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 “好色”之國
↑阿伊特·本·哈杜村 褐色的泥土塗滿建築物外牆,雖然遇水則弱,但好在沙漠地帶乾旱少雨,得以保存至今。 ↑阿伊特·本·哈杜村 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龍媽的淵凱城,前往 摩洛哥 另一個有著“神之域”之稱的古都——— 馬拉喀什 。 紅色 Marrakesh 馬拉喀什從阿爾扎扎特到 馬拉喀什 必須要翻過阿特拉斯山脈。
這個山脈貫穿 摩洛哥 、 阿爾及利亞 以及 突尼斯 ,最高海拔可達4100多米。完美地把 撒哈拉沙漠 與 地中海 西南岸分割開了。
最高峰在 摩洛哥 境內,但我們翻越的部分只有2000多米,還好。
山上氣候變幻無常,半山腰的時候還是晴空萬里,可見綠色植被。不過一會兒功夫,氣溫驟降,飄起了雪花,更驚險的是大霧瀰漫,能見度極低。崎嶇的山路+大霧+降雪,心臟提到了嗓子眼兒。
幸好地面沒有結冰,仰仗司機的高超駕駛技術,得以安全下山。 小時候讀《一千零一夜》時,對書中描繪的遙遠國度充滿了無限的遐想。
天方夜譚一詞,也早已在中文中被賦予了更深層的意義。
如果說有一個地方可以詮釋天方夜譚的話,那應該就是 馬拉喀什 了吧?
不再是天方夜譚的天方夜譚,究竟會不會辜負這個詞呢? ↑庫圖比亞清真寺 馬拉喀什 在阿拉伯語中本意為紅色的,之所以被稱之為“紅城”也是源自於此。
進入 馬拉喀什 老城區,號稱擁有著完美數學比例的塔身,和卓越的摩爾樣式裝飾的 庫圖 比亞宣禮塔,鶴立在老城中,俯視著來往形形色色的人。
這座集外形與內涵為一體的龐然大物,已經在此靜靜地守護老城近1000年了。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老城 馬路上時不時會有駿馬拉車疾馳而過,如果不是突兀的斑馬線和汽車,還以為是中世紀的商隊穿越沙漠趕集到此歇腳呢。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 老城的粉紅色城牆。 ↑馬拉喀什老城 在 馬拉喀什 入住的酒店,仿老城城牆的建築風格,好喜歡。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老城 發現了一家掛滿法蒂瑪之手的餐廳,微風襲來,在陽光下布靈布靈的隨風搖曳,好治愈。 ↑馬若雷勒花園 馬若雷勒花園(Jardin Majorelle)
紅城中隱藏著一座寶石藍的花園,出自 法國 藝術家設計家雅克·馬若雷勒(Jacques Majorelle)之手,可以說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作品,也是20世紀最神秘唯美的花園之一。
其後,被聖羅蘭的創始人---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買了下來,他對這座花園的愛可以說是超越了生死,以至於身死之後把骨灰撒在這裡。
當然,這裡也鑒證了他和他的伴侶皮埃爾·貝爾傑(Pierre Bergé)的愛情。他們一定愛慘了這座花園,愛慘了 馬拉喀什 ,愛慘了彼此,才會選擇長眠於此。
八卦腦上線:他們究竟有沒有登記為 法國 PACS( 法國 不結婚也可以合法生活在一起的奇葩法律,當然同性也可以)呢?
忽然想到了一句網絡用語,雖然搞不懂出處和意義,但用在這裡似乎很恰當:自古紅藍出cp。 ↑馬若雷勒花園 上圖,聖羅蘭和他終身伴侶皮埃爾的墓碑。
↑巴伊亞王宮 巴伊亞 皇宮(Salais de la Bah-ia)
巴伊亞 皇宮建於19世紀末,雖然叫做皇宮,但它的主人卻不是皇帝,而是當時的一位權且朝野的達官顯貴。
從富麗堂皇鋪滿 馬賽 克的裝修風格就可以看出,主人為了彰顯自己的經濟實力也是不遺餘力。作為伊斯蘭風格和 摩洛哥 風格結合的傑作,卻被建築界嘲笑為“暴發戶審美”。
雖然不懂建築,也可以看出這座宮殿的著重點是為了華麗而華麗,缺少了內涵,也可以說缺少了建築的靈魂。沒有太多的靜思巧慧,只是單純的為大而大,設計空間上不太理智,以至於看起來空曠曠的,一眼到頭。 ↑巴伊亞王宮 作為遺產來看,還是有他值得保存的價值的。精美的雕花、細緻的地磚,每個房間都有不同的設計圖案,也是用心良苦的。 ↑巴伊亞王宮 大廣場四周的房間,傳說中是供這位主人的三妻四妾居住的。根據地位不同所居住的房間大小和裝修華麗程度也不同。
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們齊聚在這個廣場上,聊著家長理短,想想都可怕。 ↑巴伊亞王宮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老城 晚餐餐廳中明晃晃地掛著兩幅 中國 皇帝的畫像,我走近仔細一看,好嘛!左面同治,右面康熙。頓時腦袋里一萬個問號❓為啥把老祖宗和小重孫的畫像掛在一起呢?難 道因 為他們整整差了200歲?
