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半個地球相遇-----古老的秘魯( 神聖谷 太陽神廟 梯田鹽田 秘魯婚禮 利馬)
上下走道上都是各國的游客,走近了都是朋友,遠望去都像小小的螞蟻,那是因為太陽神廟太龐大啦! 我們腳下,那整齊的印加梯田從小鎮延伸往上,直到山頂的太陽神廟。讓我們見到了印加人另一種玩石頭的技巧,把所有的臺階梯田修到如刀劈般的整齊。雖然在2800米海拔的地方爬起來實在是喘得厲害,可還是值得抵達山頂,攬一下全景的。畢竟這古老文明帶來的是巨大的感官震撼。
山下,長毛品種的羊駝在慢悠悠吃草,也成了一道風景。 印加莫雷梯田 馬拉斯鹽田秘魯 ,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南 美國 家,這裡有著千姿百態的自然風光。神聖谷附近還可以觀賞著名的 莫雷 (Sitio Arqueologico deMoray)梯田遺址 和古 鹽田 (Salinas de Maras)勝景。它們都是令人驚嘆的印加遺跡。 我們乘車先來尋訪印加人修建的“ 莫雷 梯田” 。這裡可以拍攝到古印加人在天造地設的自然中巧妙地建造成的“農業實驗基地”、”隕石坑 ”。下車先看見泛著棕紅色的土地和綿延的群山起伏,養眼!
還發現遠處安第斯山脈後面陽光照射下白雪皚皚的山峰。 這裡是售票處。 莫累是 秘魯 眾多神秘小鎮之一,小鎮海拔3600米,盛產塊莖作物馬鈴薯及多種雜交作物。數百年來它隱藏在高原神聖谷中默默無聞。神聖谷是印加帝國的糧倉,這裡有風格多樣的印加梯田遺跡。 莫雷 圓形梯田,展現了印加人的農耕智慧,也是印加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考古研究發現,這裡是古印加人的“農業試驗基地”,他們在此實施物種雜交及外來物種改良試驗,培育出能適應不同氣候的作物,如馬鈴薯、藜麥和玉米等,他們還培育出能抗災的良種,即使在災難氣候下也能取得好收成。其訣竅就是巧妙利用烏魯班巴河床中獨有的具有不同比熱容量的鵝卵石,在梯田底部鋪墊不同厚度,按照每300米不同高度的氣候差別,設計建造適應不同氣候的梯田。 直到1932年,在 美國 國家地理協會贊助的一個航拍探測活動中才發現 莫雷 圓形梯田,攝影師西皮.約翰遜(Shippe Johnson)首次航拍了這裡蔚為壯觀、令人震撼的梯田系統,它比發現 馬丘比丘 晚21年。 之前我們在皮薩克看見過梯田,是沿著山一級一級的。而 莫雷 這處梯田,修成了相連的兩個圓形,建在山谷間,最高12層。當年印加人在不同海拔高度嘗試種植不同的植物。我們沿著梯田走一圈尋找不同的拍攝角度。 如今安第斯山區所產玉米有150種、馬鈴薯達3000個品種,還有種類繁多的蔬菜,顯然,這與 莫雷 梯田農業試驗的結果有關。站在梯田底部,環視神秘的梯田景色,我們不能不被古印加人的農耕智慧和不凡創造力所折服。 感嘆的是,一塊梯田的十多層梯級環環相連、層級勻稱的圓形梯田,如此相連的兩個圓形真像個寶葫蘆,又像是古 羅馬 的環形劇場。 下沉式廣場般的梯田躍入眼帘,特有藝術的美感,曾經印加帝國的糧倉,如今映入眼帘的圓形梯田仍然是一道奇妙的風景。在廣袤的山丘間,其深度從百米到160米不等。圓形梯田就好像外星人的繪畫傑作。目前這梯田也早已不用,神聖谷的宛如圓形劇場般的梯田也成了游客觀光之地。 這裡共有3個梯田,只有一個經過整修(上面),另外兩個已荒廢。我到下麵去看其中一個。荒廢梯田像很深的一個大碗,一圈一圈的如同一個個同心圓,從高處看,這個“碗”足有三、四十米深啊! 向回走了,看山頂上的游人小如螞蟻,就知道我們走了多遠的路啦……
山下,長毛品種的羊駝在慢悠悠吃草,也成了一道風景。 印加莫雷梯田 馬拉斯鹽田秘魯 ,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南 美國 家,這裡有著千姿百態的自然風光。神聖谷附近還可以觀賞著名的 莫雷 (Sitio Arqueologico deMoray)梯田遺址 和古 鹽田 (Salinas de Maras)勝景。它們都是令人驚嘆的印加遺跡。 我們乘車先來尋訪印加人修建的“ 莫雷 梯田” 。這裡可以拍攝到古印加人在天造地設的自然中巧妙地建造成的“農業實驗基地”、”隕石坑 ”。下車先看見泛著棕紅色的土地和綿延的群山起伏,養眼!
