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掘與眾不同的瑞士——兩日巴塞爾,走近十位建築大師
【寫在最前】花了很大功夫規劃的 瑞士 巴塞爾 建築之旅,雖然由於時間有限只停留了兩天,但是絕對乾貨滿滿!赫爾佐格與德梅隆、扎哈、安藤忠雄等一票設計大師都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喜歡建築、藝術、博物館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 巴塞爾 這座博物館之城!
(感謝同行旅伴出鏡,附上同伴博客鏈接: http://www.qyer.com/u/9894188 )
還是先來幾張圖鎮樓: ↑巴塞爾 萊茵河岸遠眺諾華園 ↑巴塞爾 Wettsteinbrücke橋上 ↑巴塞爾 ↑巴塞爾 居住的旅店STAY@Basel陽臺外的景象,安靜的街道,左轉就是車站啦 ↑巴塞爾 精美的 瑞士 法郎
↑巴塞爾 ↑巴塞爾 維 特拉 消防站@扎哈·哈迪德
↑巴塞爾 總是“在建”的羅氏大樓
↑巴塞爾 ↑巴塞爾 VitraHaus的1/12個陽臺上
\----------------------------------------------------------------------------------------------------------------------------------------------------------------------------
初識巴塞爾——城市名片為萊茵河浸潤、 地中海 的暖陽眷顧, 巴塞爾 是個老少通吃的混血尤物。
· 瑞士 作為 歐洲 熱門旅行地,是出了名的“貴”的,如果經濟水平有限又想打卡 瑞士 , 巴塞爾 是很好的選擇。它或許不像 盧塞恩 、 日內瓦 那樣出名,甚至被人誤以為 塞舌爾 或者 巴塞羅那 ,卻是獨具“混血”範兒 的一座低調的土豪城市。雖然位於德語區,在街上走著身邊儘是說著德語或者法語或者 意大利 語或者英語的人們,多走幾個街區或許不小心就誤入 法國 或者 德國 的境內。 巴塞爾 的人口緊隨 蘇黎世 和 日內瓦 之後,是 瑞士 的第三 大城 市,坐落北部邊境,萊茵河岸邊,毗鄰 法國 和 德國 ;經濟水平發達,地理環境優美,人文資源豐富。從此取道 法國 或 德國 都非常便利,如此看來,非常適合假期時間較短又很有旅行野心的小伙伴。
· 化工和製藥 是 巴塞爾 最引以為豪的產業,知名藥業公司諾華(Novartis)和 霍夫 曼·羅氏集團(Hoffmann - La Roche)為首的 瑞士 最大的藥品公司總部都設在 巴塞爾 。
· 巴塞爾 彙集了眾多 享譽世界的博物館與美術館, 比如 藏有古典到現代的藝術作品的 巴塞爾 美術館 (Kunstmuseum Basel)、建築博物館 (SAM Schweizerisches Architekturmuseum)、文化博物館 (Museum der Kulturen Basel)、拜勒基金會博物館(Foundation Beyeler)、維 特拉 園 (Vitra Campus )。對於建築愛好者來說,這座城市彙集了太多大師的作品,作為赫爾佐格與德梅隆 (Herzog & de Meuron) 事務所的大本營,城市各個角落都分散著他們的創作;同樣在諾華園和維 特拉 園,可以飽覽弗蘭克·蓋里 (Frank Gehry)、SANAA、西扎 (Alvaro Siza)、安藤忠雄 (Tadao Ando)、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等風格各式的 建築作品。因此無論藝術愛好者、博物館愛好者,都不要錯過這樣一個璀璨的城市;如果你是想要學建築、設計,或者已經在學習路上的朋友,甚至可以在 巴塞爾 之後進入 法國 去拜訪不遠處的勒·柯布西耶 (Le Cobusier) 一大經典作品——朗香教堂 (La Chapelle de Ronchamp)。
· 早春或者初夏無疑是最好地親近大自然的時節,適逢 歐洲 的複活節假期(4月2日前後), 瑞士 整潔的街道和精緻的小房子帶來逃離大都市喧囂的清涼感,在萊茵河( Rhein)畔散步或發獃,看波光粼粼的水面都會是個完美的午後;同樣的,北部進入 德國 的 黑森 林區 Schwarzwald 儘是適合郊游踏青的好去處。 巴塞爾 的眾多博物館都有專門針對兒童的服務系統,維 特拉 園這樣的綜合園區聚集了大量的年輕家庭,帶孩子出游的家庭 也完全可以在 巴塞爾 這座藝術氛圍濃厚、自然景色溫柔的城市收穫多維的游覽體驗。
初識巴塞爾——住、行、游Tips\- 住·行·游 Tips
住↑↑↑在 Airbnb 或者Booking上搜索。由於我是從 米蘭 做火車前來,之後也會在火車站附近的站點坐Flixbus大巴進入 德國 ,就選擇了 巴塞爾 火車站SBB附近的一家旅店。 步行10分鐘即可到火車站,在一條安靜的街區里,附近也密佈公交站點。入住前加了22法郎升級為42㎡的住房,帶有陽臺;預算有限的也可以選擇帶有公共廚房、公共洗手間的兩人間。每人每天€39左右。
Booking官網搜索“STAY@Basel SBB”即可。