詢問了酒店工作人員,他們也笑笑說不知道。
不過能在遙遠的國度看到自家皇帝的畫像,也是親切不已呢。 ↑德吉瑪廣場 馬拉喀什 的德吉瑪廣場是最能真真切切體驗到現實中的一千零一夜的地方。
白天的廣場上到處可見以雜耍和賣藝為生的人們,耍蛇的、吐火的好不熱鬧。
原諒我沒有敢對著他們拍照(因為拿出相機就會招來不必要的討錢麻煩)。
入夜之後,燈火輝煌的繁盛景象更加令人心照澎湃。想象一下,這種繁華延續了一千年未曾改變,站在其中仿佛可以跟古人交心神游,穿越感又一次倍增。 ↑德吉瑪廣場 我們正好趕上 馬拉喀什 國際電影節,深夜的廣場大屏幕上放映著參展電影。
冬季的廣場,深夜之後人流明顯漸少,但如果走進四周密密麻麻的如迷宮一般的小巷中,會發現繁華依舊。
德吉瑪不夜城的精髓其實在那些彎彎曲曲不知延伸到何處的狹窄小巷中。仿佛心髒的供血血管一樣,為德吉瑪廣場輸送著源源不斷的強心劑。 ↑德吉瑪廣場 凌晨1點多,我身後的小販小攤的叫賣聲仍然此起彼伏。好多當地人帶著孩子來這裡買衣物,突然想到: 摩洛哥 的孩子們半夜都不用被逼睡覺的?真幸福! ↑德吉瑪廣場 德吉瑪廣場周邊有很多溫馨的咖啡店,找一個視野開闊的靠窗位置,點上一杯咖啡,安靜地欣賞一下延續千年依然繁忙的不夜城,更重要的是提神。 ↑馬拉喀什老城 白色 Casablanca 卡薩布蘭卡1943年的一部風靡世界的電影讓世人知道了這個 非洲 城市。裡面的那首歌曲也成為了 卡薩布蘭卡 永恆的背景旋律。去程的飛機上,三次打開了這部不朽的經典,都因睡著而告敗。可能黑白電影實在打不贏我的睡魔吧?內容已經大致耳熟能詳,但總想親眼看一遍,至於什麼時候隨緣吧。
↑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在 西班牙 語中,是“白色的房子”之意。 而她的另外一個阿拉伯語的名字是“達爾 貝達 ”。無人不曉的 卡薩布蘭卡 其實只是 摩洛哥 最大的城市,並不是首都。 摩洛哥 的首都是 拉巴特 ,遺憾的是這次行程沒有去到。
一路看來, 卡薩布蘭卡 城市基本以白色為基調,乾凈清爽,完全可以比肩國際一線城市。 北非 後花園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哈桑二世清真寺 來到 卡薩布蘭卡 ,如果只能去一個地方那一定是哈桑二世清真寺,沒有之一。
來到大西洋海岸,遠遠就能望到這座耗時7年建成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的宣禮塔。這座偉大的建築是哈桑二世給自己的60歲生日禮物,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
從入口走到宣禮塔還是有一段距離的,吹著海風、聽著悠揚的唱經聲、欣賞著富麗奢華的清真寺建築群,很是愜意。
↑哈桑二世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 據說,《古蘭經》中有雲“真主的寶座應建在水上”,哈桑二世也真是 臨海 而建,雄踞在海浪之上,響應了這句經文。
馬來西亞 的水上清真寺是否也是如此呢? ↑哈桑二世清真寺 清真寺的大門由鈦和銅製成,蓮花噴泉由 大理 石砌成,工匠的巧工妙手在大門和蓮花噴泉上得到很好的彰顯。
如果有需要的話,非常推薦大家用一次位於清真寺地下的公共衛生間,裝修富麗堂皇自不用說,乾凈程度更是讓人瞠舌。
這個山脈貫穿 摩洛哥 、 阿爾及利亞 以及 突尼斯 ,最高海拔可達4100多米。完美地把 撒哈拉沙漠 與 地中海 西南岸分割開了。
最高峰在 摩洛哥 境內,但我們翻越的部分只有2000多米,還好。
山上氣候變幻無常,半山腰的時候還是晴空萬里,可見綠色植被。不過一會兒功夫,氣溫驟降,飄起了雪花,更驚險的是大霧瀰漫,能見度極低。崎嶇的山路+大霧+降雪,心臟提到了嗓子眼兒。
幸好地面沒有結冰,仰仗司機的高超駕駛技術,得以安全下山。 小時候讀《一千零一夜》時,對書中描繪的遙遠國度充滿了無限的遐想。
天方夜譚一詞,也早已在中文中被賦予了更深層的意義。
如果說有一個地方可以詮釋天方夜譚的話,那應該就是 馬拉喀什 了吧?
