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歐亞大陸——蒙古、俄羅斯游記(III 俄羅斯歷史文化一瞥)
紅場夜景
太能理解了,這也是 北京 有大型活動時經常發生的事。一個國家的城市管理和活動組織風格,與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關係密切,而與制度的相關性不大,並不是把塔尖上的 紅星 變成十字架就能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但不論如何,我們還是有“地利”的優勢,可以在早晚的時間進紅場看看。只是有一點比較遺憾,原本我們五人(乃洪隨團回去)定好了比旅游團在 莫斯科 多獃一天,考慮在劇院看看芭蕾舞或去附近的國家博物館參觀,現在劇院的節目都停了,國家博物館到時候能否進去也是個問題。娜塔莎告訴我們不用擔心,她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帶我們去,我們只要抓緊時間在附近好好玩就可以了。
紅場大約九萬平米,是天安門廣場的五分之一,由花崗岩石鋪就,西面就是克裡姆林宮。廣場邊的建築都是知名建築,如北面的國家歷史博物館, 喀山 教堂,東面由一千家專賣店組成的古姆百貨商店(GUM department store),最引人註目的的是紅場南端的聖瓦西里升天大教堂。這座充滿童話色彩的教堂是 1553-1554 年為紀念伊凡四世戰勝 喀山 汗國而建的,最初由七座木質小教堂組成,幾年後改為九個石質教堂,其後又加了九個“洋蔥頭”頂。最高的中央塔有 65 米,當年是 莫斯科 最高的建築,也代表了 16 世紀 俄羅斯 的建築水平,被後來的教堂建設者所效仿。在 俄羅斯 看了太多的東正教教堂,這是建築風格最別緻的一個。不過據說這個教堂屬於被保護的文物,現在被用作國家博物館的分館,已經基本不舉行宗教活動了。 聖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不同角度才能照全九個頂 紅場的無名烈士紀念牆
坐落在克裡姆林宮與紅場之間的列寧墓,並不是經常開放。現在那附近都是腳手架,人們正在那裡搭建用於市慶活動的看臺, 連走都走不過去。還好,我們只是想在附近轉轉,去不了就算了,即便陵墓真的開放,我們也不見得會進去。 莫斯科 這座城市,明顯的歷史性標誌建築是彼得大帝之前的 歐洲 中世紀建築,如克裡姆林宮和一些東正教教堂等。由於斯 大林 時期教堂被大量拆毀,目前的看過去更多的建築是前蘇聯時期的,包括紀念碑、紀念雕像等。紅場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紀念物是二戰時期的無名烈士紀念牆和朱可夫元帥的騎馬雕像。娜塔莎告訴我,二戰那段歷史在他們看來就是一場衛國戰爭,蘇聯是被動地卷入戰爭的,並不像一戰時期是主動參戰,因此他們描述這段歷史時很少提“二戰”,只提衛國戰爭。朱可夫的騎馬雕像就是他在衛國戰爭中紅場閱兵時的形象。他能成為那次閱兵的總指揮,是因為斯 大林 騎馬不太靈光,只好請他代勞。
朱可夫的紅場閱兵雕像 紅場東側的商業步行街
紅場周邊還有一些名人故居,原社會主義國家革命領袖曾學習活動過的處所等等。畢竟 莫斯科 當時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有太多的滿懷激情的異國革命者曾千里迢迢到這裡來學習取經,回去就搖身一變成了革命領袖,攪得四海翻騰五洲震蕩。近一個世紀過去,這些革命領袖早已作古,異國他鄉的人到了這裡也沒有了朝拜的熱情,不過是睹物懷舊一聲嘆息罷了,有多少人還記得當年的初心呢?倒是紅場還沒有忘記它最早的大集市功能,周圍的商業買賣顯得十分 興隆 ,夜間璀璨的火樹銀花令人陶醉。我們陪著懷揣上千盧布的餘乃洪在那裡逛店,希望她在離開前把這些盧布用掉,結果還是什麼都沒買。
克裡姆林宮
莫斯科 克裡姆林宮是 俄羅斯 民族的象徵,始建於 1156 年。當年的 莫斯科 大公只是在他分封的土地蓋了一個木頭小城堡,1320年伊凡一世開始對其進行改擴建,使這裡開始成為 莫斯科 公國的中心。從 1472 年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公主索菲亞開始, 克裡姆林宮才真正形成了宮殿建築群。此後幾百年,經過戰爭的破壞和多年的改建擴建,多次整容後成為現在的樣子。宮牆高 14 米,厚 6 米,長 2235 米,將占地 27.5 萬平方米的克裡姆林宮圍成三角形狀,上面不均勻地分佈著一些高低錯落的塔樓。克裡姆林宮的建築形式融合了拜占廷、 俄羅斯 、 巴羅 克、 希腊 和 羅馬 等不同的建築風格,比較著名的建築有聖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伊凡大帝鐘樓、捷列姆諾依宮、大克裡姆林宮、兵器庫、大會堂、古兵工廠、蘇聯部長會議大廈、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辦公大廈等等,1990 年,它與紅場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克裡姆林宮示意圖,其中彩色部分對游客開放 入口處的蘇聯部長會議大樓,赫魯曉夫時期所建,
