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走過的歐洲——“巴黎三日”
《Marcellus》,這件作品又稱《Germanicus》。高度1.8 米。 ↑盧浮宮 《赤陶棺上的夫婦像》(le sarcophate des epoux):伊特魯里亞的雕塑,作於公元前6世紀,在 意大利 的切爾維特裡發現。作品結合了古 希腊 風格及伊特魯里亞式的優雅特征。雕像展現了伊特魯利亞人夫妻之間的平等關係,這也是伊特魯利亞文化的特殊之處,當地的婦女的獨立性較其他任何地區均強。現藏於盧浮宮。在 羅馬 朱理教皇別墅也有一尊相似作品。
【古 埃及 藝術館】古 埃及 藝術館建立於1826年,早於東方藝術館,共有23個展廳,收藏珍貴文物達350件。這些文物包括古代尼羅河西岸居民使用的服飾、裝飾物、玩具、樂器等。這裡還有古 埃及 神廟的斷牆、基門、木乃伊和公元前2600年的人頭塑像等。 【盧浮宮繪畫館】盧浮宮繪畫館所收藏的繪畫之全、之珍貴是世界上各藝術館不能比擬的。繪畫館共有35個展廳,2200多件展品,其中三分之二是 法國 畫家的作品,三分之一來自外國畫家,14~19世紀的各種畫派的作品均有展出。
比較傑出的作品有:富凱的《查理七世像》(15世紀);達· 芬奇 的《岩間聖母》(16世紀);拉斐爾的《美麗的園丁》(16世紀);勒南的《農家》(17世紀);里戈的《國王路易十四像》(18世紀);路易·達維德的《拿破侖一世在 巴黎 聖母院加冕大典》(19世紀);德拉克魯瓦的《肖邦像》(19世紀);安格爾的《 土耳其 浴室》(19世紀)等。 ↑盧浮宮 《莊嚴的聖母》 契馬布耶 意大利
這幅祭壇畫原安放在 比薩 的聖方濟教堂里。畫家憑直覺繪出了寶座的“透視圖象”,從側面描繪寶座,卻從正面畫出寶座的臺階;位於寶座兩側的天使,同樣產生了縱深感。他將寶座的靠背畫得過分高大,聖母頭部的光環,遮住了寶座的尖頂,加重了聖母臉部在畫中的份量;聖母的軀體包攏在鬥蓬的褶紋里,幾乎占滿了寶座的整個空間;天使的神態僵硬,不論是細部或先後排列的方式,都展示了濃厚的拜占庭風格。 ↑盧浮宮 《施洗約翰在曠野》達· 芬奇 的名畫之一。畫作取材於聖經中的人物:佈道者約翰奉上帝之命,將為耶穌施以洗禮,當他舀起 約旦 河的聖水為耶穌洗禮時,天空突然豁然開朗,有一鴿子形狀的聖靈顯現在被啟開的天空中。從此約翰緊隨耶穌佈道,得名“施洗者 聖約翰 ”。畫面上,漆黑的背景上,施洗約翰上身裸露著,而整個身子沒入黑暗裡,只有從右肩到胳臂、臉部、右手以及隱約可見的左手,暴露在照明之中。施洗約翰頭髮很長,宛如一個青年牧羊人,他一手拿著十字架,一手指向天空,臉上露出狡黠而神秘的微笑。這幅畫雖屬傳統題材,人物和背景的描繪卻前所未見。事實上,施洗約翰在茫茫黑暗之中指著天國,揭示了畫家此時內心的苦悶與彷徨。 達 芬奇 【聖母聖嬰與 聖安娜 像】高約168.4釐米,長129.9釐米,背面由4塊白楊木板組合而成,並由2根橫梁固定。此前,這幅畫一直收藏在羅浮宮博物館,供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觀賞。
在這裡,畫家讓聖母馬利亞坐在她母親的膝上,外祖母聖安妮雖然也很年輕,但仍感到聖母的身軀太大些,她難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聖安妮臉上展現的笑容,是對著眼前那個頑皮的小外孫--耶穌(耶穌正從母親的手中掙脫下來,想要騎在羔羊身上)而發出的,馬利亞倒象坐在安樂椅上那樣,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穌。這種情緒傳遞是不很協調的,人物儘管處理得緊湊,卻並不顯得自然生動。 《狄安娜女神》古 希腊 神話中的狩獵女神、月神,奧林波斯12神之一,亦被視為野獸的保護神。 凡爾賽 宮有一座 大理 石的狄安娜女神雕像。 《 加納 的婚禮》是 意大利 畫家保羅·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於1563年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收藏於 法國 巴黎 盧浮宮。
