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無奈中斷的芬蘭自由行
↑阿黛濃美術館 ↑阿黛濃美術館 國家美術館的前面就是中央火車站廣場,廣場的四周圍繞著很多建築,其中中央火車站就在廣場的西南面,曼納海姆大街的東面。中央火車站是 赫爾辛基 的地標性建築和重要的鐵路樞紐,到 萬塔 機場、 羅瓦涅米 、國內其他地方和 歐洲 各國去的火車就在這裡乘車,每天在這裡出發和抵達的旅客計有20萬之多 。
赫爾辛基 中央火車站由 芬蘭 著名設計師埃 利爾 ·薩利寧設計,建於1906~1916年,按照BBC的排名,是世界第二漂亮的火車站,不過我卻不這麼認為。火車站的風格比較多的認為是新現代主義,其實更確切的說,還是屬於現代主義,不過它是將新藝術和裝飾藝術很好的結合了起來,它的整個建築中的中性戲劇性的曲線是裝飾藝術所獨有的。這一新的美學理念被 美國 的一些設計師視如珍寶,很快在北美和澳洲流傳起來。仔細看這幢建築,既有現代主義的簡潔,又不失傳統的 北歐 風,開啟了新藝術和裝飾藝術的過渡。整座建築以花崗岩為主題,大門有兩重,正門是一個兩段設計,下方是一字形的平直梁下蓋,庇護著一排厚重的帶阻尼的彈簧門,上蓋是一個用石材砌築的帶有兩層遞進的馬蹄形的拱圈設計,厚實穩重,突出的一層拱圈鑲嵌著淡粉色的 大理 石貼面,縮進的一圈用深褐的鏤空方格裝飾;再上方是一圈帶波浪形的綠色拱頂,散髮著 波羅的海 的浪漫。正門的兩旁是一對由 芬蘭 雕塑家埃米爾· 維克 斯特(Emil Wikstrom)設計的雕塑“燃燈者”,手上都捧著一個碩大的像是地球樣的燈球,晚上燈會點亮,給游人送來亮光,咋一看有些突兀,繼而被他的新奇而吸引。這種在新藝術中融入的裝飾元素的別出心裁的設計 ,無疑是一種創新的大膽,大膽的創新,使人過目不忘。
在火車站的東牆豎立著一座巍峨的鐘樓,中間一個綠色的圓形主頂,四個角上四個綠色的小的圓頂,似眾星捧月一般,和正門兩相呼應,整個建築體現著一股濃濃的 北歐 風。 ↑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 ↑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 ↑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 火車站廣場北側有一幢現在可以稱為“ 芬蘭 話劇院”的建築。
這個話劇院的建築究竟是什麼?在建築的外牆二樓的拱窗上方有一橫向石條上,用 芬蘭 語非常清晰的刻著“國家大劇院”的字樣,在百度查詢中輸入“ 芬蘭 國家大劇院”,是查不到這一詞條內容的,只有一些游記把它稱之為“國家歌劇院”;我讀到的絕大多數的游記中,也未提及此建築為國家大劇院,比較多的是把它看作為“國家歌劇院”,而在百度上又另外能收索到國家歌劇院又另有別處。只有我國駐 芬蘭 前大使張直鑒先生在他的著述中把這幢建築稱為 芬蘭 話劇院,而我更願意相信是 芬蘭 話劇院。按現有的記載,1872年 芬蘭 語劇院建成,分為話劇與歌劇兩個部分。可以猜測,以前在這個劇院中,上演的包括話劇和歌劇。1992年底,在 赫爾辛基 的 芬蘭 大廈旁建成了一幢以白色為主體的“國家歌劇院”,那麼歌劇就在 新建 的劇院里上演,而這個 芬蘭 語劇院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話劇院了,這就比較合理的解釋了張直鑒先生將此定位 芬蘭 話劇院應該是正確的。而建築前的阿列克西斯·基維的雕像似乎也在對這一建築作出註解。
在話劇院的前面,有一尊 芬蘭 傑出的浪漫主義劇作家和小說家阿列克西斯·基維的青銅坐像(1834~1870),作家的手搭在腿上,雙眼凝視著斜下方的地面,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芬蘭 YLE電視臺在二戰後票選“最偉大的 芬蘭 人”活動中,阿列克西斯·基維評為第九名。 芬蘭 政府將每年的10月10日,他的出生日定為“基維紀念日”。