現用作劇院
由於臨近 莫斯科 市慶,游覽克裡姆林宮的時間也變得有些不確定。好在雖然時間略有推遲,我們還是進去了。這裡當然不可能全部開放,游客主要集中在教堂廣場(示意圖中的黃色部分)及大克裡姆林宮周邊。那些不開放的地方,拍幾張外景還是沒問題的。教堂廣場是 15-16 世紀期間建成的,是 莫斯科 最古老的廣場,周邊的建築群包括聖母升天大教堂、天使大教堂、報喜大教堂、多棱宮等,還有的教堂中文名字比較拗口,就此略過。向上仰望,各個教堂上的“洋蔥頭”金光閃閃,令人目眩,多得數不過來。每個教堂、建築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傳說,信息量很大,聽完也記不太清楚。 大克裡姆林宮一側 聖母升天大教堂
我感覺這裡展示的“炮王”和“鐘王”的故事絕對屬於黑色幽默。“炮王”是一門用青銅鑄造的古炮,鑄於 1586 年。炮重40 噸,長 5.34 米,口徑 0.89 米。炮彈重 2 噸,炮口可同時爬進 3 人。原本是用來戰時保衛克裡姆林宮的,但事實上該炮從未發射過。沒人知道當時的條件下如何把成噸的炮彈放入炮膛,如何發射,發射時會不會毀了炮身。大概這就是個皇家的“面子工程”,花了不少人力物力,整了一個沒用的家伙嚇唬人。雖然那個年代能鑄成這樣的大炮實屬不易,但目的似乎更多是為了“大”和“重”,而並非“用”。網上說這尊大炮是 俄羅斯 軍事力量和鑄造工藝的歷史見證,我也只能“呵呵”了。
“鐘王”則鑄成於 1735 年,是 俄羅斯 最大的一口鐘,重約 200 噸(是 北京 永樂大鐘的四倍半),鑄造歷時 1 年左右。大鐘鑄成後,由於實在太重了,人們沒有辦法把它從鑄造坑裡“提”上來,再安裝到鐘樓上,於是它只好繼續留在坑裡。兩年後一次克裡姆林宮大火中,鐘體在用水滅火時導致冷熱不均而開裂。掉下來一塊重約 11.5 噸碎片。之後的 100 年間,人們嘗試用各種方法將“鐘王”從鑄造坑中拉上來,但都沒有 成功 。直到 1836 年,一位 法國 建築師運用起重裝置 成功 將“鐘王”吊了出來,放在“伊凡鐘樓”旁邊的一個基座上。這一放就快 200 年了,直到今天。“炮王”和“鐘王”的工藝水平如何暫且不說,這兩件事一定是在沙皇嚴令之下才做出來的,也只有專制制度下才會出現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一彈未發的“炮王”及那幾個凈重 2 噸的圓球炮彈 一聲未響的“鐘王”與 11 噸重的碎片
可能是因為 莫斯科 市慶,這天在克裡姆林宮裡能參觀的地方不多。我們意猶未盡地走出宮牆,牆外是一個很漂亮的花園,位於克裡姆林宮與紅場之間。這個花園叫 亞歷山大 花園,公園呈長方形,約 900 米長,是以擊敗了拿破侖的那位 俄羅斯 沙皇 亞歷山大 一世命名的。公園裡綠草茵茵,鮮花怒放,映襯著克裡姆林宮的紅牆,感覺非常放鬆。這裡不僅有游客, 俄羅斯 人也非常多,他們在這裡不像往常那麼不苟言笑,大都顯得熱情洋溢。公園裡有一處的“駟馬奔騰”的雕塑噴泉,奔馬在噴泉強勁的水柱中仿佛要騰空而起,動感十足,吸引了很多游客駐足觀看和拍照。雕塑噴泉的周邊有一些當地的商販,賣些食品飲料;有人拿著畫夾,隨時準備給游客畫像;還有人展示著一些供游客合影的小動物,如鴿子、蜥蜴等等。這些人應該就是吃游客這碗飯的,天天混跡於此,和國內一些旅游景點周邊的情況差不多。
這裡的鴿子很有意思,尾巴可以像孔雀那樣開屏。但畢竟尾巴太短,即便開屏也不漂亮,看起來就像炸了毛,十分滑稽。鴿子並不怕人,在游客中間飛來飛去,然後在噴泉池邊的欄桿上翹著尾巴休息。團里 門頭溝 的老奚覺得有趣,就拍了幾張。不想鴿子的主人馬上過來,開口就向他索要 300 人民幣,這看上去就是個套。當然領隊和導游不會袖手旁觀,立刻與鴿子的主人交涉,老奚把手機里的鴿子圖片刪了,鴿子的主人也就無話可說了。當然他不知道,在他們交涉的這件事的時候我也拍了他的鴿子,我倒不是“明知故犯”,而是根本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
駟馬奔騰噴泉 尾巴“炸毛”的鴿子
斯大林時代的建築群