行↑↑↑ 巴塞爾 旅游系統非常完善,基本下榻的旅店都 會送一張紙質Basel Card,在市內乘坐 公共交通都是免費的,可攜帶它直接乘坐大巴,若有人查票出示即可(不曾被查過)。同時,持卡在 參觀博物館時可以享受50%的折扣(我選擇在拜勒基金會博物館時使用,因為它的票價最貴),如果乘坐公交處境( 比如 進入到 德國 境內),需要在額外車上向司機購買車票(一般為每人€2.3)。在 巴塞爾 之後計劃前往其他地方的小伙伴可以乘坐火車或者Flixbus大巴,或者飛機(最近的機場是 巴塞爾 \- 米盧斯 \- 弗賴堡 歐洲 機場 EuroAirport Basel Mulhouse Freiburg,作為少數由兩個國家共同運營的機場,它服務 法國 和 瑞士 邊境的旅客)
游↑↑↑可以去 https://www.basel.com/en 城市官網瀏覽,不過沒有中文選項,用Chrome瀏覽器右鍵把網頁翻譯成中文。以下是官網的子標題,我個人主要參考“藝術與文化”規劃游覽的,因為此行目的為“看樓”。對教堂或者公園等更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由此深入搜索。
吃 ↑↑↑很尷尬的是對於吃我沒有特別推薦的,因為 瑞士 吃飯是出了名的貴的,早飯是在賓館吃的,每人€8,很是簡單,典型的西式早餐。麵包蘸nutella榛子醬、果醬、黃油,酸奶加麥片或者堅果,咖啡/牛奶/橙汁,水果。白天趕路因此提前在 米蘭 買了一些乾糧,路上偶爾會在Subway/金拱門/ 漢堡 王解決,要註意的是就算是快餐店一般價格也偏貴。因此這幾天在 巴塞爾 吃的很簡單(會後面在 德國 吃點好的也就還可以接受)
買↑↑↑由於後續會去到 德國 黑森 林地區的打折村 麥琴根 ,對於 巴塞爾 並沒有過多在購物上花心思。在維 特拉 園或其他有趣的博物館,我都會買點冰箱貼或者藝術品留作紀念; 瑞士 軍刀街邊商店會有賣的,但是要註意的是很多面大概下午6點左右就會關門。
\---------------------------------------------------------------------------------------------------------------------------------------------------------------------------- 不斷生長的建築之城追溯到十五世紀的老城元素與當代知名建築大師的作品們迸發活力、相映成趣。 巴塞爾 ,綻放著全世界最優秀的藝術品,最卓越的當代建築。
\- 從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開始
之所以說“從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開始”,是因為赫爾佐格+德梅隆既是這次行程安排的開始,也是我對西方建築學認識的啟蒙。或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他們,知道這個享譽世界的建築事務所,但是想必所有人都知道位於 中國 國家體育館“鳥巢”——他們正是主設計團隊。2008年的時候自己還在初中,懵懵懂懂,並不知未來的職業方向在哪裡,但是關於建造鳥巢的宣傳片給我帶來了巨大影響。怎樣反覆推敲造型,怎麼在有限的預算與頻出的建造狀況下儘力貫徹自己的建築理想。如果說梁思成是第一個帶來“建築”這一概念的關鍵人物,那麼赫爾佐格+德梅隆就是最先帶給我當代建築物概念的人物。
巴塞爾 正是他們的大本營,其事務所就隱藏在萊茵河的某個街道上。城市中,他們的痕跡比比皆是。如果以風格而論,赫爾佐格德梅隆的建築或許沒有蓋里那樣獨樹一幟的解構特色,也沒有扎哈有機形態的超高識別度,但是正是簡潔有力且不固守某一風格的選擇,讓他們擁抱更多的可能與靈活性。無論對於嚴肅的辦公大樓如 羅氏1號,亦或是詩意化的裝置 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ies,2012),還是應對改造項目,將 倫敦 河岸發現站(Bankside Power Station)改造為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他們都應對自如。繼承著現代主義的光輝遺產,又融入自己因地制宜的解讀,秉承對技術不斷探索的決心。如果你隨便翻出一幢他們設計的大樓的立面詳圖,就會發現乾凈而漂亮的表皮下的厚厚玄機。一如 2001普 利茲 策獎桂冠授予時的贊譽“ 古典藝術性與新時代技術的完美結合”。這次建築之旅走下來,我個人最喜歡的建築是Vitra Campus里他們的Vitrahaus,向著寧靜的山巒走去,踏入Vitrahaus,沿旋轉樓梯踱步而上,從“客廳”到“餐廳”,從“客廳”到“實驗室”,落地窗和小陽臺,各個角度的景色盡收眼底,孩童歡樂地游戲,情侶親切依偎;會神奇地愛上這裡Vitra的任何傢具和舒適的氛圍。與Pinterest上炫酷的“定妝照”迥然不同,走入建築立面,才感受到它和藹的性情,可人的溫度。
然而雖說來到 巴塞爾 最初的動力是兩位大叔的“召喚”,這裡還有太多其他精彩的建築物們:幫助扎哈擺脫多年“紙上建築師”綽號的處女作品維 特拉 消防站,倫佐· 皮亞諾(Renzo Piano)的得意之作——當代私人美術館的 成功 案例拜勒基金會,紅磚愛好者Mario Botta為 瑞士 雕塑家丁格利設計的專題博物館... 我自己禁不住做了張 巴塞爾 建築地圖,算是此行的總結也是給同樣喜歡建築的朋友的福利吧。
