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周末計劃# 黃鶴一去不復返,重遇江城舊時光
之前去了一趟 武漢 出差,在工作結束後周末小逗留了一下。
儘管不是第一次去 武漢 ,但以前每次都是避開城區在做活動,對 武漢 市區真正的模樣一無所知。當然,這次去,也因為它所經歷的至暗時刻,擁有截然不同的期待。出差結束正好是周末,留下來閑逛了一天半,沒去出名的景點,因為目前所有景點雖然免費,但都要預約。況且我也不是那種擠景點的風格。
於是就在街頭巷尾找點吃的,喝杯咖啡,膚淺地嘗一嘗,看一看。誰料到,仿若誤入了一個蟲洞,被一把拽回到從前的時光…… / 天天紅油趙師傅熱乾面 /熱乾面,豆皮,蛋酒……好些人知道我要去 武漢 ,都在微信群里遙遠地“點菜”,要替他們吃上一口,仿佛那些記憶的美味,只要是身邊的人吃一口,發張圖,也能緩解他們的饞思。其中熱乾面是揮之不去的關鍵詞。 ↑武漢 我在別的地方吃過熱乾面,但之前在 武漢 沒吃過,慚愧。覺得稍微有點乾口,所以興趣不算濃。但總歸是來了,試試本地正宗的味道,也是需要的。循著別人的推薦,找到了糧道街上一家名為“天天紅油趙師傅熱乾面”的店,典型的 武漢 小吃店,除了不再用現金零錢來買單,其他的部分,仍舊是十幾二十年前的樣子。那些沒有被時光改變的老字號,能在現代商業的捲席下活得好好的,不能不說是本地人的幸運。 ↑武漢 ↑武漢 我沒有大量吃熱乾面的經驗,也就沒資格給他們家打分,不過自我感覺味道還行——我這個人作,“還行”就已經是很不錯的意思了。但就是記住吃之前要多扮扮,多“操操”,把底部的醬料味道都扮均點。趙師傅家還有一個特別紅火的小吃——油餅包燒賣,店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都是奔著這道可口的小吃而來。炸得酥脆的油餅,裡頭夾著偌大的燒賣,頗為誇張的長相,口感上也非常豐富。不過我嫌燒賣里肥肉巨多,太過油膩,個人興趣不大。單吃油餅,卻也不錯。 ↑武漢 ↑武漢 ↑武漢 ↑武漢 忽然想起來,以前看微博或刷圈,總會看到一些 武漢 的朋友說,離家久了,每次回去下了飛機,第一時間先跑去搓一碗熱乾面。只要有一種能令人牽掛的家鄉“味道”,證明這座城市,就有讓人幸福的理由。
/ 三鎮民生甜食館 /漢口這一邊,如果僅僅從建築和街景來觀察,特別容易產生一種身處 上海 的錯覺。這不是誇張,而是因為 武漢 當年也曾開埠有過租界,所以保留了大量租界風格的建築,絲毫不遜色於魔都的萬國建築群。三鎮民生甜食館,就處於勝利街的一棟老舊建築里。 ↑武漢 ↑武漢 最最有趣的地方,也正在於此:那些一棟棟帶著西洋風格的建築里的買賣營生,卻是最接地氣的 武漢 本地傳統的吃喝之物,是 武漢 人生活最純粹的部分,根深蒂固,難以磨滅。那些由租界所帶來的匆匆的西洋之風,只是輕輕吹過,絲毫動搖不了千百年來骨子裡的生活習俗,只能最終相映成趣。 ↑武漢 三鎮民生甜食館,名字就蠻有意思,“三鎮”說的肯定就是 武漢 三鎮,“民生”二字,代表它接地氣的傳統小吃風格和依舊感人的小市民價格。三鮮豆皮8元,普通精製熱乾面4.5元,蛋酒3元,特色糊米酒3元……單單這物價,就會有穿越時光的歷史感。至於“甜食館”,真不太搭界,大部分都是鹹的,不知道為啥是甜食館。消費的過程也很古典,前臺收銀台先買“代金幣”,一顆顆圓形硬質的塑料,上面分別刻有不同的金額,然後拿著這些“代金幣”去一檔檔的窗口去要你想吃的。 ↑武漢 ↑武漢 如今一些時髦現代餐廳里的開放式廚房設計,在這些街頭老攤檔看來,都顯得嫩了吧唧,他們才是古老中華美食里的開放式廚房領銜者。前來就餐的就是本地人,拖家帶口也好,自己一個人蹓躂過來也罷,大家吃完就撤,不多做任何駐足,更不似粵式老茶樓里還會把盞喝喝茶,真的就是快速填滿肚子的快餐店,翻台率超級快。當然這環境也沒有那種適合久待的舒適感。 ↑武漢 ↑武漢 ↑三鮮豆皮,是豆皮包著糯米,餡中有鮮肉、鮮菇和鮮筍 ↑武漢 ↑牛肉粉,這是瞎點的,沒啥特色,請忽略 ↑武漢 吃完出門的時候,門口坐著一位大姐,手端著一摞紙巾。她的工作,就是給大家發紙巾。很神奇的存在,對吧?也正因此,你不會覺得自己身處在2020,更像是1990年的某個陰天的周日,你走進了一家每天都去吃飯的館子,掏出紙幣,熟練地對服務員說:“蛋酒一份,豆皮一份,再來份大份的熱乾面。” ↑武漢 吃完出門的時候,門口坐著一位大姐,手端著一摞紙巾。她的工作,就是給大家發紙巾。很神奇的存在,對吧?也正因此,你不會覺得自己身處在2020,更像是1990年的某個陰天的周日,你走進了一家每天都去吃飯的館子,掏出紙幣,熟練地對服務員說:“蛋酒一份,豆皮一份,再來份大份的熱乾面。” / 小民大排檔&漢小城湖北菜老漢口 /如果說秋季的白天是屬於熱乾面、豆皮的,那接近午夜的 武漢 ,應該屬於啤酒、雞爪、田螺、牛蛙、毛豆、炸土豆片、藕湯……這時候,小民大排檔的名字不得不提。
↑武漢 ↑武漢 如你所見,每道菜都是下酒菜, 武漢 家常菜式里的咸、香、油、辣,一樣不缺,甚至更濃郁,對於習慣清淡的 廣東 人來說多少有點重口味,但如果你要面對一瓶瓶啤酒的進攻,那它們是舌尖上最適合放縱的好伴侶。
啊,要問哪一個味道最值得推薦……雞爪不錯。老闆兼創始人是一對夫妻,他們用高壓鍋燉軟了雞爪,再用各種滷料和醬料來翻炒、入味,所以雞爪是招牌中的招牌。我可沒那麼無聊,去專門搜過人家老闆是如何做雞爪的,只是他們店里的電視屏幕一直在播放電視臺對老闆的採訪紀錄片,看得出來已經是當地餐飲類媒體圈的寵兒。
↑武漢 ↑武漢 ↑武漢 ↑武漢 環顧一圈,這裡是屬於酣暢淋漓的夜,屬於不需要設防的味蕾,這就是 武漢 “小民們”的深夜食堂,即便只是匆匆路過的我們,也在這一刻沒法逃離。
而另一家夜裡還能大快朵頤一頓 湖北 菜的店,叫“漢小城. 湖北 菜老漢口藕塘”。我不知道是否所有漢小城的分店都如我所去的吉慶街那家那樣,但我強烈建議游客們可以去一下,因為它裝修成起八十年代的模樣,有點像文和友的形式,不過是 武漢 的做舊版,有點意思。藕塘超級好喝,藕粉得要死,一邊吃一邊很快就變成蜘蛛俠,這種感覺,已經十幾二十多年沒出現過了。只有我小時候吃過這樣的藕。一瞬間,讓人感懷。如若下次有 武漢 朋友來滬,強烈要求帶幾根藕。
↑武漢 ↑武漢 ↑武漢 ↑武漢 ↑武漢 / 曇華林社區菜場 & 520世外Cafe /如果說上面的地方都是用經過時間沉澱的美味把你拽回 武漢 的舊時光里,那我無意中闖進的曇華林社區里的某個菜市場,則用最接地氣的方式,真實地把 武漢 最淳樸的古老菜場呈現在眼前。 ↑武漢 一條T字形的小街巷裡,散佈著一家家看起來不太正規的“小店”,你不確定,它們到底是臨時的市場攤檔,還是頗有些年歲的存在。但周圍社區的途經這裡,隨便扯著家常,就帶走了幾塑料袋的菜,然後大家再擠過巷子,消失在一棟棟外觀斑駁的筒子樓里,瞬間把我帶回了小時候的那些生活場景里。