除了克裡姆林宮和紅場周圍的那些中世紀建築, 莫斯科 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建築當屬斯 大林 時期的建築了。1945 年,前蘇聯歷經四年的戰爭,以 2700 萬人犧牲、1710 座城市被毀的代價,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同時開始成為與 美國 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斯 大林 覺得 莫斯科 那些 莫斯科 大公國和沙俄時代的建築,與蘇聯的國際地位完全不匹配,需要建造一批能與 曼哈頓 摩天大樓匹敵的建築。雖然很多人認為摩天大樓是資本主義的象徵,但這些從大清洗中熬出來的精英又絕不可能讓領袖難堪, 於是經過研究,設計出了一批結合巴 洛克 式城堡塔、中世紀 歐洲 哥特式建築與 美國 三十年代摩天樓風格的建築,也就是我們在 莫斯科 看到的那些“社會主義摩天大樓”,其典型代表就是 莫斯科 的“七姊妹。”
莫斯科 大學主樓 主樓及廣場上的噴泉池
莫斯科 人把這七座建築稱為“斯 大林 的婚禮蛋糕”,它們分別是: 莫斯科 大學、列寧格勒飯店、勞動模範公寓(也叫藝術家公寓)、重工業部大樓、 烏克蘭 飯店、文化人公寓、外交部大樓。其中 烏克蘭 飯店已改稱“皇家拉迪森酒店”,列寧格勒飯店改稱為“希爾頓 莫斯科 列寧格勒酒店”,似乎酒店經營這類服務性行業不是 俄羅斯 人的特長。勞動模範公寓據說 1940 年就開始建了,許多藝術家後來都住在裡面,文化人公寓里則住的大都是政界要人,這兩座公寓應該是前蘇聯的精英居所。重工業部大樓中間是辦公區,配樓是公寓,基本上是前蘇聯軍工精英所在地。這些建築的功能和用途,可以大致反映斯 大林 時期的蘇聯所關註的要點。這“七姊妹”的外觀看上去差不多,不熟悉的人不容易分清。
莫斯科 大學是“七姊妹”中最高的大姐大,配上樓前廣闊的噴泉廣場,蔚為壯觀。其主樓高 240 米,33 層,有 3 萬多個房間。建成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是 歐洲 最高的建築。但這可不是一所只有大樓沒有大師的大學,它是 俄羅斯 最偉大的學者 羅蒙諾索夫 於 1755 年創辦的,全稱“ 莫斯科 羅蒙諾索夫 國立大學”,目前擁有 13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67 位 俄羅斯 科學院院士。娜塔莎也是這所學校畢業的,她對 莫斯科 大學目前不甚理想的世界排名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很多學者沒有用英文去發表論文的結果,她堅信這裡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
我們清華的前校長蔣南翔在訪問了 莫斯科 大學之後,也曾經被這裡的主樓震撼,後來在清華蓋起了一座蘇式風格的主樓。我們在現場比較 莫斯科 大學的主樓,覺得清華的主樓簡直小得不值一提,儘管當年它還算一座非常令人矚目的建築。當然仔細想想,如果是三十幾層的大樓加一圈十幾層的配樓放在清華園裡,大概也很不協調,還是合適的就是好的吧。類似的蘇式建築在國內能看到很多, 北京 早期的十大建築大都是蘇式建築,後期還蓋了一些,這些蘇式建築都比 莫斯科 這“七姊妹”小好幾號,如軍博、北展。如果蘇式建築結合一點 中國 特色的話,不過是去掉建築的尖頂,戴上中式亭閣的“帽子”,如老 北京 站, 農展館。現在當然不同了, 北京 早就百花齊放看不出建築特色了,老舊的蘇式建築也已經淹沒在鳥巢鳥蛋大褲衩里了。
莫斯科 地鐵
斯 大林 時期的建築不僅高傲地矗立在 莫斯科 的大街上,在地下也近乎奢侈地展示著它的風采。 莫斯科 地鐵的建設早在衛國戰爭前就開始了,1940 年以前已經建成三條地鐵線,據說是出於軍事方面的考慮。它被大家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鐵, 有些車站的圖片看上去猶如地下宮殿。當然那些照片是在地鐵里無人走動,且燈光非常明亮的時候拍的。我們在地鐵里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稍顯昏暗的燈光下難以拍出這樣的效果。即便如此,我對於 莫斯科 地鐵里建築材料的豪華,雕塑和內飾的考究仍然感覺非常不可思議。從經濟角度來看,投入如此大的成本,投資是很難有回報的。
這裡的建築材料為什麼要用五顏六色的 大理 石、花崗岩,為什麼要用貴重的陶瓷和玻璃鑲嵌浮雕,照明燈具又如此高檔?我們後來從娜塔莎那裡知道了原因。那是因為斯 大林 當年為了消除宗教、神權對這個國家的影響,下令拆除了很多 莫斯科 的教堂,地鐵里的貴重建築材料大都來自那裡。或許當年建地鐵本身就缺乏資金物資,用拆教堂的材料可以補上這個窟窿。當然, 教堂里的雕塑、神像沒有被搬進來,地鐵里能看到的雕塑、宣傳畫大都是工農兵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形象。這些形象看上去非常眼熟,應該算是 中國 改革開放前那些司空見慣的美術作品的前身。
