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被火山遺忘的村落,繁榮與衰落共存(附馬鞍山火山口攻略)
序眾人所知,千年以前的 海南 島被稱作為蠻夷之地,天涯海角之處又被朝廷視作為流放罪犯的絕佳之地。時光再往前推,8000多年以前,位於今天的 三亞 市的荔枝溝的落筆洞里的黎族先人們正在洞中酣睡,突然火光大作,轟隆的巨響隨之打破了夜的寧靜。
瓊北的火山口爆發,火紅的熔岩向著天際噴發,整個 海南 島的上空,都被噴發的岩漿渲染成奪目的紅。經此以後,瓊北的火山結束了它的噴發釋放,開始長達數百年的休眠。而留下的,均是被岩漿冷卻過後留下的繩狀熔岩、殼狀熔岩、渣狀熔岩等多姿多彩的岩石地貌。
數千萬年的今天,曾經被岩漿所覆蓋得寸草不生之處又開始生機勃勃,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先祖來到這兒,用一座座火山石建起了村落,發展了文明......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火山口一日游路線
其實從 海口 出發,不到40分鐘就可以到達 海口 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位於 海口 市西南石山鎮,距市區僅15公里,西線高速公路轉綠色長廊可達,繞城高速公路穿過園區。屬地塹一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動地質遺跡,也是 中國 為數不多的全新世(距今1萬年)火山噴發活動的休眠火山群之一,具有極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游觀賞價值。4A級景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
而此次我們一日游的路線,不僅僅是像旅行社的產品一樣僅僅是在景區里轉轉,而是將周邊的老村落都走了一遭:
海口 —儒符·石塔(遠眺馬鞍嶺火山口)—— 吉安 ·嶺內寄生火山——三卿·古村——儒穴·古榕——道堂·千年古驛站——雙池嶺·瑪珥火山奇觀——安仁官市——典讀村( 白玉 蟾故居)—— 儒豪村—— 海口
附上 自駕 路線:
1.東線高速:
東線高速——龍橋立交——繞城高速——石山立交——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口地質公園
2.機場:
機場——繞城高速——石山立交——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口地質公園
3.海府地區:
A線: 南海 大道(往西)——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口地質公園
B線:濱海大道(往西)——疏港大道——繞城高速——石山立交——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口地質公園
4.西海岸:
濱海大道(往西)——長彤路(印象 海南 島貝殼劇場處轉)——石山立交——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口地質公園
5.西線高速:
西線高速——白蓮立交——繞城高速(往東)——石山立交——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口地質公園
6.海 榆中 線:海 榆中 線9.2公里處西邊路口有一大門,上書“火山地質公園”,駛進大門西行4.5公里即可抵達火山口地質公園
儒符·石塔打開高德地圖,伴著系統里可愛的童聲,我們從石山鎮前沿著鄉路前往儒符村的儒符石塔。這石塔就在繞城高速路旁,很容易看到的。
