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大亂燉 | 東歐51天15國(一)巴爾幹【逆光紀作品】











當時我把 盧布爾雅那 的原文名Ljubljana發到朋友圈,神評論是:“這城市名字像是胳膊不小心按鍵盤上了”。
租車公司給的這輛柴油手動旅行版歐寶Astra開起來比想象得好,開到160還算輕鬆。斯國人開車相當彪悍,我把定速巡航設在限速的130,但是旁邊車依然紛紛超車。



看到龍想起權游,莫名好感。






可惜我留給這裡的時間太少, 克羅地亞 人問我要不要和 意大利 小伙伴去酒吧,我說第二天要早起趕八點的火車還是算了吧。就這樣一人度過了一個安靜的周六夜晚。
這個人善景美的小國我想以後還會回來的,現在一個人的旅行就當是為了今後兩人甚至三個人的旅行探路吧。 波黑乘火車離開 盧布爾雅那 前往 克羅地亞 首都 薩格勒布 。這是一輛從 瑞士 蘇黎世 開往 貝爾格萊德 的列車,列車員見到我就直接說:“Bitte(德語“請講”的意思)?”然後我還是用英語回覆了他 - 國際列車,咱還是說國際語言吧。
火車全部是包間,和兩個陌生人坐在狹小的空間里,其實也沒什麼不行。他們都睡著以後,我拍下了這次旅途最喜歡的照片之一。



仔細觀察 波黑 的車牌你會發現,設計和歐盟車牌一模一樣,唯獨少了那一圈星星。 波黑 真是在為了加入歐盟而做好了充分準備啊。
自駕路線
租車自駕,路線如下:

波黑 歷史淺談
波黑 這個名字小時候總在新聞里出現,印象里是個多事之國。所以有必要簡單聊下它的歷史。
波黑 全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但其實不要被這個名字誤解,並不存在“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這兩個區域,這隻是一個古老的名字,而且“黑塞哥維那”其實是德語“大公國”的意思。這一地區在歷史上是 克羅地亞 人和 塞爾維亞 人活動的地盤,也曾在1377年成立過一個獨立的波斯尼亞王國。1463年 土耳其 人入侵併占領此地,並且大力推行伊斯蘭教,給予伊斯蘭教徒享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於是塞族與克族的後代開始逐漸 土耳其 化,形成一個新的穆斯林“民族”。
之後的幾百年, 波黑 歷經了奧斯曼帝國的瓦解、奧匈帝國的占領、民族主義者刺殺斐 迪南 大公成為一戰導火索、南斯拉夫王國成立、二戰時期被 克羅地亞 納粹傀儡政權統治,直到二戰之後成為南斯拉夫的一個聯邦 共和 國。鐵托時期, 波黑 仍然是個多民族國家,由於鐵托強人的鐵腕統治,塞族(東正教)、克族(天主教)與穆斯林(伊斯蘭教)雖然信仰不同但是相安無事,上帝是哪位不重要,聽黨的話絕對沒錯。
可是等到鐵托一命嗚呼,在蘇聯垮臺、南斯拉夫各加盟國紛紛獨立的大背景下, 波黑 內部沒人能控制局勢,各民族矛盾逐步激化, 克羅地亞 與穆斯林主張獨立,塞族卻堅持留在以 塞爾維亞 為主體的南斯拉夫內。1992年,克族與穆斯林聯合起來擅自獨立,而塞族有南斯拉夫人民軍的撐腰,雙方一言不合兵戎相見, 波黑 戰爭就此爆發。

這是20世紀 歐洲 繼二戰之後最慘烈的一場戰爭,20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流離失所,甚至在一些城市發生種族清洗運動,無數平民被迫害與屠殺。現在去旅游,看到一個個 平和 安靜的 波黑 小城,無論如何想象不出,不到三十年前這裡還曾是一片慘絕人寰的修羅場。

1994年,克族與穆斯林組成的聯邦與塞族簽訂停戰協議, 波黑 由克穆聯邦組成的 波黑聯邦 和塞族 共和 國兩個主要政治實體構成。

巴尼亞盧卡 - 沒有亞洲臉的城市
進入 波黑 後的第一站巴 尼亞盧卡 (Banja Luka)是 波黑 第二 大城 市,也是塞族 共和 國的首都。
市中心有座城堡遺址,沒想到這裡也有歷史古跡。城堡基本上算個廢墟,免費參觀,更像是個市中心的免費公園。城堡旁流過的河水無言,見證著一代代君主的興衰成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