(我把自己認為特別值得一看的用黑底襯出名字。此處部分內容引用了有方的推文 http://www.archiposition.com/travel/inspirations/item/977-basel-herzog-demeuron.html ,以及胡水菁的文章《 簡單中的豐富——初探 巴塞爾 諾華園區 》如果你有幸可以到訪這座城市,拜訪這些有趣的建築,如果暫時沒有機會,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不曾聽聞的訊息吧。)
最佳藝術品棲息地一覽
實用網址:
維 特拉 園 https://www.vitra.com/en-us/campus
諾華園 https://campus.novartis.com/
丁格利博物館 https://www.tinguely.ch/de.html
巴塞爾 美術館 https://kunstmuseumbasel.ch/
拜勒基金會 https://www.fondationbeyeler.ch/
兩天建築之旅的實用方案我對自己本次的建築之旅的策劃是:
Day 1 萊茵河岸附近:主題性 博物館丁格利(沿著展館外的街道向北行走便是一些羅氏集團的辦公樓)+ 歷史悠久的公立博物館 巴塞爾 美術館(同時包含在內的新館也獨具特色,3月29為周四,展館延後到20點關門),滿足自己看藝術品的意願( 倫勃朗、荷德勒、莫奈、塞尚、高更、畢加索、夏 加爾 、康丹斯基、克勒等畫家的作品)+,觀察建築之餘可以享受萊茵河河岸風光。如果時間有餘可去諾華園。
Day 2 遠離市區的 維 特拉 園( 德國 境內),以徒步為主,跨越 德國 與 瑞士 小鎮,穿過河流和綠地,到達同樣位於 東北 角的私人性質美術館 拜勒基金會;回程公交車正好在 巴塞爾 博覽中心新館 換乘。
(意料之外的Bonus是,離開時等flexbus的車站就在 巴塞爾 老年公寓 對面;而由於時間緊迫沒有去看的中央信號站、 巴塞爾 大學等,皆在旅途結束後從 弗萊堡 回 米蘭 的大巴上經過了。)
\- 城市印象
或許是在 米蘭 獃了半年左右的緣故,之前到訪的南、 中歐 國家大多街道古老而陳舊,城市中少有高樓和在建工程。我們經常戲稱 米蘭 “unicredit”的辦公大樓是“小陸家嘴”。全城高樓寥寥,名聲早早打出的City Life工程也拖了很久,適纔完工。 巴塞爾 則全然不同,沿著河岸遠遠眺望過去,很多腳手架; 德國 亦然,如果跟著導航走,會發現動不動哪個路口就“施工封路”,城市似乎依舊在以“很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地有新的建設和修整。這也是國家實力和財力的體現吧。如果說之前在 米蘭 ,在 巴塞羅那 ,對於“發達國家”的頭銜有些質疑的話(沒有吐槽 意大利 和 西班牙 啦,它們有它們的迷人之處), 瑞士 和 德國 讓我體會到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不得不服氣。在保護、修繕古老街道與構築物的同時,在保持城市寧靜有序高校運轉的同時,不斷地輸入新鮮血液。
\----------------------------------------------------------------------------------------------------------------------------------------------------------------------------
帶你深度走一遭博物館之城
3月30日 晴,
7:23-11:30 米蘭 中央車站- 巴塞爾 SBB火車站
14:30 check in,完畢後去丁格利博物館(開放時間:11-18) 15:00-16:30 游覽時間1.5小時
16:30-17:00 北-西-南過萊茵河走到 巴塞爾 美術館,沿途看羅氏的樓
17:00-19:00 巴塞爾 美術館(開放時間:10-18,周四到20點),游覽時間2小時
丁格利的玩具車間Museum Tinguely 就坐落在萊茵河岸邊,來這裡的一大原因是這學期的一門課 Museology of Contemporary Art,在建築史學家Victoria Newhouse的《Towards a New Museum》中讀到她對專題類美術館的分析,其中她對丁格利博物館的評價大致是“過於龐大生硬的體量和較多狹小的展區與丁格利充滿動態、靈活的作品不太適宜,與萊茵河岸的關係處理得生硬,同時參觀流線混亂”。很想親自體驗,看看與她的評價是否一致,於是就來了。當然還有一大原因是丁格利這一本土雕塑家的作品都充滿趣味,類似聯動裝置,應該會帶來區別於古典展覽館的體驗(可能小孩和男士會尤其喜歡)。
對於建築本身,我個人持肯定態度,雖然空間略顯生硬,但是巨大的白色室內把更多話語權留給了展品;但是 展覽流線確實不太友好,建築師Mario Botta為了滿足館長對於空間的希冀(“認為應該把最大的展示空間的放到最後,因為如果游客先看到大空間,會覺得之後看到的展示空間都狹小”),把一樓層高最高的展區設置在流線最後。因此游客需要先游覽二樓、三樓,然後再回歸一樓,加之標識系統不太醒目,我在游覽過程中跳過展區多次。這一bug確實令人有絲不悅。但是樓層中可以相互看到的設置、對孩童傾向的服務體系等,又給博物館加了分。在一樓,同時設置了臨展,多為當代藝術,在看過幾個逼死強迫症不償命的藝術短片、被尖叫冰箱襲擊後,我果斷離開前往下一目的地。 ↑巴塞爾 存在感極強的沉重體量
↑巴塞爾 位於一樓最大的藝術裝置,混在孩子群里進去了 ↑巴塞爾 位於一樓,酷炫的裝置里藏著個憂郁的小胖子——米其林
↑巴塞爾 丁格利噴泉傍邊有個精緻的小房子
