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歐若拉女神的摩爾曼斯克情書
另一邊則五顏六色的歐陸風建築,街道也顯得更用擁擠,由此可以明顯分辨出這座城的工業區與商業區。 好不容易來到這城市之顛,說什麼都得留下打卡照,像我這樣的裝束就最科學了。 不然,你看可樂樂的鼻子都凍紅了,但有時就是要為了拍美照作出犧牲不是? 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旁的浪漫之夜從阿廖沙雕像回到城裡,我們直接把車開到了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停泊的港口,這艘破冰船是全世界第一艘使用核動力的破冰船,比 美國 製造出第一艘核動力水面艦艇導彈巡洋艦“長灘”號早了2年多時間。被稱為“紅色極地巨獸”。“列寧號”退役後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可是我們錯過了購票參觀的時間,有點遺憾。 不少知名人士包括 卡斯 特羅,赫魯曉夫等人都曾登上過這艘前蘇聯製造的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很多人喜歡到此感受蘇聯時代的共產主義榮光。我對此的興趣倒不是特別大,因為票價1000盧布,約一百人民幣,走馬觀花看一圈也沒太大意思。 不過碼頭的暮色倒是非常迷人,天空漸漸變成深藍。 其實這個碼頭是個浪漫之地,沿岸的欄桿鎖滿了各種好看的同心鎖。 鎖上刻著戀人們的名字,欄桿上則有一些浪漫溫馨的語句。 此時天上飄落的小雪則讓整個氛圍變得更加浪漫。 這個碼頭還是個夜拍的好地方,朦朧的街燈和船上的燈光交相輝映。 昏黃的燈光和幽藍的天空正好形成冷暖色的對比,這種環境很適合用大光圈定焦鏡頭,不但能保證在昏暗的環境把人拍得更明亮,而且能形成很美的焦外虛化 和美 麗的光斑。 路燈照耀下的片片小雪花顯得夢幻而美妙。 逆光拍攝還能營造美麗的輪廓光,同時逆光形成自然的朦朧感,如我這老腊肉般的面容都不用去磨皮便是最好的明證。所以,只要拍攝得當,完全不用擔心極夜中拍不到好看的人像照片。 通往北冰洋的風雪之路似乎老天知道我們要離開 摩爾曼斯克 去捷里別爾卡,下起了鵝毛大雪。 車子離開了城市之後,筆直的現代化公路消失了,迎接我們的是彎彎曲曲的山路,我們的手機也沒了網絡,外面的景物就變成了黑白,雪中的樹林看起來像鉛筆畫一般。眼前的畫面仿佛回到了蘇聯時代。 一路的能見度都不高,偶爾有一兩輛車從對面駛來。這是一輛UAZ-452,是前蘇聯 烏里揚諾夫斯克 汽車製造廠所生產的一款神車,由於底盤高,皮實耐造,作為早期的“麵包車”車型,UAZ-452在民間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短途運輸車輛,堪稱 俄羅斯 的五菱神車。後來因為其出色的性能和可改造性,被前蘇聯改用為軍事車輛,所以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用都非常常見。 經過捷里別爾卡的路牌,還特地下車拍個打卡照,外面的風吹得眼晴都爭不開。頭髮也吹得直向後翻。這塊路牌被過往的旅者貼滿各種標簽,畢竟是指向世界陸地最北小鎮的路牌,所以大家都要在這裡留下標記。這讓我想起了川藏線上著名的 西藏 界牌,和眼前這塊捷里別爾卡的路牌真的一模一樣。 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黑壓壓的天空下出現一個黑沉沉的水面,鯤哥告訴我,這便是北冰洋。見到了北冰洋,意味著小鎮捷里別爾卡到了。據說這裡是 北極 圈內最北的陸地,大家喜歡叫它世界的盡頭。眼前的景色讓人有種說不出的肅殺之感。 來到這裡,真的才明白什麼叫做與世隔絕。下車之後我們都驚獃了,到處都是破爛的房子和白色的積雪,宛如電影《生化危機》既視感一點都不誇張。通往我們預訂的民宿的路被厚厚的積雪封了起來,連我們的越野車 普拉 多都開不進去。只好停在路邊,讓老闆開雪地摩托幫我們把行李運到民宿。而我們則是踩著厚厚的積雪向民宿走去。這裡的積雪和我們在國內北方看到的鬆軟粉雪不一樣。由於在北冰洋邊上這裡的積雪含水量很足,所以也特別硬,就像厚厚的冰沙鋪滿了大地。前面的人走過的雪路也許都不會留下腳印,而你一腳踩下去也許就陷入膝蓋那麼深的雪窩裡。就這樣一邊探險式地看著數百米外的房子往前走,一邊感嘆世界怎麼這麼神奇。 