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車無伴四日游 | 歷史的殘酷與溫柔

其實聽很多人說過 亞特蘭大 沒有什麼好玩的,但我還是受不了達美航空 休斯頓 亞特蘭大 來回八百人民幣機票的誘惑,在期末考試正式開始之前去 亞特蘭大 玩了四天。但後來發現 亞特蘭大 的行程非常難計劃,因為雖然想去的地方交通都足夠方便,但是開門時間都比較尷尬,而且我還總想參加特定時間的導賞團,導致我四天下來走了很多的回頭路,也趕了很多次的開門和關門。 民權中心從ATL下飛機就搭地鐵直奔民權中心,它外面懸掛著大幅的馬丁·路德金畫像(裡面也有許多),洋溢著作為一個 美國 人的驕傲。因為時間緣故,我只參觀了兩部分,一是 美國 民權運動的歷史回顧展,另外則是可視化的世界人權狀況白皮書。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民權運動的回顧是雙線並行的,一方面是全方位展示種族隔離時期南方有色人種悲慘荒誕的生活(雖然這個南方的範圍大至北方的 馬裡 蘭,卻不包含我德克薩斯),另一方面是串起幾次著名的運動,不給白人讓座的英雄女子羅莎·帕克斯, 華盛頓 國家廣場上聚集了25萬人的三月游行。還有我第一次聽說,卻深深吸引我的Freedom Rider運動——各種膚色學生試圖共同乘車從 華盛頓 到 新奧爾良 ,要求長途巴士的候車站廢除種族隔離——卡頓跳幀的黑白印象也不能中和當年征途中的血腥暴力。中心裡還介紹了當年學生運動領袖的現狀,看到他們大多事業有成,併為正義奮鬥終生,深感欣慰。

雖然有專門的馬丁路德金紀念中心,但他仍然是這裡的主角。他的演講、他的死亡、他的葬禮被不斷反覆強調,再配上黑人的靈魂音樂,令人愴然。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人權白皮書用幾幅世界地圖展示了人權受壓迫的各種形式,還可以把地圖放大點開瞭解各種具體問題, 比如 出版審查,網絡管治,極端貧困。還以展示嫌疑犯的形式(在人像背後加上身高的標尺)羅列出了已死的獨裁者、還在位的獨裁者,還有已經下臺接受審判的獨裁者。雖然大部分人我有幸從來沒聽說過的,但也不乏熟面孔,整塊展板就差在頂上加上五個漢字“蒼天饒過誰”。很多小朋友爬在地上蹭著這些展板玩耍,仿佛他們和自然博物館里的恐龍骨架沒有任何區別。 CNN總部參觀完民權中心,穿過百年奧運公園,在下午五點趕上了CNN總部最後一撥導覽團。和真正的 美國 人比起來,CNN和我關係不大。在 美國 我並沒有看電視的習慣,何況我視力範圍內所有的電視節目都永遠定格在了美式足球賽。我也沒有像很多同學朋友一樣在fb關註各 大英 文媒體,或者下載他們的app,而是執著於中文媒體或者索性兩耳不聞窗外事。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CNN在 中國 的形象似乎不是那麼正面,似乎每隔一兩年就會出現所謂的“辱華事件”。回來之後又自己梳理一遍,才難得地發現自己閑著沒事看一集“配飯”的《未知之旅》系列竟然是CNN出品。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CNN的總部也不是我參觀過的第一個電視臺了,年初的時候在 東京 港區朝聖過出品了海賊王、櫻桃小丸子還有超級變變變的富士電視臺總部,裡面是眼花繚亂的場景再現和周邊商品,離universal studio這樣的主題公園只有一步之遙。不過CNN走的是嚴肅專業路線,15美金的guide tour會讓我們看到他們的主控室、各大演播廳還有巨大的二十四小時辦公室(周六的下午大概只有四分之一的座位有人)。全程不停有人在問某某名嘴是不是就在這裡工作,但是我們的嚮導總是遺憾地告訴他們這些人基本在 紐約 或者 華盛頓 的工作室里。

最後我問了導游一個問題,為什麼CNN在 亞特蘭大 這種看起來永遠沒有什麼新聞的南方二線城市,而不是 紐約 或者 華盛頓 這種一切新聞的背景地。答案很簡單,因為CNN創始之初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有現今的影響力。然後我又追加了一個問題:“CNN會不會搬走?”導游的答案是——不好說。