暫時地擁抱“古典”從丁格利美術館開到 巴塞爾 美術館,經過了羅氏的幾幢樓,幽靜的居民區,以及橫亘在萊茵河之上的 Wettsteinbrücke大橋。彼時天氣晴好,微風拂面,橋才走到一半,便看到了巴賽爾美術館低調的米色立面。來到這裡的初心無關建築,只是作為博物館愛好者,抓住機會來欣賞經典佳作。而可喜的是,新館也同樣開放,由於時間較緊,我只購買了常規展品的門票,並租賃了語音講解機。在前臺看著服務員阿姨先用絆絆磕磕的 意大利 語與 意大利 游客暢通無阻地交流,又一扭頭用英文回答我的問題,真是有趣的體驗。
巴塞爾 藝術博物館的主樓建於1936年,由 巴塞爾 建築師魯道夫·克裡斯特與來自 斯圖加特 的建築大師保羅博納茨共同設計,他們都是保守主義的現代主義(conservative modernism)倡導者,而新館由Christ & Gantenbein 於2016年建造,彰顯了時代的新特色( 大理 石地板和鍍鋅鋼牆板的選用,簡潔的室內風格),又保持了與老建築的連續性( 外立面是灰色的磚牆,散髮著古代遺址永恆和古老的氣息。像主樓的外立面一樣, 新建 築的外立面也暗示了古典建築底部、中部、頂部的三重準則。這個準則在磚牆不同的色調和雕帶上精美的浮雕中得以體現,詳細分析請見: https://www.archdaily.cn/cn/871840/ba-sai-er-mei-zhu-guan-christ-and-gantenbein )
漫步在空曠的美術館里,靜靜看梵高,高更,畢加索...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度過一天。然而對於興趣一般的游客它可能是顯得枯燥了,那麼不妨坐在位於新館與老館之間的長椅上發獃,吃個甜甜圈,看來往的豪車和陽光下萊茵河岸閃爍的小房子,爾後進入美術館庭院,繞著羅丹的巨大雕塑轉幾個圈再離開應該也是不錯的選擇。
↑巴塞爾 隨手拍的莫奈、塞尚等作品 ↑巴塞爾 新館內飾
3月31日 晴轉陰轉晴轉雨
10:00-11:00 乘車+步行至維 特拉 設計博物館(開放時間:10-18),游覽時間4.5小時
15:30-16:30 徒步走到拜勒基金會(開放時間:10-18),游覽時間1.5小時
18:00-19:40 回住處,途中換乘經過 巴塞爾 博覽中心新館
Vitra Campus的發展之路說實話,來到 巴塞爾 之前對維 特拉 園沒太多做瞭解,只是老早便知道這裡有很多“大師作品”。安排好路線,預留了3個小時的游覽時間。大概就是個以各類作品為噱頭的工業園區吧,自以為過來拍拍照,溜達一圈便可。
然而事實截然不同。
上午乘坐8路車到達 瑞士 與 德國 的邊境後,我選擇步行前往維 特拉 園。在 德國 的小鎮Weil am Rhein(萊茵河畔魏爾)行走一陣,不知不覺在標識的引領下走到了園區的南側入口。扎哈的維 特拉 消防站就赫然出現在眼前,這時,已經可以看到外側零零星星的游客和建築內的參觀人群。然而隨著向北,沿著西扎的紅磚院牆行走一陣看到slide tower之後,豁然開朗,突然有大量的家庭游客出現,簇擁在觀景塔周邊嬉戲;而最為熱鬧的,是赫爾佐格德梅隆設計的Vitrahaus,一樓的藝術品商店水泄不通,各個樓層都以Vitra旗下的商品佈置著,游客流連在各色的空間里,把玩著形態各異的傢具,欣賞著窗外的景色不願離去。而建築構成的灰空間也被巧妙用作露天咖啡廳,草坪上鋪滿精緻的坐具。幾個孩童跑跳著,爭相選擇自己最愛的椅子坐上去。草坪一側的“鐵皮車”買著3-5歐的 三明 治,卻意外好吃。歪在Eames椅上享受著藍天白雲,心情格外舒暢。Vitrahuas是完全免費的,我在這裡買了Vitra Museum(蓋里的樓)和Vitra Schaudepot(herzog & de meuron 的紅磚建築)的門票,匆匆去看了各自的展覽,為了不錯過拜勒基金會,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有趣的是,如此受歡迎的Vitra Campus 卻誕生於意外。Vitra是一家 瑞士 的傢具公司,總部位於 瑞士 Birsfelden。它坐擁眾多國際知名傢具的製造商。1981年,一場閃電引發的大火讓Vitra損失了近一半的生產設備,Rolf Fehlbaum從父母手中接任管理大權之後決心立即建設新的工廠大樓。他堅信這也是重塑企業建築形象、詮釋品牌工業文化的大好契機。由此,以技術為導向的企業形象成為園區的設計藍圖。“高級技派”代表人物之一的 英國 建築師 Nicholas Grimshaw 分別於1981年與1983年為園區打造了兩個工廠大樓,打響了第一炮,為園區的全新形象奠定了基礎。 ↑巴塞爾 ↑巴塞爾 緊隨其後,1989,Frank Gehry完成了他在 歐洲 的第一個將建成項目Vitra Design Museum。在此之前,蓋里的建築總被以圖片為導向的後現代主義的設計語言聯繫在一起,這次他把建築約束於白色立面、鋅皮屋頂和一個由簡單幾何形態組成的立方體體量中。從這些看似經典的元素中,他創造出了一個“動態雕塑”,單體建構看似被打破成為碎片,充滿具備動勢。這種“解構”的設計語言初具雛形,開啟了Gehry職業生涯的全新階段,他在之後的設計實踐中不斷探索( 比如 1996年的Guggenheim Museum Bilbao)。同年,他完成了毗鄰的一座工廠建築,並於2006年新添Vitra設計博物館的畫廊和大門。Vitra Design Museum共有兩層,包含四個白色牆面的大畫廊,700㎡的展示空間。它的主要自然光源來自屋頂一塊十字架形的天窗。在我到訪的時候,正舉辦一個關於Pop Music的展覽,儘管建築外形解構,內部卻較為規律。樓梯的位置讓觀戰體驗擺脫循規蹈矩。然而不的不說的是,相比之下,建築“外殼”的確比室內更特別。或許可以理解,相對規則的室內空間才能更好地應對不斷變換的展示需求。 ↑巴塞爾 ↑巴塞爾
