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法國十二日游之意大利
早上9點,從 佛羅倫薩 出發,開車前往 威尼斯 ,車程約3小時。
威尼斯 是有很多個小島組成的,比我想象中要大的多,車子停在港口的停車場,我們住的酒店也在港口那裡,不在島上,去往島上只能通過船,旅行社包了船票,我感覺這個船票是通票,島和島之間換乘之類的,反正拿這一張票刷應該就可以,所以船票一定要拿好,不要隨意丟了。
威尼斯 現在熱門的小島是彩色島和玻璃島,我們待的時間短,只能在本島上轉轉。這兩個島坐船去都要好久,如果想都玩到的話,要在這裡待上個幾天才行。
Ristorante Al Giglio 這家餐館感覺還挺高級,導游說這家店據他帶過的客人所說好評還挺多的,墨魚面做的不錯,所以我點了一份,以前在 西班牙 的時候,吃過一回墨魚面,不知道為啥做的很腥,這家做的確實還不錯,沒腥味,墨魚塊也放的多,我們還點了煎三文魚,烤雞和蔬菜湯,都挺不錯的, 威尼斯 因為是旅游聖地,消費確實比其他地方要高一些,沒辦法。
跟之前見過的廣場比起來,聖馬可廣場確實要大些,周邊的建築也是很整齊的鏡像排列,整個廣場看起來確實很氣派,怪不得被拿破侖稱贊為“ 歐洲 最美的客廳”。
威尼斯 以經商為主,屬於比較 富裕 的地方,他們信奉耶穌基督的聖徒馬可,馬可是聖經中《馬可福音》的作者, 威尼斯 人將他奉為守護神。相傳828年兩個 威尼斯 商人從 埃及 亞歷山大 將耶穌聖徒馬可的遺骨偷運到 威尼斯 ,併在同一年為聖馬可興建教堂,教堂內有聖馬可的陵墓,大教堂以聖馬可的名字命名,大教堂前的廣場也因此得名“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東側是聖馬可大教堂和四角形鐘樓,西側是總督府和聖馬可圖書館,廣場有數以萬計的鴿子及演奏樂隊,時不時還有戴著奇異面具的小丑經過。聖馬可廣場的南側有一座附屬的小廣場,小廣場南臨 威尼斯 大運河敞口的瀉湖,河邊有兩根 威尼斯 著名的白色 石柱 ,一根柱子上雕刻的是 威尼斯 的守護神聖狄奧多,另一根柱子上雕刻有 威尼斯 另一位守護神聖馬可的飛獅,這兩根 石柱 是 威尼斯 官 方城 門, 威尼斯 的貴賓都從 石柱 中間進入城市。這裡也曾經是 威尼斯 執行死刑的地方。
聖馬可教堂其實是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從外觀上來欣賞,它的五座圓頂仿自 土耳其 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結構上有著典型的拜占庭風格,採用的帆拱的構造;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巴 洛克 的風格;整座教堂的平面呈現出 希腊 式的集中十字,是東 羅馬 後期的典型教堂形制。
觀賞完聖馬可廣場,往坐船的集合點走,就可以看到嘆息橋了。一座巴 洛克 風格的石橋。嘆息橋是密封式拱橋建築,由內向外望只能通過橋上的小窗子。嘆息橋的兩端連接法院與監獄兩處,死囚通過此橋之時,常是行刑前的一刻,因感嘆即將結束的人生而得名。
威尼斯 人文景點不多,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整個地方觀賞性很強,屬於慢慢閑逛的悠閑之地。
我們在 威尼斯 晚上住的是smart hotel holiday這家酒店,也就是一個商務型酒店,在島上當然也有酒店,但肯定是價格比港口的要貴的,除非是想要專門體驗,不然如果為了價錢考慮,可以考慮港口這邊的酒店,去島上反正都得坐船才行,在交通上應該不妨礙的。
10月5日, 米蘭
米蘭 一個很重要的景點,就是《最後的晚餐》壁畫。這塊牆壁在 米蘭 一家小修道院裡面,為了保護文物,限定人數參觀的,所以這個票很難訂,我在網上尋找半天,有票的都說只有早上7,8點的,壓根沒有下午場的了,終於還有一家賣早上10點的那場,只剩2張票了,我果斷訂了,但這樣,我們就得早上6點從 威尼斯 出發開車前往 米蘭 ,車程大概也要3個小時多,跟導游講了這個事,我們讓酒店打包了點早餐,就一大早起床出發了。
到了修道院附近,先去售票處換票,有中文講解器,但訂票的時候好像沒訂到講解器,我也沒太懂,宣傳冊有中文的,可以收藏一份看,取票的時候才發現,10點鐘是工作人員 意大利 語講解時間,進去參觀時間卡的很嚴,我們在外面轉了一會,等到9點50去門口排隊,然後終於進去了。
現保存《最後的晚餐》的修道院大廳完全與外界隔絕,所有的門窗都用鋁合金和玻璃罩住,真正做到了恆溫、恆濕、全封閉。參觀者要經過三道玻璃門才能來到入口處,每一道門都必須在前一道門完全關閉之後才開啟。當餐廳古樸的大門向朝聖者開啟後,便進入了一座空曠、昏暗、靜謐的大廳,存有壁畫的牆在防紫外線燈照射下顯現。與之相對的另一面牆也繪有壁畫,主題是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工作人員會詳盡地把這兩幅畫向人們講解將近20分鐘,而這也是參觀者在大廳里所允許停留的時間。
一般壁畫以濕畫為主,都要有石膏打底,再進行創作,但對於這幅畫,達 芬奇 大膽選擇了直接在乾牆上創作,還使用了油漆,以提高顏色的亮度,以及一種特殊材料保護這種油漆免受潮濕。這幅畫不到20年的時間就開始褪色,後來油漆也開始腐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幅畫可以說已經被毀了,根本沒法看。
這麼好的畫就這麼毀了就太可惜了,所以為了拯救這幅畫,就開始了各種各樣的修複工作。好不容易像點樣子了,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個修道院遭到了轟炸,除了拿破侖的大炮的轟擊,二戰時教堂也遭遇了轟炸。多虧 意大利 人把這面牆前後上下用好幾層沙袋完全遮擋住,壁畫才幸存了下來,不幸中的萬幸是沒讓畫徹底毀壞,只好再一次進行修複,這一修就修了21年。
這幅畫多達7次修複記錄,不是要把它恢複原狀,而是盡可能的修複原始畫作的同時,防止畫面進一步惡化,最後一次修複工作是1977年開始的,最終修複了42.5%原始畫作,40%是之前修複者的補充,還有17.5%是無法修複的。
這幅畫之所以這麼有名,除了達 芬奇 的藝術造詣之外,在被毀壞那麼多次之後,這幅畫每次都還能被修複,有驚無險地穿越時空和我們相見,這本身就是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