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假紐約16 華盛頓漫步2
一夜沉睡,第二天早上8點起來,好好地吃了一頓免費早餐。我們初步的打算準備先去阿靈頓國家公墓,坐公交去那裡,正好在 林肯 紀念堂後面的河對面,那裡轉一圈回來再回到大十字架上,繼續我們昨天的繞行。先到白宮對面的傑弗遜紀念堂,再去中間的幾個博物館,最後到十字架的底端 - 國會山,然後去車站坐車回 紐約 。 計劃剛一開始實施發生了變化。首先我們要去的阿靈頓公墓大概4公里,這個距離走起來還是有點遠,主要是 華盛頓 城的紫外線照射太厲害了,在這個陽光下,眼睛都睜不開,坐公交比較省事。在賓館里把這個地點問清楚,前臺的那個小伙子也不知道具體哪個車,結果查了一番,告訴我們坐公交車,建議我們可以把行李放在賓館,下午再過來拿。我們走了有三四百米到了公交站。這裡是個小廣場,看到一個大巴車司機在車邊上,上前一問,他說就在這,你們就坐38b這趟車。他說你上去給司機一個人兩塊錢,你一定要找好錢哦!我找了半天只有一個五塊錢的票子,我當然明白他的意思,需要換錢。去哪裡換呢?司機指給我們說,你看對面有一個賣快餐的,去那裡換。大家都很客氣,然後給我們很順利的換了錢,開始等車。等車的時候,我偶然發現 華盛頓 的公交車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公交站牌上寫的38b這個車在第一排,第二排是另一路公交車,還有第三排,卻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標明這站叫什麼。站牌的另外一面全部都是時間,某個車在幾點幾分到,密密麻麻的全是時間點,卻沒有任何一個站點名稱。那這就麻煩了,因為如果這樣的話,你既不知道下一站是哪裡,也不知道哪一站下。你當然可以問司機,可不能不停地問吧?這真是很奇葩的事情。另外,剛纔告訴我們換錢的那個司機,那車開的很有意思,他應該是提前來到了這個站點,可以下車去遛彎,跟我們聊天,和我們熟悉的火車一樣,趕點,不到時間不開車。這是 華盛頓 公交的另一個特點。結果就是,他們設定的一站到另一站的時間太長了,我們等車的時候去看看站牌,它的時間間隔是9到20分鐘,平均下來將近15分鐘一班車。結果我們等了至少得有十幾分鐘,最後也沒有見有車過來。如果這樣的話,可不行。昨天又有了打優步車的教訓,我們只能不去那個阿靈頓公墓了,乾脆就從腳下的這條路直接穿過白宮,然後去白宮另一端的傑弗遜紀念堂。
傑弗遜紀念堂和 林肯 紀念堂是一個夾角,背後就是波 特馬 克河,可以看到河對面的阿靈頓公墓。從我們等車的小廣場走到白宮才十來分鐘就可以過去,等於是走了一個正南北方向。我們直接繞過白宮,來到國家公園邊上,首先看到的是個很古老的建築,門上標的是史密森尼協會的一個藝術館。實際上 華盛頓 的眾多博物館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它們大都屬於史密森尼協會,另一個是,史密森尼協會的博物館、藝術館全部是免費的。 紐約 也有不少這個協會旗下的博物館,不知道為什麼不免費。 在我印象裡面壓根沒有這個藝術館,但既然來了,時間還早,進去看看唄!結果進去以後,大開眼界,真是不虛此行。實在是不知道應該給個什麼合適的名字來稱呼它,這個博物館內東西不多,但極具特色,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比如 ,一進門有個不大的廳里,豎立了很多的像樹樁一樣的怪模怪樣的玻璃柱,說實話到底什麼材質我也不知道。