還發現遠處安第斯山脈後面陽光照射下白雪皚皚的山峰。 這裡是售票處。 莫累是 秘魯 眾多神秘小鎮之一,小鎮海拔3600米,盛產塊莖作物馬鈴薯及多種雜交作物。數百年來它隱藏在高原神聖谷中默默無聞。神聖谷是印加帝國的糧倉,這裡有風格多樣的印加梯田遺跡。 莫雷 圓形梯田,展現了印加人的農耕智慧,也是印加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考古研究發現,這裡是古印加人的“農業試驗基地”,他們在此實施物種雜交及外來物種改良試驗,培育出能適應不同氣候的作物,如馬鈴薯、藜麥和玉米等,他們還培育出能抗災的良種,即使在災難氣候下也能取得好收成。其訣竅就是巧妙利用烏魯班巴河床中獨有的具有不同比熱容量的鵝卵石,在梯田底部鋪墊不同厚度,按照每300米不同高度的氣候差別,設計建造適應不同氣候的梯田。 直到1932年,在 美國 國家地理協會贊助的一個航拍探測活動中才發現 莫雷 圓形梯田,攝影師西皮.約翰遜(Shippe Johnson)首次航拍了這裡蔚為壯觀、令人震撼的梯田系統,它比發現 馬丘比丘 晚21年。 之前我們在皮薩克看見過梯田,是沿著山一級一級的。而 莫雷 這處梯田,修成了相連的兩個圓形,建在山谷間,最高12層。當年印加人在不同海拔高度嘗試種植不同的植物。我們沿著梯田走一圈尋找不同的拍攝角度。 如今安第斯山區所產玉米有150種、馬鈴薯達3000個品種,還有種類繁多的蔬菜,顯然,這與 莫雷 梯田農業試驗的結果有關。站在梯田底部,環視神秘的梯田景色,我們不能不被古印加人的農耕智慧和不凡創造力所折服。 感嘆的是,一塊梯田的十多層梯級環環相連、層級勻稱的圓形梯田,如此相連的兩個圓形真像個寶葫蘆,又像是古 羅馬 的環形劇場。 下沉式廣場般的梯田躍入眼帘,特有藝術的美感,曾經印加帝國的糧倉,如今映入眼帘的圓形梯田仍然是一道奇妙的風景。在廣袤的山丘間,其深度從百米到160米不等。圓形梯田就好像外星人的繪畫傑作。目前這梯田也早已不用,神聖谷的宛如圓形劇場般的梯田也成了游客觀光之地。 這裡共有3個梯田,只有一個經過整修(上面),另外兩個已荒廢。我到下麵去看其中一個。荒廢梯田像很深的一個大碗,一圈一圈的如同一個個同心圓,從高處看,這個“碗”足有三、四十米深啊! 向回走了,看山頂上的游人小如螞蟻,就知道我們走了多遠的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