阿列克西斯·基維是第一個用 芬蘭 語寫作的劇作家和小說家,開 芬蘭 現實主義的先河,被認為 芬蘭 小說和戲劇的奠基人。在他短暫的36年的生命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庫勒沃》(1864)取材於民族史詩《卡勒瓦拉》,成為 芬蘭 戲劇史上第一部傑出的悲劇,1860年獲 芬蘭 文學協會劇本獎;其代表作《七兄弟》(1870),通過描寫七兄弟的不同性格和理想,反映了底層百姓的訴求和願望,被譽為最受喜愛的 芬蘭 是大文學作品之一,其他如喜劇《荒原上的鞋匠》(1864)、諷刺喜劇《訂婚》(1866)等等都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他的作品和他不同的時期的感悟有很大的關係,青年時期,作品富有生活氣息,感情真摯,性格突出,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點;晚年則帶有不同程度的宗教色彩和說教。 芬蘭 建築藝術史上的精華~ 赫爾辛基 大教堂
在中央火車站廣場東南方向10分鐘路程的參議院廣場,有一座氣派壯觀、造型華麗、體現 芬蘭 建築設計藝術精華的路德派教堂~大教堂。
大教堂由 德國 設計師恩格爾設計,建於1852年。由於外牆面鑲貼白色 大理 石,通體潔白,又稱為“白教堂”。 ↑議會廣場/赫爾辛基大教堂 ↑議會廣場/赫爾辛基大教堂 歐洲 最大的東正教堂~烏斯別斯基東正教堂
在參議院廣場的 西北 10分鐘路程的河畔,有一座建在山坡上的教堂,那就是烏斯別斯基大教堂。該教堂是 芬蘭 東正教會主教座堂,是 歐洲 最大的東正教堂,由俄國建築師Gormostayev設計,建於1862年。因教堂的外立面飾有清水紅磚,又被稱之為“紅教堂”。 ↑烏斯別斯基東正教堂 ↑烏斯別斯基東正教堂 4.第四天,塔林一日游按照原先的計劃和預定,今天去 愛沙尼亞 的首都“ 塔林 ”一日游。在馬蜂窩上找了一家預定 塔林 當日往返的游船票,價格不貴,沒有座位的“星級”船票,定價250元都不到,優惠及用“蜂蜜”抵扣後,只有210+元,預定單上說明很詳細,碼頭在什麼位置,怎麼在碼頭換票等都交代的很清楚。我訂的是上午10:30的船,下午16:30的船回 赫爾辛基 。
到 塔林 的游船在西岸碼頭,從酒店到碼頭有3公里多,早上還打不到車,走了一半才打到車。碼頭是新造的,設施很全。底樓的售票處窗口很多,自助換票機一長排。我看到窗口沒人,就把預定單和護照遞進窗口,直接就把往返船票打印出來,也省得再去自助機上摸索了。候船大廳在二樓,幾台自動電梯直接上去。候船大廳很大,前面有一個很長的陽臺,陽臺上有桌椅,可以在候船的間隙喝喝咖啡, 芬蘭 人什麼時候都忘不了喝咖啡。從陽臺上往下望,下麵是汽車的出港道口,一排閘口很氣派。大廳的兩端,兩條長長的橋廊伸向海邊,客人從那裡走向船邊上船。
到 塔林 的游船很大,長度比那種 地中海 的郵輪略短,高度要低一些,好像有10層,上面吃喝玩樂買一應俱全,免稅店的商品價格非常便宜,就連 赫爾辛基 的當地人也會特意來乘船買東西。
乘船的人很多,沒座位的星級客人把餐廳的座位和船尾及船頂的位置坐的滿滿的,要份飲料加甜點,邊吃邊喝邊欣賞海景,好不愜意。我因為在 塔林 實際時間不足4小時,不想再花時間在 塔林 吃中飯,所以也在餐廳點了些海鮮飲料甜點當作中飯。一般到 塔林 船行兩個小時,在12:30過一點,船靠 塔林 碼頭。
塔林 ,是 愛沙尼亞 的首都,也是最大的城市,總面積約160平方公里; 塔林 和 赫爾辛基 隔 波羅的海 相望。 塔林 三面壞水,風景融貫古今,傳統與現代的建築涇渭分明,老城以保留完好的中世紀的建築雄冠 北歐 , 新城 則以超現代建築讓人眼前一亮。
