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映象
“ 娘惹 ” 們從小就要在廚房裡學習烹飪技術,這是她們嫁人的必備技能之一。從 中國 南方傳承的傳統美食,在融合了當地馬來元素後,她們創造出了獨有的 “ 娘惹菜 ” ,風靡至今。 “ 娘惹 ” 們從6歲開始就要學習的另一門技能就是刺繡,每個娘惹出嫁時的嫁妝都要靠自己親自縫製,從裙褂到鞋襪,這技能也是決定了能否嫁得一戶好人家的重要標準。 這是娘惹在出嫁時需要裝備的飾品 在大宅里巧遇一位美麗、優雅的老人,當我提出為她拍張照片時,她開心地坐下,並叫我們稱呼她為 “ 安妮奶奶 ” ,80歲的奶奶打扮得非常精緻。這位 “ 娘惹奶奶 ” 一定有屬於她的精彩故事,可惜我們沒緣得知。 檳城 在 馬來西亞 是華人居住較多城市,早期歷經千辛萬苦來到 檳城 時,他們大多數人只有能力在海邊搭建木屋居住並以海為生。他們同一個姓氏會聚集在一起,形成小村落,這些地方也被稱為 “ 姓氏橋 ”。隨著城市的建設,好些姓氏橋已被拆除,如今保留下來的最大一處就是 “ 姓周橋 ” 。 從陸地上的村頭還有些磚瓦建築,但是向里走就全是建在水上的小木屋了,現在這些木屋雖還有人居住,但是隨著旅游的開發,這些木屋好些已經變成商鋪、餐館。 延著狹長的木道繼續向前就是大海,早期他們就是依靠這個小碼頭出海捕魚,使自己能在這異鄉生存下來。現在他們不再以捕魚為生,大多轉為了岸上工作。 檳城 還有一處建築通體呈藍色,牆體是用藍花花汁經加工後的漿汁,曬制之後釀製成的顏料塗抹而成,所以也被稱為 “ 藍屋 ” ,這裡就是張弼士故居。1995年經整修後的故居對外開放,可以參觀、住宿、用餐、會議等,可惜我們去的時候已經關門,沒能入內。張弼時出生於1841年,18歲時隻身下南洋,最終成為南洋華人首富,還曾擔任過清政府駐 檳城 總領事,1894年他在 煙臺 創辦了 “ 張裕葡萄酒 ” ,他被 美國 人稱作 中國 的 “ 洛克 菲勒 ” 。 勤勞的華人經過不懈地努力為 檳城 、 馬來西亞 的經濟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華文化亦成為了他們生活的狀態。 在 馬來西亞 的另一大族群就是 印度 族裔,他們大多是在是在英屬馬來亞時期從 印度 移居馬來半島的後裔,它們成為了 馬來西亞 的第三大族群,占 馬來西亞 總人口的 6.24% 。 檳城 除了它獨特包容的文化特性,還有很文藝、浪漫的一面,所以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年青人來這裡居住、創業、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