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給巴爾——不只是一座海島
Part 1 桑給巴爾科普 ↑桑給巴爾愛斯克扎魯度假酒店 ↑桑給巴爾愛斯克扎魯度假酒店 ↑桑給巴爾島 ↑桑給巴爾島 ↑桑給巴爾愛斯克扎魯度假酒店 ↑桑給巴爾愛斯克扎魯度假酒店 ↑桑給巴爾島 ↑桑給巴爾島 ↑桑給巴爾島 ↑桑給巴爾愛斯克扎魯度假酒店 歡迎大家收看坦桑十日游的第二篇游記——桑給巴爾。前面介紹過的總行程就不贅述了,沒看過的朋友請戳:《在 東非 大草原仰望日月星辰—— 坦桑尼亞 十日游》 http://www.mafengwo.cn/i/9285793.html
這年頭,大家對海島都不陌生,提到海島,腦海裡出現的無非是陽光~沙灘~海浪~比基尼(抱歉了仙人掌),可是明明自家門口就有海島,為什麼還要大老遠跑到 非洲 來看海?
因為桑給巴爾——不只是海島。
在它平靜的海面下還埋藏了一段飽含骯髒、罪惡、血與淚的歷史。
先看一段維基百科對桑給巴爾(以下簡稱桑島)的簡介摘錄:
桑給巴爾是位於 東非 坦桑尼亞 聯合 共和 國東部的一個半自治區,它包括 印度 洋上的桑給巴爾群島。桑給巴爾曾一度為獨立的島嶼,與阿拉伯世界有著悠久的貿易史,它與坦噶尼喀於1964年合併組成了 坦桑尼亞 。“桑給巴爾”Zanzibar這個名字可能來源於波斯語,意為“黑人海岸”。
桑給巴爾石 頭城 早前是桑給巴爾 蘇丹 國的首都,歷史上是香料貿易和19世紀的奴隸貿易中心,在 東非 的歷史和藝術方面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它的建築主要受斯瓦希里文化的影響,也受摩爾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 印度 文化、 歐洲 文化等的影響。
可以看出桑島自古就是一個開放的貿易之都,前文所說的骯髒與罪惡就是指其中的奴隸貿易。對奴隸貿易的歷史我們並不陌生,在《湯姆叔叔的小屋》和《為奴十二年》里都見過太多觸目驚心的罪惡,但從未想過會身臨其境來到曾經的黑奴市場。
↑桑給巴爾島 ↑桑給巴爾島 這就是當年關押奴隸的地點,黑奴牢房在地下。誰能想到如此滄桑雄偉的建築竟有如此不堪的歷史。
在網上查了一些當年的資料,摘錄幾段如下:
最早進入 非洲 販賣黑奴的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桑給巴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奴隸販子們最重要的中轉站和交易中心。阿拉伯奴隸販子利用 非洲 部落之間的衝突,買通其中勢力強大的一方作為爪牙,到弱小方的村落里搶人,再賣給阿拉伯人販,換回大量廉價的日用品、酒精和槍支彈葯。阿拉伯人販用大篷車把黑奴運至桑給巴爾的奴隸市場,買家再用阿拉伯帆船把挑中的黑奴運到阿拉伯半島和 南亞 諸國充當苦力。
據統計,公元1000年的時候每年運進桑給巴爾的黑奴就達到了1.5萬人左右。黑奴的死亡率非常高,奴隸販子通過虐待黑奴的辦法淘汰老弱病殘。上世紀初期去 東非 修鐵路的 印度 工人曾經多次遭到 獅子 的攻擊,後來發現那個工地正是當初奴隸販子的必經之地,他們會把生病的奴隸丟棄在路邊,於是那裡的 獅子 養成了吃人肉的習慣。如果奴隸們幸運地沒被 獅子 吃掉,活著到達桑給巴爾,就會被關押在黑奴牢房。島上至今仍然保存有一處牢房,高度只有1.5米,黑奴們像牲口一樣擁擠在裡面,不少人因此窒息而死。
矗立在城區西端、靠近海邊的地方有一座“珍奇宮”,本系 蘇丹 宮一部分。這個宏偉的建築物有40根粗大的圓柱,每根圓柱下都活埋著60個黑奴。1877年, 英國 人在桑給巴爾奴隸市場的舊址建起了一座基督教教堂,藉此希望人們不忘歷史,寬恕罪惡。
↑石頭城 就是這座教堂,我們去的時候沒有開門,仰望它還是能感到沉重的歷史感。希望歷史永遠被銘記。
咦,畫風好像不太對,游記要寫成歷史書了,寫這麼多其實就是為了說明桑島的特殊——人家和外面那些妖艷海島不一樣啦。好了,還是暫時把沉痛的歷史放一邊,恢復歡脫的本性吧。