你可以在桌上拿一個ipad,然後對準這個樁上面,可以長出各種各樣的植物,動態的由樹樁到開花的植物生長過程,非常的艷麗,讓人很驚訝,也很驚喜。往裡面走我們又鑽進了一個私人茶壺展覽廳,裡面的茶壺稀奇古怪, 中國 的茶壺很多,但這裡完全顛覆了 中國 人對茶壺的概念。 我們快出來的時候發現還可以上二樓。上面有個非常大的房子,裡面全部都是那種好像能發出香味的木頭做的裝飾,完全是木頭片組裝出來的屋子,猛一看有點像 泰國 的寺廟。它的四周的牆壁上有很多的龕,及眾多的小方格格,房屋中央也有一個木質構造高掛正上方。所有的這些木頭片,或者木頭做的一切物件里,不少的木頭片上有很多人寫的字,也許是名字,也許是某些特定的言語。看了邊上的介紹,才知道這個屋子叫做“反思室”。我的感覺,就是一個佛教寺廟裡的靜坐,或者打坐的地方(小乘佛教的寺院里有專門的靜坐室,這也是和國內的大乘佛教寺院的一個差別)。你可以在這裡把你想說的話寫到木頭片片上,以後人們再裝飾這個這房子的時候,把你的木板插上去。你也可以躺在地毯上,也可以坐到邊上去靜坐。靜坐,我自己做不到,但我還是非常贊同佛教里的靜坐,使得身心安靜下來。這個真是不容易,現在那麼浮躁的一個社會背景下,人們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經常容易疲憊不堪,還真是需要這樣一種環境,讓人完全靜下來,以達到身心緩解,或者說心靈的寧靜。我覺得這個房子的作用非常地強大,你在這裡面獃著,這裡面光線暗淡,檀香渺渺,的確有一種心靈寧靜的感覺,有點象教堂裡面的感覺,又好像不太一樣。在這裡面獃了大概有40分鐘,才從那個空寂的氛圍中走出來。 我們繼續向南行來到了傑弗遜紀念堂。這個地方是十字架和白宮對應的另一頭,距離很遠的,因為中間隔一個很大的水面 - 潮汐湖。這個湖邊上種滿了 日本 人送的櫻花樹。到了春天,櫻花開放,和湖面相映,成了 華盛頓 一景。可惜的是,櫻花開花的季節性實在太強了,而且花期太短,有點粲花一現的意思。傑弗遜紀念堂比 林肯 紀念堂建的時間稍晚一些,風格大致相同,都是古 希腊 聖殿式。外表上來看, 林肯 紀念堂為長方形的巴特農神廟風格,傑弗遜紀念堂為圓形的萬神殿風格。所有的廊柱都採用是的艾奧尼式, 美國 的這種廊柱風格到處都是,可能他們認為這樣顯得更加莊重、優雅。最明顯的差別是, 林肯 為坐像,傑弗遜站立。兩個大廳里都雕刻了不少的名言,傑弗遜作為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那段“人人生來自由平等”的豪言壯語也刻在 大理 石的牆壁上。可笑地是,雕刻出了不少錯誤。我以前只聽說過這個笑話,這裡終於看到了原版。說實話,看了半天只發現了兩個錯誤,還有兩個不敢肯定, 美國 人認為這裡面可能有七個。不管怎麼說吧,偉大的人物有點小錯也沒有什麼,這些個錯誤和傑弗遜也沒什麼關係,或許,連 美國 人自己都不相信人與人生來平等的瞎話。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原本這裡沒有傑弗遜紀念堂。二戰前期的 美國 人那個時候也許受到經濟危機的打擊,更加的強調民主,關註個人權益,自然地有很多民主黨人突然發現,整個的國家廣場上,這個大十字架的上下左右,除了正中央的 華盛頓 國父紀念碑,其它所有的逝者紀念形式只有 林肯 紀念堂是為個人而建。也就是說,這裡占據了最大位置的紀念個人構造物只有 林肯 紀念堂。而 林肯 最大的貢獻是保持了國家的穩定,使得國家免於分裂,這是典型的 共和 黨人的思想。 林肯 既然被當做了一個 共和 黨人的樣板,為他修建了紀念堂,對民主黨人來說這有點不公平,應該找一個民主思想的代表者,也建一個紀念堂相匹配、對應。