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布拉格 | 十一佛系慢游之旅
地鐵口還有一個 捷克 前總統,作家、劇作家哈韋爾(Václav Havel)的紀念雕塑作品。 作為天鵝絨革命的領導者,這位總統至今受到眾多 捷克 民眾的景仰。 時值 捷克 斯洛伐克 成立100周年紀念,演藝劇場外是 捷克 編舞家Jiří Kylian的海報牆。 觀覽完演藝劇場,下一個目標是去找一家影院看電影。
沿著National Avenue一路往老城中心走去,途中還偶遇了象徵著1989年11月17日爆發的“天鵝絨革命”(Sametová revoluce)的紀念雕塑,從這一雙雙年輕的手中仿佛穿越看到多年前振臂高呼著“自由”、“民主”的大學生們。 按照Google Map所示,National Avenue附近有一家名叫“Chamber cinema Evald”,看名字是一個電影院,進門發現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電影院。沿著旋轉樓梯下行到地下一層,也沒有見到一個觀眾,影廳大門緊閉,只有幾張海報孤零零地擺在原地。 四下尋找了一番,也沒有找到進門的 通道 ,於是原路返回,到一樓遇見一個工作人員模樣的大叔,告訴我這裡目前不營業,所以只能再找找其他地方是否有電影院。
再往前走是Tesco樂購百貨商場,然而 捷克 的商場並不像 中國 商場一樣是個商業綜合體,就僅僅是購物的地方。
從商場另一端的門出來,就是 布拉格 的“網紅打卡地”之一——旋轉的 卡夫 卡頭像雕塑。 雕塑由著名設計師大衛·塞爾尼設計,由42塊移動的鍍鉻板組成,在雕塑前靜待片刻,便可以看到鍍鉻板面正向或反向移動,高科技感十足。 在古老的 布拉格 市中心難得地尋覓到一片“現代範兒”十足的領地。 專屬於 布拉格 的怪誕壁畫與古典建築和諧共存。 尋找電影院的一路上,又獲得了關於 布拉格 這座城市全新的信息與體驗。
街頭在巨大而莊嚴的建築跟前賣生鮮蔬菜的攤販。 與藝術脫不開干係的城市,隨處可見各種藝術劇目的海報。 沿著導航一路走,偶爾也會發掘一些舊存於城市記憶中的“老物件”。 正走著,又發現一處看起來像電影院的地方,大門的裝飾低調卻華麗。 從大門進入建築內部,卻是一個像商場的地方,問了一個本地人小姐姐,說是在不遠處就有一個電影院。 路上又遇到一個 布拉格 鬼屋,貌似很刺激,只可惜單槍匹馬加上時間不允許,就先馬克一下了。 來到Palác Lucerna(有譯為盧策納宮),終於找到了有著悠久歷史的Kino Lucerna(盧策納電影院),電影院的名字用的是穆夏字體。 盧策納宮是 布拉格 20世紀初首座複合式建築,是 布拉格 最負盛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圍繞 瓦茨 拉夫廣場的建築體通過各種走廊相連接,其中最著名的是連接Vodičkova大街和Štěpánská大街的盧策納迴廊,旁有眾多商店和餐館,電影院,音樂酒吧,和一個著名的音樂廳 - 盧策納大禮堂。
盧策納迴廊有一座大衛·切爾尼(David CERNYA)的雕塑 ——“騎馬的人“, 布拉格 到處都有這位藝術家奇異的雕塑作品。這座雕塑刻畫的 瓦茨 拉夫像與廣場上的一模一樣,馬則是四腳朝天倒弔在穹頂下,偉大的 瓦茨 拉夫騎到了馬肚子上,聖人胯下的馬變成一匹四腳朝天的死馬,被認為是對 捷克 傳統的諷刺和自嘲。 通往二樓的階梯上是一座 捷克 前總統的祖父Vácslav Havel半身青銅像,他就是這座久負盛名的文化中心的設計師。銅像下的標註顯示這座建築建於1907年至1921年間。 捷克 朋友推薦了一部新上線的電影Po Čem Muži Touží (What men desire),在電影院也看到了這部電影的海報,陣容看起來是比較熟悉的幾位 捷克 演員。 捷克 電影院不像國內,一段時間內每家電影院上線的影片都差不多,去現場才發現這家影院當天是沒有這部電影放映的。只能臨時改為觀看其他影片。
影院售票人員是一個只會 捷克 語不會英語的姐姐,無奈我的 捷克 語實在太初級,只得求助於路人,最後才 成功 買到合適的電影票。
影院二樓有一個挺有格調的酒吧,只是白天還沒有營業。 進入這個擁有近百年曆史的影院,仿佛穿越到了二十世紀初,幽暗神秘的燈光令整個空間看起來更像一個劇場。 座椅也是盡顯古典氣質的紅絲絨。 影院的貼片廣告也是滿滿的文藝氣息。
Tom Hanks發表新書 印象派畫家展覽 工作日的緣故,整個影院僅有20個左右的觀眾。
電影是捷語對白英文字幕,講述了一個運動員因過度運動導致的後遺症,最終死亡的故事。影片整體採用的是偏紀錄式的鏡頭,敘事略為壓抑,結尾稍顯血腥……帶給人屬於 歐洲 小眾電影的哲學思考。
影片散場,影廳出口處是 布拉格 快餐品牌Bageterie Boulevard的廣告,據悉這家餐廳的麵包尤其好吃。 從二樓看“騎馬的人” 從影院出來,已經是傍晚時分。