現在對於 塔林 一日游,是 北歐 旅游的一大賣點,特別是有些旅行社把加上 塔林 游作為一種安利來吸引游客,有的網站甚至把單游 塔林 要價4、5萬等等,這未免有些誇大其詞。對於 塔林 ,我的印象是老城的中世紀建築和 歐洲 其他小鎮的建築有相似之處,如果 歐洲 小鎮去得比較多的游客,可以不去。如果不大去 歐洲 的或是時間上比較充裕的游客,可以一游,但要麼不去,去的話最好住個兩三晚,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歐洲 的小鎮,最大的看點就是紅頂和尖塔,油亮的石板路,廣場前的咖啡館,但各有各的風格和特點, 塔林 的特點就是因水而生,如水般潔凈,似水般繽紛,是映射在水與天之間的璀璨 。 ↑塔林市政廳 5.第五天,飛往羅瓦涅米今天中午乘飛機飛往 羅瓦涅米 ,飛行時間只有1:40分,飛機是那種螺旋槳的,我在 希腊 乘過幾次,原來有點怕,乘了幾次也就沒什麼。飛機的座位是二二分佈,飛的不高,三兩雲朵逍遙的在機下游弋,機下的景色看的很清楚, 芬蘭 是個千湖之國,在飛機上可以看得到湖泊縱橫,像一粒粒多彩的寶石鑲嵌在一片廣袤的翠綠中;城市被一片片的綠色所包圍,高速公路似條條緞帶連接著一個個城鎮,景色優美。如果不是乘坐這種螺旋槳的小飛機,也看不到這麼美的景緻。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的機場很小,起降的航班也很少,到那裡時,停機坪上只有另一架小飛機停著。到達大廳有一排幾個租車公司的櫃臺,只有一個行李轉盤,等了有一會時間,行李才姍姍來遲。拿好行李沒幾步就能走出機場,出租車都排著隊在侯客。這些出租車是後者航班來的,如果沒有就會看不到一輛出租車,甚至還看不到一個人。打車直接到市中心的酒店,客房也都已打掃好。酒店的位置不錯,看住過的客人介紹,酒店門口就有去 北極 村和機場的班車。 ↑羅瓦涅米 按照計劃,當天到 羅瓦涅米 後以休息為主,第二天去 北極 村,然後晚上回 赫爾辛基 。收拾好後感覺肚子餓,想在酒店的餐廳用餐,被告知要到下午5點才營業,只能去市裡找餐廳。那天是周五,街上行人很少。在貓途鷹上找了一家餐廳,離開酒店就幾百米,走過去門卻是關著的,不營業,超市什麼的也都關著的,整個城市似乎沒有生氣。正在為中飯發愁時,卻意外發現有一家叫“海龍”的中餐館在營業,大喜遂入。餐館還是蠻大的,是南方人在經營,老闆告訴我,這幾天是他們這裡的一個什麼節日,所以都放假出去玩了,有的餐館就中午開兩個小時。餐廳是自助餐,16.5歐元一位,菜品蠻多的,以肉為主,甜點和水果還都不少,味道不錯,來吃的外國人很多,有幾個年輕人吃剩很多就丟在桌上,很浪費,什麼地方都有不文明的行為。我在二十年前第一次出國就親眼見到了外國人的不文明,100多年前的清代慈禧太后也曾認為外國的那些高官及眷屬很不文明,所以對現在有的文章把不文明說成是 中國 人特有的惡習我是非常不贊同的,其實下這樣結論的人本身就不文明瞭。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吃好中飯,看看時間還早,到離開飯店大約兩公里不到“ 北極 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城市的北部的Ounasjoki的邊上,走過去到公路的交叉路口,導航有些不給力,指的方向有些問題,其實是沿著路口的一條小路走下去,館前有一圓形廣場,對面有一咖啡館。
走進博物館,奪人眼球的是一條長長的172米的玻璃屋頂長廊。這個玻璃屋頂非常漂亮和實用,白天,太陽透過玻璃給游客帶來陽光的溫暖;夜晚可以透過玻璃仰望浩瀚無垠的天空繁星點點,冬天的 北極 光會在屋頂舞動著不同的樂章,給人驚喜。地面是用 芬蘭 最堅硬的花崗岩鋪就,展館里的板凳是由當地特產的樺木和馴鹿皮做成的。展館展出的“北部生活方式”給參觀者帶來了從古至今 芬蘭 北部灣 拉普蘭 人生活和生產的展示。它分成三個部分: 拉普蘭 北部地區 、 拉普蘭 南部地區和 羅瓦涅米 地區。人們通過圖片、模型、紀錄片和聲音瞭解北部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狀況;瞭解各種 拉普蘭 的動植物、傳統服飾和幾百種的生活物件,使人們深切的體驗到 拉普蘭 人是怎樣在惡劣的氣候條件和生存狀態下,頑強地用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堅持下來,並建設出他們美好的家園。