(感謝同行旅伴出鏡,附上同伴博客鏈接: http://www.qyer.com/u/9894188 )
還是先來幾張圖鎮樓: ↑巴塞爾 萊茵河岸遠眺諾華園 ↑巴塞爾 Wettsteinbrücke橋上 ↑巴塞爾 ↑巴塞爾 居住的旅店STAY@Basel陽臺外的景象,安靜的街道,左轉就是車站啦 ↑巴塞爾 精美的 瑞士 法郎
↑巴塞爾 ↑巴塞爾 維 特拉 消防站@扎哈·哈迪德
↑巴塞爾 總是“在建”的羅氏大樓
↑巴塞爾 ↑巴塞爾 VitraHaus的1/12個陽臺上
\----------------------------------------------------------------------------------------------------------------------------------------------------------------------------
初識巴塞爾——城市名片為萊茵河浸潤、 地中海 的暖陽眷顧, 巴塞爾 是個老少通吃的混血尤物。
· 瑞士 作為 歐洲 熱門旅行地,是出了名的“貴”的,如果經濟水平有限又想打卡 瑞士 , 巴塞爾 是很好的選擇。它或許不像 盧塞恩 、 日內瓦 那樣出名,甚至被人誤以為 塞舌爾 或者 巴塞羅那 ,卻是獨具“混血”範兒 的一座低調的土豪城市。雖然位於德語區,在街上走著身邊儘是說著德語或者法語或者 意大利 語或者英語的人們,多走幾個街區或許不小心就誤入 法國 或者 德國 的境內。 巴塞爾 的人口緊隨 蘇黎世 和 日內瓦 之後,是 瑞士 的第三 大城 市,坐落北部邊境,萊茵河岸邊,毗鄰 法國 和 德國 ;經濟水平發達,地理環境優美,人文資源豐富。從此取道 法國 或 德國 都非常便利,如此看來,非常適合假期時間較短又很有旅行野心的小伙伴。
· 化工和製藥 是 巴塞爾 最引以為豪的產業,知名藥業公司諾華(Novartis)和 霍夫 曼·羅氏集團(Hoffmann - La Roche)為首的 瑞士 最大的藥品公司總部都設在 巴塞爾 。
· 巴塞爾 彙集了眾多 享譽世界的博物館與美術館, 比如 藏有古典到現代的藝術作品的 巴塞爾 美術館 (Kunstmuseum Basel)、建築博物館 (SAM Schweizerisches Architekturmuseum)、文化博物館 (Museum der Kulturen Basel)、拜勒基金會博物館(Foundation Beyeler)、維 特拉 園 (Vitra Campus )。對於建築愛好者來說,這座城市彙集了太多大師的作品,作為赫爾佐格與德梅隆 (Herzog & de Meuron) 事務所的大本營,城市各個角落都分散著他們的創作;同樣在諾華園和維 特拉 園,可以飽覽弗蘭克·蓋里 (Frank Gehry)、SANAA、西扎 (Alvaro Siza)、安藤忠雄 (Tadao Ando)、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等風格各式的 建築作品。因此無論藝術愛好者、博物館愛好者,都不要錯過這樣一個璀璨的城市;如果你是想要學建築、設計,或者已經在學習路上的朋友,甚至可以在 巴塞爾 之後進入 法國 去拜訪不遠處的勒·柯布西耶 (Le Cobusier) 一大經典作品——朗香教堂 (La Chapelle de Ronchamp)。
· 早春或者初夏無疑是最好地親近大自然的時節,適逢 歐洲 的複活節假期(4月2日前後), 瑞士 整潔的街道和精緻的小房子帶來逃離大都市喧囂的清涼感,在萊茵河( Rhein)畔散步或發獃,看波光粼粼的水面都會是個完美的午後;同樣的,北部進入 德國 的 黑森 林區 Schwarzwald 儘是適合郊游踏青的好去處。 巴塞爾 的眾多博物館都有專門針對兒童的服務系統,維 特拉 園這樣的綜合園區聚集了大量的年輕家庭,帶孩子出游的家庭 也完全可以在 巴塞爾 這座藝術氛圍濃厚、自然景色溫柔的城市收穫多維的游覽體驗。
初識巴塞爾——住、行、游Tips\- 住·行·游 Tips
住↑↑↑在 Airbnb 或者Booking上搜索。由於我是從 米蘭 做火車前來,之後也會在火車站附近的站點坐Flixbus大巴進入 德國 ,就選擇了 巴塞爾 火車站SBB附近的一家旅店。 步行10分鐘即可到火車站,在一條安靜的街區里,附近也密佈公交站點。入住前加了22法郎升級為42㎡的住房,帶有陽臺;預算有限的也可以選擇帶有公共廚房、公共洗手間的兩人間。每人每天€39左右。
Booking官網搜索“STAY@Basel SBB”即可。
行↑↑↑ 巴塞爾 旅游系統非常完善,基本下榻的旅店都 會送一張紙質Basel Card,在市內乘坐 公共交通都是免費的,可攜帶它直接乘坐大巴,若有人查票出示即可(不曾被查過)。同時,持卡在 參觀博物館時可以享受50%的折扣(我選擇在拜勒基金會博物館時使用,因為它的票價最貴),如果乘坐公交處境( 比如 進入到 德國 境內),需要在額外車上向司機購買車票(一般為每人€2.3)。在 巴塞爾 之後計劃前往其他地方的小伙伴可以乘坐火車或者Flixbus大巴,或者飛機(最近的機場是 巴塞爾 \- 米盧斯 \- 弗賴堡 歐洲 機場 EuroAirport Basel Mulhouse Freiburg,作為少數由兩個國家共同運營的機場,它服務 法國 和 瑞士 邊境的旅客)