這座石塔叫做儒符石塔,也叫做儒符涅槃石塔。初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是 海南 省現存最古老的石塔。塔身全部採用火山岩石堆砌而成,塔基高10餘米,寬7.6米,長7.68米。按照文獻上介紹,塔身原為四角形,共有五層。第一層內龕供奉石雕像一尊,檐角飛起,基座為金字形。塔頂設有一亭,亭內陳設著 菩薩 和武將神像,置覆缽和火焰盤輪竽。塔基背面設臺階25級,拾級而上,可登上臺基頂面。塔的台基全由方塊石壘疊而成,頗似仿金鋼塔式“寶座”。可惜石塔因年久失修,原塔已坍塌只剩台基臺階。2012年當地政府重修此塔。如今,塔基上坐落的金字塔形的石塔已為新塔。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關於石塔的故事有很多版本——相傳古時候,儒符村有個姑娘看到山羊生仔時很痛苦,因此很害怕結婚生子,決定一生不嫁,剃頭為尼。但是她心靈手巧,常常編一些草鞋和草帽拿去賣。後來用這些積蓄出資建起了這座火山石塔,弘揚道義,所以後來人們也把它叫草鞋塔。
站在石塔上,可以遙望馬鞍嶺火山口。村長為我們講起了一擔水的傳說:相傳有個仙人要挑水到南山不老松,挑到一半的時候挑不動了,很生氣,把扁擔一踢,扁擔形成一字嶺火山,桶留在這裡形成馬鞍嶺火山,桶也踢裂了水流便形成雙池嶺火山。在今天的行程中我們將把傳說的景觀逐一走一遍。
從儒符石塔處順著公路繼續前行。可曾知道就是這樣一條不起眼的普普通通的鄉村公路,曾經是 海南 北部地區 前往 海南 西部的主要幹道。當年蘇東坡老先生就是走在這條道路上從 海口 府城前往 儋州 。
大約前行1公里左右,就看到三卿村的大牌子在路邊。順著牌子導引方向右轉,進入一條山路。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來到一座火山口的山口邊緣。道路的右側是 吉安 嶺火山——典型的內寄生火山。火口內徑400m,深42m。火口的西南側有一寄生火山錐,其火口內徑40m,深只有6m。對於火山地質愛好者來說,這種多重火山口現象是難得的考察資源。我不是火山地質專業人士,因此更關註左側的層層作物。千百年來,當地人在火山岩漿形成的岩石的縫隙上,用火山石鑿出壘成石籬或石碓,圍成了“土地”,這樣的土地面積小土層薄, 有些地甚至要經幾代人的開墾才能種植。因此當地人把這種火山耕地戲稱為“地無三尺寬,土無三寸厚”。 三卿·古村直通三卿村的大門口處,便可見一座高高的碉堡。正面有“安華樓”三個大字,據說這座碉堡是在1930年為防禦襲擾,保家護村興建並完工的,也是三卿村的標誌性建築物。
樓上“安華樓”三個大字是由當時村裡一位遠近有名、能文能武,叫做王政端的先生所題。樓上有“三卿”藏頭楹聯一幅,上聯:三俊挺生濟世安民光梓里(三俊:指剛柔德,即文武併進,還要有德行),下聯:卿才蔚起經邦華國耀槐堂,橫批:紫電清霜(兩把利劍,清霜為漢高祖劉邦起義所用的劍,紫電也是一把像閃電一樣快的劍,也是王羲之滕王閣序里提到的“紫電青霜”)。背面:文風丕振。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當年 日本 鬼子掃蕩到本村後,曾用機槍掃射碉堡頂部,至今還有彈孔痕跡。頂部右後角的被機槍子彈射中的地方最後長出一棵小樹,好幾十年一直屹立不倒。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碉堡的右側有火山石堆砌的石頭圍牆,圍牆中有一座石拱門,上面有“豪賢門”、以及右落款“仝村鼎建”,左落款“光緒十一年冬月吉旦”,背面有“ 三星 拱月”字樣。王村長介紹說,這塊匾額題詞是希望走過這個門的人,都成為德高望重的人。有禮有義,從文善武。賢字的組成跟以往還不同,不光對君忠誠,也要追求財富,物質和精神兩豐收。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碉堡的後面,有一小塊的空場。這裡既是村口,也是村裡人平時聚會、閑聊的小廣場。這裡原來有一座廟宇,被 日本 鬼子燒毀後,留下的 石台 成為村裡人晾曬穀物的地方。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黑豆:是 海口 石山地區的驕傲。這裡的黑豆與內地相比較個頭略小,但因為本地黑豆生長於火山地質,火山灰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因此豆子的質量絕對高於普通土壤。再加上採用古法種植,不打農藥,因此深受歡迎。用火山黑豆製成的黑豆腐不但味道獨特,還具有軟化血管、補腎養血的功效哦~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如今,大多數村裡的人們已經在村外邊蓋了新房,遷入了新居。但很多老人依然喜歡住在這裡。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堅守。或許也是因為這裡有他們年輕時的所有故事和記憶。