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赫爾辛基 中央火車站由 芬蘭 著名設計師埃 利爾 ·薩利寧設計,建於1906~1916年,按照BBC的排名,是世界第二漂亮的火車站,不過我卻不這麼認為。火車站的風格比較多的認為是新現代主義,其實更確切的說,還是屬於現代主義,不過它是將新藝術和裝飾藝術很好的結合了起來,它的整個建築中的中性戲劇性的曲線是裝飾藝術所獨有的。這一新的美學理念被 美國 的一些設計師視如珍寶,很快在北美和澳洲流傳起來。仔細看這幢建築,既有現代主義的簡潔,又不失傳統的 北歐 風,開啟了新藝術和裝飾藝術的過渡。整座建築以花崗岩為主題,大門有兩重,正門是一個兩段設計,下方是一字形的平直梁下蓋,庇護著一排厚重的帶阻尼的彈簧門,上蓋是一個用石材砌築的帶有兩層遞進的馬蹄形的拱圈設計,厚實穩重,突出的一層拱圈鑲嵌著淡粉色的 大理 石貼面,縮進的一圈用深褐的鏤空方格裝飾;再上方是一圈帶波浪形的綠色拱頂,散髮著 波羅的海 的浪漫。正門的兩旁是一對由 芬蘭 雕塑家埃米爾· 維克 斯特(Emil Wikstrom)設計的雕塑“燃燈者”,手上都捧著一個碩大的像是地球樣的燈球,晚上燈會點亮,給游人送來亮光,咋一看有些突兀,繼而被他的新奇而吸引。這種在新藝術中融入的裝飾元素的別出心裁的設計 ,無疑是一種創新的大膽,大膽的創新,使人過目不忘。
在火車站的東牆豎立著一座巍峨的鐘樓,中間一個綠色的圓形主頂,四個角上四個綠色的小的圓頂,似眾星捧月一般,和正門兩相呼應,整個建築體現著一股濃濃的 北歐 風。 ↑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 ↑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 ↑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 火車站廣場北側有一幢現在可以稱為“ 芬蘭 話劇院”的建築。
這個話劇院的建築究竟是什麼?在建築的外牆二樓的拱窗上方有一橫向石條上,用 芬蘭 語非常清晰的刻著“國家大劇院”的字樣,在百度查詢中輸入“ 芬蘭 國家大劇院”,是查不到這一詞條內容的,只有一些游記把它稱之為“國家歌劇院”;我讀到的絕大多數的游記中,也未提及此建築為國家大劇院,比較多的是把它看作為“國家歌劇院”,而在百度上又另外能收索到國家歌劇院又另有別處。只有我國駐 芬蘭 前大使張直鑒先生在他的著述中把這幢建築稱為 芬蘭 話劇院,而我更願意相信是 芬蘭 話劇院。按現有的記載,1872年 芬蘭 語劇院建成,分為話劇與歌劇兩個部分。可以猜測,以前在這個劇院中,上演的包括話劇和歌劇。1992年底,在 赫爾辛基 的 芬蘭 大廈旁建成了一幢以白色為主體的“國家歌劇院”,那麼歌劇就在 新建 的劇院里上演,而這個 芬蘭 語劇院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話劇院了,這就比較合理的解釋了張直鑒先生將此定位 芬蘭 話劇院應該是正確的。而建築前的阿列克西斯·基維的雕像似乎也在對這一建築作出註解。
在話劇院的前面,有一尊 芬蘭 傑出的浪漫主義劇作家和小說家阿列克西斯·基維的青銅坐像(1834~1870),作家的手搭在腿上,雙眼凝視著斜下方的地面,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芬蘭 YLE電視臺在二戰後票選“最偉大的 芬蘭 人”活動中,阿列克西斯·基維評為第九名。 芬蘭 政府將每年的10月10日,他的出生日定為“基維紀念日”。
