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D8 春節泰國自駕遊【“猴城”華富裏--旖旎芭堤雅】 2.13 初九 周三












引:Raycarm的博客 ******
猴子“大本營”:三峰塔
華富里 ,從前稱之為“Lawo”,在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期間曾是高棉人【 柬埔寨 】的一個重要城鎮。在這個古鎮上隨處可見高棉人的遺跡。 大城 王朝之巴沙通王朝Narai國王統治期間的陪都【那萊國王】,是第二首府,Narai國王把他宮殿的地址就選在這裡。那個時期的大部分建築反映了 泰國 和 西歐 風格的綜合。
由於高棉建築風格在 泰國 中部的影響很大, 華富里 建有很多高棉式樣的古跡, 比如 位於火車站正對面的瑪哈泰寺(Wat Phra Sri RattanaMahathat),還有猴子的大本營三峰塔(PhraPrang Sam Yod)。
三峰塔是 印度 教和佛教混同的寺廟,三座塔象徵著濕婆、毗濕奴和梵天三體合一,如今兩座 塔里 還藏有坍塌的 華富里 風格的佛像,進入塔內需購票,門票50,塔內還有很多蝙蝠,密密麻麻掛在塔頂。
猴子們喜歡到Phra Kaan Shrine弗拉卡恩神殿(Th Wichayan路的神廟)遺址納涼,這裡有水池和鞦韆,是適合玩耍的地方
建於公元889年的三峰塔應該相當於 華富里 的地標建築了,是十分有名的歷史遺跡。而現如今這座曾經的高棉式聖殿也成了猴子們的樂園,甚至還有人在兜售喂食猴子的食物,使得這裡的猴子們更加瘋狂。
三峰塔所有的窗戶都用鐵柵欄圍了起來,唯一的鐵門入口也要隨手關門,門旁會有當地人看著,以防游客出入的時候被猴子強行進入。一旦進到三峰塔內後,突然覺得整個世界都變了,不再有唧唧喳喳跳來跳去隨時可能來搶你東西的猴子,取而代之的是殘破的佛像 和靜 謐的光。
除了三峰塔以外, 華富里 還有閻羅王廟,瓦帕史瑪哈它寺,幫客塔等等,都距離三峰塔不遠。
那些建築雖然久經年月顯得十分斑駁,但卻絲毫不影響它們的神聖和莊嚴,在夕陽里,仍舊讓人望而生畏

先是 泰國北部 蘭納王朝;然後是 泰國 中部的 素可泰 ,從高棉王朝統治中 成功 獨立出來,建立 素可泰 王朝。而 華富里 ,則在亂世中沉浮,有過獨立年月,但更多時候,則是受制於不斷更迭的王朝。
昨天 我們拜訪的 素可泰 北50公里處的西薩查那萊又是什麼 情況呢?

西薩查那萊(Si Satchanalai)始於13世紀中葉【所以說,在 泰國 中部, 華富里 的資歷要比 素可泰 以及 大城 來得老】。13世紀以前,在高棉帝國【 柬埔寨 】統治下的泰人開始往湄南河域遷移,建立了名為Chaliang(意思是city of water)的城市,並逐漸成為 中國 與高棉王國貿易往來的中心。
13世紀中葉, 素可泰 (公元1238年--1438年,1420年沒落)推翻高棉帝國統治後,Chaliang改名為Si Satchanalai 西薩查那萊,意為“好人之城(city of good people) ”,是 素可泰 重要的衛星城市。自蘭坎亨王【蘭甘亨【1240-1298 素可泰 王朝第三代國王】】時代後,繼位前的太子都會被派到此處熟習政事。隨著 素可泰 王國【1438年】的覆滅,西薩查那萊因其經濟貿易地位被納入泰北的蘭納王朝,直至 大城 王國於1474年將其收回。【 大城 王國:1350年建立,1767 年被緬甸滅亡,歷時 417年,傳35位國王】
【衛星城:是 大城 市體系中的一個層次,是依附於 大城 市、與 大城 市聯繫緊密、處在 大城 市周邊而又與 大城 市相對獨立的中小城市。其目的在於緩解 大城 市的人口、就業、住房、交通壓力。】
