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之行 - 龍門石窟,馬白寺,洛陽博物館及市區 (附攻略)
九龍鼎
洛陽 九龍鼎,建成於1992年9月,是一個33米高的九龍鼎花崗岩雕塑。
代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9個朝代在這裡建都。是 洛陽 的一座標誌性建築。
九條龍盤旋的大 石柱 的頂端,端放著一座按1:1比例仿製的 中國 青銅時代的象徵--西周獸面紋方鼎。漢 白玉 護欄兩側分別鑲嵌著兩幅《太極河圖》。
九龍鼎很好的向世人展示了 洛陽 作為一個十三朝古都的悠久歷史。龍是 中國 的象徵,王者的象徵,司母戊鼎則是青銅時代的權利象徵。 換酒店回到酒店,酒店停電,而且沒有被告之具體的來電的時間。我們明天一早還要趕去白馬寺,所以要求退房。搬到了馬路對面的豫美山水酒店。標間一夜210元。 白馬寺2023年3月17日
為了傍晚能回 北京 ,我們一大早就乘車到了白馬寺。
白馬寺公眾號上:冬季8:00開門。可到那裡一打聽,8:30才開門。 只好在附近的小飯館先吃個早歺。一碗小米粥2個蛋,共6元 8:30終於開門了
門票35元,門票的設計真不如 龍門 石窟好看。 白馬寺是 中國 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 中國 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乃 中國 、 越南 、 朝鮮 、 日本 及歐 美國 家的“釋源”(釋教發源地)和“祖庭”(祖師之庭)。白馬寺是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 四國 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
白馬寺的“寺”字起源於東漢漢明帝劉莊派人從 印度 尋來的二高僧暫住住所“鴻臚寺”的“寺”,而“白馬”則是為了紀念為馱經書而死的白馬。自此以後, 中國 修建的寺廟都謂“寺”。所以白馬寺被稱為 中國 第一古剎也是理所當然。
東漢 永平 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夢見有頭頂放光的六丈金人,自西而來殿庭飛旋。廷臣傅毅釋夢為“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如陛下夢見的這般“。明帝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三年後,使者與 印度 高僧白馬馱經返 洛陽 。明帝親迎儀式隆重,並請貴管入住國家禮賓館鴻瀘寺。這是佛教進入中原皇家的正式髮端。
公元68年,明帝敕令建僧院“白馬寺”。白馬之謂,紀念“白馬馱經”。寺的本意原為官署,白馬寺建立之後, 中國 “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 中國 佛教的發源地,有 中國 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白馬寺是東漢政府直屬行政機構。其主要功能,首先是作為外國專家樓,安置那些遠道而來的天竺高僧,協助翻譯佛法經典。那些高僧圓寂後也就直接安葬在白馬寺中。《四十二章經》就是為現存 中國 的第一部漢譯佛典。
攝摩騰、竺法蘭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
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
山門”是 中國 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願門”的“三解脫門”。由於 中國 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白馬寺的山門為三滴水樣式,闢有三個拱圈式門洞。山門兩側八字照壁上分書“莊嚴國土”和“利樂有情”八個大字。近2000年的歲月中幾經重建,現在僅有山門的部分券石為漢代遺存,這是白馬寺內現存最久遠的文物。 天王殿為 高臺 歇山式建築,初建於元代,明代重建,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
天王殿是白馬寺的第一重大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內中供奉的明代乾漆夾苧 彌勒 像非常珍貴。乾漆夾苧是一種以漆器工藝為基礎的 中國 傳統工藝,主要用於宗教造像,目前此工藝已近乎失傳。
天王殿內供奉著大肚 彌勒 神像,據說 彌勒 佛住進的雕龍貼金佛龕是從故宮運來的 天王殿左右鐘樓與鼓樓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寺內主要佛事活動都在這裡舉行。殿內正壁供奉有五尊佛像,釋迦摩尼佛居中,左手邊依次為迦葉和文殊 菩薩 ,右手邊依次為阿儺和普賢 菩薩 。
大佛殿始建於元代,明代重建,後又多次修葺, 高臺 歇山式建築,雙下昂六鋪作鬥拱。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是寺院佛事活動場所,也是僧人早晚課誦的地方。