阿列克西斯·基維是第一個用 芬蘭 語寫作的劇作家和小說家,開 芬蘭 現實主義的先河,被認為 芬蘭 小說和戲劇的奠基人。在他短暫的36年的生命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庫勒沃》(1864)取材於民族史詩《卡勒瓦拉》,成為 芬蘭 戲劇史上第一部傑出的悲劇,1860年獲 芬蘭 文學協會劇本獎;其代表作《七兄弟》(1870),通過描寫七兄弟的不同性格和理想,反映了底層百姓的訴求和願望,被譽為最受喜愛的 芬蘭 是大文學作品之一,其他如喜劇《荒原上的鞋匠》(1864)、諷刺喜劇《訂婚》(1866)等等都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他的作品和他不同的時期的感悟有很大的關係,青年時期,作品富有生活氣息,感情真摯,性格突出,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點;晚年則帶有不同程度的宗教色彩和說教。 芬蘭 建築藝術史上的精華~ 赫爾辛基 大教堂
在中央火車站廣場東南方向10分鐘路程的參議院廣場,有一座氣派壯觀、造型華麗、體現 芬蘭 建築設計藝術精華的路德派教堂~大教堂。
大教堂由 德國 設計師恩格爾設計,建於1852年。由於外牆面鑲貼白色 大理 石,通體潔白,又稱為“白教堂”。 ↑議會廣場/赫爾辛基大教堂 ↑議會廣場/赫爾辛基大教堂 歐洲 最大的東正教堂~烏斯別斯基東正教堂
在參議院廣場的 西北 10分鐘路程的河畔,有一座建在山坡上的教堂,那就是烏斯別斯基大教堂。該教堂是 芬蘭 東正教會主教座堂,是 歐洲 最大的東正教堂,由俄國建築師Gormostayev設計,建於1862年。因教堂的外立面飾有清水紅磚,又被稱之為“紅教堂”。 ↑烏斯別斯基東正教堂 ↑烏斯別斯基東正教堂 4.第四天,塔林一日游按照原先的計劃和預定,今天去 愛沙尼亞 的首都“ 塔林 ”一日游。在馬蜂窩上找了一家預定 塔林 當日往返的游船票,價格不貴,沒有座位的“星級”船票,定價250元都不到,優惠及用“蜂蜜”抵扣後,只有210+元,預定單上說明很詳細,碼頭在什麼位置,怎麼在碼頭換票等都交代的很清楚。我訂的是上午10:30的船,下午16:30的船回 赫爾辛基 。
到 塔林 的游船在西岸碼頭,從酒店到碼頭有3公里多,早上還打不到車,走了一半才打到車。碼頭是新造的,設施很全。底樓的售票處窗口很多,自助換票機一長排。我看到窗口沒人,就把預定單和護照遞進窗口,直接就把往返船票打印出來,也省得再去自助機上摸索了。候船大廳在二樓,幾台自動電梯直接上去。候船大廳很大,前面有一個很長的陽臺,陽臺上有桌椅,可以在候船的間隙喝喝咖啡, 芬蘭 人什麼時候都忘不了喝咖啡。從陽臺上往下望,下麵是汽車的出港道口,一排閘口很氣派。大廳的兩端,兩條長長的橋廊伸向海邊,客人從那裡走向船邊上船。
到 塔林 的游船很大,長度比那種 地中海 的郵輪略短,高度要低一些,好像有10層,上面吃喝玩樂買一應俱全,免稅店的商品價格非常便宜,就連 赫爾辛基 的當地人也會特意來乘船買東西。
乘船的人很多,沒座位的星級客人把餐廳的座位和船尾及船頂的位置坐的滿滿的,要份飲料加甜點,邊吃邊喝邊欣賞海景,好不愜意。我因為在 塔林 實際時間不足4小時,不想再花時間在 塔林 吃中飯,所以也在餐廳點了些海鮮飲料甜點當作中飯。一般到 塔林 船行兩個小時,在12:30過一點,船靠 塔林 碼頭。
塔林 ,是 愛沙尼亞 的首都,也是最大的城市,總面積約160平方公里; 塔林 和 赫爾辛基 隔 波羅的海 相望。 塔林 三面壞水,風景融貫古今,傳統與現代的建築涇渭分明,老城以保留完好的中世紀的建築雄冠 北歐 , 新城 則以超現代建築讓人眼前一亮。