儘管不是第一次去 武漢 ,但以前每次都是避開城區在做活動,對 武漢 市區真正的模樣一無所知。當然,這次去,也因為它所經歷的至暗時刻,擁有截然不同的期待。出差結束正好是周末,留下來閑逛了一天半,沒去出名的景點,因為目前所有景點雖然免費,但都要預約。況且我也不是那種擠景點的風格。
於是就在街頭巷尾找點吃的,喝杯咖啡,膚淺地嘗一嘗,看一看。誰料到,仿若誤入了一個蟲洞,被一把拽回到從前的時光…… / 天天紅油趙師傅熱乾面 /熱乾面,豆皮,蛋酒……好些人知道我要去 武漢 ,都在微信群里遙遠地“點菜”,要替他們吃上一口,仿佛那些記憶的美味,只要是身邊的人吃一口,發張圖,也能緩解他們的饞思。其中熱乾面是揮之不去的關鍵詞。 ↑武漢 我在別的地方吃過熱乾面,但之前在 武漢 沒吃過,慚愧。覺得稍微有點乾口,所以興趣不算濃。但總歸是來了,試試本地正宗的味道,也是需要的。循著別人的推薦,找到了糧道街上一家名為“天天紅油趙師傅熱乾面”的店,典型的 武漢 小吃店,除了不再用現金零錢來買單,其他的部分,仍舊是十幾二十年前的樣子。那些沒有被時光改變的老字號,能在現代商業的捲席下活得好好的,不能不說是本地人的幸運。 ↑武漢 ↑武漢 我沒有大量吃熱乾面的經驗,也就沒資格給他們家打分,不過自我感覺味道還行——我這個人作,“還行”就已經是很不錯的意思了。但就是記住吃之前要多扮扮,多“操操”,把底部的醬料味道都扮均點。趙師傅家還有一個特別紅火的小吃——油餅包燒賣,店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都是奔著這道可口的小吃而來。炸得酥脆的油餅,裡頭夾著偌大的燒賣,頗為誇張的長相,口感上也非常豐富。不過我嫌燒賣里肥肉巨多,太過油膩,個人興趣不大。單吃油餅,卻也不錯。 ↑武漢 ↑武漢 ↑武漢 ↑武漢 忽然想起來,以前看微博或刷圈,總會看到一些 武漢 的朋友說,離家久了,每次回去下了飛機,第一時間先跑去搓一碗熱乾面。只要有一種能令人牽掛的家鄉“味道”,證明這座城市,就有讓人幸福的理由。
/ 三鎮民生甜食館 /漢口這一邊,如果僅僅從建築和街景來觀察,特別容易產生一種身處 上海 的錯覺。這不是誇張,而是因為 武漢 當年也曾開埠有過租界,所以保留了大量租界風格的建築,絲毫不遜色於魔都的萬國建築群。三鎮民生甜食館,就處於勝利街的一棟老舊建築里。 ↑武漢 ↑武漢 最最有趣的地方,也正在於此:那些一棟棟帶著西洋風格的建築里的買賣營生,卻是最接地氣的 武漢 本地傳統的吃喝之物,是 武漢 人生活最純粹的部分,根深蒂固,難以磨滅。那些由租界所帶來的匆匆的西洋之風,只是輕輕吹過,絲毫動搖不了千百年來骨子裡的生活習俗,只能最終相映成趣。 ↑武漢 三鎮民生甜食館,名字就蠻有意思,“三鎮”說的肯定就是 武漢 三鎮,“民生”二字,代表它接地氣的傳統小吃風格和依舊感人的小市民價格。三鮮豆皮8元,普通精製熱乾面4.5元,蛋酒3元,特色糊米酒3元……單單這物價,就會有穿越時光的歷史感。至於“甜食館”,真不太搭界,大部分都是鹹的,不知道為啥是甜食館。消費的過程也很古典,前臺收銀台先買“代金幣”,一顆顆圓形硬質的塑料,上面分別刻有不同的金額,然後拿著這些“代金幣”去一檔檔的窗口去要你想吃的。 ↑武漢 ↑武漢 如今一些時髦現代餐廳里的開放式廚房設計,在這些街頭老攤檔看來,都顯得嫩了吧唧,他們才是古老中華美食里的開放式廚房領銜者。