老門板的故事:
“ 日本 人先是飛機轟炸,然後又進村放火燒,當時大部分人家的屋頂都被燒成灰燼,但這是火山石,歷經了幾千度的煉獄,又何以怕那小小的火苗?火山石牆越燒越黑越堅硬, 日本 人走後,村民又重新把屋頂蓋了起來。村長說,當時有一戶人家的房子沒有被燒著,因為他家的門太堅硬了。 日本 人進村拿刀砍很久,都無法把門砍壞,而戶主在屋內把石頭壘高,從屋頂跑了。現在這戶人家已經換了新門,但舊門拆下來也沒有丟掉,還放在旁邊,我們湊近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看到刀痕。” (王村長口述,天涯社區@自游人阿端 整理)
穴儒·古榕告別三卿村之後,驅車1公里左轉進入儒穴村。儒穴村也是一處典型的用火山石建成的火山文化古村落。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村中的一座廟後有一棵古榕樹。這顆已有300多歲,由主桿上生長繁衍而成的20多條大的氣根,扎入地面,氣根已經粗大如樹幹,根根相連,盤根錯節插入火山岩中,有些象拱門,有些象垂直的大木柱,形態各異,遮天蔽日,形成獨木成林的壯麗景觀。
雙池嶺·瑪珥火山瑪珥是一種火山類型的名字,也被稱為低平火山。簡單而言,瑪珥火山具備幾個特征。一個是火山噴發時噴發的不是熔漿,而是水氣為主。第二個是火山口呈圓形,且火山口被填平,成為非常淺的窪地。第三個是這裡一般都存有地下水資源。
雙池嶺距離道堂墟和三卿村都很近,但如果不是王村長帶路,人們很難發現這裡。順著路邊的小路,來到一處山崗之上,我們便看到山崗兩側有兩個窪地。“那裡原來有很多水,有很多蓮花,我們小時偶經常去那裡釣魚,採蓮藕”。王村長指著兩處窪地,如是說。如今,火山口地區的地下水水位在不斷下降,這是地球熱效應的表現,也是人類大量取水用水所導致。而在古代時,這裡卻是一片湖波蕩漾的景象。附近的居民都到這裡挑水。早期被貶官員,以及後來的移民,都在這兩個池附近安家落戶。一方面有水,一方面這種地質土壤可以種莊稼。 火山耕作特有的羅京盤,只有從地圖上才能很好地看出來形狀。(圖片by iamgoodspeed)
儒豪·古村儒豪村現有人口只有200人左右,村落規模不大,但比較齊整,院落與院落之間由巷道分割。走在這樣的石巷中,雖然因久無人打理,顯得有些荒涼,但不難讓人感受到幾百年來這裡曾經有過的富庶、溫馨的景象。
村落的核心區有四列院落,這裡是村中李姓四兄弟的宅院,相對保存比較好,建築風格頗具特色的院落,是我們在本村參觀的重點。
院落為三進式,大門前都有設有照壁。照壁,也稱為影壁或蕭牆。院落建築材料為火山石,主人將火山石磨平作為牆磚,整體牆面平平整整,牆磚與牆磚沒有使用任何黏合材料,但堆砌的嚴絲合縫,體現了當地工匠的智慧和主人的富有。一般人家也是用火山石做牆磚,但為了省工,牆面沒有磨平,比較粗糙。(多圖預警(●′ω`●)) 院落佈局為三開間,一明四暗,中間開門的佈局。明間的功能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廳,用於生活起居、會客。正面靠前窗的暗間為長輩的卧室,後面的兩個暗間為晚輩的卧室。堂屋明間分為兩部分,前面為客廳,設有三殿堂,供奉祖先。後面是緩衝間,有三個門,兩個分別通往左右兩個暗間,中間大門通往後院。這也是 海南 瓊北地區民宅的基本佈局。富庶的人家則會寬大一些,用料考究。 儒豪村建築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大量的使用了裝飾構件。房脊、門脊上有捲草紋、梅華紋、荷花紋等脊飾,大門屋檐下設有植物紋瓦當。李氏大屋內採用雕梁畫棟,房架上有精美的圖案。 行走在儒豪村內的灰牆灰瓦石巷間,可以深深的感受到這裡人古樸、雅緻的情懷。 道堂·古驛站據《瓊山縣誌》記載:道堂墟是古時府城至 澄邁 必經之地。按照古代人五里一墟,十里一鋪的講究。