洛陽 九龍鼎,建成於1992年9月,是一個33米高的九龍鼎花崗岩雕塑。
代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9個朝代在這裡建都。是 洛陽 的一座標誌性建築。
九條龍盤旋的大 石柱 的頂端,端放著一座按1:1比例仿製的 中國 青銅時代的象徵--西周獸面紋方鼎。漢 白玉 護欄兩側分別鑲嵌著兩幅《太極河圖》。
九龍鼎很好的向世人展示了 洛陽 作為一個十三朝古都的悠久歷史。龍是 中國 的象徵,王者的象徵,司母戊鼎則是青銅時代的權利象徵。 換酒店回到酒店,酒店停電,而且沒有被告之具體的來電的時間。我們明天一早還要趕去白馬寺,所以要求退房。搬到了馬路對面的豫美山水酒店。標間一夜210元。 白馬寺2023年3月17日
為了傍晚能回 北京 ,我們一大早就乘車到了白馬寺。
白馬寺公眾號上:冬季8:00開門。可到那裡一打聽,8:30才開門。 只好在附近的小飯館先吃個早歺。一碗小米粥2個蛋,共6元 8:30終於開門了
門票35元,門票的設計真不如 龍門 石窟好看。 白馬寺是 中國 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 中國 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乃 中國 、 越南 、 朝鮮 、 日本 及歐 美國 家的“釋源”(釋教發源地)和“祖庭”(祖師之庭)。白馬寺是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 四國 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
白馬寺的“寺”字起源於東漢漢明帝劉莊派人從 印度 尋來的二高僧暫住住所“鴻臚寺”的“寺”,而“白馬”則是為了紀念為馱經書而死的白馬。自此以後, 中國 修建的寺廟都謂“寺”。所以白馬寺被稱為 中國 第一古剎也是理所當然。
東漢 永平 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夢見有頭頂放光的六丈金人,自西而來殿庭飛旋。廷臣傅毅釋夢為“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如陛下夢見的這般“。明帝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三年後,使者與 印度 高僧白馬馱經返 洛陽 。明帝親迎儀式隆重,並請貴管入住國家禮賓館鴻瀘寺。這是佛教進入中原皇家的正式髮端。
公元68年,明帝敕令建僧院“白馬寺”。白馬之謂,紀念“白馬馱經”。寺的本意原為官署,白馬寺建立之後, 中國 “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 中國 佛教的發源地,有 中國 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白馬寺是東漢政府直屬行政機構。其主要功能,首先是作為外國專家樓,安置那些遠道而來的天竺高僧,協助翻譯佛法經典。那些高僧圓寂後也就直接安葬在白馬寺中。《四十二章經》就是為現存 中國 的第一部漢譯佛典。
攝摩騰、竺法蘭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
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
山門”是 中國 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願門”的“三解脫門”。由於 中國 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白馬寺的山門為三滴水樣式,闢有三個拱圈式門洞。山門兩側八字照壁上分書“莊嚴國土”和“利樂有情”八個大字。近2000年的歲月中幾經重建,現在僅有山門的部分券石為漢代遺存,這是白馬寺內現存最久遠的文物。 天王殿為 高臺 歇山式建築,初建於元代,明代重建,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
天王殿是白馬寺的第一重大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內中供奉的明代乾漆夾苧 彌勒 像非常珍貴。乾漆夾苧是一種以漆器工藝為基礎的 中國 傳統工藝,主要用於宗教造像,目前此工藝已近乎失傳。
天王殿內供奉著大肚 彌勒 神像,據說 彌勒 佛住進的雕龍貼金佛龕是從故宮運來的 天王殿左右鐘樓與鼓樓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寺內主要佛事活動都在這裡舉行。殿內正壁供奉有五尊佛像,釋迦摩尼佛居中,左手邊依次為迦葉和文殊 菩薩 ,右手邊依次為阿儺和普賢 菩薩 。
大佛殿始建於元代,明代重建,後又多次修葺, 高臺 歇山式建築,雙下昂六鋪作鬥拱。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是寺院佛事活動場所,也是僧人早晚課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