終於 美國 人在他們的兩百多年的歷史上找到了一位民主思想的代表人物,托馬斯傑弗遜, 美國 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也是 美國 第三任總統。他非常關註 美國 個人權利的保護,給他建個紀念堂也算是向 共和 黨人表明態度,一爭高下。 不管怎麼說吧,至少說明 美國 的民主黨與 共和 黨理念差異巨大。儘管現在好像 美國 的 共和 黨和民主黨的差別越來越小,但意識形態造成的黨派之爭非常地嚴重。於是,1939年,由民主黨的富蘭克林 羅斯 福總統牽頭,開始撥款修建傑弗遜紀念堂。這個 美國 革命的先驅者,也是 美國 第一任國務卿,也就成了 美國 民主、民生、民權的代表。於是,今天 林肯 被坐在半封閉的聖殿里,俯視著他的參觀者、仰慕者,那傑弗遜肯定要站在完全開放的神殿上,接受著人們的敬仰,與大眾為伍。 從這出來以後,我們回到十字架的中軸線上,向東面的國會山方向而去。這裡除了我們昨天看的自然博物館,還有其它幾個聯成一線,先看到的是 美國 歷史博物館。這兩天很感慨, 美國 人把博物館做的目的性很強,最基本的就是教育功能。而且,關註瀏覽者的參與度,可以動手,可以提問,參與互動,這個特點非常突出。我覺得在這點上很值得我們學習。走在 華盛頓 的大街上(其它城市也一樣),很容易發現,這個政治氛圍濃厚的地方,到處能看到 美國 國旗在飄揚,和 美國 政府機構有關的建築,甚至教堂的大門上,到處懸掛著 美國 國旗,想不註意都不行。這不是無形的潛移默化式地宣傳嗎!我第一次關註這個是在 泰國 ,所有的國家機構、醫院、學校門口都有一個碩大無比的國王畫像掛在正中,對我們來說有點滑稽,但是,這不也是在反覆提醒國民,這些待遇與福利都在國王大神領導下的政府所做的嗎?就是要讓人們隨時隨地看到,成為你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知不覺中增加政府的公信力,提高國民的國家與民族意識。國內沒有幾個人不知道 中國 國旗,但除了國慶這個標誌性的節日里,其它時間哪裡還能看到它的身影? 對這個歷史博物館興趣不大,因為它敘述的 美國 歷史非常地簡單,而且花了大量的篇幅展示 美國 的二戰、 越南 戰爭和 阿富汗 戰爭。 美國 人因為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即使侵略也是英雄行為,有點大言不慚的味道,這個倒可以理解。不管是通過視頻、音頻,甚至文字、物件,還是鼓勵孩子和家長親自參與很多活動,這一切的一切非常適合孩子的教育。
從歷史館出來已經中午兩點,這個時候可以去酒店把行李取回來,大概需要40多分鐘。讓夫人去跟前的 美國 藝術館,我對現代藝術、 美國 藝術之類的內容沒啥興趣。她在藝術館里等我回來,再一起去國會山。國會山那一片很大,需要不少時間,而且我們還要早點去那個聯邦火車站好好轉轉。它的歷史地位和 紐約 的大中央火車站差不多,至少多了點政治含義。 國會山只有二十幾米高,只是個小山包,上面的國會大廈是 美國 國會所在地,並不是國會議員辦公的地方。和白宮的政治職能差不多,更多地是象徵意義。要想入內參觀,需要網上預訂,還有一些其它的條件,況且,開放的區域越來越少,進去了也看不到什麼內容,也就不去費那個精力。國會大廈的外景很有特色, 羅馬 萬神殿的古典建築風格與周圍的水域與綠地交相輝映,多層臺階的選擇,加上圓柱門廊,使得整個三層大樓顯得很高大、宏偉,讓人有點仰視的感覺,這也是古 希腊 與 羅馬 建築的職能之一。 