Part 2 石頭城的閑庭信步上一篇文末提過,去桑島前一天,我們遭遇了慘絕人寰的延誤+換航班,導致凌晨1點才回到達市(鑒於這裡的航班都很任性,建議想來的同學們規划行程時從 阿魯沙 直飛桑島就好),所以當天早上頂著一堆黑眼圈爬起來去坐船,從達市飛桑島只要20分鐘,且都是15人以內的小飛機,坐船需要2小時。為了充分體驗當地的交通和local文化(其實是有人害怕坐小飛機這種事我會說嗎),我們決定去桑島坐船,回達市坐飛機。
坐船的碼頭在達市市中心,環境魚龍混雜,李先生不停叮囑我們一定要跟緊他、保護好手機和包、不要搭理別人,於是此處沒有照片,因為實在太混亂了,場面失控到那位怕坐飛機的同學都表示再也不要坐船了(所以就不推薦大家來體驗了)。
桑島碼頭:
↑石頭城 桑島是一個半自治的地區,對這一點我們剛開始理解得不夠透徹,直到下船之後,讓我們重覆了一遍入境的手續,安檢、排隊、填表、拍照,一個不少,才見識了什麼是高度自治。雖然桑島屬於 坦桑尼亞 ,但它擁有自主的政府、議會,甚至有民選的總統。畢竟人家曾經也獨立過一個月呢。
在 坦桑尼亞 聯合 共和 國一名中,“坦”是指位於內陸的坦噶尼喀Tanganyika,“桑”則是 桑給巴爾島 。該島原是伊斯蘭勢力範圍,曾是阿拉伯半島 阿曼 蘇丹 國成員,仍保存昔日的 蘇丹 王宮。後來桑給巴爾從 阿曼 分裂,成為 英國 保護國,1963年獲得獨立, 蘇丹 崛起,但1個月後發生政變,隨後被併入 坦桑尼亞 。
下船後映入眼帘的除了湛藍湛藍的海面,還有各種風格的建築,每一棟樓都充滿濃郁的異國風情,你說不出是阿拉伯風格、 印度 風格抑或是 地中海 風格。
走在路上,黑人小哥會熱情得和你打招呼,用標準的中文跟你說“你好!”,追著你賣東西,和你聊天聊一路。當天是周五,路上很多穿白袍的穆斯林來來往往。穿梭其間,一瞬間讓人恍惚不知身處何地,很難把這裡和印象中的 非洲 聯繫起來。大約這就是石 頭城 的魅力吧。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因為在桑島期間我們的節奏是休閑,所以沒有找嚮導,只包了一輛車,走走停停完全隨心情。
第一天中午李先生說帶我們去島上的某酒店吃飯,本來想說滿大街吃的,一定要去酒店里吃嗎?
李導笑而不語,帶我們來到一座阿拉伯風格建築前。穿過大堂,聽到了四個人同時驚呼:“哇啊啊啊啊!”
眼前是這樣的(慢動作重播):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這個酒店要逆天嗎?還讓不讓人好好吃飯了?
吃飯的大廳,落地窗可以看海景。
↑石頭城
這年頭,大家對海島都不陌生,提到海島,腦海裡出現的無非是陽光~沙灘~海浪~比基尼(抱歉了仙人掌),可是明明自家門口就有海島,為什麼還要大老遠跑到 非洲 來看海?
因為桑給巴爾——不只是海島。
在它平靜的海面下還埋藏了一段飽含骯髒、罪惡、血與淚的歷史。
先看一段維基百科對桑給巴爾(以下簡稱桑島)的簡介摘錄:
桑給巴爾是位於 東非 坦桑尼亞 聯合 共和 國東部的一個半自治區,它包括 印度 洋上的桑給巴爾群島。桑給巴爾曾一度為獨立的島嶼,與阿拉伯世界有著悠久的貿易史,它與坦噶尼喀於1964年合併組成了 坦桑尼亞 。“桑給巴爾”Zanzibar這個名字可能來源於波斯語,意為“黑人海岸”。
桑給巴爾石 頭城 早前是桑給巴爾 蘇丹 國的首都,歷史上是香料貿易和19世紀的奴隸貿易中心,在 東非 的歷史和藝術方面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它的建築主要受斯瓦希里文化的影響,也受摩爾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 印度 文化、 歐洲 文化等的影響。
可以看出桑島自古就是一個開放的貿易之都,前文所說的骯髒與罪惡就是指其中的奴隸貿易。對奴隸貿易的歷史我們並不陌生,在《湯姆叔叔的小屋》和《為奴十二年》里都見過太多觸目驚心的罪惡,但從未想過會身臨其境來到曾經的黑奴市場。
↑桑給巴爾島 ↑桑給巴爾島 這就是當年關押奴隸的地點,黑奴牢房在地下。誰能想到如此滄桑雄偉的建築竟有如此不堪的歷史。
在網上查了一些當年的資料,摘錄幾段如下:
最早進入 非洲 販賣黑奴的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桑給巴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奴隸販子們最重要的中轉站和交易中心。阿拉伯奴隸販子利用 非洲 部落之間的衝突,買通其中勢力強大的一方作為爪牙,到弱小方的村落里搶人,再賣給阿拉伯人販,換回大量廉價的日用品、酒精和槍支彈葯。阿拉伯人販用大篷車把黑奴運至桑給巴爾的奴隸市場,買家再用阿拉伯帆船把挑中的黑奴運到阿拉伯半島和 南亞 諸國充當苦力。
據統計,公元1000年的時候每年運進桑給巴爾的黑奴就達到了1.5萬人左右。黑奴的死亡率非常高,奴隸販子通過虐待黑奴的辦法淘汰老弱病殘。上世紀初期去 東非 修鐵路的 印度 工人曾經多次遭到 獅子 的攻擊,後來發現那個工地正是當初奴隸販子的必經之地,他們會把生病的奴隸丟棄在路邊,於是那裡的 獅子 養成了吃人肉的習慣。如果奴隸們幸運地沒被 獅子 吃掉,活著到達桑給巴爾,就會被關押在黑奴牢房。島上至今仍然保存有一處牢房,高度只有1.5米,黑奴們像牲口一樣擁擠在裡面,不少人因此窒息而死。
矗立在城區西端、靠近海邊的地方有一座“珍奇宮”,本系 蘇丹 宮一部分。這個宏偉的建築物有40根粗大的圓柱,每根圓柱下都活埋著60個黑奴。1877年, 英國 人在桑給巴爾奴隸市場的舊址建起了一座基督教教堂,藉此希望人們不忘歷史,寬恕罪惡。
↑石頭城 就是這座教堂,我們去的時候沒有開門,仰望它還是能感到沉重的歷史感。希望歷史永遠被銘記。
咦,畫風好像不太對,游記要寫成歷史書了,寫這麼多其實就是為了說明桑島的特殊——人家和外面那些妖艷海島不一樣啦。好了,還是暫時把沉痛的歷史放一邊,恢復歡脫的本性吧。
Part 2 石頭城的閑庭信步上一篇文末提過,去桑島前一天,我們遭遇了慘絕人寰的延誤+換航班,導致凌晨1點才回到達市(鑒於這裡的航班都很任性,建議想來的同學們規划行程時從 阿魯沙 直飛桑島就好),所以當天早上頂著一堆黑眼圈爬起來去坐船,從達市飛桑島只要20分鐘,且都是15人以內的小飛機,坐船需要2小時。為了充分體驗當地的交通和local文化(其實是有人害怕坐小飛機這種事我會說嗎),我們決定去桑島坐船,回達市坐飛機。
坐船的碼頭在達市市中心,環境魚龍混雜,李先生不停叮囑我們一定要跟緊他、保護好手機和包、不要搭理別人,於是此處沒有照片,因為實在太混亂了,場面失控到那位怕坐飛機的同學都表示再也不要坐船了(所以就不推薦大家來體驗了)。
桑島碼頭:
↑石頭城 桑島是一個半自治的地區,對這一點我們剛開始理解得不夠透徹,直到下船之後,讓我們重覆了一遍入境的手續,安檢、排隊、填表、拍照,一個不少,才見識了什麼是高度自治。雖然桑島屬於 坦桑尼亞 ,但它擁有自主的政府、議會,甚至有民選的總統。畢竟人家曾經也獨立過一個月呢。
在 坦桑尼亞 聯合 共和 國一名中,“坦”是指位於內陸的坦噶尼喀Tanganyika,“桑”則是 桑給巴爾島 。該島原是伊斯蘭勢力範圍,曾是阿拉伯半島 阿曼 蘇丹 國成員,仍保存昔日的 蘇丹 王宮。後來桑給巴爾從 阿曼 分裂,成為 英國 保護國,1963年獲得獨立, 蘇丹 崛起,但1個月後發生政變,隨後被併入 坦桑尼亞 。
下船後映入眼帘的除了湛藍湛藍的海面,還有各種風格的建築,每一棟樓都充滿濃郁的異國風情,你說不出是阿拉伯風格、 印度 風格抑或是 地中海 風格。
走在路上,黑人小哥會熱情得和你打招呼,用標準的中文跟你說“你好!”,追著你賣東西,和你聊天聊一路。當天是周五,路上很多穿白袍的穆斯林來來往往。穿梭其間,一瞬間讓人恍惚不知身處何地,很難把這裡和印象中的 非洲 聯繫起來。大約這就是石 頭城 的魅力吧。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因為在桑島期間我們的節奏是休閑,所以沒有找嚮導,只包了一輛車,走走停停完全隨心情。
第一天中午李先生說帶我們去島上的某酒店吃飯,本來想說滿大街吃的,一定要去酒店里吃嗎?
李導笑而不語,帶我們來到一座阿拉伯風格建築前。穿過大堂,聽到了四個人同時驚呼:“哇啊啊啊啊!”
眼前是這樣的(慢動作重播):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 這個酒店要逆天嗎?還讓不讓人好好吃飯了?
吃飯的大廳,落地窗可以看海景。
↑石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