彼時正是大明朝的成化十年【1474年】,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殺害於謙的皇帝】 長子 】一邊沉迷煉丹一邊寵幸著大他十八歲的萬貴妃。可憐的明孝宗朱祐樘chēng【(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 ),(1487年-1505年在位)】剛剛四歲,被生母藏於冷宮,在廢後吳皇后的幫助下吃著太監宮女的百家飯長大,幸運地躲過了萬貴妃的迫害,這才有了後來的“弘治中興”。話題跑遠了,實在是因為大明朝的帝王太過奇葩。
大約正是因為西薩查那萊與明朝的緊密聯繫,使其成為 大城 王國的重要瓷器產地,甚至一度出口到 菲律賓 、 日本 、和 印度尼西亞 。西薩查那萊深受蘭納和宋朝文化影響,從廟宇的建築風格上可見一斑。這座城市的繁華一直持續到18世紀,直至在泰緬戰爭中被摧毀。
泰緬戰爭
素可泰 王朝【”幸福的黎明”--公元1238年--1420年沒落)】、阿瑜陀耶王朝【 大城 王朝--“不可戰勝之城”1350年----1767 年 被緬甸滅亡,歷時 417年,傳35位國王】、 吞武裏王朝【“財富之城”或“黃金之都” (1767~1782)】、卻克裏王朝【 曼谷 王朝(1782年—至今)】四個時代。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 泰國 與 緬甸 之間為兼併土地、掠奪勞動力和取得 中南 半島政治經濟優勢而進行的長期戰爭。
泰緬戰爭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548~1592) 1486年, 緬甸 東吁 王朝興起後,泰緬之間開始出現小規模邊境衝突。
1548年底,緬王莽瑞體乘 泰國 王室內訌、國內局勢動蕩之機,率軍大舉入侵。次年包圍 泰國 首都阿瑜陀耶城,因久攻不克而退( 大城 府之戰)。【 大城 王國:1350年建立,1767 年被緬甸滅亡,歷時 417年,傳35位國王】
1563年,緬王莽應龍再度入侵,次年攻占阿瑜陀耶,將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 緬甸 ,另立傀儡王。
1568年,因 泰國 力圖擺脫 緬甸 的控制,導致莽應龍又一次大舉進攻。
1568年11月~1569年 8月,阿瑜陀耶城抗擊緬軍圍困達10個月之久,終因內部叛變而陷落。莽應龍處死前傀儡王以後,立親緬的 彭世洛 太守為傀儡王。
1584年 6月, 泰國 王子帕那萊(即後來的納黎宣)宣佈獨立,並率軍攻入 緬甸 。
1584~1592年,緬軍五次大舉入侵 泰國 ,並一度包圍阿瑜陀耶城,但均遭失敗。
1592年底,泰緬主力決戰於 泰國 廓 沙拉 ,結果緬軍大敗,其統帥即 緬甸 王儲陣亡。
第二階段
(1593~1664) 1593~1605年,泰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斷向 緬甸 發動進攻。
1593年,泰軍攻占 緬甸 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次年,又進占 毛淡棉 、馬都八等地,吞併 緬甸 南部大片領土。
1595~1599年,泰王納黎宣大帝兩次率軍大舉入侵,包圍 緬甸 首都。
1605年,納黎宣再次率軍攻入 緬甸 ,不久於陣中病亡,泰軍遂撤回。
1613年起, 緬甸 軍隊開始反攻,收復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領土及 東北 部的 撣邦 一帶領土。
1615~1663年,雙方激戰於 緬甸 南部與 泰國北部 ,互有攻守。
1664~1665年, 泰國 乘 緬甸 忙於應付清緬戰爭和王室內訌之機,大舉進攻,在 蒲甘 附近與緬軍決戰,遭到失敗,被逐出緬境。
