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 en France】不儘是浪漫與文藝,幸有花田與麥浪(三刷巴黎及南法自駕一周)
▲ 餐廳一角
雨果這間漂亮的工作室也是朱麗葉和他女兒克萊爾一起設計、採買裝飾的。 ▲ 雨果手稿 ▲ 我與雨果
\----------- 克勞德·莫奈如今最受人喜歡的畫派之一“印象派”在剛登上西方畫壇的時候卻備受詬病,甚至一度是一個帶有嘲笑諷刺意味的詞。而“印象派”這一詞也來源於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因為需要在晨光變化之前將那一瞬間的景緻立刻抓取到畫布上,無法精細描繪,這幅畫便被認為是粗製濫造的作品。要知道當時 法國 的繪畫風格主流被一幫學院派老古董所把持著,講究寫實和古典,他們對以莫奈、馬奈、 雷諾 阿等為代表的巴比松畫家極盡嘲諷之能事,於是這些年輕畫家們便奮起抗爭,依舊堅持自己的風格,也教會了大眾如何去欣賞印象主義畫作,“印象派”最終成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繪畫流派。 ▲ 莫奈《印象·日出》
“印象派”的 成功 也為莫奈帶來了名氣和財富,大手一揮,他就在 法國 諾曼底 大區的 吉維尼 小鎮買下了一棟帶大花園的房子,後來又把旁邊的一塊地也買了,用以改造成水園。他在這棟房子里完成了 大名 鼎鼎的《睡蓮》系列,一直住到去世。 莫奈花園分為花園、水園和故居三個部分。花園裡種植著上千株鮮花,莫奈是個出色的園藝家(這麼說來又是名斜杠青年),他並沒有將這些花按照品種排列,而是混在一起種,這樣無論春夏秋冬,花園各個角落總有鮮花開放。 莫奈到底在池塘邊畫了幾幅作品?根據蘇富比的數據,總共有251幅,而這一系列嚴格說來應該稱為“水上風景”(Paysage d'eau)系列,因為其中還要分為“睡蓮”、“ 日本 橋”、“垂柳”、“紫藤花”、“鳶尾花”多個類別。從他畫這個系列開始,他便逐漸不再註重透視技法,而將重心轉到紋理、顏色、環境等因素,莫奈仿佛將池塘看作了一個小宇宙,通過筆下的水波、倒影、光線向我們展示了“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的美好境界。
其實莫奈到晚年時的視力每況愈下,他後期所創作的《睡蓮》系列受到眼疾的影響,畫中事物的邊界愈發模糊不清,但自然的光影和色彩早已深刻於莫奈的內心,他對藝術的執著更動人心魄。非常推薦在去過莫奈花園後再參觀橘園美術館,館內就有幾幅晚期《睡蓮》作品,很可惜我們沒能看到。 莫奈的房子除了粉色的外牆是原有的顏色,其他地方的色彩都來自於莫奈的調色盤——門窗的綠色、餐廳的黃色、還有廚房的藍色。 最後是 吉維尼 小鎮一隅 \----------- 文森特·梵·高為了尋找心中未經修飾的飽滿純粹的色彩,一位敏感又執拗的紅髮 荷蘭 人在某個冬季踏上了 法國 南巡之路,從此 法國 南部小鎮 阿爾勒 和梵·高永遠彼此聯繫在了一起。不知是 阿爾勒 成就了梵·高,還是他成就了 阿爾勒 。
梵·高到了 阿爾勒 ,似乎在南法的艷陽下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原先陰暗沉鬱的畫風逐漸轉為明快熱烈,他幾乎每天背著畫板去 阿爾勒 附近的田野間作畫,麥田、小木橋、嚮日葵、農作的人們都是他的繪畫對象。梵·高最經典的那些畫作全部是在 阿爾勒 完成的,但他後來的精神狀態卻越來越不好,直到1890年的7月27日,文森特·梵·高去田野里散步,然後開槍自盡,兩天后死在了弟弟提奧的懷裡。 關於這幅畫,流傳著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說是這畫其實是在致敬達 芬奇 的《最後的晚餐》,有研究者發現咖啡館的最終稿里,坐在外面的人數為12個(初稿中只有8個),這對應了耶穌的十二門徒,梵·高又在他們中間安排了一名服務生,正好站在光暈里,如同耶穌身後的光環,更是在初稿中沒有出現過的是站在陰影中的人影,似是在暗指猶大,再結合梵·高虔誠的宗教信仰,emmm...這個推測也不是沒可能啊 ▲ 梵·高《夜間的露天咖啡館》
梵·高在 阿爾勒 期間熱情邀請好友高更住到他的房子里,兩人一起創作,探討藝術,他希望南法的熱烈陽光能對彼時在北方 布列塔尼 被疾病纏身的高更有所幫助。梵·高對高更的到訪懷著無比期待,他將卧室重新佈置了一番,還給高更畫了《嚮日葵》,又不斷向周圍人分享好朋友要來同住的消息。高更來了,梵·高這種高度亢奮的狀態非但沒有感染高更,還逐漸讓他感到不安,梵·高激情,高更冷靜,兩人總是因為各自不同的觀點吵架,最終爆發了一場衝突,高更再也待不下去,他離開了梵·高,離開了 阿爾勒 ,梵·高在極度悲傷中割掉了自己的耳朵。他割了耳朵後被送到 阿爾勒 的這家醫院,又在這裡畫了《 阿爾勒 醫院中的花園》。現在醫院因為游客增多搬到別處去了,這棟建築物則被改為了游客中心。
