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行漫記【Siglish酸柑汁 17】2012.08.09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4 烏克蘭淘金熱
雖然這部分設展的主題為“淘金熱”,但更多的是一些金器展覽。當時對金器和兵器不是特別感興趣,所以看得不太仔細。
劍
頭盔
像一顆掛滿鈴鐺的鐵樹。
項圈
號角
圓章形飾物
時期:公元12世紀初期至中葉(拜占庭)
材料:黃金、琺琅
工藝:衝壓、琺琅上釉
這款圓章形飾物上刻有聖徒圖像,並輔以 希腊 文題刻。圖像中的聖徒可能是戰神聖西奧多。從這款製作精美的琺琅圓章形飾物,今人可一窺拜占庭時期的琺琅上釉工藝水平。
琺琅器皿製作在10世紀中葉開始流行,黃金是常用釉料之一,上釉工藝流程繁複,工匠們先把色彩斑斕的琺琅釉料填入絲紋空隙,以高溫將其融成平滑釉面,然後施以黃金熔液,使其牢牢地敷於金屬部位之上。
成品出來後,只見彩釉之間金絲纏繞,晶瑩明亮,給整件琺琅器皿增添一抹雍容之姿。到公元12世紀,琺琅製作工藝又有新的變化,包括出現了琺琅陰刻銘文。
這件是來自 基輔 羅斯 公國的珠寶首飾。材料包括烏銀和琺琅,以精巧造型、華麗鋪陳、細膩做工著稱,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審美風格和裝飾技藝。
基輔 皇室公主佩戴的飾物,通常包括一條飾頭巾,配以一個用黃金打造的帶狀頭飾。
頭部兩側太陽穴的位置,會綴以兩條華麗金鏈,金鏈下端各懸一隻弔墜;女子在行進之間,金鏈和弔墜會隨著身體輕盈的律動微微顫擺,達到搖曳生姿的效果。
頸部佩戴的飾物,常見的有黃金項圈,或帶有碩大圓章形掛墜的長項鏈等。 大概是盛放聖經的盒子,多數都是鍍金款。
銀壺
主教佩戴物“帕納賈"
左邊
17世紀後期
材料:黃金、寶石及半寶石
製作工藝不詳
右邊
時期17世紀中葉及後期
材料:金銀、珍珠、琺琅
工藝:雕刻,累絲,燙金
東正教的主教通常會佩戴一個名為“帕納賈”的章圓形掛墜,掛墜中心是一幅聖母 瑪利亞 圖案
“帕納賈”一詞的廣義也指聖母 瑪利亞 。在基督教中,聖母 瑪利亞 的地位崇高,被視為“人靈之最”。
當年主教的佩物之所以要採用如此炫麗裝飾,為的是讓信眾即使隔著很遠也能看清主教的禮儀服飾。
聖餐杯
聖餐杯(Chalice)是專為在聖餐禮上盛裝聖酒而設的一種容器。作為帶有神聖意義的重要器具之一,聖餐杯通常以珠寶為飾,外表裝飾精細而華麗。
天平
馬來金幣
金飾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