游↑↑↑可以去 https://www.basel.com/en 城市官網瀏覽,不過沒有中文選項,用Chrome瀏覽器右鍵把網頁翻譯成中文。以下是官網的子標題,我個人主要參考“藝術與文化”規劃游覽的,因為此行目的為“看樓”。對教堂或者公園等更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由此深入搜索。
吃 ↑↑↑很尷尬的是對於吃我沒有特別推薦的,因為 瑞士 吃飯是出了名的貴的,早飯是在賓館吃的,每人€8,很是簡單,典型的西式早餐。麵包蘸nutella榛子醬、果醬、黃油,酸奶加麥片或者堅果,咖啡/牛奶/橙汁,水果。白天趕路因此提前在 米蘭 買了一些乾糧,路上偶爾會在Subway/金拱門/ 漢堡 王解決,要註意的是就算是快餐店一般價格也偏貴。因此這幾天在 巴塞爾 吃的很簡單(會後面在 德國 吃點好的也就還可以接受)
買↑↑↑由於後續會去到 德國 黑森 林地區的打折村 麥琴根 ,對於 巴塞爾 並沒有過多在購物上花心思。在維 特拉 園或其他有趣的博物館,我都會買點冰箱貼或者藝術品留作紀念; 瑞士 軍刀街邊商店會有賣的,但是要註意的是很多面大概下午6點左右就會關門。
\---------------------------------------------------------------------------------------------------------------------------------------------------------------------------- 不斷生長的建築之城追溯到十五世紀的老城元素與當代知名建築大師的作品們迸發活力、相映成趣。 巴塞爾 ,綻放著全世界最優秀的藝術品,最卓越的當代建築。
\- 從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開始
之所以說“從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開始”,是因為赫爾佐格+德梅隆既是這次行程安排的開始,也是我對西方建築學認識的啟蒙。或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他們,知道這個享譽世界的建築事務所,但是想必所有人都知道位於 中國 國家體育館“鳥巢”——他們正是主設計團隊。2008年的時候自己還在初中,懵懵懂懂,並不知未來的職業方向在哪裡,但是關於建造鳥巢的宣傳片給我帶來了巨大影響。怎樣反覆推敲造型,怎麼在有限的預算與頻出的建造狀況下儘力貫徹自己的建築理想。如果說梁思成是第一個帶來“建築”這一概念的關鍵人物,那麼赫爾佐格+德梅隆就是最先帶給我當代建築物概念的人物。
巴塞爾 正是他們的大本營,其事務所就隱藏在萊茵河的某個街道上。城市中,他們的痕跡比比皆是。如果以風格而論,赫爾佐格德梅隆的建築或許沒有蓋里那樣獨樹一幟的解構特色,也沒有扎哈有機形態的超高識別度,但是正是簡潔有力且不固守某一風格的選擇,讓他們擁抱更多的可能與靈活性。無論對於嚴肅的辦公大樓如 羅氏1號,亦或是詩意化的裝置 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ies,2012),還是應對改造項目,將 倫敦 河岸發現站(Bankside Power Station)改造為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他們都應對自如。繼承著現代主義的光輝遺產,又融入自己因地制宜的解讀,秉承對技術不斷探索的決心。如果你隨便翻出一幢他們設計的大樓的立面詳圖,就會發現乾凈而漂亮的表皮下的厚厚玄機。一如 2001普 利茲 策獎桂冠授予時的贊譽“ 古典藝術性與新時代技術的完美結合”。這次建築之旅走下來,我個人最喜歡的建築是Vitra Campus里他們的Vitrahaus,向著寧靜的山巒走去,踏入Vitrahaus,沿旋轉樓梯踱步而上,從“客廳”到“餐廳”,從“客廳”到“實驗室”,落地窗和小陽臺,各個角度的景色盡收眼底,孩童歡樂地游戲,情侶親切依偎;會神奇地愛上這裡Vitra的任何傢具和舒適的氛圍。與Pinterest上炫酷的“定妝照”迥然不同,走入建築立面,才感受到它和藹的性情,可人的溫度。
然而雖說來到 巴塞爾 最初的動力是兩位大叔的“召喚”,這裡還有太多其他精彩的建築物們:幫助扎哈擺脫多年“紙上建築師”綽號的處女作品維 特拉 消防站,倫佐· 皮亞諾(Renzo Piano)的得意之作——當代私人美術館的 成功 案例拜勒基金會,紅磚愛好者Mario Botta為 瑞士 雕塑家丁格利設計的專題博物館... 我自己禁不住做了張 巴塞爾 建築地圖,算是此行的總結也是給同樣喜歡建築的朋友的福利吧。
(我把自己認為特別值得一看的用黑底襯出名字。此處部分內容引用了有方的推文 http://www.archiposition.com/travel/inspirations/item/977-basel-herzog-demeuron.html ,以及胡水菁的文章《 簡單中的豐富——初探 巴塞爾 諾華園區 》如果你有幸可以到訪這座城市,拜訪這些有趣的建築,如果暫時沒有機會,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不曾聽聞的訊息吧。)
最佳藝術品棲息地一覽
實用網址:
維 特拉 園 https://www.vitra.com/en-us/campus
諾華園 https://campus.novartis.com/
丁格利博物館 https://www.tinguely.ch/de.html
巴塞爾 美術館 https://kunstmuseumbasel.ch/
拜勒基金會 https://www.fondationbeyeler.ch/
兩天建築之旅的實用方案我對自己本次的建築之旅的策劃是:
Day 1 萊茵河岸附近:主題性 博物館丁格利(沿著展館外的街道向北行走便是一些羅氏集團的辦公樓)+ 歷史悠久的公立博物館 巴塞爾 美術館(同時包含在內的新館也獨具特色,3月29為周四,展館延後到20點關門),滿足自己看藝術品的意願( 倫勃朗、荷德勒、莫奈、塞尚、高更、畢加索、夏 加爾 、康丹斯基、克勒等畫家的作品)+,觀察建築之餘可以享受萊茵河河岸風光。如果時間有餘可去諾華園。
Day 2 遠離市區的 維 特拉 園( 德國 境內),以徒步為主,跨越 德國 與 瑞士 小鎮,穿過河流和綠地,到達同樣位於 東北 角的私人性質美術館 拜勒基金會;回程公交車正好在 巴塞爾 博覽中心新館 換乘。
(意料之外的Bonus是,離開時等flexbus的車站就在 巴塞爾 老年公寓 對面;而由於時間緊迫沒有去看的中央信號站、 巴塞爾 大學等,皆在旅途結束後從 弗萊堡 回 米蘭 的大巴上經過了。)
\- 城市印象
或許是在 米蘭 獃了半年左右的緣故,之前到訪的南、 中歐 國家大多街道古老而陳舊,城市中少有高樓和在建工程。我們經常戲稱 米蘭 “unicredit”的辦公大樓是“小陸家嘴”。全城高樓寥寥,名聲早早打出的City Life工程也拖了很久,適纔完工。 巴塞爾 則全然不同,沿著河岸遠遠眺望過去,很多腳手架; 德國 亦然,如果跟著導航走,會發現動不動哪個路口就“施工封路”,城市似乎依舊在以“很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地有新的建設和修整。這也是國家實力和財力的體現吧。如果說之前在 米蘭 ,在 巴塞羅那 ,對於“發達國家”的頭銜有些質疑的話(沒有吐槽 意大利 和 西班牙 啦,它們有它們的迷人之處), 瑞士 和 德國 讓我體會到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不得不服氣。在保護、修繕古老街道與構築物的同時,在保持城市寧靜有序高校運轉的同時,不斷地輸入新鮮血液。
\----------------------------------------------------------------------------------------------------------------------------------------------------------------------------
帶你深度走一遭博物館之城
3月30日 晴,
7:23-11:30 米蘭 中央車站- 巴塞爾 SBB火車站
14:30 check in,完畢後去丁格利博物館(開放時間:11-18) 15:00-16:30 游覽時間1.5小時
16:30-17:00 北-西-南過萊茵河走到 巴塞爾 美術館,沿途看羅氏的樓
17:00-19:00 巴塞爾 美術館(開放時間:10-18,周四到20點),游覽時間2小時
丁格利的玩具車間Museum Tinguely 就坐落在萊茵河岸邊,來這裡的一大原因是這學期的一門課 Museology of Contemporary Art,在建築史學家Victoria Newhouse的《Towards a New Museum》中讀到她對專題類美術館的分析,其中她對丁格利博物館的評價大致是“過於龐大生硬的體量和較多狹小的展區與丁格利充滿動態、靈活的作品不太適宜,與萊茵河岸的關係處理得生硬,同時參觀流線混亂”。很想親自體驗,看看與她的評價是否一致,於是就來了。當然還有一大原因是丁格利這一本土雕塑家的作品都充滿趣味,類似聯動裝置,應該會帶來區別於古典展覽館的體驗(可能小孩和男士會尤其喜歡)。
對於建築本身,我個人持肯定態度,雖然空間略顯生硬,但是巨大的白色室內把更多話語權留給了展品;但是 展覽流線確實不太友好,建築師Mario Botta為了滿足館長對於空間的希冀(“認為應該把最大的展示空間的放到最後,因為如果游客先看到大空間,會覺得之後看到的展示空間都狹小”),把一樓層高最高的展區設置在流線最後。因此游客需要先游覽二樓、三樓,然後再回歸一樓,加之標識系統不太醒目,我在游覽過程中跳過展區多次。這一bug確實令人有絲不悅。但是樓層中可以相互看到的設置、對孩童傾向的服務體系等,又給博物館加了分。在一樓,同時設置了臨展,多為當代藝術,在看過幾個逼死強迫症不償命的藝術短片、被尖叫冰箱襲擊後,我果斷離開前往下一目的地。 ↑巴塞爾 存在感極強的沉重體量
↑巴塞爾 位於一樓最大的藝術裝置,混在孩子群里進去了 ↑巴塞爾 位於一樓,酷炫的裝置里藏著個憂郁的小胖子——米其林
↑巴塞爾 丁格利噴泉傍邊有個精緻的小房子
暫時地擁抱“古典”從丁格利美術館開到 巴塞爾 美術館,經過了羅氏的幾幢樓,幽靜的居民區,以及橫亘在萊茵河之上的 Wettsteinbrücke大橋。彼時天氣晴好,微風拂面,橋才走到一半,便看到了巴賽爾美術館低調的米色立面。來到這裡的初心無關建築,只是作為博物館愛好者,抓住機會來欣賞經典佳作。而可喜的是,新館也同樣開放,由於時間較緊,我只購買了常規展品的門票,並租賃了語音講解機。在前臺看著服務員阿姨先用絆絆磕磕的 意大利 語與 意大利 游客暢通無阻地交流,又一扭頭用英文回答我的問題,真是有趣的體驗。
