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的牽牛花與安藤忠雄的頭大仏
千利休,古代人,不止是 日本 茶聖,已是民族文化符號。
安藤忠雄,當代人,國寶級建築師。堪稱 日本 名片之一。
第一個故事:千利休的牽牛花千利休在自家茶庭種了很多牽牛花,春天開滿庭院,很是壯觀,看過的人爭相傳頌。豐臣秀吉聽說了,也想前去觀賞。千利休於是決定為此特地舉辦一場茶事。
當天早上,秀吉滿懷期待來到利休家,但是庭院里滿眼的綠色藤葉,卻看不到任何花朵——花朵竟然被全部剪掉了。秀吉心中大怒:利休膽大包天,明知我專門來看花,卻把花全毀了!
這時,利休出來恭迎,一臉的平靜坦然。秀吉半怒半疑,姑且跟著利休進了茶室。不成想,進門的瞬間,秀吉驚獃了:在幽凈的茶室中,唯有一朵牽牛花赫然在目!——庭院里的花的確不見了, 但茶室里的花瓶正插著一朵雪白的牽牛花,那花孤寂的立在那裡,竟美得撼人心魄,幾至不敢直視。
第二個故事:安藤忠雄的大佛頭北海道 札幌 有一座墓園,已有30年的歷史,既是墓地也是公園。其中,有一尊大佛塑像,高達13.5米,是15年前建成的,因為尺度太大,一直以來,墓園都在尋求妥善的安置方法。 為此,他們請安藤忠雄設計了大佛殿,並於2013年開建,歷時三年,2016年向公眾開放。
然後震驚了世界。
與以往“建一個宏偉的建築物把佛像放進去”不同,安藤把大佛埋進了地里。
俯瞰是這樣的: 令人驚訝,但也沒有達到所謂的“震撼”是不是?
而且還有點怪怪的感覺。
不過,如果先經過40米的地下甬道…… 來到大佛腳下…… 往上看…… 感覺如何呢?
又或者春天,在薰衣草花田盛開的時節…… 到了冬天,下雪了…… 也許,這其實是安藤心中的“佛”在世間的化身。
觀 點把兩個故事擺在一起,已能說明問題。此時該當拈花微笑的。但是,一沒有佛緣,二無法免俗,終於忍不住畫蛇添足:
其一,牽牛花與大佛頭,在審美傾向上、在對“力量”的理解上、在處理手法和表達方式上,幾乎完全相同!
由此可見,從一千年前的利休到今天的安藤,內在的基因沒有斷也沒有變,並且,精神的內核依舊動力十足。
亦可見,安藤作為今天 日本 著名的建築師,儘管他的頭腦是如此的不同凡響,但也依然可以找到文化基因不變的傳承,其所植根的土壤對其影響巨大,反過來,安藤對文化精髓的感知與把握也是異常精準,其結果必然產生令人“震驚”的作品。
其二,這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和審美?
直到今天,物哀、侘寂仍是 日本 文化和審美的關鍵詞,與之一脈相通的,谷崎潤一郎更是用一本書來闡述和膜拜“陰翳之美”。 日本 人習慣於用暗來表達亮,用無來突出有,用殘缺來體現完美,總是聚焦於一點而留下引向無限可能的空白。日式的表達,總是以退為進,錶面看是節制、隱忍,實際卻暗流涌動,比誰都強烈。
日本 人總是痴迷於兩種對立極端的統一,總是流連在兩種對立極端之間的臨界線上,享受瞬間極端變換所帶來的深刻體驗。而對於時機的把握,又能夠精準的扼守在蓄勢待發、將發未發的那一刻,力量、美感都將在這一時點聚集並得到極具衝擊力的表達。(其實,這種表達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日式的“美”。)
枯山水、銀閣寺、常常使用殘缺器皿的插花、空無一物的昏暗茶室、蛙跳入古池蟬鳴進岩石式的俳句等等,都是相同審美內核的不同表達形式。
“一直致力於探索和演繹光影變化、明暗關係,尤其擅長用黑暗來反襯光之魅力和場所意義”的安藤忠雄的建築設計,顯然是與上述種種一脈相承的另一種、使用現代材料的表達形式。
其三,這種文化更早的種子來自禪宗,來自唐宋,來自漢文化。 日本 文化的根基,原本就是經過融合的儒家文化與禪宗文化。
千利休的牽牛花與安藤忠雄的大佛陀,有意無意之中,皆遵循了天地人、時間空間人間的和諧統一:天時——季節、火候的把握;地利——位置的變換、角度的變換;人和——有形的實體構建必須結合無形的心理建設,通過幽暗的甬道或無花的庭院給予觀者一個提前放低或放空的心理準備,必須將這樣一個無形的心理考量納入到有形的實體設計中。
但是, 日本 的繼承一貫是“變異”性的繼承,它很好的“變”出了自己獨有的基因。例如看到鳥居,雖然很像 中國 的東西,但是看過的人都很肯定,那一定不是 中國 的。——這就是所謂的“變異”而非模仿。同樣的,安藤那令世界震驚的作品,也一定不是別國的。
如果沒有中間的這段發展和“變異”,如果不把 中國 的堂皇之美變異成為 日本 的陰翳之美,就不可能產生安藤的大佛頭、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等等。
安藤忠雄,當代人,國寶級建築師。堪稱 日本 名片之一。
第一個故事:千利休的牽牛花千利休在自家茶庭種了很多牽牛花,春天開滿庭院,很是壯觀,看過的人爭相傳頌。豐臣秀吉聽說了,也想前去觀賞。千利休於是決定為此特地舉辦一場茶事。
當天早上,秀吉滿懷期待來到利休家,但是庭院里滿眼的綠色藤葉,卻看不到任何花朵——花朵竟然被全部剪掉了。秀吉心中大怒:利休膽大包天,明知我專門來看花,卻把花全毀了!