亞特蘭大水族館到 亞特蘭大 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又回到了百年奧運公園,這次的目的地是水族館。水族館和藝術博物館幾乎是每個 美國 城市的標配,但我一直都只執著於後者,不只是因為我沒有對小動物很感興趣,更主要的是水族館的價格往往高得令人咋舌。但坐落於內陸城市 亞特蘭大 的 喬治 亞水族館打著“ US No.1”的旗號還是讓我乖乖地掏出了三十多刀的門票錢。後來才發現它所謂的第一指的是在Trip Advisor上的評分是全美水族館中最高的,我不禁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早晨九點的 亞特蘭大 飄著凄厲的寒雨,不過水族館裡頭熙熙攘攘都是帶著父母的小孩。雖然熊孩子的德行到那裡都改不了,但只要看見他們柔軟的金髮,半透明的臉頰就不會計較他們製造出來的噪音了,有的時候還可以把他們當做拍照的小點綴。

水族館沒有想象中的大,有寒帶、熱帶、 淡水 三個小的分區,寒帶養了許多小小個的企鵝,熱帶則是漂亮的熱帶魚,還有水族箱如同屏幕,身型美如畫的水母; 淡水 的部分展示的則是密西西比河流域恐怖且醜陋的生物。重頭戲是一個巨大的海洋水族箱,游人可以進入一個玻璃隧道,挺起肚子仰面看著巨大的鰩魚扇動著兩鰭從頭頂上飄過,還有成群結隊的小魚呼啦啦地從面前閃過。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海豚和海獅表演的劇場占了很大的空間,但我既沒錢買票觀看,也不認同豢養動物來為人們表演頂球、算數這種行為。只在旁邊的大水族箱里看看海豚游弋時的優美身影。表演和科教場所對本地人來說會比較有意思,但作為游客就有一種門票不值的遺憾。互動體驗除了可以伸手去摸某些特定種類的生物之外,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部分。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我雖然不喜歡小動物,但是對與小動物相關的紀念品卻毫無抵抗力。水族館的紀念品店徹底把我擊中,除了標配的冰箱貼和明信片之外,我還買了一個“陰陽主題”的企鵝水杯(不到一周就被摔碎開始漏水,現在已經徹底放在家裡積灰塵),就差剁手各式各樣的毛絨玩具了。水族館會為每一位游客拍一張照片,然後加上各種炫目的背景做成明信片向游客出售,角度和色彩都要比游人自己拍的優秀太多,但面對35刀的驚人價格,我還是只能和站在熱帶魚前笑得開心的我揮手惜別。
馬丁·路德金中心輕鬆愉快地參觀完水族館,旅行的主題又回到了沉重的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中心在城市的東邊,整個街區也因為馬丁路德金的緣故而被開闢為歷史保護街區,房子雖舊卻雜亂無章,毫無美感,從地鐵站一路走到故居都可以用眼角瞟到路邊有可疑的身影在遊蕩。這讓我一點安全感也沒有,直到我見到馬丁路德金和他的妻子合葬的棺木被擺在一小片水池中。旁邊沒有任何關於設計意圖的說明,正對著一片不滅的篝火,在不絕如縷的秋雨中掙扎跳躍。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似乎只有我一個人在歷史中心認真看完了介紹馬丁路德金生平的展覽,其他人只是來看看他的長袍、旅行箱和手稿。畢竟馬丁路德金在 美國 學生的課本上肯定出現過無數次,每個人都知道他為什麼被稱作“博士”( 波士頓 大學神學博士)、他的妻子是一個音樂家和教師、他工作的講堂總是被人扔炸彈,只有我沒有辦法從課本上得到,而需要實地來科普一下。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中心裡還展出羅莎·帕克和MLK的偶像甘地的生平,大力宣揚非暴力不合作。紀念品商店裡頭也有很多宣揚非暴力抗爭的徽章、包帶、衣服,但我對這樣的宣言其實是有所抗拒的。面對政權與法律,面對國家機器,我認同走“ 和平 、理性、非暴力”的抗爭途徑,但是面對喪心病狂、失去理智的凶徒,面對在腳邊炸開的彈葯,我是沒有辦法咬緊牙關死守所謂“非暴力”的信條。但我也知道,我只是想象著塵封在歷史中的MLK如果進行勇武抗爭,會有怎麼樣的成效,卻無法接受 達拉斯 、 夏洛特 街頭有人襲擊警察。