1665~1759年,雙方處於休戰狀態,維持了近百年的 和平 ,部分地恢復了睦鄰友好。
第三階段
(1759~1810) 1752年, 緬甸 雍籍牙王朝興起,不斷向外擴張領土,導致雙方的尖銳對立。
1759年,緬王雍籍牙率兵侵入 泰國 ,次年包圍阿瑜陀耶城。旋因緬王突然死去而退兵。
1764年緬王孟駁進占 泰國北部 ,次年發動全面進攻。
1767年 4月,在圍攻一年兩個月之後,緬軍攻陷阿瑜陀耶城,掠走大批居民及財物,並將該城付之一炬。
1767年底,泰軍將領達信率軍反攻,逐走緬軍,恢復了 泰國 的獨立。吞武裏王朝(1767~1782)
1768~1785年,泰緬多次交戰, 泰國 漸次收復北部的 清邁 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 緬甸 則奪回土瓦、丹那沙林一帶。
吞武裏王朝(1767~1782) 曼谷 王朝(1782年—至今)
1785年,雙方主力決戰於 泰國南部 的 北碧 (乾乍那武里),緬軍大敗。以後,戰爭逐漸演變成局部的邊境衝突,其影響和範圍日益縮小。 曼谷 王朝(1782年—至今)
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見英緬戰爭)爆發後, 緬甸 開始淪為殖民地,泰緬戰爭遂告終止。 曼谷 王朝(1782年—至今)
泰國 歷史上被稱為七大帝的是蘭甘亨大帝、那萊王、納黎萱、達信大帝、拉瑪一世、馬古大帝、朱拉隆功大帝。
1、蘭甘亨大帝:蘭甘亨19歲時隨父與功德城的君主沙木槎作戰,因陀羅的士兵戰敗而逃,只有蘭甘亨一人驅趕戰象,堅持戰鬥,結果轉敗為勝。因而他父親給他命名為甘亨即勇敢的意思。
2、那萊王:暹羅 大城 王國國王,因在位期間與西方的密切交往,尤其是與法王路易十四的外交而著稱,曾遣使者至 法國 。但其門戶開放政策激怒了國人與貴族集團,那萊王臨死前大將帕碧羅闍政變,殺死其寵臣 希腊 冒險家並奪取王位。暹羅重新走向鎖國。
3、納黎萱:1584年率軍打敗緬軍,恢復暹羅獨立。1587年又打敗 緬甸 的反攻。1590年繼位,改稱納黎萱。1591年率軍入侵 柬埔寨 ,1592年 緬甸 乘機入侵,納黎萱會師大破緬軍,殺死其統帥 緬甸 太子。1593年再次入侵 柬埔寨 ,次年攻陷其首都。後又從 緬甸 手中奪取馬來半島大部。
4、達信大帝:是泰皇五大帝之首, 泰國 吞武里 王朝國王、建立者,他打敗了 緬甸 的入侵,統一了 泰國 各部,奠定了現代 泰國 的基本版圖,被 泰國 人尊稱為“ 吞武里 大帝”, 泰國 政府規定每年12月28日為“鄭皇節”。
5、拉瑪一世: 泰國 曼谷 王朝第一代國王,鄭信因近衛軍發動政變被迫退位,昭批耶卻克裡將軍率軍從 柬埔寨 前線回歸平叛即位,在登基第二天下令處死鄭信。十一年,昭批耶卻克裡入貢,進表自稱為信之子鄭華。清廷信之,封為暹羅國王。
6、馬古大帝:拉瑪四世名為蒙固,是暹邏 曼谷 王朝國王,進貢稱鄭明,拉瑪二世兒子。拉瑪四世瞭解下層人民艱苦生活並致力於改革,使 泰國 於40年後廢除了奴隸制。此外還創建了小乘佛教的《正法派》,更嚴格佛教教義,去除民間宗教和迷信的成分。
7、朱拉隆功大帝:拉瑪五世,中文名為鄭隆,是拉瑪四世(即蒙固王)第9子,因是寵妃喃斐蓬拉披隆所生,故而立為皇太子,繼位時年僅15歲。 泰國 近代史上一位開明的君主。他在位42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為現代 泰國 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身後的大哥開心極了,終於逮到好題材的片子可以狂拍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