這時,利休出來恭迎,一臉的平靜坦然。秀吉半怒半疑,姑且跟著利休進了茶室。不成想,進門的瞬間,秀吉驚獃了:在幽凈的茶室中,唯有一朵牽牛花赫然在目!——庭院里的花的確不見了, 但茶室里的花瓶正插著一朵雪白的牽牛花,那花孤寂的立在那裡,竟美得撼人心魄,幾至不敢直視。
第二個故事:安藤忠雄的大佛頭北海道 札幌 有一座墓園,已有30年的歷史,既是墓地也是公園。其中,有一尊大佛塑像,高達13.5米,是15年前建成的,因為尺度太大,一直以來,墓園都在尋求妥善的安置方法。 為此,他們請安藤忠雄設計了大佛殿,並於2013年開建,歷時三年,2016年向公眾開放。
然後震驚了世界。
與以往“建一個宏偉的建築物把佛像放進去”不同,安藤把大佛埋進了地里。
俯瞰是這樣的: 令人驚訝,但也沒有達到所謂的“震撼”是不是?
而且還有點怪怪的感覺。
不過,如果先經過40米的地下甬道…… 來到大佛腳下…… 往上看…… 感覺如何呢?
又或者春天,在薰衣草花田盛開的時節…… 到了冬天,下雪了…… 也許,這其實是安藤心中的“佛”在世間的化身。
觀 點把兩個故事擺在一起,已能說明問題。此時該當拈花微笑的。但是,一沒有佛緣,二無法免俗,終於忍不住畫蛇添足:
其一,牽牛花與大佛頭,在審美傾向上、在對“力量”的理解上、在處理手法和表達方式上,幾乎完全相同!
由此可見,從一千年前的利休到今天的安藤,內在的基因沒有斷也沒有變,並且,精神的內核依舊動力十足。
亦可見,安藤作為今天 日本 著名的建築師,儘管他的頭腦是如此的不同凡響,但也依然可以找到文化基因不變的傳承,其所植根的土壤對其影響巨大,反過來,安藤對文化精髓的感知與把握也是異常精準,其結果必然產生令人“震驚”的作品。
其二,這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和審美?
直到今天,物哀、侘寂仍是 日本 文化和審美的關鍵詞,與之一脈相通的,谷崎潤一郎更是用一本書來闡述和膜拜“陰翳之美”。 日本 人習慣於用暗來表達亮,用無來突出有,用殘缺來體現完美,總是聚焦於一點而留下引向無限可能的空白。日式的表達,總是以退為進,錶面看是節制、隱忍,實際卻暗流涌動,比誰都強烈。
日本 人總是痴迷於兩種對立極端的統一,總是流連在兩種對立極端之間的臨界線上,享受瞬間極端變換所帶來的深刻體驗。而對於時機的把握,又能夠精準的扼守在蓄勢待發、將發未發的那一刻,力量、美感都將在這一時點聚集並得到極具衝擊力的表達。(其實,這種表達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日式的“美”。)
枯山水、銀閣寺、常常使用殘缺器皿的插花、空無一物的昏暗茶室、蛙跳入古池蟬鳴進岩石式的俳句等等,都是相同審美內核的不同表達形式。
“一直致力於探索和演繹光影變化、明暗關係,尤其擅長用黑暗來反襯光之魅力和場所意義”的安藤忠雄的建築設計,顯然是與上述種種一脈相承的另一種、使用現代材料的表達形式。
其三,這種文化更早的種子來自禪宗,來自唐宋,來自漢文化。 日本 文化的根基,原本就是經過融合的儒家文化與禪宗文化。
千利休的牽牛花與安藤忠雄的大佛陀,有意無意之中,皆遵循了天地人、時間空間人間的和諧統一:天時——季節、火候的把握;地利——位置的變換、角度的變換;人和——有形的實體構建必須結合無形的心理建設,通過幽暗的甬道或無花的庭院給予觀者一個提前放低或放空的心理準備,必須將這樣一個無形的心理考量納入到有形的實體設計中。
但是, 日本 的繼承一貫是“變異”性的繼承,它很好的“變”出了自己獨有的基因。例如看到鳥居,雖然很像 中國 的東西,但是看過的人都很肯定,那一定不是 中國 的。——這就是所謂的“變異”而非模仿。同樣的,安藤那令世界震驚的作品,也一定不是別國的。
如果沒有中間的這段發展和“變異”,如果不把 中國 的堂皇之美變異成為 日本 的陰翳之美,就不可能產生安藤的大佛頭、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