奧克蘭公墓從馬丁路德金中心出發走二十分鐘就可以到 奧克蘭 公墓,但google顯示此路不通,並且要提心吊膽地穿過一個滿是積水的公路橋底。下午兩點半開始,歷時九十分鐘的 奧克蘭 公墓之旅是這個凄風苦雨的深秋里最難熬的時光。公墓建在一個小山丘上,似乎把四周的寒風都吸引了過來,淅淅瀝瀝的雨絲打在身上就沒有停過。但儘管天色陰霾,優美的 維多利亞 庭園藝術和各個剖面的城市故事還是讓我覺得凍僵也是值得。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這裡的第一位居民是當地農夫的妻子,後來市政府把他的田地買來規劃成了公墓。這裡的最後一人還沒有定論,儘管市政府手中已沒有公墓空位,但還是有些墓穴擁有者在出售空位,價格非常誘人——五萬美元。這裡埋葬著定義了 亞特蘭大 的人,除了 亞特蘭大 的命名者,還有歷任市長之外,還有《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和可口可樂的發明者約翰·彭博頓博士。從墓葬的分區也折射出 亞特蘭大 的歷史,黑奴區,南軍陣亡將士區,黑人區,猶太人區,每一個身份的標簽都代表著一個歷史時代。墓園的中間有一座南軍將士紀念碑,在和導覽員沒話找話聊天的時候若無其事地問出了:“羅伯特李將軍是不是葬在這裡?”(我心目中可以和 林肯 相提並論的“南方人”)結果所有人都以關愛文盲一樣的眼神看著我,為我的無知感到詫異和遺憾(李將軍葬在弗吉尼亞)。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除了政治與名人之外, 奧克蘭 公墓還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比如 死後願為比鄰的摯友,一座封死的陵墓葬著一位凶手哥哥和死於他刀刃之下的弟弟,很多漂亮的 大理 石雕像是嚴格按照逝者的面容製作的(但現今腐蝕得十分嚴重),把自己塑像放在陵墓頂上,希望檢視整個墓園的超級富翁。如果你問義務的嚮導整個行程的持續時間,他會告訴你:“你想聽多久,我就可以講多久。”墓園像是一個巨大的萬花筒,輕輕扭動一下就會有不同的圖案出現。據志願者阿姨說這裡在天氣好的時候是附近人們散步的公園,還會有特別的 維多利亞 下午或者萬聖節午夜活動,當時那樣惡劣的天氣里也有嬉皮士打扮的年輕人肆無忌憚地踏過陵墓的欄桿拍照。連明信片和紀念品也做得非常精緻,但總覺得寄一張墓園主題的明信片,或者擺一個相關的冰箱貼,對於避諱死亡的 中國 人來說還是不那麼合適。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亞特蘭大歷史中心其實我不喜歡在旅游的時候碰到星期一,因為感覺什麼地方都不開門,不過幸好 亞特蘭大 歷史中心拯救了我。 亞特蘭大 歷史中心不同於普通的歷史博物館,它拒絕只用展板,只按照時間順序來展現歷史。為了表現是什麼讓 亞特蘭大 成為 亞特蘭大 的,它選取了這個城市的五十個關鍵詞,我很高興的發現我在幾天的參觀中對其中的大半都有所耳聞, 比如 亞特蘭大 曾經是大西洋鐵路的終點,主幹道桃樹大街上曾經遍植桃樹, 亞特蘭大 努力成為 東海 岸的 好萊塢 , 亞特蘭大 一半的人口是 非洲 裔 美國 人,四分之一的人不出生在這個國家,每年接收大量的難民。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我其實並沒系統學習過南北戰爭的歷史,但從小就認為北軍是正義之師,所以 亞特蘭大 歷史中心濃墨重彩描繪的南北戰爭畫捲不斷考驗著我的認識。它著重於強調戰爭爆發之前的 美國 南北方是兩個多麼不一樣的社會,農業與工業,蓄奴與非蓄奴,就像今天的 美國 一樣divided。提起當時的南方人他們有“蓄奴的自由”,我看到這樣說法,可以毫無障礙地把自由前面的定語改為殺人、搶劫,心疼“自由”這個詞可以如此“百搭”,而當時的南方人卻把“蓄奴的自由”當做一種值得為之奮鬥與犧牲的理想。展覽中把南北戰爭描述為“理念之戰”,就和所謂“為了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為自由民主而戰”一樣。或許驕傲的南方人羞於承認他們是為了利益而戰,但執迷於某種理念,導致母親失去兒子,孩童失去父親,整個地區被掏空,卻更讓人感到害怕和可悲。展覽的最後一部分講到人們對老兵的敬意不是出於對他們理念的認同,而是敬佩他們勇於為理想犧牲奮鬥的勇氣,說實話,我非常難認同這種冠冕堂皇的說法,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好戰主義。如此用心的展覽雖然激發了我很多的思考,卻沒有能改變我一直在用看待二戰中 德國 、 日本 的模式來看待南軍。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歷史中心依山而建,除了主場館之外還有兩處歷史建築複原。走過一條鋪滿金色落葉的山間小路,就可以見到一座把時間設定為1864年的農夫小屋。這裡生活著農夫和他的女兒,還有一群火雞、綿羊和山羊,他們彈琴唱歌,織布種田,南北戰爭的烽火硝煙與他們沒有絲毫關係。說來也是慚愧,在這裡我才第一次見到了種在地里的棉花。