這裡是從老城到府城的第一個驛站,古時候商業發達,附近幾十里的村落都到這裡趕集,並設有眾多商鋪為過往行人提供商品。因來往文人墨客常聚此談古論今,故名道堂,亦稱文盛都。
光聽名字,這裡就是一處有故事有文化的地方。道路兩側是一間間的商鋪,建築年代應有百年,似乎印證著關於古驛站的傳說。然而,這裡因為主幹道改線而失去昔日交通要塞作用,並逐步從興旺轉為蕭條。目前鎮子上的年輕人都去城市打工,街上行人不多。甚至沒有一家像樣的飯館。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這裡曾經被稱為裁縫之鄉。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服裝。這裡的做的服裝行銷到國內各地。但當服裝生產工業化之後,這種小作坊服裝生產也逐步走了下坡路。道堂墟再次遭受打擊。如今,走在道堂墟的街道上,兩邊依然是百年曆史的老房子。很多房子也是用火山石做的門框門梁。有的門梁上還塗有文革時期的標語。走在這裡,有一種時間都凝固了幻覺。
典讀村·白玉蟾白玉 蟾是一位 海南 本土出生的奇人,不僅是南宋有名的詩、畫、書法大師,還是一代宗師,為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可以算是 海南 土產最牛之人。
比較鬱悶的事,這位名揚四海的真人,除了留下大量著作之外,我們對他的身世知之甚少。既是出生在哪裡都有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
白玉 蟾的祖父葛有興為 福建 閩清 人,被派到 海南 來做教官,並從此定居。 白玉 蟾已是葛老爺到 海南 的第三代。他父親名叫葛振業,是個窮秀才,娶當地人為妻,靠教書度日。傳說宋光宗紹熙五年三月十五夜(公元1194),忽然得夢,有一道人以一枚 白玉 蟾蜍相授,夢醒,夫人已產下一子,因便名此子為長庚,乳名玉蟾。但在 白玉 蟾四歲那年,爺爺和父親相繼去世,餘下長庚母子兩個。那母親便帶著長庚改嫁到白姓人家。因此便將葛長庚之名索性改為 白玉 蟾。
《正德瓊台志》記載, 白玉 蟾出生於 海南 澄邁 縣香山地。光緒年間的《 澄邁 縣誌》記載,香山地,既是佃讀村。
佃讀村後來更名為典讀村。這一點比較符合我們今天到訪的典讀村所見所聞。
▲版本二▲
白玉 蟾生於 澄邁 老城東邊的 永定 村白姓人家,後其父親去世後其母改嫁至典讀村。
不管哪個版本,可以肯定是 白玉 蟾肯定是曾經在典讀村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
白玉 蟾自幼聰穎,但在16歲那年因俠氣精神犯下命案,便開始了逃亡生涯。後成為道士,潛心研習,弘揚道義。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原以為會有一個很大的廟,到了發現這位偉人的廟居然這麼小。當地人介紹,原來的廟宇已經坍塌,在旁邊重建的新廟。又是火山石壘砌的!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俗話說,每個古廟前都會有一棵老樹。的確,這顆樹不僅老,而且長得是不是很有仙氣呢~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在旁邊發現了一個石墩子。據說是古人生殖崇拜的祭祀器具,放在廟前上香時,可以順帶求子。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安仁·官市安仁墟,幾百年前曾是當時政官府設立的集市。如今古街上還保留著一塊“安仁官市”的石碑,記錄著原來的地位。漢代桓寬 《鹽鐵論·刺權》:“自利官之設,三業之起,貴人之家,雲行於塗,轂擊於道,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澤,擅官市,非特巨海魚鹽也。” 宋代歐陽修 《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誥謝公墓誌銘》:“又言後苑作官市龜筒,亦禁物。民間非所有,有之為犯法,因請罷內作諸器。” 明代李 東陽 《永貞嘆》詩:“六街鬼魅夜攫人,公門白日成官市。”都有對官市的描述。 大家一定很好奇這是什麼牌?在 海南 老一輩人中常常可見,但我們年輕一輩還真的不懂這個~