我們在 莫斯科 乃至 俄羅斯 沒有看到一座斯 大林 的雕像,但斯 大林 時代的建築仍然是 莫斯科 一道靚麗的風景。
莫斯科郊外的莊園
我們的旅行團結束了這次旅行回國了,我們五個人在 莫斯科 多逗留一天。這一天恰好是九月份的第一個周六, 莫斯科 市慶的日子。早上起來,賓館門口已經比較冷清,只有警察在門口巡邏,時而看到他們牽著警犬路過。對面的紅場彩旗飄揚,碩大氣球在風中搖曳,看來一切已經準備就緒,只等慶祝節日的人們入場了。娜塔莎在趕往賓館的路上,似乎有些不順利,說時間可能會晚,讓我們耐心等待。今天她要帶我們去 莫斯科 郊外的 卡洛 明斯卡婭莊園,那裡是 聖彼得堡 建成之前,沙皇在 莫斯科 的“避暑山莊”,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在這種日子里,遠離熱鬧喜慶去個清凈的地方,應該是個正確的選擇。 卡洛 明斯卡婭莊園示意圖
總算還好,娜塔莎沒有被攔在半路上。我們坐了八站地鐵,到了山莊門口。這個山莊是不要門票的,所以通常會有很多 中國 游客在裡面,又時值周末, 俄羅斯 人也不少。娜塔莎顯然對這裡非 常熟 悉(她的家就在附近),帶我們從示意圖右側的入口進入,這裡的游客要少很多。這座避暑山莊是 1532 年,為慶祝小王子的誕生修建的,占地 390 公頃。而這位小王子就是 俄羅斯 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也就是把原金帳汗國變為 俄羅斯 領地的伊凡雷帝,所以許多 俄羅斯 老人認為這座山莊是 俄羅斯 的聖誕地。在這座山莊裡的皇室故事,都是發生在伊凡四世到彼得大帝遷都 聖彼得堡 這 170 年期間的。
我們跟著娜塔莎,進門就看到一座木結構的宮殿,這是彼得大帝的父親,老沙皇阿列克謝·米哈 伊洛 維奇於 1667 年建造的。這座色彩繽紛的木質宮殿有 270 個房間,3000 多扇窗戶,曾讓當年國外的參觀者嘆為觀止。可惜這座宮殿在俄法戰爭中毀於戰火,現在我們看到的宮殿是 2010 年重建的。宮殿的內部儘量恢復了原來的陳設,包括沙皇的起居、書房、桑拿浴室、會客廳等等,雖然這種複原難以完全到位,但能看出這座宮殿特殊的構造與內部的裝飾鋪排是獨具匠心的。當然這位老沙皇的避暑宮殿,與兒子彼得大帝的夏宮,兒媳葉卡捷琳娜一世的葉卡捷琳娜宮相比,完全沒有那種壯觀、氣派與奢侈,從建築級別上看更像一個王爺。畢竟當年的老沙皇在西方諸強的眼裡還只是一個割據一方的土皇帝,無法與英、法這樣的 新興 強國相提並論,也沒有那些已經過氣的老牌帝國積累的底蘊。
宮殿中有一個老沙皇會客時坐的寶座有些搞笑,這個寶座兩側放置了兩頭滿身披金,閃著一對綠眼睛的 獅子 ,座位上有一個按鈕可以控制 獅子 的舉動。一旦來訪者的言行引起了老沙皇的不快,他就會按下這個按鈕, 獅子 的眼睛馬上回會泛出綠光,
併發出低沉的咆哮聲。不知道那些不知就裡的來訪者在這種情形下會不會被嚇得半死,但這位老沙皇一定是樂在其中的。我總覺得這樣的把戲適合孩子玩,也許老沙皇並不是認真的。
老沙皇的木結構宮殿 宮殿內部房間 老沙皇的寶座 皇家浴室
彼得大帝的少年時曾在這裡居住過,他從小就喜歡造船,而且在附近的 莫斯科 河上造成過一艘小船,他的木工手藝大概就是在造船的過程中練就的,要為 俄羅斯 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打開通往 歐洲 的出 海口 的雄心大概也是在 莫斯科 河畔激發的。記得他冒充成 俄羅斯 的彼得·米哈 伊洛 夫下士在 荷蘭 學習造船與航海時,成績特別優秀,其實基礎是在這座 卡洛 明斯卡婭莊園裡打下的。彼得大帝在莊園裡住的地方叫彼得小屋,周邊還有他的塑像,我們的同胞主要集中在那個地方,擺出各種姿勢拍照。其實那個小屋遠沒有這座宮殿有看頭,彼得大帝也不是這所莊園的主角。我遠遠地看了一眼這個小屋,周邊同胞們實在太多了,於是打消了拍照的念頭。
與克裡姆林宮類似,這裡也有幾座教堂集中在一起,是莊園建成後陸續修建起來的,所以也有人把這裡叫做教堂莊園。而與山莊同年修建的耶穌升天大教堂,是這個莊園裡最古老的建築。當然我們這時最感興趣的地方已經不在教堂,而在蜿蜒在莊園周邊的 莫斯科 河。藍天白雲下,能在皇家的莊園裡,在綠樹和草地簇擁著的 莫斯科 河邊漫步,享受 莫斯科 郊外的風光,是一件太令人愜意的事了。臨近中午,娜塔莎在河邊找了一家小店,我們一起吃著 莫斯科 河裡的烤魚,喝著 俄羅斯 的“格瓦斯”,頓時感覺卸掉了十幾 天長 途旅行的疲勞,一身輕鬆。有點錢有點閑,好好做一個老百姓,還真是挺幸福的。
漫步在 莫斯科 河邊
再見,俄羅斯!回到賓館, 莫斯科 的市慶活動高潮已過,我們也要和它告別了。再見, 俄羅斯 ! 莫斯科 機場