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農夫小屋之後有木橋跨過山澗,然後就來到了一所宏偉的宅邸——The Swan House,雖然外牆是青灰色的而不是雪白如天鵝,但天鵝優雅的形態作為裝飾元素真是無處不在。房子是二十世紀初 亞特蘭大 最有名的建築師設計建造的,他還是一個 中國 瓷器的狂熱愛好者,地下室被專門開闢出來展示他令人眼花繚亂的珍寶,大大小小的瓷器動物擺件擺了一桌子,高高低低的中式傢具又擠了一屋子。天鵝屋不像是一處歷史遺跡,更像是一個古典主義樣板間,刺繡纏枝花的牆紙、纍纍的水晶燈飾,遠遠看到花團錦簇的沙發後面有人在彈鋼琴,還以為是真的主人。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瑪格麗特·米切爾故居米切爾故居的房子是重修的,室內的擺設全部是想象出來的,可能連門口搖曳的煤油燈也是開放參觀之後才刻意安上去的。為了等每半個小時的導覽,我先上二樓看了關於《亂世佳人》 亞特蘭大 首映的影像回顧,據說這項盛事放在 亞特蘭大 舉辦是大批市民努力爭取的結果。一樓的參觀也很匆忙,五分鐘後,我就和我的嚮導分坐在客廳兩張世界大戰之間風格的扶手椅上聊起了天。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發現我對米切爾有一個巨大的誤解,我一直把她以為是一個和郝思嘉一樣任性、自我中心(婉轉一點的說法是Strong Personality)的種族主義者,聽說米切爾一直在自助 亞特蘭大 的黑人教育事業時,我才發現我把作家與她筆下的人物混淆了,我以前對米切爾其實沒有一點認識,不過覺得她是一個生活在二十世紀初“平民版”的郝思嘉,不停為逝去的奴隸制招魂。另外一件和我想象的有很大差距的事情是米切爾與電影版亂世佳人的關係,她並不是編劇, 好萊塢 甚至並不尊重她的意見,她不像今天的羅琳一般對電影有極大的掌控權。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三十分鐘過去後,對談結束,嚮導還很開心地歡迎我坐到仿古打字機前面拍照留念。雖然這所謂的故居沒有一樣真實的東西,但卻不是一個無聊的空殼,因為它作為一個磁石吸引了無數《亂世佳人》的忠實愛好者來這裡和對小說、作家、整個歷史背景更有瞭解的人聊聊天,迎來新的發現。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可口可樂世界可口可樂世界真的沒有辜負“world“這個詞。進門就有工作人員二話不說灌你一瓶可樂,然後就是精心製作的宣傳的視頻和傳銷洗腦一般的歡迎詞。展廳里的內容既有故弄玄虛的可樂配方分析,也有一條實打實的灌裝生產線。不過我還是對可口可樂所代表的文化比較感興趣,復古腔調的宣傳品把參觀者帶迴向往那個可樂代表生活品質,而不是空虛肥胖的年代。 波普 藝術家對於可樂瓶身、紅白配色還有波浪形文字的不斷解構則體現出某種現代社會的迷茫與焦慮。不敢說可口可樂現在已經是一種文明的象徵,但是幾十上百年之後也一定能夠算得上是文化遺產。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可口可樂世界裡頭最不能錯過的體驗毫無疑問是品嘗世界各地的可口可樂產品,就算只每種嗦一口可會喝得牙齒酸軟味覺混沌。 (如果我進門的時候沒有喝贈送的普通可樂,可能戰鬥力會稍稍增強一點。)喝完之後感受到人的創造力是無限的,而黑暗料理是不分國界的,總在毫無防備的時候感受到味覺的激蕩。水果味的飲料我普遍都還能接受,因為強烈的甜味很容易讓人的大腦麻木,察覺不出異味,最喜歡的是一個 哈密 瓜味的美年達。其實能夠用酸甜苦辣來概括的味道都算不上難以下咽, 印度 的飲料讓人立刻可以聯想到神油,一個藍白圖標的 意大利 飲料則讓我覺得自己是喝到了清洗機器的消毒水。意外的驚喜是 墨西哥 的ginger beer口味的飲料,喝完之後立刻開始尋思哪裡可以搞到。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我對可口可樂說不上有什麼特別的感情(但是我更不喜歡百事),我出生的年代應該已經過了所謂盲目崇洋媚外的年代,可樂意味著肥胖、蛀牙、骨質疏鬆。但參觀完這樣一個和迪士尼一樣標榜著充滿歡樂的World of Coco Cola,還是會讓人覺得和這個品牌產生了更緊密的精神聯繫,也會忘記自己是在 亞特蘭大 。