瓊北的火山口爆發,火紅的熔岩向著天際噴發,整個 海南 島的上空,都被噴發的岩漿渲染成奪目的紅。經此以後,瓊北的火山結束了它的噴發釋放,開始長達數百年的休眠。而留下的,均是被岩漿冷卻過後留下的繩狀熔岩、殼狀熔岩、渣狀熔岩等多姿多彩的岩石地貌。
數千萬年的今天,曾經被岩漿所覆蓋得寸草不生之處又開始生機勃勃,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先祖來到這兒,用一座座火山石建起了村落,發展了文明......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火山口一日游路線
其實從 海口 出發,不到40分鐘就可以到達 海口 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位於 海口 市西南石山鎮,距市區僅15公里,西線高速公路轉綠色長廊可達,繞城高速公路穿過園區。屬地塹一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動地質遺跡,也是 中國 為數不多的全新世(距今1萬年)火山噴發活動的休眠火山群之一,具有極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游觀賞價值。4A級景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
而此次我們一日游的路線,不僅僅是像旅行社的產品一樣僅僅是在景區里轉轉,而是將周邊的老村落都走了一遭:
海口 —儒符·石塔(遠眺馬鞍嶺火山口)—— 吉安 ·嶺內寄生火山——三卿·古村——儒穴·古榕——道堂·千年古驛站——雙池嶺·瑪珥火山奇觀——安仁官市——典讀村( 白玉 蟾故居)—— 儒豪村—— 海口
附上 自駕 路線:
1.東線高速:
東線高速——龍橋立交——繞城高速——石山立交——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口地質公園
2.機場:
機場——繞城高速——石山立交——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口地質公園
3.海府地區:
A線: 南海 大道(往西)——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口地質公園
B線:濱海大道(往西)——疏港大道——繞城高速——石山立交——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口地質公園
4.西海岸:
濱海大道(往西)——長彤路(印象 海南 島貝殼劇場處轉)——石山立交——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口地質公園
5.西線高速:
西線高速——白蓮立交——繞城高速(往東)——石山立交——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口地質公園
6.海 榆中 線:海 榆中 線9.2公里處西邊路口有一大門,上書“火山地質公園”,駛進大門西行4.5公里即可抵達火山口地質公園
儒符·石塔打開高德地圖,伴著系統里可愛的童聲,我們從石山鎮前沿著鄉路前往儒符村的儒符石塔。這石塔就在繞城高速路旁,很容易看到的。
這座石塔叫做儒符石塔,也叫做儒符涅槃石塔。初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是 海南 省現存最古老的石塔。塔身全部採用火山岩石堆砌而成,塔基高10餘米,寬7.6米,長7.68米。按照文獻上介紹,塔身原為四角形,共有五層。第一層內龕供奉石雕像一尊,檐角飛起,基座為金字形。塔頂設有一亭,亭內陳設著 菩薩 和武將神像,置覆缽和火焰盤輪竽。塔基背面設臺階25級,拾級而上,可登上臺基頂面。塔的台基全由方塊石壘疊而成,頗似仿金鋼塔式“寶座”。可惜石塔因年久失修,原塔已坍塌只剩台基臺階。2012年當地政府重修此塔。如今,塔基上坐落的金字塔形的石塔已為新塔。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關於石塔的故事有很多版本——相傳古時候,儒符村有個姑娘看到山羊生仔時很痛苦,因此很害怕結婚生子,決定一生不嫁,剃頭為尼。但是她心靈手巧,常常編一些草鞋和草帽拿去賣。後來用這些積蓄出資建起了這座火山石塔,弘揚道義,所以後來人們也把它叫草鞋塔。