太能理解了,這也是 北京 有大型活動時經常發生的事。一個國家的城市管理和活動組織風格,與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關係密切,而與制度的相關性不大,並不是把塔尖上的 紅星 變成十字架就能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但不論如何,我們還是有“地利”的優勢,可以在早晚的時間進紅場看看。只是有一點比較遺憾,原本我們五人(乃洪隨團回去)定好了比旅游團在 莫斯科 多獃一天,考慮在劇院看看芭蕾舞或去附近的國家博物館參觀,現在劇院的節目都停了,國家博物館到時候能否進去也是個問題。娜塔莎告訴我們不用擔心,她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帶我們去,我們只要抓緊時間在附近好好玩就可以了。
紅場大約九萬平米,是天安門廣場的五分之一,由花崗岩石鋪就,西面就是克裡姆林宮。廣場邊的建築都是知名建築,如北面的國家歷史博物館, 喀山 教堂,東面由一千家專賣店組成的古姆百貨商店(GUM department store),最引人註目的的是紅場南端的聖瓦西里升天大教堂。這座充滿童話色彩的教堂是 1553-1554 年為紀念伊凡四世戰勝 喀山 汗國而建的,最初由七座木質小教堂組成,幾年後改為九個石質教堂,其後又加了九個“洋蔥頭”頂。最高的中央塔有 65 米,當年是 莫斯科 最高的建築,也代表了 16 世紀 俄羅斯 的建築水平,被後來的教堂建設者所效仿。在 俄羅斯 看了太多的東正教教堂,這是建築風格最別緻的一個。不過據說這個教堂屬於被保護的文物,現在被用作國家博物館的分館,已經基本不舉行宗教活動了。 聖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不同角度才能照全九個頂 紅場的無名烈士紀念牆
坐落在克裡姆林宮與紅場之間的列寧墓,並不是經常開放。現在那附近都是腳手架,人們正在那裡搭建用於市慶活動的看臺, 連走都走不過去。還好,我們只是想在附近轉轉,去不了就算了,即便陵墓真的開放,我們也不見得會進去。 莫斯科 這座城市,明顯的歷史性標誌建築是彼得大帝之前的 歐洲 中世紀建築,如克裡姆林宮和一些東正教教堂等。由於斯 大林 時期教堂被大量拆毀,目前的看過去更多的建築是前蘇聯時期的,包括紀念碑、紀念雕像等。紅場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紀念物是二戰時期的無名烈士紀念牆和朱可夫元帥的騎馬雕像。娜塔莎告訴我,二戰那段歷史在他們看來就是一場衛國戰爭,蘇聯是被動地卷入戰爭的,並不像一戰時期是主動參戰,因此他們描述這段歷史時很少提“二戰”,只提衛國戰爭。朱可夫的騎馬雕像就是他在衛國戰爭中紅場閱兵時的形象。他能成為那次閱兵的總指揮,是因為斯 大林 騎馬不太靈光,只好請他代勞。
朱可夫的紅場閱兵雕像 紅場東側的商業步行街
紅場周邊還有一些名人故居,原社會主義國家革命領袖曾學習活動過的處所等等。畢竟 莫斯科 當時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有太多的滿懷激情的異國革命者曾千里迢迢到這裡來學習取經,回去就搖身一變成了革命領袖,攪得四海翻騰五洲震蕩。近一個世紀過去,這些革命領袖早已作古,異國他鄉的人到了這裡也沒有了朝拜的熱情,不過是睹物懷舊一聲嘆息罷了,有多少人還記得當年的初心呢?倒是紅場還沒有忘記它最早的大集市功能,周圍的商業買賣顯得十分 興隆 ,夜間璀璨的火樹銀花令人陶醉。我們陪著懷揣上千盧布的餘乃洪在那裡逛店,希望她在離開前把這些盧布用掉,結果還是什麼都沒買。
克裡姆林宮
莫斯科 克裡姆林宮是 俄羅斯 民族的象徵,始建於 1156 年。當年的 莫斯科 大公只是在他分封的土地蓋了一個木頭小城堡,1320年伊凡一世開始對其進行改擴建,使這裡開始成為 莫斯科 公國的中心。從 1472 年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公主索菲亞開始, 克裡姆林宮才真正形成了宮殿建築群。此後幾百年,經過戰爭的破壞和多年的改建擴建,多次整容後成為現在的樣子。宮牆高 14 米,厚 6 米,長 2235 米,將占地 27.5 萬平方米的克裡姆林宮圍成三角形狀,上面不均勻地分佈著一些高低錯落的塔樓。克裡姆林宮的建築形式融合了拜占廷、 俄羅斯 、 巴羅 克、 希腊 和 羅馬 等不同的建築風格,比較著名的建築有聖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伊凡大帝鐘樓、捷列姆諾依宮、大克裡姆林宮、兵器庫、大會堂、古兵工廠、蘇聯部長會議大廈、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辦公大廈等等,1990 年,它與紅場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克裡姆林宮示意圖,其中彩色部分對游客開放 入口處的蘇聯部長會議大樓,赫魯曉夫時期所建,
