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不變的秦唐,絡繹不絕的訪客--陝西
還有其他地方,陳列室、博物館等跟著旅行團都沒有時間看了,現在馬上趕往乾陵。
乾陵位於 乾縣 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歷史上的幾次盜墓行為都因各種原因未能 成功 , 中國 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難 道真 的有神靈護佑? 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環其東,漠水繞其西,乾陵玄宮即位於北峰之上。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長而開闊的司馬道通往陵墓。 端立在司馬道首位的是1對高達8米有餘的八棱柱石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誌,其造型昭示著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接著是一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卷雲紋,似有騰飛之勢。 翼馬之北是1對優美的高浮雕鴕鳥,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徵。 緊接鴕鳥的是5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和10對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稱直閣將軍)。 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著4對8尊高大雄偉的 石獅 ,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 石獅 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 泰山 。置 石獅 於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這隻 獅子 是後期清理過的。 比較之下還是不清洗的看上去感覺更好一些 述聖紀碑位於司馬道西側,與無字碑相對,是武則天親撰、其子唐中宗李顯書丹,為唐高宗歌功頌德的功德碑,述聖紀碑記述高宗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樹碑,墓內也不放墓誌銘,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因此述聖紀碑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於世的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 九龍 碑”。無字碑巍峨壯觀,雕刻精美,為歷代群碑之冠。 乾陵引人註目之處,還有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佈著的兩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唐高宗入葬時前往參加葬禮,武則天為炫揚大唐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 可以騎馬到山上游覽,但是時間來不及了,現在出發到法門寺。
佛門聖地法門寺法門寺據傳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約有1700多年曆史,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法門寺地宮是迄今所見最大的 塔下 地宮。地宮出土了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佛教至高寶物,法門寺珍寶館擁有出土於法門寺地宮的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為世界寺廟之最。
這是2004年 新建 的由 臺灣 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合十舍利塔。 塔內供奉著以前在老塔(真身寶塔)地宮保存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只有農曆的初一十五,周六日的十點到下午四點可以看到。今天恰逢周日,我們有幸看到了 合十舍利塔前廣場,遠處是一條佛光大道,兩邊都是大佛像,從大門處一直過來進入合十舍利塔,挺遠的,最好坐電動車。 從合十舍利塔望過去,可以看到原來的老塔。 看完新塔可以乘電動車到老塔參觀,這裡是真正的法門寺遺址。
乾陵位於 乾縣 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歷史上的幾次盜墓行為都因各種原因未能 成功 , 中國 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難 道真 的有神靈護佑? 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環其東,漠水繞其西,乾陵玄宮即位於北峰之上。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長而開闊的司馬道通往陵墓。 端立在司馬道首位的是1對高達8米有餘的八棱柱石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誌,其造型昭示著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接著是一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卷雲紋,似有騰飛之勢。 翼馬之北是1對優美的高浮雕鴕鳥,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徵。 緊接鴕鳥的是5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和10對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稱直閣將軍)。 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著4對8尊高大雄偉的 石獅 ,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 石獅 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 泰山 。置 石獅 於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這隻 獅子 是後期清理過的。 比較之下還是不清洗的看上去感覺更好一些 述聖紀碑位於司馬道西側,與無字碑相對,是武則天親撰、其子唐中宗李顯書丹,為唐高宗歌功頌德的功德碑,述聖紀碑記述高宗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樹碑,墓內也不放墓誌銘,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因此述聖紀碑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於世的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 九龍 碑”。無字碑巍峨壯觀,雕刻精美,為歷代群碑之冠。 乾陵引人註目之處,還有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佈著的兩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唐高宗入葬時前往參加葬禮,武則天為炫揚大唐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 可以騎馬到山上游覽,但是時間來不及了,現在出發到法門寺。
佛門聖地法門寺法門寺據傳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約有1700多年曆史,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法門寺地宮是迄今所見最大的 塔下 地宮。地宮出土了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佛教至高寶物,法門寺珍寶館擁有出土於法門寺地宮的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為世界寺廟之最。
這是2004年 新建 的由 臺灣 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合十舍利塔。 塔內供奉著以前在老塔(真身寶塔)地宮保存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只有農曆的初一十五,周六日的十點到下午四點可以看到。今天恰逢周日,我們有幸看到了 合十舍利塔前廣場,遠處是一條佛光大道,兩邊都是大佛像,從大門處一直過來進入合十舍利塔,挺遠的,最好坐電動車。 從合十舍利塔望過去,可以看到原來的老塔。 看完新塔可以乘電動車到老塔參觀,這裡是真正的法門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