畫作由138位人物構成,委羅內塞將《聖經》人物和同時代的諸多人物畫在一起,營造出了歡樂繁盛的氛圍。畫面中的人物雖不及建築物刻畫精緻,但每一個人臉上充斥著的喜樂表情卻十分清晰。整幅作品以宏大寬闊的場面、深邃的透視空間和鮮艷的色彩構成,將 威尼斯 的繁榮景象和對婚禮節日的狂歡喜悅展現得淋漓盡致,與傳統的【 加納 的婚宴】主題作品相比,委羅內塞筆下的世俗享樂氛圍更濃郁,與其說以表現《聖經》故事為主,不如說是為了表現 威尼斯 的現世生活而作。 ↑盧浮宮 【蒙娜麗莎】在所有繪畫作品中,最為傑出、最受人矚目的自然是達· 芬奇 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傑作《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被置放在盧浮宮二樓中間的一個大廳中,外面用玻璃罩著,顯然是受到特別的保護。等候觀賞的游客在畫像的圍欄外,排著長隊;分批走到近前參觀。玻璃罩周圍射出的柔和燈光,足以使觀眾看清畫面的各個細節。
《蒙娜麗莎》又稱《永恆的微笑》,被認為是 西歐 畫史上首幅側重心理描寫的作品。它代表達 芬奇 的最高藝術成就, 成功 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 和美 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畫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彆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更奇妙的在於,在這幅名畫之前,不論你從哪個角度看,她那溫和的目光總是微笑地註視著你,生動異常,仿佛她就在你身邊。 【梅杜薩之筏】局部《梅杜薩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 法國 畫家泰奧多爾·籍里柯於1819年創作的一幅油畫,現收藏於 法國 巴黎 盧浮宮。
畫面描繪了在大海上,漂浮著一隻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風鼓起床單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顛簸。筏上的難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還在眺望遠方。被簇舉在高處的人揮舞著手中的紅、白色布巾,不斷地向遠方呼救。 畫家以金字塔形的構圖,把事件展開在筏上僅存者發現天邊船影時的剎那景象,刻畫了遇難者的饑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種情狀,畫面充滿了令人窒息的悲劇氣氛,該畫是浪漫主義畫作代表之一。 《梅杜薩之筏》網絡照片(感謝作者) 《希阿島的屠殺》是德拉克洛瓦的名畫,1822年, 土耳其 人占領了屬於 希腊 版圖的希阿島,並血洗掠奪了這個小島。據說被殺平民有二萬三千人,被賣為奴隸的有四萬七千人。侵略者的暴行激怒了全 歐洲 的進步人士,也深深地激怒了畫家德拉克洛瓦,他懷著巨大的同情,以鮮明有力的構思、動人心魄的形象和雄勁奔放的構圖揭露了 土耳其 人的殘暴罪行。
19世紀20年代, 希腊 人民開展了一場反抗 土耳其 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奧斯曼帝國不甘心失敗,開始對起義軍進行血腥鎮壓。1822年, 土耳其 軍隊在希阿島上大肆掠奪和屠殺手無寸鐵的 希腊 平民。一個 土耳其 騎兵拉起了馬的韁繩,準備用鞭子抽趕無辜的平民,馬的後面還拖著劫掠來的女人。在這個騎兵的斜下方,手無寸鐵、備受蹂躪的島上居民們與他形成了三角形構圖。一個老婦人抬起頭仰望蒼天,向上帝發出求助和控訴。一個 土耳其 士兵拿著槍站在這群人身後的陰影里。畫面右下方橫躺著一個已經不醒人世的年輕母親,她胸懷袒露,她的孩子卻饑餓地爬在她屍體上尋找乳房。