現用作劇院
由於臨近 莫斯科 市慶,游覽克裡姆林宮的時間也變得有些不確定。好在雖然時間略有推遲,我們還是進去了。這裡當然不可能全部開放,游客主要集中在教堂廣場(示意圖中的黃色部分)及大克裡姆林宮周邊。那些不開放的地方,拍幾張外景還是沒問題的。教堂廣場是 15-16 世紀期間建成的,是 莫斯科 最古老的廣場,周邊的建築群包括聖母升天大教堂、天使大教堂、報喜大教堂、多棱宮等,還有的教堂中文名字比較拗口,就此略過。向上仰望,各個教堂上的“洋蔥頭”金光閃閃,令人目眩,多得數不過來。每個教堂、建築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傳說,信息量很大,聽完也記不太清楚。 大克裡姆林宮一側 聖母升天大教堂
我感覺這裡展示的“炮王”和“鐘王”的故事絕對屬於黑色幽默。“炮王”是一門用青銅鑄造的古炮,鑄於 1586 年。炮重40 噸,長 5.34 米,口徑 0.89 米。炮彈重 2 噸,炮口可同時爬進 3 人。原本是用來戰時保衛克裡姆林宮的,但事實上該炮從未發射過。沒人知道當時的條件下如何把成噸的炮彈放入炮膛,如何發射,發射時會不會毀了炮身。大概這就是個皇家的“面子工程”,花了不少人力物力,整了一個沒用的家伙嚇唬人。雖然那個年代能鑄成這樣的大炮實屬不易,但目的似乎更多是為了“大”和“重”,而並非“用”。網上說這尊大炮是 俄羅斯 軍事力量和鑄造工藝的歷史見證,我也只能“呵呵”了。
“鐘王”則鑄成於 1735 年,是 俄羅斯 最大的一口鐘,重約 200 噸(是 北京 永樂大鐘的四倍半),鑄造歷時 1 年左右。大鐘鑄成後,由於實在太重了,人們沒有辦法把它從鑄造坑裡“提”上來,再安裝到鐘樓上,於是它只好繼續留在坑裡。兩年後一次克裡姆林宮大火中,鐘體在用水滅火時導致冷熱不均而開裂。掉下來一塊重約 11.5 噸碎片。之後的 100 年間,人們嘗試用各種方法將“鐘王”從鑄造坑中拉上來,但都沒有 成功 。直到 1836 年,一位 法國 建築師運用起重裝置 成功 將“鐘王”吊了出來,放在“伊凡鐘樓”旁邊的一個基座上。這一放就快 200 年了,直到今天。“炮王”和“鐘王”的工藝水平如何暫且不說,這兩件事一定是在沙皇嚴令之下才做出來的,也只有專制制度下才會出現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一彈未發的“炮王”及那幾個凈重 2 噸的圓球炮彈 一聲未響的“鐘王”與 11 噸重的碎片
可能是因為 莫斯科 市慶,這天在克裡姆林宮裡能參觀的地方不多。我們意猶未盡地走出宮牆,牆外是一個很漂亮的花園,位於克裡姆林宮與紅場之間。這個花園叫 亞歷山大 花園,公園呈長方形,約 900 米長,是以擊敗了拿破侖的那位 俄羅斯 沙皇 亞歷山大 一世命名的。公園裡綠草茵茵,鮮花怒放,映襯著克裡姆林宮的紅牆,感覺非常放鬆。這裡不僅有游客, 俄羅斯 人也非常多,他們在這裡不像往常那麼不苟言笑,大都顯得熱情洋溢。公園裡有一處的“駟馬奔騰”的雕塑噴泉,奔馬在噴泉強勁的水柱中仿佛要騰空而起,動感十足,吸引了很多游客駐足觀看和拍照。雕塑噴泉的周邊有一些當地的商販,賣些食品飲料;有人拿著畫夾,隨時準備給游客畫像;還有人展示著一些供游客合影的小動物,如鴿子、蜥蜴等等。這些人應該就是吃游客這碗飯的,天天混跡於此,和國內一些旅游景點周邊的情況差不多。
這裡的鴿子很有意思,尾巴可以像孔雀那樣開屏。但畢竟尾巴太短,即便開屏也不漂亮,看起來就像炸了毛,十分滑稽。鴿子並不怕人,在游客中間飛來飛去,然後在噴泉池邊的欄桿上翹著尾巴休息。團里 門頭溝 的老奚覺得有趣,就拍了幾張。不想鴿子的主人馬上過來,開口就向他索要 300 人民幣,這看上去就是個套。當然領隊和導游不會袖手旁觀,立刻與鴿子的主人交涉,老奚把手機里的鴿子圖片刪了,鴿子的主人也就無話可說了。當然他不知道,在他們交涉的這件事的時候我也拍了他的鴿子,我倒不是“明知故犯”,而是根本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
駟馬奔騰噴泉 尾巴“炸毛”的鴿子
斯大林時代的建築群