不再是天方夜譚的天方夜譚,究竟會不會辜負這個詞呢? ↑庫圖比亞清真寺 馬拉喀什 在阿拉伯語中本意為紅色的,之所以被稱之為“紅城”也是源自於此。
進入 馬拉喀什 老城區,號稱擁有著完美數學比例的塔身,和卓越的摩爾樣式裝飾的 庫圖 比亞宣禮塔,鶴立在老城中,俯視著來往形形色色的人。
這座集外形與內涵為一體的龐然大物,已經在此靜靜地守護老城近1000年了。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老城 馬路上時不時會有駿馬拉車疾馳而過,如果不是突兀的斑馬線和汽車,還以為是中世紀的商隊穿越沙漠趕集到此歇腳呢。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 老城的粉紅色城牆。 ↑馬拉喀什老城 在 馬拉喀什 入住的酒店,仿老城城牆的建築風格,好喜歡。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老城 發現了一家掛滿法蒂瑪之手的餐廳,微風襲來,在陽光下布靈布靈的隨風搖曳,好治愈。 ↑馬若雷勒花園 馬若雷勒花園(Jardin Majorelle)
紅城中隱藏著一座寶石藍的花園,出自 法國 藝術家設計家雅克·馬若雷勒(Jacques Majorelle)之手,可以說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作品,也是20世紀最神秘唯美的花園之一。
其後,被聖羅蘭的創始人---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買了下來,他對這座花園的愛可以說是超越了生死,以至於身死之後把骨灰撒在這裡。
當然,這裡也鑒證了他和他的伴侶皮埃爾·貝爾傑(Pierre Bergé)的愛情。他們一定愛慘了這座花園,愛慘了 馬拉喀什 ,愛慘了彼此,才會選擇長眠於此。
八卦腦上線:他們究竟有沒有登記為 法國 PACS( 法國 不結婚也可以合法生活在一起的奇葩法律,當然同性也可以)呢?
忽然想到了一句網絡用語,雖然搞不懂出處和意義,但用在這裡似乎很恰當:自古紅藍出cp。 ↑馬若雷勒花園 上圖,聖羅蘭和他終身伴侶皮埃爾的墓碑。
↑巴伊亞王宮 巴伊亞 皇宮(Salais de la Bah-ia)
巴伊亞 皇宮建於19世紀末,雖然叫做皇宮,但它的主人卻不是皇帝,而是當時的一位權且朝野的達官顯貴。
從富麗堂皇鋪滿 馬賽 克的裝修風格就可以看出,主人為了彰顯自己的經濟實力也是不遺餘力。作為伊斯蘭風格和 摩洛哥 風格結合的傑作,卻被建築界嘲笑為“暴發戶審美”。
雖然不懂建築,也可以看出這座宮殿的著重點是為了華麗而華麗,缺少了內涵,也可以說缺少了建築的靈魂。沒有太多的靜思巧慧,只是單純的為大而大,設計空間上不太理智,以至於看起來空曠曠的,一眼到頭。 ↑巴伊亞王宮 作為遺產來看,還是有他值得保存的價值的。精美的雕花、細緻的地磚,每個房間都有不同的設計圖案,也是用心良苦的。 ↑巴伊亞王宮 大廣場四周的房間,傳說中是供這位主人的三妻四妾居住的。根據地位不同所居住的房間大小和裝修華麗程度也不同。
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們齊聚在這個廣場上,聊著家長理短,想想都可怕。 ↑巴伊亞王宮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老城 晚餐餐廳中明晃晃地掛著兩幅 中國 皇帝的畫像,我走近仔細一看,好嘛!左面同治,右面康熙。頓時腦袋里一萬個問號❓為啥把老祖宗和小重孫的畫像掛在一起呢?難 道因 為他們整整差了200歲?