遠處焚燒村落的煙火和被士兵驅趕的人群依稀可辨,天空雲彩看似寧靜卻有壓抑、沉重的感覺。為了加重這幕悲劇的色彩對比性,有些形象是以半裸的人體來表現的。德拉克洛瓦的這幅作品在1824年展出後,震動了藝術界,這幅作品也被稱為“對藝術的屠殺”。 ↑盧浮宮 《自由之神引導著人民》 法國 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為紀念1830年 法國 七月革命而創作的一幅油畫。該畫作在1831年的 巴黎 沙龍會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對外進行展覽,於1874年被盧浮宮博物館收藏。
畫面展示的奪取七月革命勝利關鍵時刻的巷戰場面,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巧妙地將寫意和寫實結合起來,運用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明暗對比,充滿著動勢的構圖,奔放的筆觸,緊湊的結構,表現了革命者高漲的熱情,歌頌了以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為參加主體的七月革命,該作品成為代表法 蘭西 民族精神的標誌。 《拿破侖翻越 阿爾卑斯山 》是保羅•德拉羅什(1797-1856)的作品。這是與大衛那幅畫同名的畫。
這幅畫描繪了1800年5月拿破侖率軍翻越 阿爾卑斯山 脈大敗奧軍的歷史瞬間。畫中的拿破侖騎的騾子還是從當地農民家借用的,騾子已經累得抬不起頭,旁邊牽騾子的是當地的嚮導。拿破侖的灰色軍裝更加真實,經過長途行軍後的神情也不那麼英雄,甚至有些憔悴與疲倦,右手捂著肚子(據說正在犯胃病)。這幅現實主義作品也許更接近於真實的歷史,更加人性化,當然也受到爭議。畫面表現的時間是1800年的春天,地點是 阿爾卑斯山 的聖伯納山隘(The St. Bernard pass),山路險要,還有冰雪,更顯得行軍的危險和艱難,其實這種真實的描寫並沒有降低拿破侖的英雄形象。同一題材的繪畫還有一幅名氣更大的,是 法國 畫家大衛1801年的《拿破侖越過聖貝爾納山 》,氣勢非凡,但離歷史真實更遠。 《兩姐妹》 夏塞里奧 法國 1843年
這幅畫通過 衣著飾物和手拉手錶現兩姐妹情深依依。夏塞里奧作為安格爾的學生,在肖像畫方面也顯示出才能。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完美而細膩的表現手法,對畫中人物作深入的刻畫。《姐妹倆》的肖像具有明顯的安格爾的藝術風格特點,但在衣著裝飾和佩飾物描繪上,要比老師簡略而概括。他的肖像畫刻畫精細,都是先用鉛筆起草,和安格爾繪畫的程序一樣,精雕細琢,意味深長。 摩里安階梯中間裝飾著巨大的青銅浮雕《 楓丹白露 的仙女》
楓丹白露 畫派是16世紀活躍在 法國 宮廷的美術流派。1530年前後,酷愛 意大利 美術的 法國 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將 巴黎 郊區原來那幢中世紀樣的獵苑居宅擴建為一套豪華的宮殿—— 楓丹白露 宮。為此,來自 意大利 的樣式主義畫家 羅索 、 普里 馬蒂喬和雕塑家切利尼等人與 法國 畫家庫新、卡龍、雕刻家古戎和庇隆等人合作,在宮廷內外的裝飾上形成了一個很強的藝術流派。 【雕塑館】雕像館成立於1817年,共有展廳27個, 展品1000多件,多為表現宗教題材的作品,部分為表現人體和動物的作品。在這裡可以看到著色髹金的木刻《基督受難頭像》、《十字架上的耶穌》、《聖母與天使》、 意大利 的雕塑《聖母與孩童》、17世紀的《童年時期的路易十四》,18世紀的名人像《伏爾泰》,19世紀的群塑《舞蹈》等。 《迪爾克》(Dirce),作者巴爾托利尼(Lorenzo Bartolini,1777-1850)。作於1834年。 ↑盧浮宮 【奴隸像】《被縛的奴隸》是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於1516年創作的 大理 石雕塑,現收藏於 法國 巴黎 盧浮宮。