站在石塔上,可以遙望馬鞍嶺火山口。村長為我們講起了一擔水的傳說:相傳有個仙人要挑水到南山不老松,挑到一半的時候挑不動了,很生氣,把扁擔一踢,扁擔形成一字嶺火山,桶留在這裡形成馬鞍嶺火山,桶也踢裂了水流便形成雙池嶺火山。在今天的行程中我們將把傳說的景觀逐一走一遍。
從儒符石塔處順著公路繼續前行。可曾知道就是這樣一條不起眼的普普通通的鄉村公路,曾經是 海南 北部地區 前往 海南 西部的主要幹道。當年蘇東坡老先生就是走在這條道路上從 海口 府城前往 儋州 。
大約前行1公里左右,就看到三卿村的大牌子在路邊。順著牌子導引方向右轉,進入一條山路。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來到一座火山口的山口邊緣。道路的右側是 吉安 嶺火山——典型的內寄生火山。火口內徑400m,深42m。火口的西南側有一寄生火山錐,其火口內徑40m,深只有6m。對於火山地質愛好者來說,這種多重火山口現象是難得的考察資源。我不是火山地質專業人士,因此更關註左側的層層作物。千百年來,當地人在火山岩漿形成的岩石的縫隙上,用火山石鑿出壘成石籬或石碓,圍成了“土地”,這樣的土地面積小土層薄, 有些地甚至要經幾代人的開墾才能種植。因此當地人把這種火山耕地戲稱為“地無三尺寬,土無三寸厚”。 三卿·古村直通三卿村的大門口處,便可見一座高高的碉堡。正面有“安華樓”三個大字,據說這座碉堡是在1930年為防禦襲擾,保家護村興建並完工的,也是三卿村的標誌性建築物。
樓上“安華樓”三個大字是由當時村裡一位遠近有名、能文能武,叫做王政端的先生所題。樓上有“三卿”藏頭楹聯一幅,上聯:三俊挺生濟世安民光梓里(三俊:指剛柔德,即文武併進,還要有德行),下聯:卿才蔚起經邦華國耀槐堂,橫批:紫電清霜(兩把利劍,清霜為漢高祖劉邦起義所用的劍,紫電也是一把像閃電一樣快的劍,也是王羲之滕王閣序里提到的“紫電青霜”)。背面:文風丕振。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當年 日本 鬼子掃蕩到本村後,曾用機槍掃射碉堡頂部,至今還有彈孔痕跡。頂部右後角的被機槍子彈射中的地方最後長出一棵小樹,好幾十年一直屹立不倒。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碉堡的右側有火山石堆砌的石頭圍牆,圍牆中有一座石拱門,上面有“豪賢門”、以及右落款“仝村鼎建”,左落款“光緒十一年冬月吉旦”,背面有“ 三星 拱月”字樣。王村長介紹說,這塊匾額題詞是希望走過這個門的人,都成為德高望重的人。有禮有義,從文善武。賢字的組成跟以往還不同,不光對君忠誠,也要追求財富,物質和精神兩豐收。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碉堡的後面,有一小塊的空場。這裡既是村口,也是村裡人平時聚會、閑聊的小廣場。這裡原來有一座廟宇,被 日本 鬼子燒毀後,留下的 石台 成為村裡人晾曬穀物的地方。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黑豆:是 海口 石山地區的驕傲。這裡的黑豆與內地相比較個頭略小,但因為本地黑豆生長於火山地質,火山灰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因此豆子的質量絕對高於普通土壤。再加上採用古法種植,不打農藥,因此深受歡迎。用火山黑豆製成的黑豆腐不但味道獨特,還具有軟化血管、補腎養血的功效哦~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如今,大多數村裡的人們已經在村外邊蓋了新房,遷入了新居。但很多老人依然喜歡住在這裡。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堅守。或許也是因為這裡有他們年輕時的所有故事和記憶。