詢問了酒店工作人員,他們也笑笑說不知道。
不過能在遙遠的國度看到自家皇帝的畫像,也是親切不已呢。 ↑德吉瑪廣場 馬拉喀什 的德吉瑪廣場是最能真真切切體驗到現實中的一千零一夜的地方。
白天的廣場上到處可見以雜耍和賣藝為生的人們,耍蛇的、吐火的好不熱鬧。
原諒我沒有敢對著他們拍照(因為拿出相機就會招來不必要的討錢麻煩)。
入夜之後,燈火輝煌的繁盛景象更加令人心照澎湃。想象一下,這種繁華延續了一千年未曾改變,站在其中仿佛可以跟古人交心神游,穿越感又一次倍增。 ↑德吉瑪廣場 我們正好趕上 馬拉喀什 國際電影節,深夜的廣場大屏幕上放映著參展電影。
冬季的廣場,深夜之後人流明顯漸少,但如果走進四周密密麻麻的如迷宮一般的小巷中,會發現繁華依舊。
德吉瑪不夜城的精髓其實在那些彎彎曲曲不知延伸到何處的狹窄小巷中。仿佛心髒的供血血管一樣,為德吉瑪廣場輸送著源源不斷的強心劑。 ↑德吉瑪廣場 凌晨1點多,我身後的小販小攤的叫賣聲仍然此起彼伏。好多當地人帶著孩子來這裡買衣物,突然想到: 摩洛哥 的孩子們半夜都不用被逼睡覺的?真幸福! ↑德吉瑪廣場 德吉瑪廣場周邊有很多溫馨的咖啡店,找一個視野開闊的靠窗位置,點上一杯咖啡,安靜地欣賞一下延續千年依然繁忙的不夜城,更重要的是提神。 ↑馬拉喀什老城 白色 Casablanca 卡薩布蘭卡1943年的一部風靡世界的電影讓世人知道了這個 非洲 城市。裡面的那首歌曲也成為了 卡薩布蘭卡 永恆的背景旋律。去程的飛機上,三次打開了這部不朽的經典,都因睡著而告敗。可能黑白電影實在打不贏我的睡魔吧?內容已經大致耳熟能詳,但總想親眼看一遍,至於什麼時候隨緣吧。
↑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在 西班牙 語中,是“白色的房子”之意。 而她的另外一個阿拉伯語的名字是“達爾 貝達 ”。無人不曉的 卡薩布蘭卡 其實只是 摩洛哥 最大的城市,並不是首都。 摩洛哥 的首都是 拉巴特 ,遺憾的是這次行程沒有去到。
一路看來, 卡薩布蘭卡 城市基本以白色為基調,乾凈清爽,完全可以比肩國際一線城市。 北非 後花園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哈桑二世清真寺 來到 卡薩布蘭卡 ,如果只能去一個地方那一定是哈桑二世清真寺,沒有之一。
來到大西洋海岸,遠遠就能望到這座耗時7年建成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的宣禮塔。這座偉大的建築是哈桑二世給自己的60歲生日禮物,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
從入口走到宣禮塔還是有一段距離的,吹著海風、聽著悠揚的唱經聲、欣賞著富麗奢華的清真寺建築群,很是愜意。
↑哈桑二世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 據說,《古蘭經》中有雲“真主的寶座應建在水上”,哈桑二世也真是 臨海 而建,雄踞在海浪之上,響應了這句經文。
馬來西亞 的水上清真寺是否也是如此呢? ↑哈桑二世清真寺 清真寺的大門由鈦和銅製成,蓮花噴泉由 大理 石砌成,工匠的巧工妙手在大門和蓮花噴泉上得到很好的彰顯。
如果有需要的話,非常推薦大家用一次位於清真寺地下的公共衛生間,裝修富麗堂皇自不用說,乾凈程度更是讓人瞠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