這件 大理 石作品塑造了一個被綁在 石柱 上的健壯的奴隸。作者在身體以外的部分並未精雕細琢,保留的粗糙刀痕,像是奴隸的苦難留下的印記。作品充分利用了 大理 石豐富的表現力,身體強烈的動感造型刻畫出不屈的反抗精神。
【古 埃及 藝術館】古 埃及 藝術館建立於1826年,早於東方藝術館,共有23個展廳,收藏珍貴文物達350件。這些文物包括古代尼羅河西岸居民使用的服飾、裝飾物、玩具、樂器等。這裡還有古 埃及 神廟的斷牆、基門、木乃伊和公元前2600年的人頭塑像等。 【盧浮宮繪畫館】盧浮宮繪畫館所收藏的繪畫之全、之珍貴是世界上各藝術館不能比擬的。繪畫館共有35個展廳,2200多件展品,其中三分之二是 法國 畫家的作品,三分之一來自外國畫家,14~19世紀的各種畫派的作品均有展出。
比較傑出的作品有:富凱的《查理七世像》(15世紀);達· 芬奇 的《岩間聖母》(16世紀);拉斐爾的《美麗的園丁》(16世紀);勒南的《農家》(17世紀);里戈的《國王路易十四像》(18世紀);路易·達維德的《拿破侖一世在 巴黎 聖母院加冕大典》(19世紀);德拉克魯瓦的《肖邦像》(19世紀);安格爾的《 土耳其 浴室》(19世紀)等。 ↑盧浮宮 《莊嚴的聖母》 契馬布耶 意大利
這幅祭壇畫原安放在 比薩 的聖方濟教堂里。畫家憑直覺繪出了寶座的“透視圖象”,從側面描繪寶座,卻從正面畫出寶座的臺階;位於寶座兩側的天使,同樣產生了縱深感。他將寶座的靠背畫得過分高大,聖母頭部的光環,遮住了寶座的尖頂,加重了聖母臉部在畫中的份量;聖母的軀體包攏在鬥蓬的褶紋里,幾乎占滿了寶座的整個空間;天使的神態僵硬,不論是細部或先後排列的方式,都展示了濃厚的拜占庭風格。 ↑盧浮宮 《施洗約翰在曠野》達· 芬奇 的名畫之一。畫作取材於聖經中的人物:佈道者約翰奉上帝之命,將為耶穌施以洗禮,當他舀起 約旦 河的聖水為耶穌洗禮時,天空突然豁然開朗,有一鴿子形狀的聖靈顯現在被啟開的天空中。從此約翰緊隨耶穌佈道,得名“施洗者 聖約翰 ”。畫面上,漆黑的背景上,施洗約翰上身裸露著,而整個身子沒入黑暗裡,只有從右肩到胳臂、臉部、右手以及隱約可見的左手,暴露在照明之中。施洗約翰頭髮很長,宛如一個青年牧羊人,他一手拿著十字架,一手指向天空,臉上露出狡黠而神秘的微笑。這幅畫雖屬傳統題材,人物和背景的描繪卻前所未見。事實上,施洗約翰在茫茫黑暗之中指著天國,揭示了畫家此時內心的苦悶與彷徨。 達 芬奇 【聖母聖嬰與 聖安娜 像】高約168.4釐米,長129.9釐米,背面由4塊白楊木板組合而成,並由2根橫梁固定。此前,這幅畫一直收藏在羅浮宮博物館,供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觀賞。
在這裡,畫家讓聖母馬利亞坐在她母親的膝上,外祖母聖安妮雖然也很年輕,但仍感到聖母的身軀太大些,她難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聖安妮臉上展現的笑容,是對著眼前那個頑皮的小外孫--耶穌(耶穌正從母親的手中掙脫下來,想要騎在羔羊身上)而發出的,馬利亞倒象坐在安樂椅上那樣,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穌。這種情緒傳遞是不很協調的,人物儘管處理得緊湊,卻並不顯得自然生動。 《狄安娜女神》古 希腊 神話中的狩獵女神、月神,奧林波斯12神之一,亦被視為野獸的保護神。 凡爾賽 宮有一座 大理 石的狄安娜女神雕像。 《 加納 的婚禮》是 意大利 畫家保羅·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於1563年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收藏於 法國 巴黎 盧浮宮。
