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意大利之四:從威尼斯、米蘭到熱那亞
我最初對 威尼斯 的認識應該是從一本名為 “ 威尼斯 商人” 的書那裡聽說的,得知這是一個繁榮的水上城市,僅此而已。近幾年隨著更多的各地行走,再加上對 歐洲 歷史的初步學習後,我對 威尼斯 則也有了更多的瞭解。 由於 威尼斯 的特殊地理位置,它在9世紀時就成了東西方之間的商業樞紐,又逐漸發展成為 西歐 與拜占庭帝國及伊斯蘭國家進行廣泛貿易活動的中心。在13世紀末時, 威尼斯 公國已經變成全 歐洲 最繁榮的都市,曾握有全 歐洲 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16世紀始,隨著 哥倫布 發現美洲大陸,新航路開通, 歐洲 商業中心逐漸移到大西洋沿岸, 威尼斯 逐漸衰落。 從十字軍東征中 威尼斯 也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它占領了很多土地,獲得一系列特權並廣為傳播其商業影響,這種強盛的反映就是宏偉壯麗的總督府。 嘆息橋是密封式拱橋建築,它的左端是 威尼斯 的市政宮,也是當年 威尼斯 共和 國法院和總督府的所在地,嘆息橋的右端是當年 威尼斯 的重犯監獄,當年這是由法院向監獄押送死囚的必經之路,囚徒們透過小窗看見藍天,都會不由自主地發出嘆息之聲。2011年去時正遇上橋兩端建築物的維修,讓這橋看起來少了幾分沉重感。如今,市政宮、嘆息橋與監獄已改建成了一座博物館。 威尼斯 全市河道和運河共計177條,靠401座各式橋梁把它們連接起來。 威尼斯 水道就是城市的馬路,市內沒有汽車和自行車,也沒有交通指揮燈,船是市內唯一的交通工具。 “貢多拉”是 威尼斯 最具代表性和道統的水上代步小船,11世紀是貢多拉最盛行的時期,當時的數量超過了一萬隻,但如今的 威尼斯 僅剩下了幾百隻,16世紀時的貢多拉外表異常艷麗,貴族們用它來炫耀自己的財富,為了遏制這種奢靡的風氣, 威尼斯 元老院頒佈禁令,不准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門第的裝飾,所有的貢多拉都漆成了黑色,這一傳統保留至今。 坐船抵達 威尼斯 時,看到最引人註目的建築應該就是聖馬可廣場上的聖馬可鐘樓,右側那座富有伊斯蘭風格的的建築物就是市政宮也叫總督府,兩者之間看起來矮矮的建築就是著名的聖馬可大教堂。現在看到的鐘樓是在之前的鐘樓完全倒塌後原址重建的,1912年才完工並對外開放。聖馬可大教堂最初只是 威尼斯 公爵的專用教堂,1807起它成為天主教 威尼斯 宗主教區的主教座堂,同時是 威尼斯 宗主教駐地,它一位於市政宮旁邊的聖馬可廣場上。趕上聖馬可大教堂外牆維修期,只能拍點局部照片了。 聖馬可教堂在火災中重建,全部完工於1073年,教堂正面外牆的裝飾物包含各種 大理 石和雕刻,其中一些裝飾品的年代遠超過建築物本身。從外表來看,聖馬可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的典型範例。 相傳《馬可福音》的作者聖馬可在 意大利 各地傳教,當時的 威尼斯 還是一片荒蕪的海灘,他乘船經過里阿托島海岸時,風暴驟起,把船刮到荒涼的沼澤地帶擱淺了,馬可為自己的處境向天祈禱,上天也仿佛是聽到了他的聲音,“願你平安,馬可!你和 威尼斯 共存。” 從此,他成為了 威尼斯 的守護神,其標誌為 獅子 。聖馬可大教堂曾經是中世紀最大的教堂,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地, 這裡存放著公元828年 威尼斯 的商人從 埃及 亞歷山大 偷運來的聖馬可遺骸。 現在的 威尼斯 城徽還是一頭拿著一本《馬可福音》書的 獅子 。 大教堂是東方拜占庭藝術、古 羅馬 藝術、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多種藝術式樣的結合體。彩色鑲嵌畫是聖馬可教堂的最大亮點,這些顏色均是採用天然礦物石片製作,雖歷經千年,依然光鮮艷麗。 聖馬可大教堂內多數採用金色 馬賽 克鑲嵌裝飾,是拜占庭式建築的著名代表,有 “金色教堂” 的美譽。 落成於1687年,位於 威尼斯 大運河盡頭的 “聖母 安康 教堂 ” ,是當時的 威尼斯 政府為了感謝聖母 瑪利亞 幫助他們消除黑死病瘟疫而建的。每年一次十一月二十一日健康節,人們會手持蠟燭從聖馬可教堂橫跨至此,祈禱災難不再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