畢竟CNN和可口可樂遠比 亞特蘭大 有名,他們的發展歷程也很難看出和這座城市有什麼明確的關聯,只能說他們的創始人碰巧生活在這裡,又碰巧創造出了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High Art Museum在 美國 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充滿遺憾的博物館大暴走之後,我特意把High Art Museum單獨放在最後一天,為的就是能夠輕鬆愜意逛完整個博物館。我本以為High Museum of Arts只是Museum of Fine Arts的另外一種說法,後來才發現其實所謂的“高等”只是一個誤會,或者是雙關,“High”指的是博物館的創始家族,但不知為什麼,官方的中文譯名也赫然寫著”高等“。比起那些一味追求全面的Museum of Fine Arts,High作為私人博物館的“精緻”體現在方方面面。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通體雪白的博物館分為兩翼,中間有玻璃天橋連通。在Wieland Pavilion發現了熟悉了海浪形狀的屋頂,酷似 休斯頓 Menil Collection的外廊檐。後來才發現真的是同一個 意大利 設計師Renzo Piano,不過比起眼前這個略略有點促狹的多層建築,我還是比較喜歡平展在一大片草地上的Menil Collection。另一翼, Stent Family Wing則是一個有螺旋梯的Atrium,緩步下樓欣賞藝術品本來應該是一種愜意的體驗,但美中不足是這樣的結構會聚攏噪音,在一個工作日有三個班級的小學生來參觀博物館,他們坐在底樓用午餐製造出的動靜讓整個博物館的人都心神不寧。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和其它Museum of Fine Arts用一間套一間的巨幅宗教畫給人一種不知身處何地的錯亂感不同, 歐洲 藝術再High只是一小片點綴,High特別註重展示 美國 藝術的發展和 亞特蘭大 本土藝術家的成果。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一遍從殖民者登陸之後, 美國 這片土地上的藝術進程。從依賴 歐洲 移民過來的匠人(還稱不上藝術家),到 美國 藝術家去 羅馬 和 巴黎 學習,再到 歐洲 藝術家們因為戰爭來到 紐約 。著眼於一些很有紀念意義,我之前卻沒有註意到的時刻, 比如 南北戰爭時期已經有攝影記者奔赴前線,記錄破碎的山河;還有1876的年 美國 建國一百周年博覽會,所有的紀念品一股撲面而來的暴發戶氣息;還有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美國 本土與 歐洲 移民藝術家如何一起努力探索,完成了世界藝術中心從 巴黎 到 紐約 的轉換。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High是一個能夠幫助參觀者提升欣賞能力的博物館。不像某些博物館漫無目的地展示異域文明,以高人一等的姿態展示他人的“野蠻”,這裡的 非洲 藝術展雖然數量不多,但每個展品的配字都是一個動人的傳說,或者是一項人類學研究的絕妙素材。現代藝術展也不是只有一個冷冰冰的untitled,而是會提供一本小冊子,用設問的方式引導人們欣賞。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自從被 達拉斯 藝術博物館(DMA)驚艷到以後,就會特別留心博物館里的各種互動體驗。在High,參觀者可以創造自己的德式裝飾櫃紋樣,用手感受各種畫布和顏料組合的不同觸感,打開神秘的抽屜瞭解中世紀聖象畫的修複過程,每一層都還有舒適的沙發和精美的畫冊供參觀者享用。但專門的藝術教育中心比起DMA來還是略為遜色,因為它只針對少年兒童,而不是所有對藝術充滿興趣,想要有所創造的人。另外讓人感到遺憾的就是紀念品比較匱乏,所有我想到可以做成紀念品的作品都沒有出現。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藝術館門外的草地是一個小型的雕塑公園,雜亂無章地放著塑料質感的小房子、紅色的鋼筋骨架,還有羅丹的作品——The Shade,一個低頭彎腰扭曲身體的男子。如果不是旁邊有一棵金燦燦的大銀杏樹,這整片草地毫無美感可言。但是落下的銀杏葉裹挾著雨滴,鋪滿了雕塑的黑色 大理 石基座,葉子的柔軟,水珠的晶瑩映襯著青銅的深沉。
亞特蘭大自助遊攻略
↑亞特蘭大

相關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