除了克裡姆林宮和紅場周圍的那些中世紀建築, 莫斯科 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建築當屬斯 大林 時期的建築了。1945 年,前蘇聯歷經四年的戰爭,以 2700 萬人犧牲、1710 座城市被毀的代價,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同時開始成為與 美國 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斯 大林 覺得 莫斯科 那些 莫斯科 大公國和沙俄時代的建築,與蘇聯的國際地位完全不匹配,需要建造一批能與 曼哈頓 摩天大樓匹敵的建築。雖然很多人認為摩天大樓是資本主義的象徵,但這些從大清洗中熬出來的精英又絕不可能讓領袖難堪, 於是經過研究,設計出了一批結合巴 洛克 式城堡塔、中世紀 歐洲 哥特式建築與 美國 三十年代摩天樓風格的建築,也就是我們在 莫斯科 看到的那些“社會主義摩天大樓”,其典型代表就是 莫斯科 的“七姊妹。”
莫斯科 大學主樓 主樓及廣場上的噴泉池
莫斯科 人把這七座建築稱為“斯 大林 的婚禮蛋糕”,它們分別是: 莫斯科 大學、列寧格勒飯店、勞動模範公寓(也叫藝術家公寓)、重工業部大樓、 烏克蘭 飯店、文化人公寓、外交部大樓。其中 烏克蘭 飯店已改稱“皇家拉迪森酒店”,列寧格勒飯店改稱為“希爾頓 莫斯科 列寧格勒酒店”,似乎酒店經營這類服務性行業不是 俄羅斯 人的特長。勞動模範公寓據說 1940 年就開始建了,許多藝術家後來都住在裡面,文化人公寓里則住的大都是政界要人,這兩座公寓應該是前蘇聯的精英居所。重工業部大樓中間是辦公區,配樓是公寓,基本上是前蘇聯軍工精英所在地。這些建築的功能和用途,可以大致反映斯 大林 時期的蘇聯所關註的要點。這“七姊妹”的外觀看上去差不多,不熟悉的人不容易分清。
莫斯科 大學是“七姊妹”中最高的大姐大,配上樓前廣闊的噴泉廣場,蔚為壯觀。其主樓高 240 米,33 層,有 3 萬多個房間。建成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是 歐洲 最高的建築。但這可不是一所只有大樓沒有大師的大學,它是 俄羅斯 最偉大的學者 羅蒙諾索夫 於 1755 年創辦的,全稱“ 莫斯科 羅蒙諾索夫 國立大學”,目前擁有 13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67 位 俄羅斯 科學院院士。娜塔莎也是這所學校畢業的,她對 莫斯科 大學目前不甚理想的世界排名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很多學者沒有用英文去發表論文的結果,她堅信這裡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
我們清華的前校長蔣南翔在訪問了 莫斯科 大學之後,也曾經被這裡的主樓震撼,後來在清華蓋起了一座蘇式風格的主樓。我們在現場比較 莫斯科 大學的主樓,覺得清華的主樓簡直小得不值一提,儘管當年它還算一座非常令人矚目的建築。當然仔細想想,如果是三十幾層的大樓加一圈十幾層的配樓放在清華園裡,大概也很不協調,還是合適的就是好的吧。類似的蘇式建築在國內能看到很多, 北京 早期的十大建築大都是蘇式建築,後期還蓋了一些,這些蘇式建築都比 莫斯科 這“七姊妹”小好幾號,如軍博、北展。如果蘇式建築結合一點 中國 特色的話,不過是去掉建築的尖頂,戴上中式亭閣的“帽子”,如老 北京 站, 農展館。現在當然不同了, 北京 早就百花齊放看不出建築特色了,老舊的蘇式建築也已經淹沒在鳥巢鳥蛋大褲衩里了。
莫斯科 地鐵
斯 大林 時期的建築不僅高傲地矗立在 莫斯科 的大街上,在地下也近乎奢侈地展示著它的風采。 莫斯科 地鐵的建設早在衛國戰爭前就開始了,1940 年以前已經建成三條地鐵線,據說是出於軍事方面的考慮。它被大家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鐵, 有些車站的圖片看上去猶如地下宮殿。當然那些照片是在地鐵里無人走動,且燈光非常明亮的時候拍的。我們在地鐵里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稍顯昏暗的燈光下難以拍出這樣的效果。即便如此,我對於 莫斯科 地鐵里建築材料的豪華,雕塑和內飾的考究仍然感覺非常不可思議。從經濟角度來看,投入如此大的成本,投資是很難有回報的。
這裡的建築材料為什麼要用五顏六色的 大理 石、花崗岩,為什麼要用貴重的陶瓷和玻璃鑲嵌浮雕,照明燈具又如此高檔?我們後來從娜塔莎那裡知道了原因。那是因為斯 大林 當年為了消除宗教、神權對這個國家的影響,下令拆除了很多 莫斯科 的教堂,地鐵里的貴重建築材料大都來自那裡。或許當年建地鐵本身就缺乏資金物資,用拆教堂的材料可以補上這個窟窿。當然, 教堂里的雕塑、神像沒有被搬進來,地鐵里能看到的雕塑、宣傳畫大都是工農兵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形象。這些形象看上去非常眼熟,應該算是 中國 改革開放前那些司空見慣的美術作品的前身。