前來就餐的就是本地人,拖家帶口也好,自己一個人蹓躂過來也罷,大家吃完就撤,不多做任何駐足,更不似粵式老茶樓里還會把盞喝喝茶,真的就是快速填滿肚子的快餐店,翻台率超級快。當然這環境也沒有那種適合久待的舒適感。 ↑武漢 ↑武漢 ↑三鮮豆皮,是豆皮包著糯米,餡中有鮮肉、鮮菇和鮮筍 ↑武漢 ↑牛肉粉,這是瞎點的,沒啥特色,請忽略 ↑武漢 吃完出門的時候,門口坐著一位大姐,手端著一摞紙巾。她的工作,就是給大家發紙巾。很神奇的存在,對吧?也正因此,你不會覺得自己身處在2020,更像是1990年的某個陰天的周日,你走進了一家每天都去吃飯的館子,掏出紙幣,熟練地對服務員說:“蛋酒一份,豆皮一份,再來份大份的熱乾面。” ↑武漢 吃完出門的時候,門口坐著一位大姐,手端著一摞紙巾。她的工作,就是給大家發紙巾。很神奇的存在,對吧?也正因此,你不會覺得自己身處在2020,更像是1990年的某個陰天的周日,你走進了一家每天都去吃飯的館子,掏出紙幣,熟練地對服務員說:“蛋酒一份,豆皮一份,再來份大份的熱乾面。” / 小民大排檔&漢小城湖北菜老漢口 /如果說秋季的白天是屬於熱乾面、豆皮的,那接近午夜的 武漢 ,應該屬於啤酒、雞爪、田螺、牛蛙、毛豆、炸土豆片、藕湯……這時候,小民大排檔的名字不得不提。
↑武漢 ↑武漢 如你所見,每道菜都是下酒菜, 武漢 家常菜式里的咸、香、油、辣,一樣不缺,甚至更濃郁,對於習慣清淡的 廣東 人來說多少有點重口味,但如果你要面對一瓶瓶啤酒的進攻,那它們是舌尖上最適合放縱的好伴侶。
啊,要問哪一個味道最值得推薦……雞爪不錯。老闆兼創始人是一對夫妻,他們用高壓鍋燉軟了雞爪,再用各種滷料和醬料來翻炒、入味,所以雞爪是招牌中的招牌。我可沒那麼無聊,去專門搜過人家老闆是如何做雞爪的,只是他們店里的電視屏幕一直在播放電視臺對老闆的採訪紀錄片,看得出來已經是當地餐飲類媒體圈的寵兒。
↑武漢 ↑武漢 ↑武漢 ↑武漢 環顧一圈,這裡是屬於酣暢淋漓的夜,屬於不需要設防的味蕾,這就是 武漢 “小民們”的深夜食堂,即便只是匆匆路過的我們,也在這一刻沒法逃離。
而另一家夜裡還能大快朵頤一頓 湖北 菜的店,叫“漢小城. 湖北 菜老漢口藕塘”。我不知道是否所有漢小城的分店都如我所去的吉慶街那家那樣,但我強烈建議游客們可以去一下,因為它裝修成起八十年代的模樣,有點像文和友的形式,不過是 武漢 的做舊版,有點意思。藕塘超級好喝,藕粉得要死,一邊吃一邊很快就變成蜘蛛俠,這種感覺,已經十幾二十多年沒出現過了。只有我小時候吃過這樣的藕。一瞬間,讓人感懷。如若下次有 武漢 朋友來滬,強烈要求帶幾根藕。
↑武漢 ↑武漢 ↑武漢 ↑武漢 ↑武漢 / 曇華林社區菜場 & 520世外Cafe /如果說上面的地方都是用經過時間沉澱的美味把你拽回 武漢 的舊時光里,那我無意中闖進的曇華林社區里的某個菜市場,則用最接地氣的方式,真實地把 武漢 最淳樸的古老菜場呈現在眼前。 ↑武漢 一條T字形的小街巷裡,散佈著一家家看起來不太正規的“小店”,你不確定,它們到底是臨時的市場攤檔,還是頗有些年歲的存在。但周圍社區的途經這裡,隨便扯著家常,就帶走了幾塑料袋的菜,然後大家再擠過巷子,消失在一棟棟外觀斑駁的筒子樓里,瞬間把我帶回了小時候的那些生活場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