高塔、全 印度 最古老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全 印度 伊斯蘭風格建築的最早範例。
↑顧特卜塔 ↑顧特卜塔 被稱為“ 印度 斯坦七大奇跡”之一,1193年由奴隸王朝第一個國王古特伯·烏德·丁開始修建,後由其繼承人在14世紀中葉最後完工。塔高75.56米,底層高達29米。塔呈赭紅色,由紅砂石建成。當初建造的目的是為了紀念伊斯蘭教擊敗 印度 教的最終勝利,古特伯將這座高塔按照伊斯蘭風格重建,故又稱“勝利塔”。全塔由精緻的環形陽臺及支撐它們的鐘乳石圈分為5層,每層外形各不相同。
↑顧特卜塔 塔內有397級石階,順著石階盤旋而上可以登上塔頂懸台,從這裡可以鳥瞰德里景色,據說塔內還有優美的壁畫。由於樓梯狹窄,在1979年的一次事故中摔死了游客,從此高塔就不許人登上塔頂了。 ↑顧特卜塔 古特伯高塔也是 印度 建築之美的傑出體現之一。是 印度 伊斯蘭風格建築的最早範例,環繞塔壁的橫條浮雕飾帶既裝飾著阿拉伯圖文和《古蘭經》銘文,也點綴著 印度 傳統工藝的蔓藤圖案和花彩垂飾,還將波斯與 印度 的藝術元素融為一體。 ↑顧特卜塔 這個建築群里還有1193年興建的奎瓦吐勒清真寺,寺名原文乃“強盛”之意,象徵當時伊斯蘭教在 印度北部 的統治勢力。這是 印度 最古伊斯蘭教清真寺,不過目前已經不再使用,只有夕陽下依稀可見的斑駁輪廓勾勒出昔日的輝煌與神聖。 ↑顧特卜塔 古特伯塔建築群作為世界遺產實至名歸,從建築風格到建築裝飾,每一處細節無不美到令人感動。抵達 印度 第一天,一下子看到那麼多雕刻細緻、做工考究的古建築,感覺這個神奇的國度真是來對了。 比爾拉廟印度 有2個 比爾 拉廟,最著名的坐落在Moti Dungri堡山腳,是 齋普爾 最主要的景點之一,建成於1938年,建築通體為潔白 大理 石,該廟是 印度 實業家D. B. 比爾 拉所建。同時,該家族1938年在 新德里 也建造了紅白相間的另一座廟宇,亦稱曼地爾廟。該家族在 印度北部 的 大城 市( 新德里 , 阿格拉 ,齋浦爾)建造了不同風格的廟,供奉不同的 印度 神。 新德里 比爾 拉廟裡供奉的是愛情神,祈求好姻緣。
人們習慣將這個家族建造的廟宇皆稱之為 比爾 拉廟。 比爾 拉廟是 印度 首批沒有種姓限制的廟宇之一。 在 印度 ,參觀所有的廟宇,進入廟前要脫鞋,同時在 印度 廟宇里穿著短褲或露肩的衣服是會被看作對神明的不敬的,進入廟宇前會被披上一條薄紗。 哈巴伊教蓮花廟德里有座寺,聖潔如蓮花。
蓮花是 印度 的國花,也被 印度 教和佛教奉之為聖花,聖潔美好,因此蓮花寺在 印度 廣受歡迎。 這座蓮花寺,是巴哈伊教在 亞洲 的聖地。巴哈伊教是個新的獨立宗教,起源於 海法 。
巴哈伊教是個新的獨立宗教,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每個大洲建有一“靈曦堂”, 亞洲 的 印度 新德里 ,就是這座蓮花寺,這是巴哈伊教在 亞洲 的聖地。
各地巴哈伊靈曦堂都是九邊形的,這是它們共同的特征。九是數字中最高的一個,它象徵著完整、統一及團結。 在多種宗教並存,各種風格迥異的寺廟林立的 印度 ,德里的蓮花寺是一座風格別緻的建築。既不同於 印度 教廟,也不同於伊斯蘭教清真寺,甚至同 印度 其他比較大的教派的教廟也無一點相像。這個的巴哈伊教寺廟可算是寺廟建築中的一股清流了。
↑巴哈伊教蓮花廟 蓮花廟的內部設置十分簡單,只是一個高大空闊的聖殿,沒有神父在傳道,既無神像,也無雕刻、壁畫等裝飾性物件。只有隻有光滑地板上的一排排白色大石長椅和一個講臺。寺廟裡不准說話,安靜的不由自主讓人心充滿 平和 。
閉上眼睛,只聽見自己心靈的聲音。這是一場“與自己、更與上帝溝通”的儀式,需要絕對的安靜。 ↑巴哈伊教蓮花廟 阿克薩達姆印度教神廟這座廟宇是 印度 行程最後一天參觀的最後一座廟宇,如果說第一天參觀的古特伯塔建築群代表了 印度 古典建築之美,這座始建於2005年的 印度 教神廟,則完美詮釋了現代建築工藝之精美絕倫。建築群規模很大,已被列入吉 尼斯 世界紀錄。 由於安全原因,這裡不讓拍照,在入口處會填寫表格,不准帶相機和手機錢包進入。但是整座建築的建築工藝之精美華貴讓人驚嘆,更像是一件藝術品。雖然不能拍照,但是非常值得,據說晚上的燈光秀更美麗。 ↑阿克薩達姆印度教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