老門板的故事:
“ 日本 人先是飛機轟炸,然後又進村放火燒,當時大部分人家的屋頂都被燒成灰燼,但這是火山石,歷經了幾千度的煉獄,又何以怕那小小的火苗?火山石牆越燒越黑越堅硬, 日本 人走後,村民又重新把屋頂蓋了起來。村長說,當時有一戶人家的房子沒有被燒著,因為他家的門太堅硬了。 日本 人進村拿刀砍很久,都無法把門砍壞,而戶主在屋內把石頭壘高,從屋頂跑了。現在這戶人家已經換了新門,但舊門拆下來也沒有丟掉,還放在旁邊,我們湊近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看到刀痕。” (王村長口述,天涯社區@自游人阿端 整理)
穴儒·古榕告別三卿村之後,驅車1公里左轉進入儒穴村。儒穴村也是一處典型的用火山石建成的火山文化古村落。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村中的一座廟後有一棵古榕樹。這顆已有300多歲,由主桿上生長繁衍而成的20多條大的氣根,扎入地面,氣根已經粗大如樹幹,根根相連,盤根錯節插入火山岩中,有些象拱門,有些象垂直的大木柱,形態各異,遮天蔽日,形成獨木成林的壯麗景觀。
雙池嶺·瑪珥火山瑪珥是一種火山類型的名字,也被稱為低平火山。簡單而言,瑪珥火山具備幾個特征。一個是火山噴發時噴發的不是熔漿,而是水氣為主。第二個是火山口呈圓形,且火山口被填平,成為非常淺的窪地。第三個是這裡一般都存有地下水資源。
雙池嶺距離道堂墟和三卿村都很近,但如果不是王村長帶路,人們很難發現這裡。順著路邊的小路,來到一處山崗之上,我們便看到山崗兩側有兩個窪地。“那裡原來有很多水,有很多蓮花,我們小時偶經常去那裡釣魚,採蓮藕”。王村長指著兩處窪地,如是說。如今,火山口地區的地下水水位在不斷下降,這是地球熱效應的表現,也是人類大量取水用水所導致。而在古代時,這裡卻是一片湖波蕩漾的景象。附近的居民都到這裡挑水。早期被貶官員,以及後來的移民,都在這兩個池附近安家落戶。一方面有水,一方面這種地質土壤可以種莊稼。 火山耕作特有的羅京盤,只有從地圖上才能很好地看出來形狀。(圖片by iamgoodspeed)
儒豪·古村儒豪村現有人口只有200人左右,村落規模不大,但比較齊整,院落與院落之間由巷道分割。走在這樣的石巷中,雖然因久無人打理,顯得有些荒涼,但不難讓人感受到幾百年來這裡曾經有過的富庶、溫馨的景象。
村落的核心區有四列院落,這裡是村中李姓四兄弟的宅院,相對保存比較好,建築風格頗具特色的院落,是我們在本村參觀的重點。
院落為三進式,大門前都有設有照壁。照壁,也稱為影壁或蕭牆。院落建築材料為火山石,主人將火山石磨平作為牆磚,整體牆面平平整整,牆磚與牆磚沒有使用任何黏合材料,但堆砌的嚴絲合縫,體現了當地工匠的智慧和主人的富有。一般人家也是用火山石做牆磚,但為了省工,牆面沒有磨平,比較粗糙。(多圖預警(●′ω`●)) 院落佈局為三開間,一明四暗,中間開門的佈局。明間的功能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廳,用於生活起居、會客。正面靠前窗的暗間為長輩的卧室,後面的兩個暗間為晚輩的卧室。堂屋明間分為兩部分,前面為客廳,設有三殿堂,供奉祖先。後面是緩衝間,有三個門,兩個分別通往左右兩個暗間,中間大門通往後院。這也是 海南 瓊北地區民宅的基本佈局。富庶的人家則會寬大一些,用料考究。 儒豪村建築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大量的使用了裝飾構件。房脊、門脊上有捲草紋、梅華紋、荷花紋等脊飾,大門屋檐下設有植物紋瓦當。李氏大屋內採用雕梁畫棟,房架上有精美的圖案。 行走在儒豪村內的灰牆灰瓦石巷間,可以深深的感受到這裡人古樸、雅緻的情懷。 道堂·古驛站據《瓊山縣誌》記載:道堂墟是古時府城至 澄邁 必經之地。按照古代人五里一墟,十里一鋪的講究。
這裡是從老城到府城的第一個驛站,古時候商業發達,附近幾十里的村落都到這裡趕集,並設有眾多商鋪為過往行人提供商品。因來往文人墨客常聚此談古論今,故名道堂,亦稱文盛都。