在夕陽中努力“營業”的大白熊,與一旁的小盆友形成“最萌身高差”,可可愛愛。 這家可可店的招貼也特別復古可愛。
沿著National Avenue一路往老城中心走去,途中還偶遇了象徵著1989年11月17日爆發的“天鵝絨革命”(Sametová revoluce)的紀念雕塑,從這一雙雙年輕的手中仿佛穿越看到多年前振臂高呼著“自由”、“民主”的大學生們。 按照Google Map所示,National Avenue附近有一家名叫“Chamber cinema Evald”,看名字是一個電影院,進門發現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電影院。沿著旋轉樓梯下行到地下一層,也沒有見到一個觀眾,影廳大門緊閉,只有幾張海報孤零零地擺在原地。 四下尋找了一番,也沒有找到進門的 通道 ,於是原路返回,到一樓遇見一個工作人員模樣的大叔,告訴我這裡目前不營業,所以只能再找找其他地方是否有電影院。
再往前走是Tesco樂購百貨商場,然而 捷克 的商場並不像 中國 商場一樣是個商業綜合體,就僅僅是購物的地方。
從商場另一端的門出來,就是 布拉格 的“網紅打卡地”之一——旋轉的 卡夫 卡頭像雕塑。 雕塑由著名設計師大衛·塞爾尼設計,由42塊移動的鍍鉻板組成,在雕塑前靜待片刻,便可以看到鍍鉻板面正向或反向移動,高科技感十足。 在古老的 布拉格 市中心難得地尋覓到一片“現代範兒”十足的領地。 專屬於 布拉格 的怪誕壁畫與古典建築和諧共存。 尋找電影院的一路上,又獲得了關於 布拉格 這座城市全新的信息與體驗。
街頭在巨大而莊嚴的建築跟前賣生鮮蔬菜的攤販。 與藝術脫不開干係的城市,隨處可見各種藝術劇目的海報。 沿著導航一路走,偶爾也會發掘一些舊存於城市記憶中的“老物件”。 正走著,又發現一處看起來像電影院的地方,大門的裝飾低調卻華麗。 從大門進入建築內部,卻是一個像商場的地方,問了一個本地人小姐姐,說是在不遠處就有一個電影院。 路上又遇到一個 布拉格 鬼屋,貌似很刺激,只可惜單槍匹馬加上時間不允許,就先馬克一下了。 來到Palác Lucerna(有譯為盧策納宮),終於找到了有著悠久歷史的Kino Lucerna(盧策納電影院),電影院的名字用的是穆夏字體。 盧策納宮是 布拉格 20世紀初首座複合式建築,是 布拉格 最負盛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圍繞 瓦茨 拉夫廣場的建築體通過各種走廊相連接,其中最著名的是連接Vodičkova大街和Štěpánská大街的盧策納迴廊,旁有眾多商店和餐館,電影院,音樂酒吧,和一個著名的音樂廳 - 盧策納大禮堂。
盧策納迴廊有一座大衛·切爾尼(David CERNYA)的雕塑 ——“騎馬的人“, 布拉格 到處都有這位藝術家奇異的雕塑作品。這座雕塑刻畫的 瓦茨 拉夫像與廣場上的一模一樣,馬則是四腳朝天倒弔在穹頂下,偉大的 瓦茨 拉夫騎到了馬肚子上,聖人胯下的馬變成一匹四腳朝天的死馬,被認為是對 捷克 傳統的諷刺和自嘲。 通往二樓的階梯上是一座 捷克 前總統的祖父Vácslav Havel半身青銅像,他就是這座久負盛名的文化中心的設計師。銅像下的標註顯示這座建築建於1907年至1921年間。 捷克 朋友推薦了一部新上線的電影Po Čem Muži Touží (What men desire),在電影院也看到了這部電影的海報,陣容看起來是比較熟悉的幾位 捷克 演員。 捷克 電影院不像國內,一段時間內每家電影院上線的影片都差不多,去現場才發現這家影院當天是沒有這部電影放映的。只能臨時改為觀看其他影片。
影院售票人員是一個只會 捷克 語不會英語的姐姐,無奈我的 捷克 語實在太初級,只得求助於路人,最後才 成功 買到合適的電影票。
影院二樓有一個挺有格調的酒吧,只是白天還沒有營業。 進入這個擁有近百年曆史的影院,仿佛穿越到了二十世紀初,幽暗神秘的燈光令整個空間看起來更像一個劇場。 座椅也是盡顯古典氣質的紅絲絨。 影院的貼片廣告也是滿滿的文藝氣息。
Tom Hanks發表新書 印象派畫家展覽 工作日的緣故,整個影院僅有20個左右的觀眾。
電影是捷語對白英文字幕,講述了一個運動員因過度運動導致的後遺症,最終死亡的故事。影片整體採用的是偏紀錄式的鏡頭,敘事略為壓抑,結尾稍顯血腥……帶給人屬於 歐洲 小眾電影的哲學思考。
影片散場,影廳出口處是 布拉格 快餐品牌Bageterie Boulevard的廣告,據悉這家餐廳的麵包尤其好吃。 從二樓看“騎馬的人” 從影院出來,已經是傍晚時分。
在夕陽中努力“營業”的大白熊,與一旁的小盆友形成“最萌身高差”,可可愛愛。 這家可可店的招貼也特別復古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