雨果這間漂亮的工作室也是朱麗葉和他女兒克萊爾一起設計、採買裝飾的。 ▲ 雨果手稿 ▲ 我與雨果
\----------- 克勞德·莫奈如今最受人喜歡的畫派之一“印象派”在剛登上西方畫壇的時候卻備受詬病,甚至一度是一個帶有嘲笑諷刺意味的詞。而“印象派”這一詞也來源於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因為需要在晨光變化之前將那一瞬間的景緻立刻抓取到畫布上,無法精細描繪,這幅畫便被認為是粗製濫造的作品。要知道當時 法國 的繪畫風格主流被一幫學院派老古董所把持著,講究寫實和古典,他們對以莫奈、馬奈、 雷諾 阿等為代表的巴比松畫家極盡嘲諷之能事,於是這些年輕畫家們便奮起抗爭,依舊堅持自己的風格,也教會了大眾如何去欣賞印象主義畫作,“印象派”最終成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繪畫流派。 ▲ 莫奈《印象·日出》
“印象派”的 成功 也為莫奈帶來了名氣和財富,大手一揮,他就在 法國 諾曼底 大區的 吉維尼 小鎮買下了一棟帶大花園的房子,後來又把旁邊的一塊地也買了,用以改造成水園。他在這棟房子里完成了 大名 鼎鼎的《睡蓮》系列,一直住到去世。 莫奈花園分為花園、水園和故居三個部分。花園裡種植著上千株鮮花,莫奈是個出色的園藝家(這麼說來又是名斜杠青年),他並沒有將這些花按照品種排列,而是混在一起種,這樣無論春夏秋冬,花園各個角落總有鮮花開放。 莫奈到底在池塘邊畫了幾幅作品?根據蘇富比的數據,總共有251幅,而這一系列嚴格說來應該稱為“水上風景”(Paysage d'eau)系列,因為其中還要分為“睡蓮”、“ 日本 橋”、“垂柳”、“紫藤花”、“鳶尾花”多個類別。從他畫這個系列開始,他便逐漸不再註重透視技法,而將重心轉到紋理、顏色、環境等因素,莫奈仿佛將池塘看作了一個小宇宙,通過筆下的水波、倒影、光線向我們展示了“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的美好境界。
其實莫奈到晚年時的視力每況愈下,他後期所創作的《睡蓮》系列受到眼疾的影響,畫中事物的邊界愈發模糊不清,但自然的光影和色彩早已深刻於莫奈的內心,他對藝術的執著更動人心魄。非常推薦在去過莫奈花園後再參觀橘園美術館,館內就有幾幅晚期《睡蓮》作品,很可惜我們沒能看到。 莫奈的房子除了粉色的外牆是原有的顏色,其他地方的色彩都來自於莫奈的調色盤——門窗的綠色、餐廳的黃色、還有廚房的藍色。 最後是 吉維尼 小鎮一隅 \----------- 文森特·梵·高為了尋找心中未經修飾的飽滿純粹的色彩,一位敏感又執拗的紅髮 荷蘭 人在某個冬季踏上了 法國 南巡之路,從此 法國 南部小鎮 阿爾勒 和梵·高永遠彼此聯繫在了一起。不知是 阿爾勒 成就了梵·高,還是他成就了 阿爾勒 。
梵·高到了 阿爾勒 ,似乎在南法的艷陽下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原先陰暗沉鬱的畫風逐漸轉為明快熱烈,他幾乎每天背著畫板去 阿爾勒 附近的田野間作畫,麥田、小木橋、嚮日葵、農作的人們都是他的繪畫對象。梵·高最經典的那些畫作全部是在 阿爾勒 完成的,但他後來的精神狀態卻越來越不好,直到1890年的7月27日,文森特·梵·高去田野里散步,然後開槍自盡,兩天后死在了弟弟提奧的懷裡。 關於這幅畫,流傳著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說是這畫其實是在致敬達 芬奇 的《最後的晚餐》,有研究者發現咖啡館的最終稿里,坐在外面的人數為12個(初稿中只有8個),這對應了耶穌的十二門徒,梵·高又在他們中間安排了一名服務生,正好站在光暈里,如同耶穌身後的光環,更是在初稿中沒有出現過的是站在陰影中的人影,似是在暗指猶大,再結合梵·高虔誠的宗教信仰,emmm...這個推測也不是沒可能啊 ▲ 梵·高《夜間的露天咖啡館》
梵·高在 阿爾勒 期間熱情邀請好友高更住到他的房子里,兩人一起創作,探討藝術,他希望南法的熱烈陽光能對彼時在北方 布列塔尼 被疾病纏身的高更有所幫助。梵·高對高更的到訪懷著無比期待,他將卧室重新佈置了一番,還給高更畫了《嚮日葵》,又不斷向周圍人分享好朋友要來同住的消息。高更來了,梵·高這種高度亢奮的狀態非但沒有感染高更,還逐漸讓他感到不安,梵·高激情,高更冷靜,兩人總是因為各自不同的觀點吵架,最終爆發了一場衝突,高更再也待不下去,他離開了梵·高,離開了 阿爾勒 ,梵·高在極度悲傷中割掉了自己的耳朵。他割了耳朵後被送到 阿爾勒 的這家醫院,又在這裡畫了《 阿爾勒 醫院中的花園》。現在醫院因為游客增多搬到別處去了,這棟建築物則被改為了游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