現在對於 塔林 一日游,是 北歐 旅游的一大賣點,特別是有些旅行社把加上 塔林 游作為一種安利來吸引游客,有的網站甚至把單游 塔林 要價4、5萬等等,這未免有些誇大其詞。對於 塔林 ,我的印象是老城的中世紀建築和 歐洲 其他小鎮的建築有相似之處,如果 歐洲 小鎮去得比較多的游客,可以不去。如果不大去 歐洲 的或是時間上比較充裕的游客,可以一游,但要麼不去,去的話最好住個兩三晚,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歐洲 的小鎮,最大的看點就是紅頂和尖塔,油亮的石板路,廣場前的咖啡館,但各有各的風格和特點, 塔林 的特點就是因水而生,如水般潔凈,似水般繽紛,是映射在水與天之間的璀璨 。 ↑塔林市政廳 5.第五天,飛往羅瓦涅米今天中午乘飛機飛往 羅瓦涅米 ,飛行時間只有1:40分,飛機是那種螺旋槳的,我在 希腊 乘過幾次,原來有點怕,乘了幾次也就沒什麼。飛機的座位是二二分佈,飛的不高,三兩雲朵逍遙的在機下游弋,機下的景色看的很清楚, 芬蘭 是個千湖之國,在飛機上可以看得到湖泊縱橫,像一粒粒多彩的寶石鑲嵌在一片廣袤的翠綠中;城市被一片片的綠色所包圍,高速公路似條條緞帶連接著一個個城鎮,景色優美。如果不是乘坐這種螺旋槳的小飛機,也看不到這麼美的景緻。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的機場很小,起降的航班也很少,到那裡時,停機坪上只有另一架小飛機停著。到達大廳有一排幾個租車公司的櫃臺,只有一個行李轉盤,等了有一會時間,行李才姍姍來遲。拿好行李沒幾步就能走出機場,出租車都排著隊在侯客。這些出租車是後者航班來的,如果沒有就會看不到一輛出租車,甚至還看不到一個人。打車直接到市中心的酒店,客房也都已打掃好。酒店的位置不錯,看住過的客人介紹,酒店門口就有去 北極 村和機場的班車。 ↑羅瓦涅米 按照計劃,當天到 羅瓦涅米 後以休息為主,第二天去 北極 村,然後晚上回 赫爾辛基 。收拾好後感覺肚子餓,想在酒店的餐廳用餐,被告知要到下午5點才營業,只能去市裡找餐廳。那天是周五,街上行人很少。在貓途鷹上找了一家餐廳,離開酒店就幾百米,走過去門卻是關著的,不營業,超市什麼的也都關著的,整個城市似乎沒有生氣。正在為中飯發愁時,卻意外發現有一家叫“海龍”的中餐館在營業,大喜遂入。餐館還是蠻大的,是南方人在經營,老闆告訴我,這幾天是他們這裡的一個什麼節日,所以都放假出去玩了,有的餐館就中午開兩個小時。餐廳是自助餐,16.5歐元一位,菜品蠻多的,以肉為主,甜點和水果還都不少,味道不錯,來吃的外國人很多,有幾個年輕人吃剩很多就丟在桌上,很浪費,什麼地方都有不文明的行為。我在二十年前第一次出國就親眼見到了外國人的不文明,100多年前的清代慈禧太后也曾認為外國的那些高官及眷屬很不文明,所以對現在有的文章把不文明說成是 中國 人特有的惡習我是非常不贊同的,其實下這樣結論的人本身就不文明瞭。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吃好中飯,看看時間還早,到離開飯店大約兩公里不到“ 北極 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城市的北部的Ounasjoki的邊上,走過去到公路的交叉路口,導航有些不給力,指的方向有些問題,其實是沿著路口的一條小路走下去,館前有一圓形廣場,對面有一咖啡館。
走進博物館,奪人眼球的是一條長長的172米的玻璃屋頂長廊。這個玻璃屋頂非常漂亮和實用,白天,太陽透過玻璃給游客帶來陽光的溫暖;夜晚可以透過玻璃仰望浩瀚無垠的天空繁星點點,冬天的 北極 光會在屋頂舞動著不同的樂章,給人驚喜。地面是用 芬蘭 最堅硬的花崗岩鋪就,展館里的板凳是由當地特產的樺木和馴鹿皮做成的。展館展出的“北部生活方式”給參觀者帶來了從古至今 芬蘭 北部灣 拉普蘭 人生活和生產的展示。它分成三個部分: 拉普蘭 北部地區 、 拉普蘭 南部地區和 羅瓦涅米 地區。人們通過圖片、模型、紀錄片和聲音瞭解北部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狀況;瞭解各種 拉普蘭 的動植物、傳統服飾和幾百種的生活物件,使人們深切的體驗到 拉普蘭 人是怎樣在惡劣的氣候條件和生存狀態下,頑強地用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堅持下來,並建設出他們美好的家園。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 ↑羅瓦涅米