美國 人的歷史建築由於沒有本土特色,只能沿用古典 羅馬 希腊 風格,並把它發揮到極致。內部圓頂大廳的採用是國會大廈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其它地方,尤其是 美國 早期的高校主樓里,很普遍,二十世紀初的人們很喜歡穹頂的仰望星空、無限遐想的感覺。遠處望去,唯一彰顯 美國 風格的是坐在圓頂大廈最高處的自由女神像,當然這是以後加上去的。 國會大廈分成三塊,中央是會議大廳,兩邊各是參議院和眾議院樓。主樓前後(東西)格局一樣,沒有前後門之分,參議院和眾議院樓向兩個斜角延伸出去大概200米遠的地方纔是它們各自的辦公樓。問了執勤的警察,他說從後面去火車站近一些。於是我們來到後面的廣場上,這裡和最高法院樓和司法部樓形成一個三角。這個三角向北延伸大概4百米就是我們在 華盛頓 的最後一站 - 聯邦火車站。 我們的大巴車站在二樓上,還有不少時間,正好可以在這裡好好地欣賞一番這個歷史古跡的特色。上車的時間比預計的晚些,可能是我們這一趟車人太少,把我們安排到了一個路過的megabus車上,開始還不知道,上車不久,收到了一封致歉短信才恍然 大悟 。也算是 華盛頓 旅程的良好結尾吧。
傑弗遜紀念堂和 林肯 紀念堂是一個夾角,背後就是波 特馬 克河,可以看到河對面的阿靈頓公墓。從我們等車的小廣場走到白宮才十來分鐘就可以過去,等於是走了一個正南北方向。我們直接繞過白宮,來到國家公園邊上,首先看到的是個很古老的建築,門上標的是史密森尼協會的一個藝術館。實際上 華盛頓 的眾多博物館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它們大都屬於史密森尼協會,另一個是,史密森尼協會的博物館、藝術館全部是免費的。 紐約 也有不少這個協會旗下的博物館,不知道為什麼不免費。 在我印象裡面壓根沒有這個藝術館,但既然來了,時間還早,進去看看唄!結果進去以後,大開眼界,真是不虛此行。實在是不知道應該給個什麼合適的名字來稱呼它,這個博物館內東西不多,但極具特色,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比如 ,一進門有個不大的廳里,豎立了很多的像樹樁一樣的怪模怪樣的玻璃柱,說實話到底什麼材質我也不知道。你可以在桌上拿一個ipad,然後對準這個樁上面,可以長出各種各樣的植物,動態的由樹樁到開花的植物生長過程,非常的艷麗,讓人很驚訝,也很驚喜。往裡面走我們又鑽進了一個私人茶壺展覽廳,裡面的茶壺稀奇古怪, 中國 的茶壺很多,但這裡完全顛覆了 中國 人對茶壺的概念。 我們快出來的時候發現還可以上二樓。上面有個非常大的房子,裡面全部都是那種好像能發出香味的木頭做的裝飾,完全是木頭片組裝出來的屋子,猛一看有點像 泰國 的寺廟。它的四周的牆壁上有很多的龕,及眾多的小方格格,房屋中央也有一個木質構造高掛正上方。所有的這些木頭片,或者木頭做的一切物件里,不少的木頭片上有很多人寫的字,也許是名字,也許是某些特定的言語。看了邊上的介紹,才知道這個屋子叫做“反思室”。我的感覺,就是一個佛教寺廟裡的靜坐,或者打坐的地方(小乘佛教的寺院里有專門的靜坐室,這也是和國內的大乘佛教寺院的一個差別)。你可以在這裡把你想說的話寫到木頭片片上,以後人們再裝飾這個這房子的時候,把你的木板插上去。你也可以躺在地毯上,也可以坐到邊上去靜坐。靜坐,我自己做不到,但我還是非常贊同佛教里的靜坐,使得身心安靜下來。這個真是不容易,現在那麼浮躁的一個社會背景下,人們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經常容易疲憊不堪,還真是需要這樣一種環境,讓人完全靜下來,以達到身心緩解,或者說心靈的寧靜。