光聽名字,這裡就是一處有故事有文化的地方。道路兩側是一間間的商鋪,建築年代應有百年,似乎印證著關於古驛站的傳說。然而,這裡因為主幹道改線而失去昔日交通要塞作用,並逐步從興旺轉為蕭條。目前鎮子上的年輕人都去城市打工,街上行人不多。甚至沒有一家像樣的飯館。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這裡曾經被稱為裁縫之鄉。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服裝。這裡的做的服裝行銷到國內各地。但當服裝生產工業化之後,這種小作坊服裝生產也逐步走了下坡路。道堂墟再次遭受打擊。如今,走在道堂墟的街道上,兩邊依然是百年曆史的老房子。很多房子也是用火山石做的門框門梁。有的門梁上還塗有文革時期的標語。走在這裡,有一種時間都凝固了幻覺。
典讀村·白玉蟾白玉 蟾是一位 海南 本土出生的奇人,不僅是南宋有名的詩、畫、書法大師,還是一代宗師,為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可以算是 海南 土產最牛之人。
比較鬱悶的事,這位名揚四海的真人,除了留下大量著作之外,我們對他的身世知之甚少。既是出生在哪裡都有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
白玉 蟾的祖父葛有興為 福建 閩清 人,被派到 海南 來做教官,並從此定居。 白玉 蟾已是葛老爺到 海南 的第三代。他父親名叫葛振業,是個窮秀才,娶當地人為妻,靠教書度日。傳說宋光宗紹熙五年三月十五夜(公元1194),忽然得夢,有一道人以一枚 白玉 蟾蜍相授,夢醒,夫人已產下一子,因便名此子為長庚,乳名玉蟾。但在 白玉 蟾四歲那年,爺爺和父親相繼去世,餘下長庚母子兩個。那母親便帶著長庚改嫁到白姓人家。因此便將葛長庚之名索性改為 白玉 蟾。
《正德瓊台志》記載, 白玉 蟾出生於 海南 澄邁 縣香山地。光緒年間的《 澄邁 縣誌》記載,香山地,既是佃讀村。
佃讀村後來更名為典讀村。這一點比較符合我們今天到訪的典讀村所見所聞。
▲版本二▲
白玉 蟾生於 澄邁 老城東邊的 永定 村白姓人家,後其父親去世後其母改嫁至典讀村。
不管哪個版本,可以肯定是 白玉 蟾肯定是曾經在典讀村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
白玉 蟾自幼聰穎,但在16歲那年因俠氣精神犯下命案,便開始了逃亡生涯。後成為道士,潛心研習,弘揚道義。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原以為會有一個很大的廟,到了發現這位偉人的廟居然這麼小。當地人介紹,原來的廟宇已經坍塌,在旁邊重建的新廟。又是火山石壘砌的!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俗話說,每個古廟前都會有一棵老樹。的確,這顆樹不僅老,而且長得是不是很有仙氣呢~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在旁邊發現了一個石墩子。據說是古人生殖崇拜的祭祀器具,放在廟前上香時,可以順帶求子。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安仁·官市安仁墟,幾百年前曾是當時政官府設立的集市。如今古街上還保留著一塊“安仁官市”的石碑,記錄著原來的地位。漢代桓寬 《鹽鐵論·刺權》:“自利官之設,三業之起,貴人之家,雲行於塗,轂擊於道,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澤,擅官市,非特巨海魚鹽也。” 宋代歐陽修 《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誥謝公墓誌銘》:“又言後苑作官市龜筒,亦禁物。民間非所有,有之為犯法,因請罷內作諸器。” 明代李 東陽 《永貞嘆》詩:“六街鬼魅夜攫人,公門白日成官市。”都有對官市的描述。 大家一定很好奇這是什麼牌?在 海南 老一輩人中常常可見,但我們年輕一輩還真的不懂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