巴塞爾 藝術博物館的主樓建於1936年,由 巴塞爾 建築師魯道夫·克裡斯特與來自 斯圖加特 的建築大師保羅博納茨共同設計,他們都是保守主義的現代主義(conservative modernism)倡導者,而新館由Christ & Gantenbein 於2016年建造,彰顯了時代的新特色( 大理 石地板和鍍鋅鋼牆板的選用,簡潔的室內風格),又保持了與老建築的連續性( 外立面是灰色的磚牆,散髮著古代遺址永恆和古老的氣息。像主樓的外立面一樣, 新建 築的外立面也暗示了古典建築底部、中部、頂部的三重準則。這個準則在磚牆不同的色調和雕帶上精美的浮雕中得以體現,詳細分析請見: https://www.archdaily.cn/cn/871840/ba-sai-er-mei-zhu-guan-christ-and-gantenbein )
漫步在空曠的美術館里,靜靜看梵高,高更,畢加索...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度過一天。然而對於興趣一般的游客它可能是顯得枯燥了,那麼不妨坐在位於新館與老館之間的長椅上發獃,吃個甜甜圈,看來往的豪車和陽光下萊茵河岸閃爍的小房子,爾後進入美術館庭院,繞著羅丹的巨大雕塑轉幾個圈再離開應該也是不錯的選擇。
↑巴塞爾 隨手拍的莫奈、塞尚等作品 ↑巴塞爾 新館內飾
3月31日 晴轉陰轉晴轉雨
10:00-11:00 乘車+步行至維 特拉 設計博物館(開放時間:10-18),游覽時間4.5小時
15:30-16:30 徒步走到拜勒基金會(開放時間:10-18),游覽時間1.5小時
18:00-19:40 回住處,途中換乘經過 巴塞爾 博覽中心新館
Vitra Campus的發展之路說實話,來到 巴塞爾 之前對維 特拉 園沒太多做瞭解,只是老早便知道這裡有很多“大師作品”。安排好路線,預留了3個小時的游覽時間。大概就是個以各類作品為噱頭的工業園區吧,自以為過來拍拍照,溜達一圈便可。
然而事實截然不同。
上午乘坐8路車到達 瑞士 與 德國 的邊境後,我選擇步行前往維 特拉 園。在 德國 的小鎮Weil am Rhein(萊茵河畔魏爾)行走一陣,不知不覺在標識的引領下走到了園區的南側入口。扎哈的維 特拉 消防站就赫然出現在眼前,這時,已經可以看到外側零零星星的游客和建築內的參觀人群。然而隨著向北,沿著西扎的紅磚院牆行走一陣看到slide tower之後,豁然開朗,突然有大量的家庭游客出現,簇擁在觀景塔周邊嬉戲;而最為熱鬧的,是赫爾佐格德梅隆設計的Vitrahaus,一樓的藝術品商店水泄不通,各個樓層都以Vitra旗下的商品佈置著,游客流連在各色的空間里,把玩著形態各異的傢具,欣賞著窗外的景色不願離去。而建築構成的灰空間也被巧妙用作露天咖啡廳,草坪上鋪滿精緻的坐具。幾個孩童跑跳著,爭相選擇自己最愛的椅子坐上去。草坪一側的“鐵皮車”買著3-5歐的 三明 治,卻意外好吃。歪在Eames椅上享受著藍天白雲,心情格外舒暢。Vitrahuas是完全免費的,我在這裡買了Vitra Museum(蓋里的樓)和Vitra Schaudepot(herzog & de meuron 的紅磚建築)的門票,匆匆去看了各自的展覽,為了不錯過拜勒基金會,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有趣的是,如此受歡迎的Vitra Campus 卻誕生於意外。Vitra是一家 瑞士 的傢具公司,總部位於 瑞士 Birsfelden。它坐擁眾多國際知名傢具的製造商。1981年,一場閃電引發的大火讓Vitra損失了近一半的生產設備,Rolf Fehlbaum從父母手中接任管理大權之後決心立即建設新的工廠大樓。他堅信這也是重塑企業建築形象、詮釋品牌工業文化的大好契機。由此,以技術為導向的企業形象成為園區的設計藍圖。“高級技派”代表人物之一的 英國 建築師 Nicholas Grimshaw 分別於1981年與1983年為園區打造了兩個工廠大樓,打響了第一炮,為園區的全新形象奠定了基礎。 ↑巴塞爾 ↑巴塞爾 緊隨其後,1989,Frank Gehry完成了他在 歐洲 的第一個將建成項目Vitra Design Museum。在此之前,蓋里的建築總被以圖片為導向的後現代主義的設計語言聯繫在一起,這次他把建築約束於白色立面、鋅皮屋頂和一個由簡單幾何形態組成的立方體體量中。從這些看似經典的元素中,他創造出了一個“動態雕塑”,單體建構看似被打破成為碎片,充滿具備動勢。這種“解構”的設計語言初具雛形,開啟了Gehry職業生涯的全新階段,他在之後的設計實踐中不斷探索( 比如 1996年的Guggenheim Museum Bilbao)。同年,他完成了毗鄰的一座工廠建築,並於2006年新添Vitra設計博物館的畫廊和大門。Vitra Design Museum共有兩層,包含四個白色牆面的大畫廊,700㎡的展示空間。它的主要自然光源來自屋頂一塊十字架形的天窗。在我到訪的時候,正舉辦一個關於Pop Music的展覽,儘管建築外形解構,內部卻較為規律。樓梯的位置讓觀戰體驗擺脫循規蹈矩。然而不的不說的是,相比之下,建築“外殼”的確比室內更特別。或許可以理解,相對規則的室內空間才能更好地應對不斷變換的展示需求。 ↑巴塞爾 ↑巴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