亮著紅色霓虹燈招牌的便是老捷里唯一的小賣部,裡面的商品說不上特別多,但讓我特別驚訝的就是這裡的東西竟然比我們在 摩爾曼斯克 的大超市還便宜,如果不是我們早已經在 摩爾曼斯克 買好這數日的食品,一定會在這裡大肆採購一番。需要特別提示的是,捷里別爾卡這邊的民宿幾乎都不提供餐飲,大家都是買好東西,民宿的廚房和餐廳可以提供給客人使用。 說起捷里別爾卡,這裡百年之前曾因 挪威 漁民建造的鱘魚和鯊魚捕撈加工廠,而出現產業經濟雛形。蘇維埃掌權後的集體農業,為鎮子添加了奶牛廠和馴鹿繁育基地。二戰後,更多的漁業、修船業、養貂業讓小鎮徹底繁榮起來,碼頭工人俱樂部、體育館、少先隊員活動中心,一切社會主義標配都來了。可隨著1960年代漁船噸位的劇增和公海捕魚的發展,海岸漁業從此變得蕭條,早在蘇聯解體前,那些曾讓小鎮短暫喧囂過的漁業加工廠、馴鹿基地、貂皮處理車間、奶牛廠接連倒閉。 破破爛爛的房子,北冰洋邊廢棄的漁船殘骸,則演化成一種新的風景,荒涼成為新的資源。 俄羅斯 影片《利維坦》在此取景拍攝,世界盡頭的景觀進入熒屏,成為被觀賞的事物,像礦石燃燒一樣,發出能量。後來這部電影除了獲得第72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這個小鎮也隨之聲名鵲起,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來。甚至漸漸成為人們看極光的新寵,到了極光季,捷里的民宿更是一房難求。 俄國當代電影大師安德烈·薩金塞夫選擇這個天高普京大帝遠的地方,作為《利維坦》從頭到尾的故事外景地。以諸多對比強烈的場景意象和步步跌入深淵的懸疑劇架構,塑造了一個以卵擊石的個體悲劇。孤傲而脆弱的漂亮小屋與波濤洶涌的冷酷巴倫支海,舉目無措的家庭成員與擱淺岸邊變成巨大骨架的鯨魚……作為一對對高度象徵性喻體,共同顯影出托馬斯·霍布斯政治哲學著作《利維坦》在 俄羅斯 當代的漂亮鏡像。 這是個什麼樣的小鎮?除了冷酷肅殺,還有沒另外一面?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就會知道。 與月亮同行的一天夜晚,我們期盼著歐若拉女神能如期而至,結果陰沉的天,黑壓壓的雲層讓在海邊吹了一夜冷風的我們無功而返。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 北歐 神話中要用歐 諾拉 女神來指代 北極 光,除了極光爆發時好像裙擺一樣的形狀,想必她若隱若現,難得一見,就有如女神般高傲。 睡到天朦朦亮的時候,鯤哥已經在民宿的廚房給我們做早餐。我迷迷糊糊地醒來,望著窗外的“太陽”發獃。喃喃自語地說,誰說極夜太陽不會升到地平線以上?這不是太陽嗎?咦?!好像不對,這太陽怎麼不太耀眼?我揉揉雙眼,定晴一看,原來是月亮! 北極 圈的月亮很大,還是橙色的,之前聽電臺講過,但沒想到眼前的月亮這麼大。連忙爬起來,拿起相機對著月亮拍了張照,正好一隻飛鳥經過明月前,看起來就像是飛向月球一般。 吃完早餐出門,推開門的一瞬間,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景象太美了,讓我有點猝不及防。天邊的霞光把天際與眼前的北冰洋都映成了金黃。而由於太陽一直保持在地平線以下,這金光就一直呈現著迷人的金黃,不會變得過於明亮耀眼。這種美麗讓人心曠神怡。 北極 圈冬天的白晝非常短,這短短兩小時有光的時間如果還遇上陰天當然心情非常灰暗,但如果像今天這樣的大晴天,就讓人的心情愉悅無比。有些東西,一直在你身邊,可能毫不察覺,覺得理所當然。 比如 空氣,又或者陽光。當你突然到了一個見不到太陽的地方,即使一天只有兩小時微弱的餘暉,你都會覺得十分美好。這就是我當下最深切的體會。這又有如愛情,有如兩個人的相處。 頂著北冰洋的烈風,來到海邊,退潮後的淺灘自然會留下不少大海的饋贈,不畏寒風的鳥群在金色的沙灘上尋找大海送上來的 北極 甜蝦,我想它們現在吃到的肯定比我們在頂級日料店吃到的甜蝦刺身還要鮮美吧? 眼前的景色讓我忘記了來自北冰洋的寒風,拿著兩台相機不斷變換焦段貪婪地攝取著眼前的美景。生怕光線稍有變化,眼前的美景轉眼便消失。這風不是吹著你,而是像一個強壯又野蠻的大漢推著你。如果不是強風吹得我不由自主地移動,我真的忘記我的大衣原來沒拉鏈,就像張開的雙翼擁抱著迎面而來的強風。我被吹跑了這真不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