我覺得這個房子的作用非常地強大,你在這裡面獃著,這裡面光線暗淡,檀香渺渺,的確有一種心靈寧靜的感覺,有點象教堂裡面的感覺,又好像不太一樣。在這裡面獃了大概有40分鐘,才從那個空寂的氛圍中走出來。 我們繼續向南行來到了傑弗遜紀念堂。這個地方是十字架和白宮對應的另一頭,距離很遠的,因為中間隔一個很大的水面 - 潮汐湖。這個湖邊上種滿了 日本 人送的櫻花樹。到了春天,櫻花開放,和湖面相映,成了 華盛頓 一景。可惜的是,櫻花開花的季節性實在太強了,而且花期太短,有點粲花一現的意思。傑弗遜紀念堂比 林肯 紀念堂建的時間稍晚一些,風格大致相同,都是古 希腊 聖殿式。外表上來看, 林肯 紀念堂為長方形的巴特農神廟風格,傑弗遜紀念堂為圓形的萬神殿風格。所有的廊柱都採用是的艾奧尼式, 美國 的這種廊柱風格到處都是,可能他們認為這樣顯得更加莊重、優雅。最明顯的差別是, 林肯 為坐像,傑弗遜站立。兩個大廳里都雕刻了不少的名言,傑弗遜作為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那段“人人生來自由平等”的豪言壯語也刻在 大理 石的牆壁上。可笑地是,雕刻出了不少錯誤。我以前只聽說過這個笑話,這裡終於看到了原版。說實話,看了半天只發現了兩個錯誤,還有兩個不敢肯定, 美國 人認為這裡面可能有七個。不管怎麼說吧,偉大的人物有點小錯也沒有什麼,這些個錯誤和傑弗遜也沒什麼關係,或許,連 美國 人自己都不相信人與人生來平等的瞎話。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原本這裡沒有傑弗遜紀念堂。二戰前期的 美國 人那個時候也許受到經濟危機的打擊,更加的強調民主,關註個人權益,自然地有很多民主黨人突然發現,整個的國家廣場上,這個大十字架的上下左右,除了正中央的 華盛頓 國父紀念碑,其它所有的逝者紀念形式只有 林肯 紀念堂是為個人而建。也就是說,這裡占據了最大位置的紀念個人構造物只有 林肯 紀念堂。而 林肯 最大的貢獻是保持了國家的穩定,使得國家免於分裂,這是典型的 共和 黨人的思想。 林肯 既然被當做了一個 共和 黨人的樣板,為他修建了紀念堂,對民主黨人來說這有點不公平,應該找一個民主思想的代表者,也建一個紀念堂相匹配、對應。終於 美國 人在他們的兩百多年的歷史上找到了一位民主思想的代表人物,托馬斯傑弗遜, 美國 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也是 美國 第三任總統。他非常關註 美國 個人權利的保護,給他建個紀念堂也算是向 共和 黨人表明態度,一爭高下。 不管怎麼說吧,至少說明 美國 的民主黨與 共和 黨理念差異巨大。儘管現在好像 美國 的 共和 黨和民主黨的差別越來越小,但意識形態造成的黨派之爭非常地嚴重。於是,1939年,由民主黨的富蘭克林 羅斯 福總統牽頭,開始撥款修建傑弗遜紀念堂。這個 美國 革命的先驅者,也是 美國 第一任國務卿,也就成了 美國 民主、民生、民權的代表。於是,今天 林肯 被坐在半封閉的聖殿里,俯視著他的參觀者、仰慕者,那傑弗遜肯定要站在完全開放的神殿上,接受著人們的敬仰,與大眾為伍。 從這出來以後,我們回到十字架的中軸線上,向東面的國會山方向而去。這裡除了我們昨天看的自然博物館,還有其它幾個聯成一線,先看到的是 美國 歷史博物館。這兩天很感慨, 美國 人把博物館做的目的性很強,最基本的就是教育功能。而且,關註瀏覽者的參與度,可以動手,可以提問,參與互動,這個特點非常突出。