畫作由138位人物構成,委羅內塞將《聖經》人物和同時代的諸多人物畫在一起,營造出了歡樂繁盛的氛圍。畫面中的人物雖不及建築物刻畫精緻,但每一個人臉上充斥著的喜樂表情卻十分清晰。整幅作品以宏大寬闊的場面、深邃的透視空間和鮮艷的色彩構成,將 威尼斯 的繁榮景象和對婚禮節日的狂歡喜悅展現得淋漓盡致,與傳統的【 加納 的婚宴】主題作品相比,委羅內塞筆下的世俗享樂氛圍更濃郁,與其說以表現《聖經》故事為主,不如說是為了表現 威尼斯 的現世生活而作。 ↑盧浮宮 【蒙娜麗莎】在所有繪畫作品中,最為傑出、最受人矚目的自然是達· 芬奇 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傑作《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被置放在盧浮宮二樓中間的一個大廳中,外面用玻璃罩著,顯然是受到特別的保護。等候觀賞的游客在畫像的圍欄外,排著長隊;分批走到近前參觀。玻璃罩周圍射出的柔和燈光,足以使觀眾看清畫面的各個細節。
《蒙娜麗莎》又稱《永恆的微笑》,被認為是 西歐 畫史上首幅側重心理描寫的作品。它代表達 芬奇 的最高藝術成就, 成功 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 和美 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畫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彆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更奇妙的在於,在這幅名畫之前,不論你從哪個角度看,她那溫和的目光總是微笑地註視著你,生動異常,仿佛她就在你身邊。 【梅杜薩之筏】局部《梅杜薩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 法國 畫家泰奧多爾·籍里柯於1819年創作的一幅油畫,現收藏於 法國 巴黎 盧浮宮。
畫面描繪了在大海上,漂浮著一隻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風鼓起床單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顛簸。筏上的難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還在眺望遠方。被簇舉在高處的人揮舞著手中的紅、白色布巾,不斷地向遠方呼救。 畫家以金字塔形的構圖,把事件展開在筏上僅存者發現天邊船影時的剎那景象,刻畫了遇難者的饑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種情狀,畫面充滿了令人窒息的悲劇氣氛,該畫是浪漫主義畫作代表之一。 《梅杜薩之筏》網絡照片(感謝作者) 《希阿島的屠殺》是德拉克洛瓦的名畫,1822年, 土耳其 人占領了屬於 希腊 版圖的希阿島,並血洗掠奪了這個小島。據說被殺平民有二萬三千人,被賣為奴隸的有四萬七千人。侵略者的暴行激怒了全 歐洲 的進步人士,也深深地激怒了畫家德拉克洛瓦,他懷著巨大的同情,以鮮明有力的構思、動人心魄的形象和雄勁奔放的構圖揭露了 土耳其 人的殘暴罪行。
19世紀20年代, 希腊 人民開展了一場反抗 土耳其 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奧斯曼帝國不甘心失敗,開始對起義軍進行血腥鎮壓。1822年, 土耳其 軍隊在希阿島上大肆掠奪和屠殺手無寸鐵的 希腊 平民。一個 土耳其 騎兵拉起了馬的韁繩,準備用鞭子抽趕無辜的平民,馬的後面還拖著劫掠來的女人。在這個騎兵的斜下方,手無寸鐵、備受蹂躪的島上居民們與他形成了三角形構圖。一個老婦人抬起頭仰望蒼天,向上帝發出求助和控訴。一個 土耳其 士兵拿著槍站在這群人身後的陰影里。畫面右下方橫躺著一個已經不醒人世的年輕母親,她胸懷袒露,她的孩子卻饑餓地爬在她屍體上尋找乳房。遠處焚燒村落的煙火和被士兵驅趕的人群依稀可辨,天空雲彩看似寧靜卻有壓抑、沉重的感覺。為了加重這幕悲劇的色彩對比性,有些形象是以半裸的人體來表現的。德拉克洛瓦的這幅作品在1824年展出後,震動了藝術界,這幅作品也被稱為“對藝術的屠殺”。 ↑盧浮宮 《自由之神引導著人民》 法國 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為紀念1830年 法國 七月革命而創作的一幅油畫。該畫作在1831年的 巴黎 沙龍會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對外進行展覽,於1874年被盧浮宮博物館收藏。