我們在 莫斯科 乃至 俄羅斯 沒有看到一座斯 大林 的雕像,但斯 大林 時代的建築仍然是 莫斯科 一道靚麗的風景。
莫斯科郊外的莊園
我們的旅行團結束了這次旅行回國了,我們五個人在 莫斯科 多逗留一天。這一天恰好是九月份的第一個周六, 莫斯科 市慶的日子。早上起來,賓館門口已經比較冷清,只有警察在門口巡邏,時而看到他們牽著警犬路過。對面的紅場彩旗飄揚,碩大氣球在風中搖曳,看來一切已經準備就緒,只等慶祝節日的人們入場了。娜塔莎在趕往賓館的路上,似乎有些不順利,說時間可能會晚,讓我們耐心等待。今天她要帶我們去 莫斯科 郊外的 卡洛 明斯卡婭莊園,那裡是 聖彼得堡 建成之前,沙皇在 莫斯科 的“避暑山莊”,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在這種日子里,遠離熱鬧喜慶去個清凈的地方,應該是個正確的選擇。 卡洛 明斯卡婭莊園示意圖
總算還好,娜塔莎沒有被攔在半路上。我們坐了八站地鐵,到了山莊門口。這個山莊是不要門票的,所以通常會有很多 中國 游客在裡面,又時值周末, 俄羅斯 人也不少。娜塔莎顯然對這裡非 常熟 悉(她的家就在附近),帶我們從示意圖右側的入口進入,這裡的游客要少很多。這座避暑山莊是 1532 年,為慶祝小王子的誕生修建的,占地 390 公頃。而這位小王子就是 俄羅斯 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也就是把原金帳汗國變為 俄羅斯 領地的伊凡雷帝,所以許多 俄羅斯 老人認為這座山莊是 俄羅斯 的聖誕地。在這座山莊裡的皇室故事,都是發生在伊凡四世到彼得大帝遷都 聖彼得堡 這 170 年期間的。
我們跟著娜塔莎,進門就看到一座木結構的宮殿,這是彼得大帝的父親,老沙皇阿列克謝·米哈 伊洛 維奇於 1667 年建造的。這座色彩繽紛的木質宮殿有 270 個房間,3000 多扇窗戶,曾讓當年國外的參觀者嘆為觀止。可惜這座宮殿在俄法戰爭中毀於戰火,現在我們看到的宮殿是 2010 年重建的。宮殿的內部儘量恢復了原來的陳設,包括沙皇的起居、書房、桑拿浴室、會客廳等等,雖然這種複原難以完全到位,但能看出這座宮殿特殊的構造與內部的裝飾鋪排是獨具匠心的。當然這位老沙皇的避暑宮殿,與兒子彼得大帝的夏宮,兒媳葉卡捷琳娜一世的葉卡捷琳娜宮相比,完全沒有那種壯觀、氣派與奢侈,從建築級別上看更像一個王爺。畢竟當年的老沙皇在西方諸強的眼裡還只是一個割據一方的土皇帝,無法與英、法這樣的 新興 強國相提並論,也沒有那些已經過氣的老牌帝國積累的底蘊。
宮殿中有一個老沙皇會客時坐的寶座有些搞笑,這個寶座兩側放置了兩頭滿身披金,閃著一對綠眼睛的 獅子 ,座位上有一個按鈕可以控制 獅子 的舉動。一旦來訪者的言行引起了老沙皇的不快,他就會按下這個按鈕, 獅子 的眼睛馬上回會泛出綠光,
併發出低沉的咆哮聲。不知道那些不知就裡的來訪者在這種情形下會不會被嚇得半死,但這位老沙皇一定是樂在其中的。我總覺得這樣的把戲適合孩子玩,也許老沙皇並不是認真的。
老沙皇的木結構宮殿 宮殿內部房間 老沙皇的寶座 皇家浴室
彼得大帝的少年時曾在這裡居住過,他從小就喜歡造船,而且在附近的 莫斯科 河上造成過一艘小船,他的木工手藝大概就是在造船的過程中練就的,要為 俄羅斯 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打開通往 歐洲 的出 海口 的雄心大概也是在 莫斯科 河畔激發的。記得他冒充成 俄羅斯 的彼得·米哈 伊洛 夫下士在 荷蘭 學習造船與航海時,成績特別優秀,其實基礎是在這座 卡洛 明斯卡婭莊園裡打下的。彼得大帝在莊園裡住的地方叫彼得小屋,周邊還有他的塑像,我們的同胞主要集中在那個地方,擺出各種姿勢拍照。其實那個小屋遠沒有這座宮殿有看頭,彼得大帝也不是這所莊園的主角。我遠遠地看了一眼這個小屋,周邊同胞們實在太多了,於是打消了拍照的念頭。
與克裡姆林宮類似,這裡也有幾座教堂集中在一起,是莊園建成後陸續修建起來的,所以也有人把這裡叫做教堂莊園。而與山莊同年修建的耶穌升天大教堂,是這個莊園裡最古老的建築。當然我們這時最感興趣的地方已經不在教堂,而在蜿蜒在莊園周邊的 莫斯科 河。藍天白雲下,能在皇家的莊園裡,在綠樹和草地簇擁著的 莫斯科 河邊漫步,享受 莫斯科 郊外的風光,是一件太令人愜意的事了。臨近中午,娜塔莎在河邊找了一家小店,我們一起吃著 莫斯科 河裡的烤魚,喝著 俄羅斯 的“格瓦斯”,頓時感覺卸掉了十幾 天長 途旅行的疲勞,一身輕鬆。有點錢有點閑,好好做一個老百姓,還真是挺幸福的。
漫步在 莫斯科 河邊
再見,俄羅斯!回到賓館, 莫斯科 的市慶活動高潮已過,我們也要和它告別了。再見, 俄羅斯 ! 莫斯科 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