我覺得在這點上很值得我們學習。走在 華盛頓 的大街上(其它城市也一樣),很容易發現,這個政治氛圍濃厚的地方,到處能看到 美國 國旗在飄揚,和 美國 政府機構有關的建築,甚至教堂的大門上,到處懸掛著 美國 國旗,想不註意都不行。這不是無形的潛移默化式地宣傳嗎!我第一次關註這個是在 泰國 ,所有的國家機構、醫院、學校門口都有一個碩大無比的國王畫像掛在正中,對我們來說有點滑稽,但是,這不也是在反覆提醒國民,這些待遇與福利都在國王大神領導下的政府所做的嗎?就是要讓人們隨時隨地看到,成為你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知不覺中增加政府的公信力,提高國民的國家與民族意識。國內沒有幾個人不知道 中國 國旗,但除了國慶這個標誌性的節日里,其它時間哪裡還能看到它的身影? 對這個歷史博物館興趣不大,因為它敘述的 美國 歷史非常地簡單,而且花了大量的篇幅展示 美國 的二戰、 越南 戰爭和 阿富汗 戰爭。 美國 人因為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即使侵略也是英雄行為,有點大言不慚的味道,這個倒可以理解。不管是通過視頻、音頻,甚至文字、物件,還是鼓勵孩子和家長親自參與很多活動,這一切的一切非常適合孩子的教育。
從歷史館出來已經中午兩點,這個時候可以去酒店把行李取回來,大概需要40多分鐘。讓夫人去跟前的 美國 藝術館,我對現代藝術、 美國 藝術之類的內容沒啥興趣。她在藝術館里等我回來,再一起去國會山。國會山那一片很大,需要不少時間,而且我們還要早點去那個聯邦火車站好好轉轉。它的歷史地位和 紐約 的大中央火車站差不多,至少多了點政治含義。 國會山只有二十幾米高,只是個小山包,上面的國會大廈是 美國 國會所在地,並不是國會議員辦公的地方。和白宮的政治職能差不多,更多地是象徵意義。要想入內參觀,需要網上預訂,還有一些其它的條件,況且,開放的區域越來越少,進去了也看不到什麼內容,也就不去費那個精力。國會大廈的外景很有特色, 羅馬 萬神殿的古典建築風格與周圍的水域與綠地交相輝映,多層臺階的選擇,加上圓柱門廊,使得整個三層大樓顯得很高大、宏偉,讓人有點仰視的感覺,這也是古 希腊 與 羅馬 建築的職能之一。 美國 人的歷史建築由於沒有本土特色,只能沿用古典 羅馬 希腊 風格,並把它發揮到極致。內部圓頂大廳的採用是國會大廈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其它地方,尤其是 美國 早期的高校主樓里,很普遍,二十世紀初的人們很喜歡穹頂的仰望星空、無限遐想的感覺。遠處望去,唯一彰顯 美國 風格的是坐在圓頂大廈最高處的自由女神像,當然這是以後加上去的。 國會大廈分成三塊,中央是會議大廳,兩邊各是參議院和眾議院樓。主樓前後(東西)格局一樣,沒有前後門之分,參議院和眾議院樓向兩個斜角延伸出去大概200米遠的地方纔是它們各自的辦公樓。問了執勤的警察,他說從後面去火車站近一些。於是我們來到後面的廣場上,這裡和最高法院樓和司法部樓形成一個三角。這個三角向北延伸大概4百米就是我們在 華盛頓 的最後一站 - 聯邦火車站。 我們的大巴車站在二樓上,還有不少時間,正好可以在這裡好好地欣賞一番這個歷史古跡的特色。上車的時間比預計的晚些,可能是我們這一趟車人太少,把我們安排到了一個路過的megabus車上,開始還不知道,上車不久,收到了一封致歉短信才恍然 大悟 。也算是 華盛頓 旅程的良好結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