畫面展示的奪取七月革命勝利關鍵時刻的巷戰場面,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巧妙地將寫意和寫實結合起來,運用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明暗對比,充滿著動勢的構圖,奔放的筆觸,緊湊的結構,表現了革命者高漲的熱情,歌頌了以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為參加主體的七月革命,該作品成為代表法 蘭西 民族精神的標誌。 《拿破侖翻越 阿爾卑斯山 》是保羅•德拉羅什(1797-1856)的作品。這是與大衛那幅畫同名的畫。
這幅畫描繪了1800年5月拿破侖率軍翻越 阿爾卑斯山 脈大敗奧軍的歷史瞬間。畫中的拿破侖騎的騾子還是從當地農民家借用的,騾子已經累得抬不起頭,旁邊牽騾子的是當地的嚮導。拿破侖的灰色軍裝更加真實,經過長途行軍後的神情也不那麼英雄,甚至有些憔悴與疲倦,右手捂著肚子(據說正在犯胃病)。這幅現實主義作品也許更接近於真實的歷史,更加人性化,當然也受到爭議。畫面表現的時間是1800年的春天,地點是 阿爾卑斯山 的聖伯納山隘(The St. Bernard pass),山路險要,還有冰雪,更顯得行軍的危險和艱難,其實這種真實的描寫並沒有降低拿破侖的英雄形象。同一題材的繪畫還有一幅名氣更大的,是 法國 畫家大衛1801年的《拿破侖越過聖貝爾納山 》,氣勢非凡,但離歷史真實更遠。 《兩姐妹》 夏塞里奧 法國 1843年
這幅畫通過 衣著飾物和手拉手錶現兩姐妹情深依依。夏塞里奧作為安格爾的學生,在肖像畫方面也顯示出才能。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完美而細膩的表現手法,對畫中人物作深入的刻畫。《姐妹倆》的肖像具有明顯的安格爾的藝術風格特點,但在衣著裝飾和佩飾物描繪上,要比老師簡略而概括。他的肖像畫刻畫精細,都是先用鉛筆起草,和安格爾繪畫的程序一樣,精雕細琢,意味深長。 摩里安階梯中間裝飾著巨大的青銅浮雕《 楓丹白露 的仙女》
楓丹白露 畫派是16世紀活躍在 法國 宮廷的美術流派。1530年前後,酷愛 意大利 美術的 法國 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將 巴黎 郊區原來那幢中世紀樣的獵苑居宅擴建為一套豪華的宮殿—— 楓丹白露 宮。為此,來自 意大利 的樣式主義畫家 羅索 、 普里 馬蒂喬和雕塑家切利尼等人與 法國 畫家庫新、卡龍、雕刻家古戎和庇隆等人合作,在宮廷內外的裝飾上形成了一個很強的藝術流派。 【雕塑館】雕像館成立於1817年,共有展廳27個, 展品1000多件,多為表現宗教題材的作品,部分為表現人體和動物的作品。在這裡可以看到著色髹金的木刻《基督受難頭像》、《十字架上的耶穌》、《聖母與天使》、 意大利 的雕塑《聖母與孩童》、17世紀的《童年時期的路易十四》,18世紀的名人像《伏爾泰》,19世紀的群塑《舞蹈》等。 《迪爾克》(Dirce),作者巴爾托利尼(Lorenzo Bartolini,1777-1850)。作於1834年。 ↑盧浮宮 【奴隸像】《被縛的奴隸》是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於1516年創作的 大理 石雕塑,現收藏於 法國 巴黎 盧浮宮。
這件 大理 石作品塑造了一個被綁在 石柱 上的健壯的奴隸。作者在身體以外的部分並未精雕細琢,保留的粗糙刀痕,像是奴隸的苦難留下的印記。作品充分利用了 大理 石豐富的表現力,身體強烈的動感造型刻畫出不屈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